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明讲座|社区是否可以被规划?

社规师 四叶草堂
2024-08-31

社区规划是有一个系统性的概念,需要在更综合性的层面来贯穿历史进行反思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童明


主讲人

童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   专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

梓耘斋建筑TM Studio   主持建筑师




主持人


刘悦来

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计划同济大学  执行负责人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主任



主题讲座社区是否可以被规划?


▲ 童明老师在杨浦区规划师培训现场照片
在当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等很多领域中,社区规划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是关于它的定义却经常处于含糊之中。这值得我们思考一下:社区规划到底是什么我在担任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规划师的一开始,就参与了街道书记、主任等一群人的讨论,主题是关于几条街道的景观效果和店招店牌的设计,这似乎也已经成为当前在上海各个社区规划中的主题性工作,很自然地也影响到大家对于社区规划的认知,社区规划就是街道景观整治或者违章建筑拆除等这些内容。在讨论如何规划一个社区,以及如何使之有效之前,可能更加值得思考的就是,一个社区是否可以被规划?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一什么是社区?第二什么是规划?

什么是社区?

从历史角度而言,社区规划这个概念比较正式的提出大约是在1929年,建筑师克莱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在纽约皇后区郊外的Forest Hill做规划时,曾经提出“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的构想。当时由于小汽车逐渐普及,社区环境增加了许多未曾遇到的问题。以往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被纵横交错的大马路分隔开来,因此需要构造一种理想的生活单元,以避免机动交通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单元里,有完善的绿地、商业、设施,特别重要的是小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上学时不用过马路,保证了安全性。这样的生活单元,是比较早期的社区规划概念。与这一社区概念相对应的英文是Neighborhood Unit,但是与我们经常使用社区Community并不是一个词语。Community的原意更多表述的是:生活在同一地区、具有同一社会特征的人们,他们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生活习俗、经济水准等因素,因此构成了Community。比如传统的村落或者小镇,就是一种天然的社区,它们是由社会纽带聚集起来的空间圈层。因此,我们目前所谈论的“社区”,我认为在概念方面具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刚才讲到的邻里单元,一般是几公顷到十几公顷的空间单元构造,它是物质性的,其中具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功能、服务等,在环境条件方面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种是社会层面,但是与物质性单元不一定重叠。在一个小区里,可能有好几个Community,比如由浙江人、江苏人,或者老年人、年轻人、孩子等等不同的群体,但是如果从广泛的角度而言,社会层面的Community可能也会大于Neighbourhood Unit的概念,这就是两者的差别。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作为管理性的社区单元,经常以街道或居委为依托。这与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有关。在我们大多数的社区规划里,社区到底是指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好好深究过。于是就涉及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们所谓的社区规划到底是指什么?不同的语境会导致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一般而言,社会性的社区工作是自下而上的,是由于居民的共同利益所促成的集体性、关联性的行动;但是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说,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在中国特色的城市体制中,我认为社区可以被规划的,因为我们有非常强大而完善的管理性单元。通过公共部门的介入来促进社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可以优越于其他体制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通过较为合理而有序的规划,通过系统性的公共性干预,介入到社会性的生活环境里,可以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逐步完善物质性的社区单元。这是一个基本理论。因此,社区规划在很多其它国家或城市是不太一样的,社区只可能进行营造或者组织,但是难以采用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正规方式去进行规划。

什么是规划?

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很多社区规划,基本上出于针对街景立面和环境的改造,这可能是一种规划,但不是一种针对社区的规划。规划等同于设计吗?规划等同于建造或更新一些建筑吗?当然也不是,规划的概念需要从整体或者结构方面的含义来解释。规划是指什么?我想引用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的定义。他在《城市与区域规划》(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这本书中曾经提到规划的定义是什么。他认为规划通常兼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刻意去实现的某些任务,比如上海2035年需要实现什么目标,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样的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是指:为了实现某些任务,把各种行动纳入到某些有条理的程序中。比如为了实现2035年的目标,需要做一个规划,但这是一种行动计划,而不仅只是停留于目标设想。因此,规划对于一座城市是如此,对于社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作为行政单元的社区,还是作为社会构成的社区,都需要构想未来的愿景;如何去塑造、如何去实现这些愿景,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这一系列的计划可以称之为规划。因此我们需要在某种思考框架中,才可能形成关于社区规划的概念,以及该如何去做的讨论。关于Community Planning存有非常多的不同观点,但是从各种各样的表述中,依然还可以找到一些共识。第一,通过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步行化社区、开发可负担住房、可持续性实践以及历史保护等,来提高社区生活品质。社区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品质。如何使得社区更加宜居,就需要系统性考虑与宜居生活相关的因素。第二,规范土地使用、制定设计总则、确定融资方案等措施。社区生活需要规则,除了涉及公共领域的营造外,还需要很多的生活规则,使得社区生活富有条理,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第三,要力争促使社区成员参与到决策过程中,鼓励大家有参与性,保证社区规划可以代表大家的意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规划的目标

