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观充满了热爱和偏执的一群人是品质最好的保证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期刊和成都万华麓湖生态城共同举办的品质的力量:“麓湖景观”与行业趋势——《景观设计学》力量系列主题研讨沙龙之三,日前在成都麓湖圆满结束,近三百名相关领域的观众聆听与参与了这场五个小时的分享,分享的内容涵盖对品质的理解、对审美的分析、对规则的讨论、对资本的辨析和对内心的探索等等。沙龙讨论中,发言嘉宾们虽然因为出发点和逻辑的不同而意见不一致,但通过对话和讨论,达成了理解与认同,气氛轻松,金句频出,大家认为虽然现在设计价值观纷杂且市场发展不成熟,但相信只要怀揣对高品质空间和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最终将指引设计正确前行。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景观设计学》期刊
成都 · 麓湖生态城
协办单位
LA先锋奖组委会
CSUS·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主题发言与观点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总裁、麓湖总设计师罗立平简要回顾了麓湖的景观发展历程,首先,他认为景观规划前置非常重要,需先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案再做开发。第二,麓湖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寻找海内外优质的设计合作伙伴,从概念到落地,全方位地整合最好资源。罗立平外号“罗三最”——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即反映其鲜明的设计立场。第三,麓湖舍得为高标准品质投入时间、资本等,为坚持最好的标准不断调整、改善、维护。第四,在创新实践方面,麓湖通过试验新材料、新工艺以弥补产业发展不足、行业工艺水平低下的问题。最后,麓湖要求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景观的参与性,立志成为“与时间共赏”的品质设计样板。生活品质的提升依赖于可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区域景观,景观价值终将随时间成长至最大。
三研堂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田筠围绕未来品质的来源、痛点和拐点展开了她的主题演讲。首先她定义景观的本质是美好生活的载体,是大趋势裹挟下的潮流,她悲观的认为短期内的景观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原因是设计院和施工方的空心化,地产商和政府的“糊弄”。谈到品质,她定义为是一种健康、一种审美、一种安静,以及一定不廉价。要达到景观的高品质依靠的是市场需求的改变、甲方力量的觉醒和个体审美的提升。田筠认为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会催生一批小而美的企业。社会审美上升后,设计师们将有更大的话语权决定“产品”。未来的空间和城市将以创新输出、生活宜居和环境美好为衡量标准。她呼吁政府出台更多政策鼓励开发商增强社会责任、合理控制规模、提高城市审美、保障百姓的共享权益。同时,她也倡导每个设计师为了行业良性成长去坚持和努力:品质,关乎灵魂人物,关乎行业觉醒,关乎政府改变游戏规则。
睿景文旅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韩辉,以趋势、主体、逻辑为线,从品质提升的动力、地方债和预算约束分析了品质的力量趋势。韩辉认为主办方2014年“市场的力量”成功预测了园林资本市场的活跃,2015年“公共政策的力量”展望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变化给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期待“品质的力量”讨论后行业可能的变化。他认为品质提升的第一动力是收入增加后的消费升级,价值中枢向资本靠近。地产和工程公司从买产品变买服务,政府从买工程变买效果,设计单位研发新产品或优化服务、控制成本。第二动力是对未来影响更深的效率革命,“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从追赶数量转向追赶质量。受地方债和预算约束,近来PPP项目减少,“融资是基础,运营是王道”;EPC项目增多,靠设计和风险管控能力,设计单位将起主导作用。在行业管理重绩效、地方政府重发展、全产业链公司从资本向运营转变、特殊目的公司控成本、与大公司合作的小而美专业公司涌现的现状下,精细化的投资、设计、施工、运营将是影响项目最终效果的关键。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认为根本是人才,在坚持严谨治学的同时,如何使学生毕业后遵从和坚守自己的内心,在实际中怀揣理想去执行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巨大。正是源于对品质的追求,一是学生就业多样化,就业质量成为教学的衡量标准之一,二是行业的发展与融合很重要,如景观如何融于城乡建设,如何转入资本等。设计要考虑人,更在于设计师本人要有温度,带着一腔热血,才能做出真正有品质的作品。她呼吁所有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向全社会公民宣传景观意识,当全社会的景观意识都提升了,事情自然做好。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副总建筑师、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的观点围绕设计大院对品质的责任和意识展开。在高速发展的城市背景下,面对人才争夺和大量大型市政项目需短期建成开放的挑战,设计院的机遇在于创作过程中主动接入相关专家和优质设计资源,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调动人力财力高度配合,主动担当创造力量。她总结到景观不是末端,不是涂脂抹粉,是前端。她希望行业同仁们团结、耐心、坚持、各取所长,以行业而为傲,赞美城市和专业!
