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五四精神,新时代青年设计师该如何做?丨CLA青年在行动 04
Q1:前些年,行业各领域高速发展,设计师在高周转的环境中不断输出。大部分设计公司及设计师对行业的本质缺少宏观思考,过多地追求市场价值,表面化、网红化的设计。近些年,由于发展速度的调整、疫情、及凸显的环境问题等,景观园林设计师对自己的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健康亲自然等价值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海绵城市建设也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必备技能,设计师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完善,回归本质的景观设计理念也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Q3:成长最多的作品经历是阿普贝思雨水花园项目。项目起因是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这次自然灾害让我们体会到了城市洪涝的威力,随即国家提出海绵城市的理念,我们开始反思景观绿地对城市雨洪调节的重要作用。为了得到更为专业的经验,我们专程去了美国,对波特兰城市绿地进行了考察,吸收了最先进的海绵系统理念。回国后,公司前院约100平方米的绿地便成了我们的试验田。2015年阿普贝思雨水花园落成,这个海绵城市的最小细胞体,让我接触到了海绵景观的设计思维,从单一表面化的景观设计思维过渡到多维化的思维方式,也将生态景观的理念深深地融入到了之后的设计中。
Q4:青年一代的设计师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智能化景观设计已经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对于景观参与者来说,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场所互动性,因为它不仅会带去一些新奇的互动体验,也能给室外活动的人们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同时,智能化景观对太阳能的利用,也使得环保节能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Q4:项目设计的元素可以模仿,但是空间气质只能靠自己去提升,中国传统的景观理念中追求人与自然平衡、融洽的关系,是值得传承和借鉴的。景观设计会实现文化的回归,我们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热爱生活,去感受并体验生活,多走多看,多思考,做符合当下的设计,不再只关注视觉效果,更重视空间,生态的体验感和人的参与感。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想方设法突破之前的设计思维模式,每一次的突破都是设计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Q2:在其他专业上来看,以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就是规划、建筑专业做完之后再对场地进行设计,这是每个景观设计的从业者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我看来景观设计在整个项目场地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需要走到规划前面。因为景观设计师对于场地的条件有更强的敏感性,通过景观先行,以景观设计大环境的系统来布置建筑,反提建议,可以为整个场地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在未来,园林景观设计在解决项目场地问题和统筹场地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Q5:很多时候,我们夸一个人智慧,会说这人不错,会做人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进退、得失、取舍三个词已经完全可以包容人生所有遇到的问题了,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智者。我是“80后”的设计师,亲眼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崛起并与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设计环境得天独厚,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理念。尽管从业多年,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但还是需要始终保持着赤子般的真诚与热情。景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城市空间的一种链接,好的景观设计可以构建出一个健康、绿色、生态的社区和城市环境,未来希望在项目的设计中能将现代审美和东方传统更好结合。
Q1:我认为当代青年设计师的现状是在不断追求平衡过程当中:
一、在设计过程中在空间的功能性和空间的艺术价值当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二、随着时代的变迁,根植于文化的理念需要在现代时局中平衡出适当的继承性,输出性;
三、回到很现实的社会状态中,国家提倡节约友好型,不奢侈不浪费,景观行业的设计师也需要为了发展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在有限的经济效益中平衡出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Q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景观设计品质不断精益求精,无论是从选材还是工艺等各方面都逐步“室内化”;而随着社会的中流砥柱人群的变化也使景观产品更具个性。我认为景观行业未来,它不再“专属”设计师,它属于“集成”产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参与设计的过程当中,每一位业主等都有可能将思维渗透到自己的家园当中,形成一个多维度,多体系的复合格局。
Q4:景观设计不能仅局限于景观行业本身,它需要不断创新迭代。生活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更进一步的去思考,比如一幅艺术作品的创作思维与构成方式是否可以学以致用?一次放空的旅行、一种艺术体验,这些细腻的感受也可以帮助我们的空间表达。
项目推荐:重庆2020年雅居乐星瀚雅府
项目推荐:达州2020年蓝润春风屿湖
Q2:我认为未来景观行业会在协同设计,团队合作一体化方面发生变革。随着全球化时代浪潮的推进,风景园林行业与相关行业开始了对数字化的探索。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andscape Information Modeling,L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风景园林行业的延伸,是面向可持续场地设计的新趋势。
风景园林专业角度的下的可持续场地设计是行业未来的设计主题。可持续场地设计的重要设计要点:一是可持续管理流程,二是可持续场地设计的技术,二是可持续性评估标准。在实际景观项目的操作流程中,往往由管理的内在模式协同难,不可避免的出现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导致的工作链整体更新,重复的多次变更甚至于将加班成为行业常态。如何提高项目效率,减少项目设计变更成本,以及对景观项目的后期可持续管理成为景观行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BIM 的核心是协同,团队合作更加一体化。BIM 的优势在于对行业可持续管理设计进行了变革性的突破,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的体系,多方协同作业,科学的进行项目管理和设计,大大降低项目设计的变更成本,并能提供信息资产模型用于项目后期的维护和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利用 BIM 的有效信息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是对场地可持续评估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将 BIM的概念体系延伸到风景园林中解决以上问是行业的内在技术需求。
