查看原文
其他

银翼杀手、密斯奖、室温运动——哪个才是真正的Barozzi Veiga?

王谛 全球知识雷锋 2019-07-04


也许你还不了解今天的主讲人,但相信你对银翼杀手一定不陌生。最近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继续塑造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反乌托邦世界,而片中大反派华莱士气势恢宏的办公室场景,正是Barozzi Veiga的未建成项目:尼安德特博物馆。事务所的确在一年半之前向片方出售了版权,但随后一直没有音讯。没想到自己2010年设计的未修建项目最终穿越到了电影世界中得以实现,Alberto Veiga表示非常惊喜。


一个设计了未来世界的事务所,是如何讲述他们在现实中的设计呢?


BarozziVeiga与银翼杀手对比,Image via Twitter user @klaustoon

Barozzi Veiga事务所两位合伙人:Fabrizio Barozzi和Alberto Veiga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30篇讲座,

本次讲座于2017年11月21日,麦吉尔大学傅国华建筑学院举行,是麦吉尔建筑学院2017学年度最后一次讲座。由密斯·凡德罗奖得主Barozzi Veiga事务所合伙人Fabrizio Barozzi主讲,由麦吉尔大学硕士王谛总结整理。



记录者:王谛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在读硕士,现居住于蒙特利尔。曾就读于同济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士学位)。建筑硕士阶段关注厚实材质性的表现,以及地构建筑。曾在里伯斯金,BIG等事务所实习。全球知识雷锋的忠粉。



当下欧洲最引人注目的新晋事务所之一。由Fabrizio Barozzi和Alberto Veiga主持,分别来自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司多次在重要竞赛中得标。曾以一座唯美脱俗的音乐厅斩获密斯·凡德罗奖。



演讲者:Barozzi Veiga


文章全长9300字,阅读完需要14分钟




讲座介绍


主持人、建筑学院教授David Theodore说:“自2004年成立以来,短短十几年Barozzi Veiga已成为高水准的国际事务所。虽然放眼国际,但其作品却区别于上一代明星建筑师的酷炫张扬。他们以其清晰有力的概念在欧洲屡屡获奖,逐步扩展了公司的实践范围。”


图1 讲座现场


“我想借此机会介绍与其作品有关的‘室温运动’。‘室温运动’是由洛杉矶时报评论员Christopher Hawthorne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将美国戏剧界称作‘安静风格’的新潮流借用到建筑领域来解释当下的一种趋势。‘室温建筑’以厚重的体量和材质为特点,空间层次丰富,与易上镜的表皮建筑恰恰相反。‘室温建筑’通常出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早期出生的建筑师之手。这种建筑具有一种静态性,反对引人注目的表现手法。建筑材料主要以石材,木材和混凝土为主,而非以玻璃,亚克力或金属挂板。有趣的是,这种建筑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平庸,使得这种建筑得以存在于‘室温’,而非高冷的极简主义。我觉得这段描述比较符合事务所的作品特点。


图2  Christ Gantenbein的瑞士国家博物馆是“室温运动“的代表项目。图片摘自LA Times


“Fabrizio Barozzi和Alberto Veiga两位都在欧洲有过教学经历。Fabrizio Barozzi去年还在MIT授课。公司的作品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包括2012意大利建筑金质奖章、2013意大利新晋建筑师奖、2014 AR设计先锋奖,2015年密斯·凡德罗奖。”


“让我们欢迎Fabrizio Barozzi!”



讲座正文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我们项目如此定性的描述。Theodore教授点到了我们近期作品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理念。今天我会向大家介绍六个项目,一个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装置艺术,另外的五个是近期的建筑项目。


我们的事务所成立于2004年,现位于巴塞罗那。我本人是意大利人,我的合伙人Alberto Veiga是西班牙人。公司成立以来我们致力于参加公共项目的竞赛。今天介绍的五个建筑除了最后一个,其余都是竞赛赢得的项目。我们从未停止在海外寻求机会,这使得我们在设计中必须直面截然不同的历史文脉和场所氛围。我们从未崇拜过本土建筑,但十分重视建筑与各地不同文脉的具体关系。这种场所的具体性(specificity)成为了我们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图3 Barozzi Veiga 专著,2016年出版


最近,我们试图在公司专著中总结这些想法。专著的介绍部分以“感性纪念”(A Sentimental Monumentality)为题,核心理念是在场所具体性(specificity of the place)与形体自主性 (autonomy of the form) 两个对立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所以说我们的设计其实源自一种对立与矛盾。