ATA设计公司首席景观设计师、董事总监盛梅结合ATA的发展历程和自身的职业经历,认为市场存在着多样性,并非所有公司都追求速度。每个人都应看到身边真实的东西,用头脑思考,追寻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所取舍的做出选择。她说:“面对项目、产品,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静态的终极状态,但它的生成和过程都是动态的。” 麓湖的经验难以复制,但原则可以复制,最根本的其实就是坚持。对设计来说真正的创新是从困境中走出来,在面对真正困难的时候需要问自己:是否愿意继续往前走?
土人设计三分院院长、规划总监闫斌分享了对顶层设计概念理解的两点。一是除了前面嘉宾对顶层设计的解读外,还要理清底层的逻辑、知识,构建底层框架。顶层和底层有如沙漏的两端,两者可交换方向,互为支撑。二是景观的审美自下而上有四层次的价值观:自然本美、创造力、信仰和希望、“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和快乐”,这是优秀项目的共同点。他认为景观是生命的共同体,最顶层的设计是对人的设计,品质的核心也归结到人。我们需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打破边界,才能实现品质。
Landscape Collaboration设计事务所合伙人Touchapon Suntrajjarn(Josh) 分享了他在麓湖A3酒店景观项目中对空间品质的想法。他认为酒店空间是人对时间、空间感知探索的多维体验。一个好的景观设计首先带给人被欢迎的礼遇感,成为一种目的地,让人能在其中驻足、漫步、思考等。其次,画面感是景观设计非常基础的品质。古代绘画中的景观和情怀,可视为一种灵感来源。在酒店景观中通过无限的视野、开放的空间、突然改变的视线、对比的光影、戏剧性的装饰等可以创造画面感。自然是景观的第三个品质,有多种方式将自然融入设计中,比如捕捉、模拟、缩小自然山水的假山瀑布。在A3酒店设计中他运用了“自然印象派”的方法,结合场地特质对自然进行了重构和诠释。人的舒适度是最后一个关键品质,不仅包括合适的空间尺度,也包括宜人的小气候。
Laboratory D+H合伙人李中伟以在麓湖的活水公园项目为例,认为传统观念的好设计是对风景画中自然形式和意境的模仿,但交通工具的进步已使人们可以亲临自然山水,所以场地的“自然之法”不应该只是简单拷贝其形式,而是成为自然章法的延续。在他看来,自然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完成,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固定形式。比如麓湖活水公园的逻辑是水从雪山融化,从泉眼中涌出,它可以斩断山崖,它可以堆积湖中,蒸发之后水可以腾云驾雾,也可以层层叠落,它可以通过堰口一分为二,也可以环抱水中之洲,直到汇集后的豁然开放。这些动作组合形成了李中伟对麓湖、成都、四川的水文化的理解,景观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是城市里人们的天地观。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长沙公司项目总监/分公司副总经理武毅结合麓湖桥下人行道景观设计,畅谈了他对景观品质多样性的理解。他认为麓湖景观是一个城市的体系,在其庞杂的公共空间中,不仅有网红空间引人注目,边角空间也受到了关照,正是这些边角空间的细致设计,为老年人、小孩这些大概率出行人群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交流、活动空间,促进了人的交往和与自然的互动。
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景观总监,高级工程师高鲲是麓湖景观的落地管理者,他分享了关于成本和品质平衡控制的心得,他认为过程控制体系最重要的是对每个设计阶段价值的合理测算和核算。如发现问题,则从方案、工艺、材料等方面进行单项优化或各分项的平衡,如仍无法平衡,则需要甲乙双方共同积极调整景观目标成本或进行方案优化。他特别分享了几个普通材料但又极好展现效果的案例,展现了麓湖在设计和品质控制方面的优势。