社区规划会涉及到很多目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第一,完善性(Complete)

这是指综合并且实质性的生活内涵。如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就会涉及到交通、活动、服务、休闲,就会涉及公共绿地、户外环境、配套设施等等,需要考虑如何使得社区生活的范畴更加完善

第二,紧凑性(Compact)
例如上海目前所推行的15分钟生活圈,这一要求应当更加基于步行系统,如果路程超过日常生活的步行可达范围,菜场、医院、就餐点等设施就失效了,因此规划需要考虑如何使得生活圈层变得更加方便、可达
第三,连贯性(Connected)
需要促使各种不同的生活因素关联起来,使得人们的活动和生活更加有关联性,比如去买菜,顺便还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并且回来的时候走了一圈,顺便把每天一万步的目标完成了,很多生活性的内容可以被串联到一起,这就是一种宜居性的体验
第四,综合性(Complex)
现有环境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进行综合性使用,用来实现社区发展的愿景,其中也包含关于社区治理的目标以及政策内容等。
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因此规划不同于政策、管理等事务,它需要将某种想法进行落地,使之在现实中发生。

漕河泾街道的规划框架

我们目前在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正在从事社区规划工作,结合之前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够针对社区规划的模式进行一些思考。这个规划还在过程中,目前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愿景,在接下来两到三年期间,力争能够把这些内容实现出来。在这一规划中,我们首先从事的是关于城市的思考。作为规划对象的“社区”,它在哪里?在城市总图中可以看到,现实中的景象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住房、街道、公园、轨道等等。因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一种分析,所谓的社区存在于什么地方,然后才能决定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操作。这就需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背景衔接起来。如果需要识别社区范围,在一个真实的城市环境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是有些困难的,需要结合城市分析研究来进行识别。如果放在整个上海市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漕河泾街道如何从城市边缘,一点点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融合到城市市中心的。漕河泾最早是一个沿河小镇,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张,大量住区逐渐在周边建设起来,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漕河泾镇原先的景象。这也相应促成了一种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地、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上海火车南站,2006年的建设对整个区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还有河流、高架等其他自然要素,这个地理意义上的社区环境其实并不连续或者整体,而是处在一种非常碎片化的状况
另外一个变化很大的因素是行政体系。徐汇区在50年代时没有这么大,80年代逐渐开始往外扩张。漕河泾街道的范围也在变,90年代时有很大部分的土地被划分出去,同时又从其他地方并入进来。行政单元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如果将所有这些历史、行政和其他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看到目前的一些影响。许多城市道路并不连通,铁道、高架、城区主干道都会对于这里的宜居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社区环境的自身状态也比较多元化,既有最近建造的高端楼盘,也有建于50年代的工人新村……这些差异性加上由于天然的物质屏障所导致的分割状态,所形成的一个效应,是散落的碎片化状态。这就带来了不少问题,不仅形成了许多背街的消极环境,还有很多的死角暗面,对于居民的管理,社会组织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如何重组碎片化的城市,如何重塑社区的内部联系,需要一方面从更大的区域环境中去思考,另一方面从社区的内部领域中去调整。我认为社区规划除了需要向下渗透到细节,对于上层规划也需要进行反推,需要从社区角度针对城市广泛的发展愿景提出意见和参考,使得上位城市规划能够与在地性的环节连通起来。
我们在考虑漕河泾社区规划时,也延伸性地考虑了周边的发展,例如东侧的徐汇滨江,以及北侧在建的体育公园,还有其它一些周边的教育机构等等。还有诸如上海南站这样的潜在公共环境,未来如果它能与城市社区形成更为融合性的发展,无疑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与当地缺乏关联的“荒弃”地区,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从上图可以看到,我们设想的社区规划不是去做推倒重来的动作,而是尽量做一些细小的缝合操作,把城市碎片连接在一起。但是这些工作会构成一种结构性的框架,这种框架也会引导我们对于很多具体内容做进一步的融合与叠加。首先需要识别这个区域内的公共领域及体系,因为这是社区规划进行介入的主要范畴。社区规划首先需要了解社区运行的基本道理,如果比较熟悉它的系统,了解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就能够有的放矢,在公共性结构的基础上把它串成网络公共领域就是一个有大有小,有疏有密的环形网络,而且这个网络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梳理公共网络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针对这一网络有比较完善的思考,我们就会知道什么地方是关键点,在哪里去做激活性工作。这是总的思路框架。 ▲ 交通性公共空间分布▲ 以三个片区的更新形成社区公共活力场所在针对整个社区环境进行调研和解析之后,我们研究了道路体系、绿地环境和公共设施,开始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我们针对其中的三个组团制定了工作计划,其中一个组团是华富社区,一个是在铁路南侧的东泉社区,一个是在冠生园路一带。每个片区里的工作都是首先由街道方面提出需求,我们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并且翻译成社区规划的方式,使之更加侧重结构性的梳理和完善。华富社区&凯旋路在凯旋路这个片区,高架的3号轻轨铁原先是漕河泾的边界,左上角有问号的地区是在2000年之后才并入进来,这导致原来作为社区边界的凯旋路,现在在地理环境上成为了地区中心,因此需要采取一个调整。我们设想有没有可能把现在消极负面的凯旋路沿线,转变成为社区的中心地区。在以往的时期中,这些社区都是在动态中形成的,没有很好进行过配套和完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空间来营造一个社区的生活性载体,这就构成在这个片区里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如何把周边社区跟它连接打通,把里面荒弃的绿化地和边角地等消极的空间营造得更积极该社区已经有了一些商业,有没有可能把它转变为跟社区相关的业态,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支撑,同时可以与现有的生活区域形成一个整体。比如上图中在华富社区路口的两个比较破旧、堆放杂物的库房,有没有可能转变为一个社区中心。在明确目标后,经过与各部门的讨论,这个库房就可能成为我们明年工作的重点,其愿景就是使之成为整条街道的一个模块,使得周边的业态变得更有活力,人们对于社区的未来更有憧憬。