我们每次都会试图去寻找场所的独特之处,例如场所的氛围。顺应场地的同时,我们也会有意识地去构思存在内在逻辑的建筑。因为建筑具有客体性(object condition),是独立于场地和文脉而存在的。基于这一对矛盾,我们试图创作源于文脉,高于文脉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是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的结果。但是相比于关注建筑本身,我们更加注重创造由不同客体间的关系构成的微观体系(microcosm)。


图4  “具体基调的微观体系”


我们的设计具有地方具体性。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词叫做“基调”(tone)。我们致力于为建筑寻找合适的“基调”,而不是刻板的“语言”。根据我们对于场地的感悟,我们决定建筑或是积极的,厚实的,雄伟的,亦或是匿名的,隐藏的,安静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我们正是要找到合适的“基调”,这样建筑才能和场地融洽相处。



感性纪念

项目一:感性纪念,威尼斯,2016


图5 “ 感性纪念”展览,2016威尼斯双年展


最近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我们的装置以“感性纪念”命名。策展人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要求我们定义我们的“日常斗争”。 于是我们决定将之前提到的对立融入到我们的装置之中。我们选择了威尼斯军械库的长厅作为场地。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由许多柱式支撑的空间。但我们仅仅在中间多加了一根柱子。我们放置了一个突兀的柱式“原型”(archetype),但它的形式源于长厅中的柱式。


图6  “感性纪念”展览,2016威尼斯双年展


正因如此,这个柱式的“原型”是具体到场所,同时也是自主于场所的。之所以称之为“感性纪念”,首先在于找寻作品与环境显著的情感联系。出于此原因,我们采用了“感性“(sentimental)这个词汇,出自于希腊建筑师Dimitris Pikionis 的著作 A Sentimental Topography (感性地形)。作者解释到古希腊的建筑与地形和神话之间富有情感的联系。但另一方面,自主性便意味着纪念性,因为纪念碑是最为自主独立的。纪念性意味着给与公共建筑尊严,强调其集体性,而这种集体性在古罗马公共建筑中尤为突出。



原型与基调

项目二:葡萄酒监管委员会,杜埃罗河岸,西班牙,2011

图7  杜埃罗河岸葡萄酒监管委员会


这种对立之中的平衡状态在我们的项目中有所体现。我们的第一个建成项目是西班牙杜埃罗河岸(Ribera Del Duero)葡萄酒监管委员会。项目坐落于马德里边缘的一座村庄,拥有空旷平坦的地景。建筑位于村庄的边缘地带,而由边缘状态产生的双重性在项目有所反映。从远处观看,高耸的建筑作为塔楼的“原型”出现,呼应了当地其它的古老塔楼,而这样一个垂直元素则界定了村庄边界。逐渐走向建筑,塔楼则不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与逐渐显现的老楼连为一体。

图8  项目平面


整个建筑体现了具体的场地策略,具有与原有建筑一致的“基调”。新楼虽和原有老楼相连,但塔楼独立的形体宣告了自主性。这样的对立给新老建筑之间造成了一种视觉张力。塔楼容纳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功能块,如办公室,会议厅等。建筑的立面延续了旧城墙的界限。


图9  观景台


在我们的公共项目中,公共空间一直是中心元素,而建筑则是围合这一元素的框架(frame)。新楼的正中央形成了一个由建筑破碎的体量界定的观景台。公共空间的界定在我们项目中十分普遍。相对于建筑实体本身,我们更加在意实体之间的间隙空间(interstitial space),因为很多情况下,创造场所比建筑更为重要。


图10  村庄方向入口处的老墙


空间体验的两种情形源于边界状态的双重性。倘若从村庄内到达,建筑体量更加零散细小。我们将一面老墙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构成元素,有意识地创造了一种新旧混杂的微观体系。方案与原建筑保持了一种“连续性”(continuity)。我们喜欢用“连续性”这个词,因为任何建筑往往是在原有历史积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场所寻找一种意外的情形。建筑的材质性(materiality)十分重要,保留了原有建筑厚重与密实的特质。我们并未采用惯常的通风式幕墙构造,而是采用了石料砌筑的墙体。当你走进这座建筑,你会感受到墙体的厚实,以及建筑真实的存在感。