易兰国际项目合伙人、高级设计师张妍妍对品质的理解是“致广大,尽精微”。在红石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首先对公园所在区域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策划,全面把握了区域绿地系统,从人的使用角度明确了当前及未来公园的区域定位。在尽精微方面,她举例竹林区中的景观亭,设计团队通过多次现场打样、修改,以保证颜色、材质、尺度的精准。项目结束后,团队发表了以红石公园研究为基础的学术论文,形成了良好的项目总结。她认为红石公园开启了开发商代建代管社区公园的新模式,证明通过对景观的精细化设计和管控,能够更好的服务周边市民。在近期的市政项目中,她也切身感受到了政府对功能重视的转变。最后,她认为对景观充满了热爱和偏执的一群人,是对景观行业品质最好的保证。
纬图设计机构创始合伙人、设计总裁李卉探讨了景观灵感和创意的来源。她认为灵感首先来源对人的关怀,即观察人的活动、追问人的需求。第二个来源于自然的关爱,包括人文和自然的结合,甚至是记忆深处的体验。此外,大胆的梦想、生活的故事、与有趣合作伙伴的相互激发,都能激发灵感。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院总建筑师、副院长张静讲述了她的麓湖设计经历。麓湖在规划之初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以景观牵头相关专业规划了区域空间及绿地系统,旨在建成一座从山林水田中生长出来的城市。建成之后的麓湖因其生态典范,用景观价值影响着政府政策和城市的发展。麓湖完整的山水格局和创新型的丰富水岸线,让多样的景观体验成为可能。麓湖向传统智慧学习的防渗漏处理和水处理,实现了生态平衡,值得借鉴。
LAF
沙龙对话
李迪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请问麓湖景观对行业的启示有哪些?
罗立平:景观中的公园、服务区等都是被人使用的,人的使用感受和角度是真正人本主义的核心,是最重要的本源。人的感受和视角不应被忽略,需从上帝视角转向人的视角。景观是有生命的,需以好的管养对待,它的美、朝气、温度才能被感知。麓湖希望人和景观是生命之间的感受和对话,而它的实现与设计者的出发点、功能的设置、调动人对美认同感知的方式、对品质的持续维护都有关。
盛梅:麓湖项目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不是不缺钱?是否要求过团队做不好就另谋高就?
罗立平:麓湖的过程非常曲折,重在坚持一个标准,并为此付出了一些代价。现在逐渐获得认同,建立了良性循环。今天对品质价值的讨论是特别好的开始,希望大家坚持,一定会改变未来!不缺钱是一个伪命题,投资必须要良性回报,只是我们的价值观不同,认为景观回报价值最高,而这其中设计最有价值。不给自己留退路,也不给别人留退路,才能全力以赴实现高品质。
李迪华:请问田筠总如何看韩辉发言中对您观点的补充?
田筠:作为设计价值中枢向资本靠近的受益者,我们已通过行动和呼吁来改善,让甲方整合资源,让设计回归本源。三研堂决心给设计带来价值,做有选择的公司。我也希望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灵魂人物,有宽广的行业视角,既脚踏实地又经常向上看。景观的本质是美好生活的载体,美的力量最重要,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美打造出来的景观就具有生命力。市政也不应等于低端和粗放,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李迪华:政府、政策已在向追求高品质的方向上改变,以此面向未来,追求高品质的设计师应如何预估行业趋势?
韩辉:设计师多理解社会运转的情况很重要,包括涉猎国家现有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政策出台的初衷,看清企业背后发展的逻辑。无论大小企业,都要想清问题做出选择找到自己的定位。小而美的企业在某一细分领域找到能创造和控制的价值,提高门槛,也离价值中枢更近。市政项目与麓湖的投资模式不同,但政府也已意识到并开始改革,对设计、建设、运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对此的态度是乐观的。
佘依爽 (《景观设计学》编辑部主任):
设计师和资本的距离有多远?设计师只是一支笔么?
