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愿人人皆为园丁

王国慧 四叶草堂 2022-11-10


创智农园历经60个无人打理的日夜,依然生命力旺盛,更显秩序与野趣。在《60天无人打理的创智农园》这个特别的临展期间,我们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珍贵的反馈,并将归纳总结成系列回顾篇章。


第一篇章

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庇护所


 魏闽按:

在疫情中,创智农园用满眼的绿色温润了国慧的双眼,用金黄的枇杷让王博士尝到了甜蜜的滋味,用些许的土豆小葱缓解了邻居的燃眉之急,用可以充电的种子接力站为快递小哥遮风避雨,也用愈发郁郁葱葱的环境庇护着更多的动物们。

为了纪念这两个月里城市所爆发出来的生命力,我们特别办了临展——《60天无人打理的创智农园》,也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始终支持我们的五角场街道、杨浦区绿容局、创智天地、各家合作伙伴和那么多可爱的邻居志愿者们!

创智农园友邻国慧特别为四叶草堂同仁书信一份,很是令人动容,我们特邀大家一同欣赏,跟随国慧老师的文字体味农园。


王国慧


遗产保育工作者


乐与永续live heritage创办人


公民可持续教育与社会服务行动者


 致四叶草堂的同仁们:

寒暑相推,时序迁流。当被疫情按下的暂停键重启,这一整个被荒废了的上海的春天,她的不同寻常的静默,无人照料的生机,连同那些正在被快速涂抹掉的声响,对我而言,似乎都在后窗外的一块小小的花园里,被一一收纳、珍存着——为我们,为一些决定不再重复荒诞的人,为一些开始练习治愈、而非等待被治愈的人。


“三好坞中千尺柳,几人知是薛公栽?”与诸君从未谋面,但作为农园的新邻居,早已从这块涵养着林林总总的花园里受惠良多。一直想对你们道声感谢。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场域,是你们在各种犄角旮旯里的“韧的战斗”, 如夹缝中的野草般,不可思议地散播着公共价值的种子,也让市井小民、街坊邻里,不必舍近求远,而就在房前屋后,能拾掇出一处处沟通心灵、相互照看的家园。而我每在园中散步,想到这也曾是一块“被侮辱被损害”的建筑废弃地,更对你们这些另类(alternative)园丁由衷感佩,也常常想起自己作为另一种“另类园丁”的经历,想到一些在村野边地、在遗产保护领域里也愈发显化的问题:如空间权益的撕裂与场所精神的侵蚀,如保护实践里生态意识的空洞与社会维度的缺失……


回想虎年之初,野放之人重返魔都。大学时代的五角场早鸟枪换炮,各种网红景观紊乱着本已稀薄的地方感。正慨叹恐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了,没想到就在我的后窗外,竟也有一个百草园!是的,从后窗来的北风,性子也柔和了不少,糅合着各种久违的兰泽芳草之香,连小区里的流浪猫也喜欢往那头跑。跟去一看,原来真是一块野地——又是一个花园!没有围栏,却处处用心:水、土壤、气候、动植物,当然,还有人。沙坑,让人想到凡·艾克给孩子们做的那些城市游戏场。又见朴门,香蕉圈、蚯蚓塔和螺旋香草园,像一个个小小的信息发射塔。还有类似德国常见的那种份地菜畦,在这儿就因地制宜做成了两列沿墙蜿蜒的“一米菜园”。

摄:国慧·2022年解封后


移步换景,你会想到Instructive Garden,想到Green Thumb,想到Eatable landscape……不管如何天马行空,最让我感觉亲切的还是“这里”,一个鲜活的、诚恳的“这里”!没有依附概念,没有涂抹口号,更没有搬弄时下流行的一些“高级”套路。它谦虚地学习,诚实地分享,邀请来来往往的生命一起向下扎根,生长出属于这个角落的自己的语言。而我一下子就被这种敞开的,谦和又自信的襟怀感动了。“人类最珍视的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发生在步行的距离”。谁说不是呢?


空间意味着自由,地方意味着安全。这个园子,让人安心,也予人自由。


早春二月时,我在农园最北端遇到过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裳,洗得发白的棉布袖套上打着补丁,那清爽劲儿看着就让人长精神。那天阳光真好,他们坐在菜园旁边的长凳晒太阳,一边轻言细语着,把一只保温杯传过来递过去,分享着一个小面包。不忍打扰这静谧,我绕过林荫,看见机动车道旁停着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同样拾掇得齐齐整整,精心改装的小篷子里挂着两只旧热水瓶——这一定是他们的家物什了。原来是一对爱美的拾荒人。而农园,不仅是我,也是他们在尘劳路途中可安心停靠的一块小绿洲吧。


即使在后来那些被禁足的日子里,我也常打开后窗,尤其在深夜,大口呼吸着从园子里透来的那些肆意的生命气息。窗外,一边是壁立千仞的门禁小区,铁栏杆外一圈凋敝的绿化带点缀着刺目的白色垃圾,让人不免对人类画地为牢的习性与巴别塔式的未来更感失望;另一边,是“低到尘埃里”的小花园,没有围墙,没有高楼,没有绿化——既然没什么需要“打理”, 花自红,柳自绿,花开花落,零落成泥,都是饱满的生命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命呢?哪里来?何处去?这么多个自命不凡的世纪都过去了,我们终于缔造了千疮百孔的人类世,留下无数前功尽弃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什么是不可持久的?什么是不可摧毁的?什么是不必建造的?什么又是必须保卫的?花园,没有答案。

摄:国慧·农园的稻花


最艰难的时候,它给不了水和米,咖啡和面包,可是,它也绝不兜售救世主的恩赐,不播撒未经证实的真理。它只是裸露着它的真实,它的缺陷,慢慢地,这些都成为我在各种暴风骤雨的话语手势中,终于可以把握住的一小块,现实的支点。于是在那些隔岸相对的夜里,我的心终于慢慢地放松了下来。


“从我们最崭新的经验和最切近的恐惧出发,去思考人的条件。”上网搜寻农园和四叶草堂,就仿佛找到了一群抱团取火的小伙伴:静默之中,有人分享种子,有人传送蔬菜,还有人想为小区“团”一个花园。是的,一个小小的花园,当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想,它只能看护好它脚下的一小块土地,照顾好它力所能及的一些生命,如此而已。这一块,那一块,生生不已。

摄:国慧·六一的麦田与风车


“静默”结束,我终于又能去农园遛弯儿了。春去秋来,这一回,我见到了收麦子种稻子的大哥,做风车撒种子的爷叔,还有孵小鸡的娃娃,吹口琴的爷爷奶奶,带娃来种菜观鸟的爸爸妈妈。原来城市或乡野,深山或闹市,其实并无二致。正如恻隐之心,家园之念,也从来并无二致。人类世的残山剩水里,已经没有什么远方了,那么,我们不如就从脚下开始,从每个人的“这里”开始,观察世界,也展开练习。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庇护所。


“愿人人皆为园丁,将这世界造成一个大花园。”(卢作孚)


顺祝秋安

友邻国慧 上

壬寅年立秋 


摄:国慧·都市农夫们收集种子和浇水


看完国慧老师笔下的创智农园,您也想在家门口拥有这样一个收纳自然、采集快乐的社区花园吗?我们有特别的团“园”行动,欢迎您邀上邻居一起造花园!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

家门口的都市桃源

设计|营造|管理|教育

吉祥物微信|CloverNatureSchool

siyecaotang2014@163.com

长按扫码关注四叶草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