具体与自主

项目三:爱乐音乐厅,什切青,波兰,2014


波兰什切青(Szczecin)爱乐厅项目再次体现了在对立中寻找平衡的理念。什切青在二战炮火中中遗失了原有风貌。如今的市区如同一幅拼贴画,混杂了六七十年代的公益住房,哥特和新哥特建筑,以及中世纪城区。面对多样复杂的城市机理,我们决定回应这种状态。


图 11 描绘有临近建筑立面的老图纸


这是一幅描绘了周边建筑立面的图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特征,如纵向性、重复性、尖顶形式和厚重感。我们将这些特征元素融汇到方案中,生成具有自主性的客体。方案并不去模仿这些特征,而是具有内在规则和严谨形式。


图 12 爱乐音乐厅,什切青,波兰,2014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方案整合了街区空缺的一角,统领了破碎的城市肌理。我所说的并不是一般性(generic)建筑。我们反对建筑的一般性。我们的任务是寻找符合当地文脉的 “基调”。此项目中屋顶无疑是达到文脉连续性、与周边环境密切关系的关键。


图13  什切青爱乐厅


方案本身带有表现主义色彩。在取得与周边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同时,我们大胆地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独立出来,我们采用了以玻璃和金属为主的立面材料组合。屋顶复杂的几何也是处于对周边充足绿地的考虑。透过树丛你可以看到峰峦层叠的屋顶。

图14  什切青爱乐厅平面


室外看上去复杂的建筑,平面的合成度(synthetic)很高。用最简单的建筑元素来解决复杂的功能问题是我们的一贯原则。从平面上来看,整个爱乐厅由一个服务性空间组成的外壳包围。中间形成的空间被两座音乐厅和公共流线元素占据。剩下的间隙空间则是公共大厅。


图15  室内大厅

图16  室内大厅


内部的核心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厅,其中的基本构成元素包括两个音乐厅以及流线元素。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无法在室外创造城市空间,于是我们刻意将大厅的尺度放大,为了想让其具有广场的感受。两部楼梯相互连接形成连续的室内漫步流线,而建筑的构成元素作为背景衬托了大厅内部的活动。这便是公共建筑的意义所在。


图17  音乐厅剖面


建筑最主要的功能块是古典音乐厅。如何设计当代的古典音乐厅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尝试寻找一种与历史的连续性。设计之前我们仔细学习了欧洲各地的古典音乐厅以寻找共性。因此方案的剖面是对于欧洲古典音乐厅结构的重申。


图18 主音乐厅


一方面,我们从细部着手设计,试图采用重复一种细部的方式来制造一种更大规模的装饰效果。而这种细部并不仅仅是装饰品,因为它的形式是符合声学要求的。一种因技术原因而存在的装饰便不仅仅是简单的装潢了,而是一个更加模糊、独立的概念。另一方面,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参考了古典音乐厅的传统内饰,用人工合成的金箔给音乐厅的木制内墙镀上一层金。如此堂皇的材料在当代音乐厅是十分少见的,因为这是一项耗费人工的艺术工作:工匠们用了两年时间完成全部镀金。我们在施工前对本地可能的建筑做法进行了深入了解,而这和我所强调的具体性有关,因为这样的手工艺在波兰是可行的。而在瑞士时,我们则大量采用了工厂预制技术。


图19 夜晚的爱乐厅


建筑立面的感受在一天中不断变化。白天时,我们看到的立面呈现坚实而整体的形象。当夜幕降临时,室内的灯光滤过玻璃漫延到人行道上,显示内部正在进行的活动。建筑的形态完完全全由灯光渲染出来,空灵曼妙。选择玻璃和金属结构的另一个原因是附近的船坞和工业区具有类似的质感。建筑独特的形象给附近的社区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周边更大规模的城区复兴。



绝对性与并置

项目四:库尔美术馆,库尔,瑞士,2016

图20 库尔美术馆正立面


经过多年的总结和实践,在自主性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一种具有形体绝对性和根本性的普遍建筑(universal architecture)。


图21 旧馆折衷主义的室内设计


去年我们的另一个美术馆在瑞士库尔(Chur)竣工。库尔是瑞士德语区的一座小城市,地理位置靠近苏黎世。原美术馆是一座新帕拉迪奥式别墅Villa Plante,项目是旧馆的扩建。由于别墅过去的主人从事埃及布料进口生意,旧馆的室外室内按其要求具有了东方主义(orientalist)的装饰元素。