一处高架下的廊道,一条社区的道路,也可以成为一道景观,我们希望把消极的凯旋路变成大家喜爱的绿地环境。除了整个线性廊道和节点营造,我们还要把这些内容与现有的社区环境串联起来,这种公共性的骨架可以影响整个片区的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向外衔接。这个社区的区位条件相当不错,在这条街道两侧有两个地铁站,大量的人流由此经过。在它的北端是上海市的旅游集散中心,但是利用效率比较差。在往北侧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徐汇体育公园的改造项目……如果这条廊道能够形成,并且与周围的社区连接起来,就相应会形成一些更加有影响的城市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正在呼吁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旅游中心的加入,进一步打通这一联系渠道,可以跟上面的体育公园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建造体育公园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服务于周边的市民,但目前的计划也只是限于它的项目本身。如何使之可以与城市周边地区连接成一个整体,还需要大量的衔接性工作去推动,所以小小的社区规划在其中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社区内部,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根据社区的现有状况来进行的。例如上图中的漕溪路站,现状是一个非常狭小拥挤的通道,周边是非常拥挤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体验感很差,没有发挥通勤站点自己本该应有的作用,商业价值比较低。我们设想它周边的一些业态如何能够通过改造,可以与站点的人流方式更有关系,在街道转角的地方能不能打开,形成一个街角绿地,不仅对于拥挤空间做出一些缓解,而且为周边社区的居民也可以提供活动场所,使之融合起来。因此这些小节点的空间设计如果能够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关系关联到一起,其实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为这个社区环境提供了一片小树林,而且也为整个系统的完善了一种连接和整合,能够对未来产生非常不一样的影响,可以具有重要的价值。上图是之前提到的小仓库改造项目。它之所以很重要,一方面它是整条凯旋路改造项目的重要节点,可以衔接北侧的漕溪路轻轨站,以及西侧的漕溪新村地区,同时也是东侧华富小区的最主要通道入口,它所处的地点是极具战略性的,因此需要通过规划的眼光来形成这一判断。由于需要针对这一节点进行改变,我们在建筑改造更新的基础上,把整个场地向外打开,使之与高架桥下空间联合改造,然后融入社区服务的功能,使之空间与内容会更加整体化,高架桥的下方空间也不再消极,可以成为居民积极使用的地方。凯旋路的南端有一个产业园区,它沿着凯旋路的外侧有一排门面房,两三百米左右的长度,但目前的使用状况不是太好,周边是很低端的餐饮店,我们设想通过提升性的改造,可以为来自轻轨站的人群提供服务,也可以为周边的居民提供就餐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整条凯旋路的空间联动起来。我们提出的方案是把这片空间加以提升,让周边的环境融入进来,在形成一条有功能性的社区主街的同时,把小区现有绿化和景观都连接起来。如何将这一环境中的商业、服务、绿化都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互利的关系,我认为这就是从社区规划角度应当要做的事情。龙华港漕河泾河岸在第二个组团里,我们的目标是针对龙华港、漕河泾的河岸进行处理,这是在街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调整。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河岸的亮化工程,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它能够成为社区生活的中心。
其实在现状中,绿化空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处在一个相当局促、无法使用的状态,因为它缺乏可以让人们使用的状态。因此我们因地制宜,为了使人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使用,所提的方案是在桥上加顶棚,使之成为一座廊桥,人可以在这里观赏河景;在河边增加一些藤花架,使之爬满植物,这个空间就可以使用了。上图是我们想要重点处理的一处空间。在钦州路桥东侧有一段被栅栏围住的绿地,再往东有一处公共厕所,目前主要的使用者是出租车司机;接下来还有一个幼儿园,一到上下学时间,很多家长在门口路边等着接送孩子。因此我们把这个场地做了调整:第一,把绿地打开,将西侧的花架廊道延伸过来,形成一个可使用的环境。然后把厕所调整至二楼,打开底层空间,与整个河岸空间连成整体,同时也作为东侧幼儿园的附属空间,接送孩子的家长可以在此停留,并且相应缓解对于街道交通的压力,让经过的行人心情得到放松。东泉新村第三个组团是东泉新村,在上海南站铁路线的南侧。外侧的东泉路已有接近30年的历史,两侧的林道非常好,但是空间感受性却是比较差。在东泉路北端与铁路线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地铁3号线的站点,南端则是连接上海植物园。周边的东泉新村以及其他社区其实比较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和提升。在我们介入之前,街道已经基本快要结束外立面整修、平改坡和一些小区环境的整治工作。但是大家对于这些工作总觉得有点不是特别到位,因为这个花费数百万的工程做完了之后,就像没有发生一样,只是涂料刷了新,对于社区环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认为社区的提升不仅是社区内部的翻新,而且也应该是社区与周边环境的一个联动,因为小区生活的感受性应该是内外双面的,小区内部环境应当与街道空间进行一次互动,才能形成更综合性的效果。
原现小区的内部更新应该是施工队自己做的方案,按照规范要求,将社区广场做成了塑胶活动场地,添加了一些健身器材,但这个设计比较别扭。一侧居委活动室依然十分陈旧,没有太多人进出活动。旁边还有一个水泵房、垃圾站,间杂着一些违章搭建,物业公司也裹在这里。因此仅仅为小区广场妆点了一些塑胶铺面,并不能触动周围环境的混杂状态。
因此我们做了一个扩大范围的总体规划,原来已经做的设计保持不动,广场也不进行调整,但是我们把其他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原有的古典园林式走廊和水池都保留下来,使得它成为以后社区活动的小中心;居委会活动室进行了调整改造,使居委会跟这个空间场所连通起来,同时水泵房和垃圾房也进行一些调整,使场地的内容可以外拓到街道的空间去。在街道外侧延伸廊架的因素,可以形成一些停留空间。再把上面物业公司的管理用房容纳进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效果。上图是居委活动室的建筑、水泵房和物管公司,我们增加了一个大台阶,使之连通下来,并且为水泵房加入了一些功能,服务于外部街道和内部的居民;同时打通了居委会的小楼,使得整个空间可以通过廊架体系与外面道路连接。我们知道小区停车一般情况是很糟糕的,因此通过廊架形成一个相应的分隔,保证场地中间环境的良好。对于街道而言,社区内部环境做好之后,其景象也会在城市空间中展现出来,那么为东泉路也会带来一次很好的提升改造,一举两得。一次操作可以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都可以形成很好的效果。在建筑层面一般不会想这么多,但是作为一个规划师,必须要放大思考的范围以及延伸的意义,从城市、社区的内部和外部来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补充和完善。这张图片显示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白天,周边小区的居民都可以感受到东泉小区内部的活动场景,同时,小区内部也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围墙社区里,它与城市环境之间也有互动性。这就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一种针灸性疗法,这些操作很便宜、很简单,可以使用不多的资金,却可以为社区整体环境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效果。我想通过这些案例来回应社区规划这样一个宏观议题。

