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讲座|社区是否可以被规划?
社区规划是有一个系统性的概念,需要在更综合性的层面来贯穿历史进行反思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童明
主讲人
童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 专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
梓耘斋建筑TM Studio 主持建筑师
主持人
刘悦来
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计划同济大学 执行负责人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主任
什么是社区?
什么是规划?
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很多社区规划,基本上出于针对街景立面和环境的改造,这可能是一种规划,但不是一种针对社区的规划。规划等同于设计吗?规划等同于建造或更新一些建筑吗?当然也不是,规划的概念需要从整体或者结构方面的含义来解释。规划是指什么?我想引用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的定义。他在《城市与区域规划》(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这本书中曾经提到规划的定义是什么。他认为规划通常兼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刻意去实现的某些任务,比如上海2035年需要实现什么目标,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样的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是指:为了实现某些任务,把各种行动纳入到某些有条理的程序中。比如为了实现2035年的目标,需要做一个规划,但这是一种行动计划,而不仅只是停留于目标设想。因此,规划对于一座城市是如此,对于社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作为行政单元的社区,还是作为社会构成的社区,都需要构想未来的愿景;如何去塑造、如何去实现这些愿景,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这一系列的计划可以称之为规划。因此我们需要在某种思考框架中,才可能形成关于社区规划的概念,以及该如何去做的讨论。关于Community Planning存有非常多的不同观点,但是从各种各样的表述中,依然还可以找到一些共识。第一,通过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步行化社区、开发可负担住房、可持续性实践以及历史保护等,来提高社区生活品质。社区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品质。如何使得社区更加宜居,就需要系统性考虑与宜居生活相关的因素。第二,规范土地使用、制定设计总则、确定融资方案等措施。社区生活需要规则,除了涉及公共领域的营造外,还需要很多的生活规则,使得社区生活富有条理,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第三,要力争促使社区成员参与到决策过程中,鼓励大家有参与性,保证社区规划可以代表大家的意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规划的目标
社区规划会涉及到很多目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第一,完善性(Complete)
这是指综合并且实质性的生活内涵。如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就会涉及到交通、活动、服务、休闲,就会涉及公共绿地、户外环境、配套设施等等,需要考虑如何使得社区生活的范畴更加完善。
漕河泾街道的规划框架
社区环境的自身状态也比较多元化,既有最近建造的高端楼盘,也有建于50年代的工人新村……这些差异性加上由于天然的物质屏障所导致的分割状态,所形成的一个效应,是散落的碎片化状态。这就带来了不少问题,不仅形成了许多背街的消极环境,还有很多的死角暗面,对于居民的管理,社会组织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我们在考虑漕河泾社区规划时,也延伸性地考虑了周边的发展,例如东侧的徐汇滨江,以及北侧在建的体育公园,还有其它一些周边的教育机构等等。还有诸如上海南站这样的潜在公共环境,未来如果它能与城市社区形成更为融合性的发展,无疑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与当地缺乏关联的“荒弃”地区,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
其实在现状中,绿化空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处在一个相当局促、无法使用的状态,因为它缺乏可以让人们使用的状态。因此我们因地制宜,为了使人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使用,所提的方案是在桥上加顶棚,使之成为一座廊桥,人可以在这里观赏河景;在河边增加一些藤花架,使之爬满植物,这个空间就可以使用了。
原现小区的内部更新应该是施工队自己做的方案,按照规范要求,将社区广场做成了塑胶活动场地,添加了一些健身器材,但这个设计比较别扭。一侧居委活动室依然十分陈旧,没有太多人进出活动。旁边还有一个水泵房、垃圾站,间杂着一些违章搭建,物业公司也裹在这里。因此仅仅为小区广场妆点了一些塑胶铺面,并不能触动周围环境的混杂状态。
因此我们做了一个扩大范围的总体规划,原来已经做的设计保持不动,广场也不进行调整,但是我们把其他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原有的古典园林式走廊和水池都保留下来,使得它成为以后社区活动的小中心;居委会活动室进行了调整改造,使居委会跟这个空间场所连通起来,同时水泵房和垃圾房也进行一些调整,使场地的内容可以外拓到街道的空间去。在街道外侧延伸廊架的因素,可以形成一些停留空间。再把上面物业公司的管理用房容纳进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效果。
为什么社区规划
在当下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小的方面、与生活更加贴近的方面会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更多聚集到现有的、已建成的城市环境里。在这里发生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小型的、零碎的,但相应的更加需要规划引导,比任何其他地方都需要规划。为什么社区规划
可以跟城市更新连在一起?