图22 新旧馆立面比较


在1992年进行的翻修中,彼得·卒姆托保留了进门两侧的室内花园。建筑被雕塑花园环绕,门口的台阶两侧卧有两座斯芬克斯像。折衷的室内风格杂糅了西方古典和东方主义元素。不过从本质上来看,这座新帕拉迪奥式别墅在平面上重申了维琴察园厅别墅的等臂十字主题,而我们则借用了这种绝对性(absolute)作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新馆。


图23 Federico da Montefeltro 和其妻子 Battista Sforza的肖像,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1472


另外一个思想是新旧两馆的并置。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画作恰当地表现了这一点。两幅画描绘的人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个性,但是两幅画的色彩、笔触和厚重的形体表现是完全一致的。同样的我们在新馆中运用了旧馆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组合转变成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

图24 新旧馆一层平面

图25 新旧馆剖面


之前提到过公共空间在我们项目中的重要性。在库尔项目中,我们最大地缩减了新馆的占地面积。这样一来,新馆四周产生的间隙空间与原馆的花园空间相互交融而一体化,原馆和新馆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新馆也轻松地融入到城市肌理中。为了缩减新馆的地上面积,我们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功能策略。我们反转了传统艺术馆的格局,将展览区放在地下,主要公共功能留在地上。这样一来,新馆与旧馆体量相当,形成一种并置的格局。


图26 库尔美术馆 前厅


从平面来看建筑遵循帕拉迪奥的绝对性。和之前的项目类似,我们试图用最整合的平面来满足功能。新馆的功能规划遵循务实的原则。地下一层作为固定展区,地下二层作为临时展区。通往地下的楼梯的比例十分考究,让人感觉不到压抑感。

图27 库尔美术馆,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展区由一系列比例恰当的展厅组成,并成十字形排布。两个核心筒承担了建筑所有的垂直交通,再次体现了我们对于平面合成度的追求。这个特点在地下二层尤为突出,整个平面除了核心筒外其余均为开敞空间,为展览提供最大灵活度。

图28 预制混凝土浮雕的细部


建筑的立面被东方主义的元素完全覆盖,和旧馆可谓异曲同工,但是其简洁的形式却独树一帜。谈到材质性,我们用重复网格布置的方形浮雕来组织建筑立面,给立面带来了阴影效果。浮雕单元为15x15cm预制混凝土模块。通过对其通透性的改变,亦可满足开窗,排风的要求。


图29 库尔美术馆,装卸门


唯一一处材料的变化位于装卸门之上的浮雕单元。设计之初我们向艺术馆提议,取消占地较大的装卸区域以保持新馆周边的通透。结果门厅一侧的金属门成为了装卸的出入口。因此在浮雕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有意用金属取代了混凝土以强调其重要性。



城市与记忆

项目五:洛桑美术馆,洛桑,瑞士,2011-

图30 洛桑美术馆,效果图


在瑞士的另一个美术馆位于法语区的洛桑。 与库尔项目相比,洛桑项目更多地反映了在城市规模上的策略,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

图31 洛桑美术馆总平面图解


项目临近当地的一个火车站,占地面积非常大。场地上原有一座火车维修车间,其主要元素是一面巨大的尖拱形高窗。政府的想法是重新规划此区域,为美术,摄影和设计三大展览馆提供空间。


图32 洛桑美术馆,中心散步道及建筑立面


设计初的想法是翻新利用维修车间作为展厅,但我们很快意识到城市规模的策略至关重要。如何将这片后工业区和其他区域联系起来?我们的重点依然是利用建筑体量来界定公共空间。就像乌菲齐画廊一样,建筑与城市空间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大胆的策略:拆除原车间,创造一条中心散步道来将美术馆和火车站广场串联起来。


图33 洛桑美术馆,平面


同杜埃罗河岸监管委员会类似,这里的重点仍然是处在建筑实体之间的空间。由于中心散布道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建筑概念便非常清晰了:作为可供居住使用的“墙体”,其体量起到限定城市空间的作用。为了保持工业区的“基调”,方案呈现出安静,沉稳的状态,利用砖墙重新诠释了原有车间的厚重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新美术馆看作了一个艺术品容器。


图34 洛桑美术馆,前厅


虽然决定拆除原车间,但我们还是想保留了部分工业记忆。保留下来的高窗,作为中心元素重新出现在新的构成体系中。高窗如同一件艺术品重新获得了尊重和价值,成为了新馆门厅的标志物,而新建筑仅仅作为中性背景起到衬托作用。建筑平面仅仅由一系列的核心筒划分空间,体现了高整合度的功能布局。靠近铁轨的一侧的外立面是实墙,而靠近中心散步道的一侧则比较通透。由于垂直元素的遮挡效果,建筑从大多数位置看都是不透明的,保存了厚实,整体的工业基调。