为什么社区规划

在当下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小的方面、与生活更加贴近的方面会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更多聚集到现有的、已建成的城市环境里。在这里发生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小型的、零碎的,但相应的更加需要规划引导,比任何其他地方都需要规划。

为什么社区规划

可以跟城市更新连在一起?

因为在既有社区的环境中,所面对的都是既有现实。在一段时间,我们参与过一些老旧的里弄更新,但实质上也是一种社区规划,遵循着差不多同样的原理和规则,也就是如何通过比较有效的公共介入,激活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这是我们在黄浦区贵州西里弄所做的规划方案。这个项目很小很难,放在规划层面上似乎不算什么,甚至都难以算作是一个建筑项目,也不是一种景观项目,是一个四不像的事情。但是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社区更多的融合参与,更多的凝聚力。我想这就是这类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这个项目中,相比起工作内容的调整与改善,最令我们满意的是这个项目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它目前正在带动整个街面业态的提升,目前已经有一些很好的商店正在融入。受到这一影响,社区内部的很多居民也参与进来,积极联动起来进行楼内设施的改造。只要一个楼道内的居民都能够同意,街道部门就会提供资助组织,共同进行整个楼道空间的改善。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展开,并且在居民间已经形成了共识。我认为这是这一项目所带来的最大社会价值,它不是仅仅完成了一个物质环境的改造更新,更重要的是完成一次社会意愿的凝聚,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集体参与行动,这在很多城市更新、包括社区规划中都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在很多城市更新项目中,居民与设计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缺乏共识性,是导致工作失效或者难以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可以通过较为综合性的规划,推动渐进式的发展,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确确实实的未来路径,这在社区发展中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金桥佳虹家园