因为在既有社区的环境中,所面对的都是既有现实。在一段时间,我们参与过一些老旧的里弄更新,但实质上也是一种社区规划,遵循着差不多同样的原理和规则,也就是如何通过比较有效的公共介入,激活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金桥佳虹家园
总结
对社区规划和针灸性的疗法的看法
第一,我们需要有更高层面的视角因为社区无论大小,它都是一种城市性的事物,不仅不属于某一单位、某一家庭或者某一住宅,而且也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我们有必要在一个更综合性的层面来贯穿历史进行反思,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概念。第二,这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操作行为所有思考的最终目标都是关于如何凝聚形成行动。在我们经历的一些项目中,有一些内容并不是由我们来操作,而是由其他社区参与者来完成,甚至是居民自己做的,尽管效果方面有所折扣,但是实际上事情会更好,这可以促进社区更强的凝聚性。现在许多社区工作都比较琐碎,但是如果大家能够形成一种共识性,就可以积少成多,为一种整体愿景提供自己的贡献。从这一角度而言,一种作为基本框架的社区规划是必要的,它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三,社区规划应该更多成为政府的辅助因为很多来自上级机构层面的思考,最后都要落实到街道或社区的环节中间,特别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其实政府每年在城市更新方面所花费的资金并不少,但是经常缺乏应有的效用。社区规划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这些资金的效应,花小钱办大事,实现更为宏观的城市发展目标。我们在做金桥项目的时候,其中一个思考环节就是如何将两三个小型项目拼合在一起,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并不是特别多,但是通过把项目进行关联结合后,就使得街角广场、社区绿化以及居委活动室都相互借用到各自的优势,发挥了更大的整体性作用。我想这也是社区规划师需要扮演的协调者这个角色,把专业范畴的考虑延伸到很多的政府辅助工作中去,这可以使得这个专业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对谈环节对谈议题:对社区规划的理解刘悦来
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计划同济大学 执行负责人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分实验中心 主任
童明老师今天讲的案例应该是第一次讲,我之前没有听过,是非常鲜活的案例。童老师说过他跟社区打交道的故事:某微更新项目要建一个花架,有居民反对,施工时直接暴力推倒,这个情况恐怕在座的没有碰到过,项目中不见得能看到像照片一样这么祥和的场景,前期有大量的酸甜苦辣,还有一些危险,这是社区规划非常真实的一面。我感觉童老师团队包括贵州西的案例到今天这个案例是相互有关系的,有一个支撑的网络,而且作为一个策展单位可以更好把这些聚焦社区、不同的资源,不仅是居住小区,大量的公共资源有一定的连接。
徐妍
上海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主任
原上海市规划局公众参与处 处长
朱明洁
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 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讲师人人社区营造社 发起人我先回答关乎到参与式设计的适用性问题。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恰好是参与式设计的适用性研究。这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开发领域,如何在东方的社区语境下得以应用值得思考。我的论文里讲到西方社会格局和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差异,从大量案例中可以归纳出:中国社会多是小家意识优先,不是公共意识优先,那么怎么在满足小家庭的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平衡公共利益的实现;还有文化要素,一旦触及到社区居民对文化禁忌的底线,会引起他们的反对;以及如何遵从社区原本存在的结构与秩序,在次基础上创造更有公共价值的社区生活。如何避免参与的表面化?第一,是不是找对了人,找到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比如如果找的是一群和公共议题不相关也不想参与的人群,他们讨论完议题就会离开,说明找的人不对。第二,参与方法是不是对。居民是不是“享受”参与的过程,所运用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不是熟悉,而不是陌生或者令人不明白。第三,参与方法有没有真正给予他们回应,他们有时会提些意见,我们有没有一一回答,这个很重要。让参与者可以被尊重,可以被有效回应到。有时没被回应的居民第一次失望就会走掉。如果我们找到正确的人和正确的方法,给出有回应的结果,那么很多的实操都可以解决“表面性”的问题。一旦意识到了表面性,就能找到不表面的办法。关于今天的演讲主题,社区能不能被规划,我来之前还没有答案,听完后我认为社区是有必要被规划的,因为社区规划是一个系统性过程。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很难理解到整个系统层面的东西,在系统层面需要居住者、规划师、街道等社会力量一起,从系统维度梳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给出一个更专业的系统性设计,所以设计是有必要的,社区应该被规划。只是在规划过程中怎么尽可能融入更多公共参与,在落地的层面让一些平台成为参与的渠道,在更精细的层面让居民可以参与进来,比如社区花园、共享空间、互助育儿、社区教育等很多方面,让生活内容可以成为居民充分参与的渠道。从这一点上讲,社区有必要做规划,也有必要在规划中从更细微的层面纳入更有效的参与,这是我今天的感受。
成元一
Question1
社区规划项目如何收取设计费?