微观体系

项目六:Solo住宅,Cretas,西班牙, 2014-

图35 Solo住宅平面


在10年的公共项目设计之后,我们在巴塞罗那郊外设计了Solo住宅的其中一所 (Solo住宅是由众多国际建筑师参与设计的住宅集合,位于西班牙Cretas)。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次对家居空间的思考。这所住宅的功能是度假休闲,地处于一片非常自然的区域。正因如此,我们回到了创造简单原型和大自然产生对比的想法。在客户的同意下我们选择了一个小山丘作为场地。我们并不想仅仅创造物体,而是物体之间的间隙空间以及由其关系构成的微观体系。我们设计了四个居所,并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底座上,用底座将自然形成的山丘人工化,同时整合了门厅,住宿,泳池,用餐四个居所,形成一个独立于环境的微观体系。


图36 入口效果图

图37 平台与凉亭


经过丛林小道到达第一个居所即住宅入口。在这里我们喜欢穿过居所到达内部的体验,而巴塞罗那炎热的天气使通透的墙体成为可能。这样以来设计演变为四个混凝土的凉亭。通过重复倒三角形的单元,凉亭的围合界面呈现出功能的模糊性。这里的围合单元扮演了结构,墙体,开窗三种角色,这使得这种单元获得一种普遍性。透过这些倒三角形的柱廊可以看到其他凉亭中的事件,乃至更远处的树木和远景。凉亭相互之间以及与周边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视线关系。


图38 带有泳池的凉亭


这个住宅的设计再一次体现了我们一贯的理念:在场所具体性和形体独立性之间寻找平衡,创造既独特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我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问答环节


Q

你在讲座中主要谈了项目本身。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杜埃罗河岸项目中你展示了空旷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将以何种形式被公众使用?我的第二个问题:事务所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帮助你们设计的表现工具有哪些?

Fabrizio Barozzi

所有项目中公共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虽然展示的是空旷的状态,但这些空间势必会被功能化与利用。对于我们而言,问题关键是找到正确的空间比例和尺度,并以此来联系建筑和城市。比如库尔美术馆,建筑周围的空地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在洛桑项目里我们通过改变铺砖和地表材料来细分活动区域,并利用道路,树木来组织和丰富广场空间。


而对于工作方式,我们的所有项目都会与员工分享决策和进展。我和Alberto并不是分管不同的领域。但正是这样我们之间维持了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关系。我们会向另一方提出建议或者异议。有时我们会互相争论,但这帮助我们找到满意的解答。


我们在设计中经常使用实体模型以探索建筑体量上的可能性。我们总在追求一种极高的设计整合度。但这些看似简洁的设计,找寻满意的形体的过程相当困难,因为形体需要综合所有场地和功能的考虑。当我们确定了形体后,我们会利用图像来思考建筑的材质性。图像对我们而言并不仅仅是终产品。我们经常通过改变一个体量的材质来测试可能性,探索其特质,基调和建造方式。

图41 什切青爱乐厅体量模型



Q

你的设计元素给我留下了一种回归80年代建筑语汇的印象。一方面非常在意城市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却不太在意功能在立面上的呈现。例如在爱乐厅项目中,建筑从外部隐藏了音乐厅的体量表现。事务所对于功能的展示似乎没有像城市得到重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评价的?

Fabrizio Barozzi

某种程度上来讲,近期的作品对于功能的表现并不在意,因为我们侧重一种与场地之间的感性的关系。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忽视了功能。恰恰相反,对于功能的考虑更多地体现在内部功能组织上。


Q

你的项目在策略上总是受到某些因素地限制。有时候建筑通过服务公共空间的塑造而获得界限,有时你会在功能排布中不假思索地接受务实主义的正确性。当下很多建筑师迫不及待地扩展建筑学科的范围,而你认为建筑师的行动范围是有限制的。我的第一个问题:你如何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设计?我的第二个问题:你如何避免过度保守?