这个案例在浦东新区金桥镇,当时金桥的绿地改造也不能说不好,但是现实问题是居民的使用率不高,所以规划可以在空间资源的调配上形成重要的干预。我们通过这条走廊的设计,是把原来分割得四分五裂的圆形街角广场、社区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前面的停车场以及背后有一点荒废的绿地整合起来,改变了行走路径,通过这条纽带把更多的因素整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居民带着孩子进行活动的场所。▲ 社区活动中心的休闲广场。

总结

对社区规划和针灸性的疗法的看法

第一,我们需要有更高层面的视角因为社区无论大小,它都是一种城市性的事物,不仅不属于某一单位、某一家庭或者某一住宅,而且也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我们有必要在一个更综合性的层面来贯穿历史进行反思,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概念。第二,这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操作行为所有思考的最终目标都是关于如何凝聚形成行动。在我们经历的一些项目中,有一些内容并不是由我们来操作,而是由其他社区参与者来完成,甚至是居民自己做的,尽管效果方面有所折扣,但是实际上事情会更好,这可以促进社区更强的凝聚性。现在许多社区工作都比较琐碎,但是如果大家能够形成一种共识性,就可以积少成多,为一种整体愿景提供自己的贡献。从这一角度而言,一种作为基本框架的社区规划是必要的,它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三,社区规划应该更多成为政府的辅助因为很多来自上级机构层面的思考,最后都要落实到街道或社区的环节中间,特别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其实政府每年在城市更新方面所花费的资金并不少,但是经常缺乏应有的效用。社区规划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这些资金的效应,花小钱办大事,实现更为宏观的城市发展目标。我们在做金桥项目的时候,其中一个思考环节就是如何将两三个小型项目拼合在一起,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并不是特别多,但是通过把项目进行关联结合后,就使得街角广场、社区绿化以及居委活动室都相互借用到各自的优势,发挥了更大的整体性作用。我想这也是社区规划师需要扮演的协调者这个角色,把专业范畴的考虑延伸到很多的政府辅助工作中去,这可以使得这个专业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对谈环节对谈议题:对社区规划的理解



刘悦来

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计划同济大学  执行负责人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分实验中心   主任

童明老师今天讲的案例应该是第一次讲,我之前没有听过,是非常鲜活的案例。童老师说过他跟社区打交道的故事:某微更新项目要建一个花架,有居民反对,施工时直接暴力推倒,这个情况恐怕在座的没有碰到过,项目中不见得能看到像照片一样这么祥和的场景,前期有大量的酸甜苦辣,还有一些危险,这是社区规划非常真实的一面。我感觉童老师团队包括贵州西的案例到今天这个案例是相互有关系的,有一个支撑的网络,而且作为一个策展单位可以更好把这些聚焦社区、不同的资源,不仅是居住小区,大量的公共资源有一定的连接。




徐妍



上海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主任 

原上海市规划局公众参与处   处长


非常感谢童老师精彩的分享,我们一直在持续关注童老师的社区实践不断的成熟、思考、提升。促进中心前三年探索社区更新,我们提出微更新的概念,做了很多的案例尝试。后面做桥下空间的提升,今年联合徐汇区和虹口区的几个街道寻找案例,其中一个就是漕溪路这个地铁站。这个站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设施、交通流线不太理想这是一个共识,大家很希望有所提升,但是我们最终没有选择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项目已经跨出了原来的桥下空间的概念了,要用社区规划的方法来缝合地块和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现在的规划学科或者实践领域里需要仔细研究的这些类型的项目。就是说,我们的社区规划怎么样更加从生活圈的角度,不仅仅是从上而下的,从城市角度安排这些设施,还需要从下而上去体验这些设施好不好用,在用的时候舒适性体验度能不能更加从社区的角度做缝合。今天这个理念又跨进一步了,这是我目前听到的一个最新的方向。



朱明洁


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  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讲师人人社区营造社 发起人我先回答关乎到参与式设计的适用性问题。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恰好是参与式设计的适用性研究。这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开发领域,如何在东方的社区语境下得以应用值得思考。我的论文里讲到西方社会格局和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差异,从大量案例中可以归纳出:中国社会多是小家意识优先,不是公共意识优先,那么怎么在满足小家庭的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平衡公共利益的实现;还有文化要素,一旦触及到社区居民对文化禁忌的底线,会引起他们的反对;以及如何遵从社区原本存在的结构与秩序,在次基础上创造更有公共价值的社区生活。如何避免参与的表面化?第一,是不是找对了人,找到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比如如果找的是一群和公共议题不相关也不想参与的人群,他们讨论完议题就会离开,说明找的人不对。第二,参与方法是不是对。居民是不是“享受”参与的过程,所运用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不是熟悉,而不是陌生或者令人不明白。第三,参与方法有没有真正给予他们回应,他们有时会提些意见,我们有没有一一回答,这个很重要。让参与者可以被尊重,可以被有效回应到。有时没被回应的居民第一次失望就会走掉。如果我们找到正确的人和正确的方法,给出有回应的结果,那么很多的实操都可以解决“表面性”的问题。一旦意识到了表面性,就能找到不表面的办法。关于今天的演讲主题,社区能不能被规划,我来之前还没有答案,听完后我认为社区是有必要被规划的,因为社区规划是一个系统性过程。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很难理解到整个系统层面的东西,在系统层面需要居住者、规划师、街道等社会力量一起,从系统维度梳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给出一个更专业的系统性设计,所以设计是有必要的,社区应该被规划。只是在规划过程中怎么尽可能融入更多公共参与,在落地的层面让一些平台成为参与的渠道,在更精细的层面让居民可以参与进来,比如社区花园、共享空间、互助育儿、社区教育等很多方面,让生活内容可以成为居民充分参与的渠道。从这一点上讲,社区有必要做规划,也有必要在规划中从更细微的层面纳入更有效的参与,这是我今天的感受。