提问者:设计院设计师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也一样。社区规划虽然小,但是承担了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它不仅能够针对一些现实问题,而且也应当为未来发展提供愿景和实施路径,为公共性的管理和资金分配提供合理的渠道。
一旦这些事情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大规划,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它拥有长远的意义。因此如何将社区规划纳入到政府公共支出体系中,目前还有非常多的问题,因为设计费的计算与项目规模有关,但是不能完全反映出社区规划所提供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但是目前大家已经开始接受这一观点,我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更有意识地推动并且支持这类工作,让社区规划朝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家的热情在短时期内是可行的,但是需要长远考虑,因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而言,社区规划将会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我们经常所面临的大拆大建,实际上就是之前问题积攒而来的,最终不得不动的大手术,原因在于对微观领域和生活领域的重视不足,导致这么多的离散痛苦,还有城市历史风貌的丧失。如果我们采用渐进式的、微创性的方式对城市进行持续性的提升,这些城市之痛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从这一角度而言,社区规划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这件事情需要依靠大家的理解和理想,将来是否能够会孵化出来一个合理的工作领域,以及合理的价值体现?我觉得大的愿景是成立的,因为城市不能积小病为大病,直到经历一场生死离别之痛后才会让人反思。
来自刘悦来老师的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现实,有时候经费充足,钱多大家也愿意,也有激情,但是当设计费很低,没有钱的时候,面临这么多的情况,有一些居民就会反对。
我自己有一点感触。2016年推城市微更新的时候,前期通过公开竞赛的方式召集了包括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设计师,还有很多大学研究者的参与大家参与比较积极。当时第一年第二年比较新鲜,后来类似的竞赛越来越多,实际参与者越来越感受到现场的挑战,特别是收费太低,这是对该类项目是否可以持续的巨大挑战。
这个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光靠情怀、靠激情,还要有强大的社区意识。现在之所以在各区做社区规划师的探索,市里为什么一开始很想全市性的推动但没有马上进行,也是机制问题还没有完善的原因。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些事还没有被大家系统地认识到,我们从小点、单点入手,让它的价值得到体现。这像动手术一样,一开始做很大的手术大家很怕,大家不相信,可能觉得没有到这个地步,但是可以先从小方面做一些试验,看到之后再去做更大的项目,大家可能才会相信。
来自朱明洁老师的回答
我们学院在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中争取到了政府的资金。今年已经是创生行动的第五季了,在第一季的时候还是相互试探的阶段,慢慢的在效益发挥的过程中让街道和公众看到了设计的价值,包括周边带来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居民共创的可能性等等。于是在双方产生信任之后,政府愿意用一定的专项资金来支持。
我们在谈的是外部条件,但是外部的变化也许是相对缓慢的,可能几年都不一定发生太大的转变。那么,在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自己主观上怎么办?把心态调整好。如果真的喜欢做某件事,我相信每个人会想到自己的办法。比如做一些商业项目来支持公益事业,或者与科研结合等等。如果真的喜欢,就不是白费,做几年可能就做成童老师这样了。
Question2
如何培养社区规划师的沟通技巧?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从社会角度来讲,怎样可以让机制更加完善,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规划师如何更好与社区领导想沟通,产生更好的共识,可能还是基于个案的。从规划师来讲,更多是主动理解在社区治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局限在自己封闭的层面里。从街道层面而言,也需要具有系统性的规划,理解从专业性的角度可以给社区带来什么不一样,这种交流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需要有越来越的案例,才能改变目前这种现实。Question3
请问童明老师对参与式设计的理解?
