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5%的超级成功人士输在了起跑线,他们逆袭的秘诀颠覆西方价值观

夜王 升值计 2019-11-07

什么都可以忍受,唯有轻藐不成。



临床心理学家杰伊(Meg Jay), 曾经在其著作《Supernormal: The Untold Story ofAdversity and Resilience》,公布了一项针对400位超级成功人士研究发现,既他们当中的75%,曾面临艰困无比的处境,比如说失去亲人、身陷贫穷或童年受虐。 



很多人听到这个结论或许会立即嗤之以鼻,毕竟另一个事实是,大多数过早经历艰困与痛苦的孩子,并没有成为亿万富翁或者电视明星,而是一辈子都活在阴影里。不过若我们批判地看这个研究结果,那么不难得出一个适中些的结论,即「严格的教养下一代,赋予孩子具挑战性的童年,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成就非凡的事业」。

 

当然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前主张给孩子「减负」的趋势,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不过考虑到当我们开始崇尚西方寓教于乐,快乐学习那一套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反思:「为什么美国学生的考试成绩会落后于亚洲学生?」、「为什么许多美国学生甚至无法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涌现了大量的调查及研究,证成了严格教养拥有正向的一面。作为父母的,在中国将将决定「放养」下一代之前,或许可以多想一想。



1

颠覆西方价值的成功之路

 


可能有点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但是根据两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与鲁本菲尔德所书写的《The Triple Package》(三重包袱),近几年,在美国收入最高的,为印度裔美国人,几乎是国家平均数值的两倍,紧接着是华裔、伊朗裔和黎巴嫩裔美国人。换而言之,白人「沦陷」,已经成为了确凿的事实,在美国总是饱受歧视,「保守落后」的种族,终于飞黄腾达,而那些原本以引领「自由先进」思潮为傲的「进步」美国人,已经在自己的家园丢失了原属于自己的位子。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研究了美国各族群的兴衰,两位作者得出了一个我们应该要给孩子加负的结论。因为那些「保守落后」的种族,他们几代以后之所以能够在美国翻身,正正是因为他们受「保守落后」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所累,身上包袱重重,所以一个族群以及一个家庭要实现逆袭,必须得「加负」。




根据他们的观察,那些取代了白人位置,过去饱受歧视,承受巨压的劣势族群,他们不相信人人平等,且因自身的文化背景而自视甚高,拥有优越情结;他们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价值充满了怀疑,又因长辈在美国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而时常饱受自卑与不安全感的困扰;他们不崇尚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流行西方观念,而是以延迟享乐,自制自律为荣。

 

他们所拥抱的价值观念与遵循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可正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反而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得以从底层翻身,在阶级固化十分严重的当代美国,实现了难以想象的阶级跨越。是的,那怕是教育程度不高的穷苦东亚裔移民的后代,他们也能有超越其他少数民族和美国白人的杰出表现,而这背后,给孩子加重负担,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学业上的,显然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除了提倡给孩子加负,两位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针对所有人,十分有争议性的观点,既优越感、不安全感,以及对冲动的控制与纪律,这逆袭者身上所背负的三大包袱,是可以被训练,以及培养的。换而言之,透过教育体系,培塑社会弱势群体自视甚高,不安惶恐,压抑律已的特质,可以改变他们的未来。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想要改变自己以及下一代的生活,那么你也可以自动自发地培养自己以及孩子这样的心理,从此赢得成功将不过是一种自我抉择。

 

要攀上成功的阶梯,真的能够这么轻而易举吗?作者的理论显然有很多值得提出疑问的地方,可有这么一句话 :「成功的人从不放成功的任何一种可能,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竭尽所能,做了会致成功的所有事情」。所以,以下将对「三重包袱理论」 做更详细的论述,并简析其运作机制,希望对成功心怀热切的人,都能从这两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身上,得到某种有益于自己以及下一代的启示。


 

2

什么是三重包袱理论?