Fabrizio Barozzi

限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刚刚出版的专著中,有一章名为“限制”。在这里,必要性(necessity)的概念非常重要。我们只会做必要的设计,而不是过度设计。这需要设计师具有发现项目中限制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师的工作很难有确切的结束点。发现项目的限制,做必要的设计,这两点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就像Professor Theodore在介绍谈到的,我们可以看到业界里一种删繁就简的趋势。建筑是一门具有历史的学科。阿尔多·罗西曾经说过,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意识到建筑学就是建筑学。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新的建筑是整个学科历史的延续非常重要。这不仅仅只针对建筑学,而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思考方式



笔者结语


Barozzi Veiga 的作品在不同场地具有不同的性格。在建筑表现上,Barozzi Veiga的作品似乎对有关功能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不太在意,而是注重形象、基调、场所等与叙事和体验密切相关的话题。他们的项目经常借鉴原有场所的“特质”(character)来转述场所的历史和现状。像在库尔美术馆中,他们用隐喻的手法在新馆上间接表达了旧馆的绝对形式和东方主义元素,甚至从弗朗切斯卡的画作中提取了一种新旧的二元关系。这种隐喻的叙事手法丰富了建筑解读,使其从冰冷的居住机器转变成具有多层含义的文化物件。

图39 什切青爱乐厅草图


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民主社会,建筑的纪念性和普遍性都经常会和独裁和专制联系起来。Barozzi Veiga重新开启了这个避讳的话题,显示了向西方传统建筑思想的一次回归。这不仅让建筑作为“原型”从环境独立出来,也使得建筑本身具有了统领城市空间的力量和权威。而对建筑表皮一丝不苟的处理作为设计的第二层次,在完全不干涉简洁有力的形体的同时,使建筑获得了一种街道尺度和精致感。


图40 洛桑美术馆草图


相比于场地的功能性和技术性限制,以场所的“基调”作为一种设计线索则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对于某个场所的基调的认识或许很难达到共识,而Barozzi Veiga的认识可能也带有先入为主的个人理解。然而“基调”比突如其来的“灵感”要客观得多。Barozzi Veiga通过叙事来赋予一种“基调”的认识,并将其传达给了听众。这种策展式的叙事是非常有效的。


在Fabrizio Barozzi的讲座中多次强调了“合成”这个概念。“合成”的意义在于用最精简的设计来回应场地和功能的复杂性。从他们的项目中可以看到,“合成”的手法不仅用于生成工整务实的平面,同时也创造了近乎纯粹的空间体验。不过正如Christopher Hawthorne所说的,我们无法将Barozzi Veiga的作品同高冷的极简主义划等号。在冷静纯粹背后,朴实的质感和务实的公共功能让作品散发出一丝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Hawthorne, Christopher. “Boring architecture? Yes, please.”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16 Nov. 2017, 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la-ca-cm-building-type-boring-buildings-20171119-htmlstory.html.

Barozzi, Fabrizio, et al. Barozzi Veiga. Park Books, 2016.


END


作者介绍

王谛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在读硕士,现居住于蒙特利尔。曾就读于同济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士学位)。建筑硕士阶段关注厚实材质性的表现,以及地构建筑。曾在里伯斯金,BIG等事务所实习。全球知识雷锋的忠粉。


王谛的个人作品

1.固态物质性与建筑的原初体验:项目以巴什拉的梦想诗学为基础,探寻由固态材质性引发的沉浸式体验。


2.复兴罗马城墙:以起伏的地景为组织结构,构建古罗马神话与现代运动间的对话场所。(合作者:Hyun Jong Won)


3.Aga Kahn Foundation Canada 竞赛一等奖:Through the Rye Pavilion, Ottawa, Canada, 2017. 以重复的木结构单元构成的凉亭,为社区农圃创造休憩与交流的场所。



推荐观影

相关影片由清华大学项轲超推荐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2017)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1982)

“我见过你们无法相信的东西:战舰群在猎户星座上沿燃烧,C射线在唐豪瑟之门处的黑暗中闪耀。这些时刻都将随时间消逝,像雨中的眼泪。是时候…死去了。”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大都会》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巨匠弗里茨·朗一生中拍摄的最重要的影片,被建筑师们奉为魔典。有时候扭曲变形才能揭开本质,在座的各位不要错过这个接触未来的机会。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剧照


后台回复“银翼杀手”可获取第一部银翼杀手及大都会下载链接



雷锋福利

欢迎添加“全球知识雷锋机器人”,邀请您加入知识雷锋粉丝群,由各校学术大牛作者坐镇,会日常分享学术资讯及思想交流讨论,快来加入组织吧”(•̀ᴗ•́)و ̑̑  


文中出现所有银翼杀手剧照版权归电影《银翼杀手2049》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