提问者补充说明:在近年的社区规划中,参与性设计方法常常被提及和使用,但在部分实际案例中收效甚微? 大鱼营造在做的一些案例中,参与式设计成效较明显,可以真正让居民参与到设计阶段,做一些也许还不太成熟的提案,相比而言没有采用这样做法的案例中,所谓参与式是一些很表面的工作,居民只提供意见而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容易引发矛盾,居民的差异性很难统一。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第一,对于参与性设计不要抱太大的期待,这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第二,所谓的参与性设计,如果只是提一堆意见或设想,可能还不能叫做参与性的设计。参与性设计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就小区垃圾桶摆放位置、就某一类大家都关心的事情进行讨论,这时的参与性才具有一种实质性的对象。
如果一件事情真正具有参与性,那么它必然跟相关利益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些情况下的社区自己做的规划,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这片社区的房产价值不受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这时大家想办法去对抗不良影响,这样的参与就是利益相关的。
其次,相关利益是有不同导向的,每个人参与的姿态或者关注的利益有所不同。如果是对立的或矛盾的,还可能形成一种类似讨价还价的效果。但是它可以让大量潜伏着的社会观念或意识暴露出来,这对于社区协调而言很重要。
而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参与性设计,更多的是方案做出来之后需要获得居民的同意,而这种参与是有限的。我们在项目中所遇到的情形,经常是当居民被邀请来之后,他们都认为设计方案基本没有问题。但是这时候的参与不会介入太深,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法明白设计方案是怎么回事,也不可能解释得清楚,因此大多数项目在讨论方案时没有障碍。障碍往往出现在施工环节,特别在快完成的时候。这不是“参与性设计”,而是“参与性施工”,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事情与想象的不一样。
所以很多事情非常符合你提到的表面性参与,但深层问题在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问题。谁可以代表公共利益,这在真实的环境中很难做到。我更倾向于需要依赖规划师或设计师的立场,这就像医生动手术的案例一样,虽然外科手术很严重,但只有专业医生才能从客观合理的角度提供治疗方案,对于病人而言这不是一个参与性的问题。
Question4
如何应对社区居民不主动地融入到社区规划的情况?
提问者:宁波高校老师、社区小白、关注参与式设计
提问者补充说明:如何应对社区居民不主动地融入到社区规划中的情况,比如他们不能很直观地给予设计方案一定的意见或者反馈,所以想知道是找的参与对象不对,还是参与的方式不对。
来自刘悦来老师的回答
我就拿手术的比喻继续讲,我认为贵州西的案例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设计师做的作品,做出来之后即使当时的居民不明白不理解,有时候也要做。就像外科手术,居民不知道你可以跟他说,有时候听不明白但也要做,因为他不知道到达的程度。如果设计师水平非常高,居民事先知道设计师水平高就听了,如果是一般的设计师,好比社区的全科医生,老太太不一定听,可能要去华山医院,排了很长的队之后就相信了,花了很大价钱买了药,就是不相信社区全科医生同样的讲法。
参与式这点上我一直认为专业性最重要,不管做建筑还是做规划做景观,都要四至五年的学习,最终才能画图,这是有专业价值的。关于沟通这方面,再厉害的医生都要让病人有知情权,比如有没有钱做手术,或者家人支不支持,自己怎么看,如果你有耐心或者有时间可以了解,如果说不清楚最后可能就不干了,导致病情延误。所以根据我的经验看这是一个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大家没有意识到建成五年十年之后怎么样。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我觉得参与式设计或者参与式规划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方式,意味着评判社区规划,并不是从参与这一点来进行的,或者参与得越多,规划就越好。
思考这方面问题的时,需要更多注意专业性因素,今天一开始的观点就是基于此。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自己要非常专业,才可以与病人交流互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相比而言,这是当务之急。
关于怎么进行社区规划,这个事情之所以难以思考清楚和完善,是因为它与我们以前所接触的城市规划不太一样,它更加复杂,触角更多,因此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不仅需要能够动外科手术,而且还要从内部做心理支持,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
Question5
请教童明老师,社区设计(指专业的规划设计)是否需要公众参与?
参与式设计中的"参与式"是否可以被设计?