 


1.优越情结

 

顾名思义,是相信自身与众不同,自身所属的群体异于常,并且更为优越的一种深次的内化信仰。这份信仰可以有不同的来源,比如说宗教背景、家族的辉煌往事、或者与种族相关的光耀历史与文明,这份信仰能够使人有感生而不凡,对取得成就拥有更多的自信,并且无法容忍与平庸为伍。

 


自感优越能使人倾向于成功,目前得到了许多实验的证成。从克劳. 史提和乔许.艾罗森所主导的「刻板印象威胁」先驱研究开始,至今已经有数百个控制实验显示,在各种评量标准下,个人的表会受族群的整体刻板印象关乎擅与不擅的偏所影响。比如当有人告诉女性受试者,研究员正在试图了解女性通常表现优异的“角色取替”技巧时,女性就会在视觉转换上表现出色,而若她们被告知是在测试女性不擅长的「空间性」时,女性的表现就会变差。实验的对象转变为史丹福白人男性学生,当他们被告知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亚裔超群的数学能力」时,那么这些被特别挑选出来,数学能力高超的人,也会在困难的数学测试上表现失常。更进一步地,这些研究还提供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即个人对来自外界刻板印象,哪怕是微妙的暗示,也是非常地敏感的因此,一个人若从出生起,就被社群,父母灌输生而优越的信念,他绝对会得到正向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无穷的推动力,以及巨大提升。

 

当然了,若仅仅是拥有优越感,那么最终只能沦为沾沾自喜。所以优越情结必须与三重包袱中的其他要素结合,才能发挥出让人足以实现阶级晋升的威力。

 

2.不安全感

 

书中的不安全感,主要是指对于自身的社会价值与地位的某种不确定和忧虑,一种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作为或自己所拥有的是不够好的恐惧或焦虑。不安全感会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呈现:比如说对被轻视与欺压有着十足的敏感,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时常饱受自我怀疑的痛苦,以及对失去怀有莫大的恐惧。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以不同形式反映而出的,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



三重包袱理论里,不安全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其中一个推手,一些人显然会感到非常奇怪,因为不安全感与优越情结明显是有着对峙性的,但书里有个有趣的主张,即这种矛盾与冲突正是晋升动力产生的来源,当不安全感与优越情结两相交锋,不断碰撞时,会促使一个人对现状心怀激烈的不满,对改变充满了无限的渴望。

 

以作者蔡美儿自身为例,根据她所接受的杂志访问所示,作为华人,她为身后所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感到相当地自豪。可早年同学对其英语口音的嘲笑,又为她带来了相当大的不安全感。这种情绪,加上了她的的文化优越情结,使她拥有了不服输的精神,比别人更加努力,以求能够证明自己。而儒家文化背景,则给了她一种不轻易放弃、愈挫愈勇的纪律,至使她最终能够实现目标,取得成功。

 

而除了自己以外,根据作者的研究,所有在美国不成比例的成功族群都有着这么一个共同之处,既基于自身家族的历史或文化背景,多多少少地都怀有优越情结。但同时每个族群在美国都被、或曾经被看不起,嘲弄以对,遭受蔑视或怀疑,每个族群至少在他们兴起时,曾因被藐视,而饱受缺乏安全感之苦。比如伊朗裔美国人就常碰到偏见与承受敌意。当美国人质在德黑兰美过大使馆被俘时,伊朗国旗就在公众场合被烧毁,示威者高举标语,并高喊:「笨伊朗人滚回家,十个伊朗人不过等于一条虫,给美国人自由,要不就给伊朗人死亡」。再比如美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权烈,就曾公开表示,孩提时代,在学校曾不断地被其他孩子叫他「亚洲佬」、「中国佬」,并施以霸凌及痛殴。

 

就如伏尔泰所言:「什么都可以忍受,唯有藐不成」,何况若你还怀有优越情结,那么被他人轻视的痛苦,只会来得更加深刻。当自我感觉良好,却遭到现实的否定,作者认为这会让人满怀痛苦,对现状充满了不满,并更倾向于作出激烈的回击,而这种回击便是拼命地证明自己,以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证明自己是优越,从而维护那被伤害的身心。就如同儿时被霸凌的权烈,长大后从史丹福大学及耶鲁法学院毕业,赢得了节目「survivor」2006年的冠军,并被《时人》杂志悬着最性感的男人之一,就是对儿时经历的一种回应,“我的不安全感根生蒂固,它解释了我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

 

引述丘吉尔的话「早年逆境造成的剧痛,以及轻藐侮辱所带来的刺激都是相当不可或缺的,这能激发人们产生坚定的目标与顽强的意志,如果缺乏这两者,很少有能创出一番名堂」。成功通常与不安全感息息相关,让人伤痛的,有时亦驱使人不断向前,直至取得成功。

 

3.冲动控制

 

书本对此术语的解释,主要指代抗拒惑的能力,尤其是遇到困境与失败时想要放弃的。在作者看来,面对诱惑如何反应,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不成功的分水岭。成功不要动机,更需要向往上爬的能,实际要完成阶的操作,意志力与坚持不懈才是中之重。