武毅:设计是社会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对设计师而言,没有资本作为前提条件是不行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利用资本,以及如何选择设计介入资本的合适位置和路径,设计师都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李中伟:做设计师很好,我很享受小团队的氛围。虽然创业之初很艰难,坚持到现在,付出和得到都达到了我的预期。麓湖很像一个游乐场、造梦园,很难得,我享受在这里做设计的感觉,像玩一样。
Josh:和中伟一样,创业之初我甚至忘了寄收款单。但资本的确是设计必须的,资本和时间是两大要素,很多时候金钱就等同于时间。必须要管理好资本来确保创意,设计师的能力就在于找到平衡方法。释放激情做好设计以后资本自然会到来。
张静:当设计师的想法和作品融入了跨界思维,既有创意又接地气,给业主、政府指明方向,设计师自然就不再是一支笔了。因此需要设计师懂植物、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等,希望大家能多交流,共同努力。
李卉:我不希望设计师只是一支笔,有趣的灵魂,帅气的外表也很重要。灵魂层面的有趣需要大家用智慧互相激发,共同的过程是最愉快的。资本不是一个负面话题,设计的落地一定需要资本。资本也有不同的性格,要选择适合的资本进行合作。差不差钱是个相对问题,取决于各自内心的需求。
张妍妍:不同的笔带来的结果不同,主要看你怎么画。如果这个笔是一支毛笔,画的好是写意,山水之间相互晕染;画的不好也许就是工笔,设计是设计,资本是资本。对设计师来说,成为笔并不可耻,带着一颗匠人的心单纯的做下去,挺有意思的。
佘依爽:从中外对比来看,中国设计施工流程对品质的影响是什么?
李中伟:美国设计产业的相对完善,做设计相对容易,只要完成好设计,就会有下游产业对接,专业分工很细,建成品质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即使设计不是特别好,由于非常专业的建造水平,建成效果也不会太差。这可能是一些外籍设计师到中国后会水土不服的原因。在国内,设计师全部都得管,现场肯定会有问题。但只要甲乙方能积极主动的保持交流,建成品质是可以控制的。
Josh:就目前了解看来,我对中国的景观施工品质是乐观的。对于行业来说,设计师有自己的局限,所以齐心协力很重要。今天的论坛集聚了行业里不同的人,大家在一起交流沟通,这是非常好的。在泰国,景观专业学生毕业后会分别进入地产商、施工公司、设计公司,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这也是泰国景观高品质的保证之一,中国也会是这样。
张妍妍:易兰的设计合伙人制度就是为了保证设计品质的制度设计。主创设计师从头到尾的责任制度一是使设计方从一而终的与甲方、施工单位充分沟通和配合,二是设计团队能充分把握自己的工作量,有松有紧,保证人性的工作状态,合理优质的推进项目。
观众提问:请问大家如何看待资本高周转下的标准化设计?
武毅:市场有多样化的需求,有需求就有服务,标准化设计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并非谁比谁更高级,不应“妖魔化”对待。
Josh:这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形,如果需要尽快用有限的资金迅速提供住房,标准化更合适。但如果要追求高品质的景观设计,那就需要时间去发掘场地缺失的东西并进行精雕细琢。
盛梅:标准化和品质不矛盾,没有标准化可能大家坐不上汽车,无法享受工业化生产的现在的一切。不要轻易的否定他人,否则容易画地为牢,我认为 “不同”才会产生品质,你的不同是什么?——这可能才是真正需要去思考的。
佘依爽:不同的经历、价值观带来了不同的分享,关键是要确认你自己的认可方向。标准化和非标准化都是社会需要的,如果能通过这次活动,知道自己该往哪条路走,就是活动的目的了。
LAF
LAF
特别感谢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
本文依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发言人确认。
嘉 宾 会 前 参 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