成元一


  杨浦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规划管理科   副科长从规划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社区需要被规划,但社区规划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社区规划具体做哪些事,政府部门、社区规划师、设计师可能理解也不同。比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就是一类社区规划,但是这个社区规划跟童老师今天所讲的不太一样,更多是在解决资源配置和布局的问题,比如文化活动室的设置、公共绿地的可达性等等,这样的规划主要是由规划管理部门主导的。这几年在杨浦开展社区规划师、微更新工作,特别是组织并参加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之后,也更加认识到优化社区公共空间、推进社区更新改造,也是另一种的实施类的社区规划。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大咖下沉到社区,帮助街道开展这样的社区规划工作。社区规划的成功一方面需要依靠社区规划师的热情和专业,另一方面更需要街道和社区居民的支持。相信通过规划管理部门搭平台,街道和社区规划师携手,社区居民热情参与,部门配合协同,社区规划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问答环节

Question1


社区规划项目如何收取设计费?

提问者:设计院设计师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也一样。社区规划虽然小,但是承担了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它不仅能够针对一些现实问题,而且也应当为未来发展提供愿景和实施路径,为公共性的管理和资金分配提供合理的渠道。

一旦这些事情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大规划,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它拥有长远的意义。因此如何将社区规划纳入到政府公共支出体系中,目前还有非常多的问题,因为设计费的计算与项目规模有关,但是不能完全反映出社区规划所提供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但是目前大家已经开始接受这一观点,我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更有意识地推动并且支持这类工作,让社区规划朝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家的热情在短时期内是可行的,但是需要长远考虑,因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而言,社区规划将会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我们经常所面临的大拆大建,实际上就是之前问题积攒而来的,最终不得不动的大手术,原因在于对微观领域和生活领域的重视不足,导致这么多的离散痛苦,还有城市历史风貌的丧失。如果我们采用渐进式的、微创性的方式对城市进行持续性的提升,这些城市之痛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从这一角度而言,社区规划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这件事情需要依靠大家的理解和理想,将来是否能够会孵化出来一个合理的工作领域,以及合理的价值体现?我觉得大的愿景是成立的,因为城市不能积小病为大病,直到经历一场生死离别之痛后才会让人反思。


来自刘悦来老师的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现实,有时候经费充足,钱多大家也愿意,也有激情,但是当设计费很低,没有钱的时候,面临这么多的情况,有一些居民就会反对。

我自己有一点感触。2016年推城市微更新的时候,前期通过公开竞赛的方式召集了包括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设计师,还有很多大学研究者的参与大家参与比较积极。当时第一年第二年比较新鲜,后来类似的竞赛越来越多,实际参与者越来越感受到现场的挑战,特别是收费太低,这是对该类项目是否可以持续的巨大挑战。

这个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光靠情怀、靠激情,还要有强大的社区意识。现在之所以在各区做社区规划师的探索,市里为什么一开始很想全市性的推动但没有马上进行,也是机制问题还没有完善的原因。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些事还没有被大家系统地认识到,我们从小点、单点入手,让它的价值得到体现。这像动手术一样,一开始做很大的手术大家很怕,大家不相信,可能觉得没有到这个地步,但是可以先从小方面做一些试验,看到之后再去做更大的项目,大家可能才会相信。


来自朱明洁老师的回答  

我们学院在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中争取到了政府的资金。今年已经是创生行动的第五季了,在第一季的时候还是相互试探的阶段,慢慢的在效益发挥的过程中让街道和公众看到了设计的价值,包括周边带来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居民共创的可能性等等。于是在双方产生信任之后,政府愿意用一定的专项资金来支持。

我们在谈的是外部条件,但是外部的变化也许是相对缓慢的,可能几年都不一定发生太大的转变。那么,在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自己主观上怎么办?把心态调整好。如果真的喜欢做某件事,我相信每个人会想到自己的办法。比如做一些商业项目来支持公益事业,或者与科研结合等等。如果真的喜欢,就不是白费,做几年可能就做成童老师这样了。