 

许多研究皆显示了,童年早期所展示的冲动控制力越强,就越能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发现首度是由史丹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他于1960年代晚期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所获得的。他将糖果放在三岁到五岁的孩子面前,孩子被告知他们可以吃掉他们选择的糖果,或者若他们肯等几分钟,他们将可以多拿一个。而实验发现,那些少数能坚持不立即吃掉糖果的孩子,在未来学术表现会更为优异,社交问题也更少。

 


而在目前涵盖范围最广的研究里,纽西兰研究者追踪了超过1000名受试者,从出生到三十二岁的变化,在控制社经地位,智力和其他因素条件以外,研究发现,孩童时期拥有低度冲动控制的个人,比较容易发生毒品、酗酒、肥胖等问题,并且容易感染性病,或者犯下罪行。而那些拥有高度冲动控制的,则比较健康、富裕,并且比较可能拥有稳定的婚姻。

 

从中可见,以纪律、自制、抗拒沉迷与放弃为美德,并且把这样的美德灌输给子女,是作为父母基本的责任。因为冲动控制不单有助于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更有助于孩子免受毒品,酒精,肥胖等伤害。

 

冲动控制可以是不安全感与优越情结两者冲突下,为求证明自己所激动的能力。它同时也可以是优越感来源的一部分,比如在一些国家和民族,自我控制以及抵御诱惑就被视为美德以及高尚情操的一部分。可见,冲动控制与优越感是能实现两相反哺,相辅相成的,而若还有不安全感对两者做推拢,(参照穷苦的东亚移民家庭通常更强调冲动控制控制的美德,以更严厉的方式教养子女),优越情结,不安全感,冲动控制此三,便能开展良性的运作循环,在互动间激发出一个人无限的能力,从而促使他摆脱困境,获得成功。

 

以上便是对三重包袱理的解析了。总而言之,使得个人乃至族群,逐步得世俗定下的成功(既有金与地位),则使得个人乃至整个族群逐渐迈向失败,负重而行,反而能使人走得更远。因此,若发觉前路越走越轻松,便需要警惕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教养模式,不但会使得下一代的能力大大流失,甚至还会动摇国本,日本便是其中另一个例子。



3

没有悠哉的

日本ゆとり(悠哉)教育

 



1992年,日本实施「减压」教改,缩短学生学习的时数。当年日本社会普遍认为,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孩子从早到晚,都要投入学习,天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书包上下学,实在是负荷太高。

 

有一批专家学者甚至认为,让孩子「ゆとり(yutori,悠哉)ゆとり一点」,反而能促进学生充分吸收知识,有空余思考问题。因此,为了扭转过去一直以来「吃太饱」的传统教育模式,「减压减负」出炉了。日本先是缩减了上课的时数,把原本中小学学生周六要上的半天课全面取消,改为周休二日。后来为了让学生上课更轻松,甚至把3.14的圆周率改为以3来计算,并且也不再强迫孩子强背九九乘法表。

 

2010年,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却发现ゆとり(悠哉)教育不单没有成效,且日本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反而落后了,远比不上美国、中国以及韩国,东京大学等高教名校,最终录取的也多为私立高中的毕业学生。这个结果显示了违反悠哉思维,花费大量金钱,督训孩子进行课后补足的父母,勉力获得了成功,而经济弱势的孩子已难再有出头之日,日本不得不面临进一步的格差化(阶级分化),一初衷是了孩子的教育革,最除了累了孩子,没有家。

 

这场减压革新,大概持续将近20年。2009年,针对中小学教育,日本公布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全面增加了上课时数,取消了周休二日,取消了让学生进行综合学习的空堂时间,圆周率也从3恢复到了3.14。到底为止,日本正式承认了「减压」教改的失败。

 

如同美国、日本等许许多多的国家,我国减负令的颁布,绝对是抱着一个美好的初衷,希望给孩子一个寓教于乐的童年,让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的。但就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法兰克所言:「是无法予,甚至无法追求的。它只生于个人大于自身的目的奉献程中,无意照成的意外」,所以,对于如何推行并落实减负令,让孩子快乐地长大,不妨有多一点的思考。人生有多真正的快,都是经过自我挑之后才能感受得到的,千万不要让我们成年人的一番好意,抹灭了孩子可能拥有的成就,剥夺了他们本应拥有的快乐的能力。


文章转载自【夜校长】,一个主业是教育的公号

关注【夜校长】并回复100」有福利


点个好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