提问者:建筑学在读博士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这与关于社区概念的理解相关,因为我们的工作方式是随着工作对象而改变的,从三种社区概念角度出发,就会有三种不一样的答案。
例如Clarence Perry所做的邻里单元设计可以是一种社区规划,但它是从一个没有事先存在的平地上新建社区,可以按照设计师的理想进行现实。今天分享的内容有些是关于社会性社区概念的,但我实际上主要讲的是第三种概念,在行政层面怎么做社区规划。
在这一视角中,政府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如何安排公共资源,获取公共资金,分配公共财政。社区实际是政府行为的一个对象,从这点而言,社区是需要被规划的,并且是有价值的。我们刚才讨论的很多内容中的社区规划,是属于政府工作的范畴。
刚才提到的,参与是否可以被规划?以及社区规划能否被参与?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根据所指向的不同社区概念进行解释。如果根据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观点,所谓的社区可以指向两种概念,第一种是由血缘、亲缘关系所凝聚的共同体,是一群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背景、共同诉求的人。另外一种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形成,人和人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方式上,地缘的关联性越来越弱。
在一个具体的社区里,如果大部分居民是租户,这时的参与性实际上是缺乏实质的,因为他们只是临时性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当把一个设计方案反馈给社区居民时,如果40%到50%左右的居民都是外来租户,你想请他们参与进来,实际上非常难。这一因素也是导致现状环境衰退的一个原因,因为很多租户两个月就走了,所在环境与之缺乏关系,不涉及相关利益。但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又无力介入到这个社区规划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公共参与,其实很难。
这一状况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老旧小区,而大多数商品房小区都没有这些问题,因为新的小区是一个产权明晰的地方,但是在老旧小区里,大多数的住房产权结构都比较模糊,房子破损与之没有太大关系,这时候所谈到的公共参与就很难有效。这里涉及很多制度性的因素,只有在居民形成利益相关的制度环境下,参与性的工作才会成为实质性的。
Question6
社区规划如何做决策?
提问者补充说明:如何判断介入程度的深浅或者多少?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业绩运营来达到效果?如何评判做出来的东西,比如居民使用的很好,这个好的程度是什么,怎么样可以评判。
来自童明老师的回答
“怎么样做决策”并不是事先就可以回答的,而是在过程中形成。在我们的案例中,在开始工作时,基本上也没有方向、没有判断。只有在通过针对社区的过去与将来进行反复的思考之后,才会逐步明确,其中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并且把它们梳理并整合成为一个行动框架。在这个行动框架下,每一个操作都是在与行动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这也相应体现了社区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评价也是一样,需要在一种宏观性的框架才可以进行。任何一种实质性的操作都是在某种思考下进行的,而任何一种思考框架,都是由具体操作所累积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发展的关系。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一开始就把事情思考清楚,然后评价操作的结果,但也不可能因为没有思考清楚而不开始进行操作,这个过程是一种互相校正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展望社区规划,大有可为。
—— ——童明
大家不要担心钱不多,做的好一定有钱。
我非常坚定未来我们社区规划有专业价值,在座的各位要知道自己专业的价值,我们不是跟社区工作者抢工作,我们认为确实非常有必要,有意义和价值要参与社区规划。
记得2018年年初杨浦区社区规划师聘任大会后,媒体报导了同济老师担任社区规划师的新闻。当天在一个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聚集的微信群里,有人说凭什么同济的老师可以做社区规划师,他们懂社区吗,为什么来和社区工作者抢生意。当时群主邀请我和大家交流,我一开始不想去,后来想想应该说一下我们规划师的心里话,我去讲的时候,开场就说今天是战战兢兢来的,跟各位在座的社区工作者相比,我本人确实不懂社区工作,但是社区规划并不是等同于社区工作,你以为我们愿意做社区规划愿意去社区找累受挨骂吗?我讲了普通的规划院建筑院一年的设计费用有多少,几年前低于百万的规划项目不会考虑,虽然现在市场不太好,依然还有很多项目可以做。但是我们做一个社区项目当时只有几万块,而我们愿意深入社区规划是因为我们觉得很重要,如果不管社区不好好研究和实践的话,就像是毛细血管堵塞住,身体就会有大问题。社区规划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大家应该合作而不是彼此排斥。
童老师这句“大有可为”中我们要有所为,每个人不管是研究也好,实践也好,准备要做,还是已经开始做社区规划,大家通过各个不同的实践做出好的案例。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专业的价值,让社会看到和认同。其实我们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绑在一起的,我们一起实践研究,然后在教学中不断培育新的力量,去支持社区,让社区有能力有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专业价值也能更好的发挥。大有可为,我们一起努力。
—— ——刘悦来
共学中共成:陈育贞宜兰社区规划廿五年
台北市温州公园参与式改造计划--德福老师与你分享社造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