Question2


如何培养社区规划师的沟通技巧?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从社会角度来讲,怎样可以让机制更加完善,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规划师如何更好与社区领导想沟通,产生更好的共识,可能还是基于个案的。从规划师来讲,更多是主动理解在社区治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局限在自己封闭的层面里。从街道层面而言,也需要具有系统性的规划,理解从专业性的角度可以给社区带来什么不一样,这种交流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需要有越来越的案例,才能改变目前这种现实。

Question3


请问童明老师对参与式设计的理解

提问者补充说明:在近年的社区规划中,参与性设计方法常常被提及和使用,但在部分实际案例中收效甚微? 大鱼营造在做的一些案例中,参与式设计成效较明显,可以真正让居民参与到设计阶段,做一些也许还不太成熟的提案,相比而言没有采用这样做法的案例中,所谓参与式是一些很表面的工作,居民只提供意见而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容易引发矛盾,居民的差异性很难统一。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第一,对于参与性设计不要抱太大的期待,这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第二,所谓的参与性设计,如果只是提一堆意见或设想,可能还不能叫做参与性的设计。参与性设计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就小区垃圾桶摆放位置、就某一类大家都关心的事情进行讨论,这时的参与性才具有一种实质性的对象。

如果一件事情真正具有参与性,那么它必然跟相关利益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些情况下的社区自己做的规划,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这片社区的房产价值不受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这时大家想办法去对抗不良影响,这样的参与就是利益相关的。

其次,相关利益是有不同导向的,每个人参与的姿态或者关注的利益有所不同。如果是对立的或矛盾的,还可能形成一种类似讨价还价的效果。但是它可以让大量潜伏着的社会观念或意识暴露出来,这对于社区协调而言很重要。

而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参与性设计,更多的是方案做出来之后需要获得居民的同意,而这种参与是有限的。我们在项目中所遇到的情形,经常是当居民被邀请来之后,他们都认为设计方案基本没有问题。但是这时候的参与不会介入太深,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法明白设计方案是怎么回事,也不可能解释得清楚,因此大多数项目在讨论方案时没有障碍。障碍往往出现在施工环节,特别在快完成的时候。这不是“参与性设计”,而是“参与性施工”,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事情与想象的不一样。

所以很多事情非常符合你提到的表面性参与,但深层问题在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问题。谁可以代表公共利益,这在真实的环境中很难做到。我更倾向于需要依赖规划师或设计师的立场,这就像医生动手术的案例一样,虽然外科手术很严重,但只有专业医生才能从客观合理的角度提供治疗方案,对于病人而言这不是一个参与性的问题。

Question4


如何应对社区居民不主动地融入到社区规划的情况?

提问者:宁波高校老师、社区小白、关注参与式设计

提问者补充说明:如何应对社区居民不主动地融入到社区规划中的情况,比如他们不能很直观地给予设计方案一定的意见或者反馈,所以想知道是找的参与对象不对,还是参与的方式不对。


来自刘悦来老师的回答  

我就拿手术的比喻继续讲,我认为贵州西的案例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设计师做的作品,做出来之后即使当时的居民不明白不理解,有时候也要做。就像外科手术,居民不知道你可以跟他说,有时候听不明白但也要做,因为他不知道到达的程度。如果设计师水平非常高,居民事先知道设计师水平高就听了,如果是一般的设计师,好比社区的全科医生,老太太不一定听,可能要去华山医院,排了很长的队之后就相信了,花了很大价钱买了药,就是不相信社区全科医生同样的讲法。

参与式这点上我一直认为专业性最重要,不管做建筑还是做规划做景观,都要四至五年的学习,最终才能画图,这是有专业价值的关于沟通这方面,再厉害的医生都要让病人有知情权,比如有没有钱做手术,或者家人支不支持,自己怎么看,如果你有耐心或者有时间可以了解,如果说不清楚最后可能就不干了,导致病情延误。所以根据我的经验看这是一个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大家没有意识到建成五年十年之后怎么样。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我觉得参与式设计或者参与式规划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方式,意味着评判社区规划,并不是从参与这一点来进行的,或者参与得越多,规划就越好。

思考这方面问题的时,需要更多注意专业性因素,今天一开始的观点就是基于此。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自己要非常专业,才可以与病人交流互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相比而言,这是当务之急。

关于怎么进行社区规划,这个事情之所以难以思考清楚和完善,是因为它与我们以前所接触的城市规划不太一样,它更加复杂,触角更多,因此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不仅需要能够动外科手术,而且还要从内部做心理支持,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

Question5


请教童明老师,社区设计(指专业的规划设计)是否需要公众参与?

参与式设计中的"参与式"是否可以被设计?

提问者:建筑学在读博士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这与关于社区概念的理解相关,因为我们的工作方式是随着工作对象而改变的,从三种社区概念角度出发,就会有三种不一样的答案。

例如Clarence Perry所做的邻里单元设计可以是一种社区规划,但它是从一个没有事先存在的平地上新建社区,可以按照设计师的理想进行现实。今天分享的内容有些是关于社会性社区概念的,但我实际上主要讲的是第三种概念,在行政层面怎么做社区规划。

在这一视角中,政府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如何安排公共资源,获取公共资金,分配公共财政。社区实际是政府行为的一个对象,从这点而言,社区是需要被规划的,并且是有价值的。我们刚才讨论的很多内容中的社区规划,是属于政府工作的范畴。

刚才提到的,参与是否可以被规划?以及社区规划能否被参与?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根据所指向的不同社区概念进行解释。如果根据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观点,所谓的社区可以指向两种概念,第一种是由血缘、亲缘关系所凝聚的共同体,是一群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背景、共同诉求的人。另外一种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形成,人和人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方式上,地缘的关联性越来越弱。

在一个具体的社区里,如果大部分居民是租户,这时的参与性实际上是缺乏实质的,因为他们只是临时性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当把一个设计方案反馈给社区居民时,如果40%到50%左右的居民都是外来租户,你想请他们参与进来,实际上非常难。这一因素也是导致现状环境衰退的一个原因,因为很多租户两个月就走了,所在环境与之缺乏关系,不涉及相关利益。但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又无力介入到这个社区规划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公共参与,其实很难。

这一状况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老旧小区,而大多数商品房小区都没有这些问题,因为新的小区是一个产权明晰的地方,但是在老旧小区里,大多数的住房产权结构都比较模糊,房子破损与之没有太大关系,这时候所谈到的公共参与就很难有效。这里涉及很多制度性的因素,只有在居民形成利益相关的制度环境下,参与性的工作才会成为实质性的。

Question6


社区规划如何做决策?

提问者补充说明:如何判断介入程度的深浅或者多少?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业绩运营来达到效果?如何评判做出来的东西,比如居民使用的很好,这个好的程度是什么,怎么样可以评判。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怎么样做决策”并不是事先就可以回答的,而是在过程中形成。在我们的案例中,在开始工作时,基本上也没有方向、没有判断。只有在通过针对社区的过去与将来进行反复的思考之后,才会逐步明确,其中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并且把它们梳理并整合成为一个行动框架。在这个行动框架下,每一个操作都是在与行动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这也相应体现了社区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评价也是一样,需要在一种宏观性的框架才可以进行。任何一种实质性的操作都是在某种思考下进行的,而任何一种思考框架,都是由具体操作所累积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发展的关系。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一开始就把事情思考清楚,然后评价操作的结果,但也不可能因为没有思考清楚而不开始进行操作,这个过程是一种互相校正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展望

社区规划,大有可为。

—— ——童明

大家不要担心钱不多,做的好一定有钱。

我非常坚定未来我们社区规划有专业价值,在座的各位要知道自己专业的价值,我们不是跟社区工作者抢工作,我们认为确实非常有必要,有意义和价值要参与社区规划。

记得2018年年初杨浦区社区规划师聘任大会后,媒体报导了同济老师担任社区规划师的新闻。当天在一个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聚集的微信群里,有人说凭什么同济的老师可以做社区规划师,他们懂社区吗,为什么来和社区工作者抢生意。当时群主邀请我和大家交流,我一开始不想去,后来想想应该说一下我们规划师的心里话,我去讲的时候,开场就说今天是战战兢兢来的,跟各位在座的社区工作者相比,我本人确实不懂社区工作,但是社区规划并不是等同于社区工作,你以为我们愿意做社区规划愿意去社区找累受挨骂吗?我讲了普通的规划院建筑院一年的设计费用有多少,几年前低于百万的规划项目不会考虑,虽然现在市场不太好,依然还有很多项目可以做。但是我们做一个社区项目当时只有几万块,而我们愿意深入社区规划是因为我们觉得很重要,如果不管社区不好好研究和实践的话,就像是毛细血管堵塞住,身体就会有大问题。社区规划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大家应该合作而不是彼此排斥。

童老师这句“大有可为”中我们要有所为,每个人不管是研究也好,实践也好,准备要做,还是已经开始做社区规划,大家通过各个不同的实践做出好的案例。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专业的价值,让社会看到和认同。其实我们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绑在一起的,我们一起实践研究,然后在教学中不断培育新的力量,去支持社区,让社区有能力有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专业价值也能更好的发挥。大有可为,我们一起努力。

—— ——刘悦来

注:以上内容根据童明老师2019年11月17日在上海杨树浦路468号杨浦区社区规划培训之专题讲座上的发言整理,讲座原题《社区是否可以被规划?》
· · · 要不再看看 · · ·

共学中共成:陈育贞宜兰社区规划廿五年

社区营造是什么?不懂啊--昭吟老师带你解读社区营造

台北市温州公园参与式改造计划--德福老师与你分享社造妙招


主办方 
杨浦区人民政府 
承办方 
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叶草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