LIM 是 BIM 在风景园林行业的延伸拓展,是有具有风景园林特色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与项目周期过程,类比 BIM 对于建筑业的影响,可以预见 LIM 为风景园林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Q3:近期较有印象的一次是创作经历是在一个儿童活动区的现场,虽然只是小小的地面图案改造,有意思的是小朋友也参与其中,数着自己的步子跳星星,踏着巨小的鞋鞋爬坡坡。当小朋友真正参与到场地活动时,很明显就能看见他们喜欢在场地干嘛?希望在场地干嘛?就像小朋友是景观的现场体验官。如果仅是让设计师在现场,不一定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合不合适还是使用者说了算。这或许也促成了设计师的多变,既需要成为一个导演编排整个场地,又需要成为一个演员把自己融入进场地,这大概就是设计的情趣吧。
Q1:当代青年设计师可以用两个词形容,一个是“幸运”,一个是“尴尬”。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项目与设计公司都不缺乏的时代,如果设计师对设计有追求、有兴趣且有能力,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个机会和平台,实现其在设计上的想法和思想。同时,中国设计行业现在发展得太快,设计师们都在埋头做设计,以至于对设计的推敲、深度和反思都不够。尤其是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大家都更容易用图片去看设计,这导致了设计行业更加地快餐化、商业化,很多设计师过于注重摄影的效果,强调图片PS的视觉与处理,却缺乏了身临其境地感受项目现场的经验。
但我想,真正好的时代也许还在未来,那时我们用以专研一个项目的时间会更长,真正喜欢设计的设计师们也会拥有更强的使命感。
Q4: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创新?任何一个创新,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成旧的设计。海上东方这个项目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旧的,但它其实是刚刚建成的。所以它对我的启发是:真正一个好的设计,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它也许让人不会觉得特别新,却有恰到好处的感觉——包括一些经典的设计,过了几十年或更久,我们现在看也能从中看到新的感觉。所以,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设计中的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时间,而是一种轮回,如果我们从时间轮回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设计或者东西,都不是完全性的,也没有绝对性,新旧是一个相对概念。
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我们要寻找一个点,给人感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可能不是那么夺目与新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来越好,而不是走向衰败。我将其总结成一个词——“怀旧如新”。这种设计不会慢慢“变旧”,只是变得“不新”了,并且它会让人感到宁静,与时间握手言和,不会焦虑急躁,这就是海上东方建成后希望给人的感觉。
Q5:说到进退得失,我想到了一句话:“言是非,不言得失;言逆顺,不言成败;言万事,不言一世。”
通过这五年,似乎找到了自己主观上对设计的“观法”。对于设计,我通过项目与总结,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系统性的设计观-观景六法,这是目前最大的收获。这不是取决于我做了多少个项目,而是通过项目的实践、思考与总结,得到了一个项目之上的“观法”,这是最好的“得”。
但同时反思之中无可否认的是,我对于设计的敏感度及热情是有所减弱的,这应该是我的“失”。目前我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在“观法”上有系统性的突破,在设计“手法”上却没有。我的意识已有变化,我的能力、热情和功力还未能匹配我的“观法”,做出的设计企及这样的高度,所产生的落差导致了我对设计的热情、信心有所减弱。
然而如果有更高的境界,更宏观的思考,这样的得失我在每一天都会面对,其实就无所谓得失了。一旦有了得失之心,就会无时无刻处在得失之中,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心变得静,思考的不光是某一个设计,而是更大更全面的方向。
项目推荐:贵阳龙里 阳光城·望乡
Q1:我觉得当下青年设计师可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极具感性化的设计感悟与表达,作品中会追求充满个性化和情感精神追求;另一类是以理性为驱动力,更加注重逻辑性的推演解决问题。但不论哪类,都有着极强的自我价值诉求,希望设计可以改善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城市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并传递精神价值,其使命感不弱于设计前辈。青年设计师更加激情也更加焦虑,承担的责任也愈来愈重,因为当下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错综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元化,所需要积累也非常多样。
Q2:关于行业变革,首先肯定是设计工作的时间和效率,因为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当下国内景观项目的不断落地实践,大量的经验积累、工具更新,会改变设计的时间周期,同时也会带来更加丰富的设计要求,设计的效率也会很大提升;再者是行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当下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的业态和功能也非常复杂,城市尺度的扩大也必然加深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景观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会要求变高,会突破原有专业的设计领域实现多专业融汇,于此同时也可能会更加精细化,细分更多分支领域。
Q3:在宁波雅戈尔江汇城社区空间的项目中成长很多。项目场地虽小,但是承担的场地作用很大。在这个项目中,我发现设计不仅是解决问题,还可以有更多的表达和追求,设计有别于单纯的艺术品,注重功能和形式的融合,作为一个专业改善着我们的人居环境,但也和艺术品有着相同的特性:我们需要为空间赋予一种人可感知的能量,让体验者从中产生灵感和启发,对我们想传达的价值产生无限的想象,引起深思,这也是大部分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精神价值。
Q1:当下有着快节奏的工作状态,项目的节点也非常紧凑,在这种高周转的运营模式下,实则牺牲的是“设计师”对于设计本身的思考时间,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在忙碌与焦虑中挣扎着,但从事物另一面来说,伴随着大量项目的同时,也会为自身带来积累与成长,只要自己足够强大了,那么憧憬终将化为现实。
Q3:要说自己成长最多的项目肯定是仁恒集团位于杭州的《前湾项目》了,这是一个规划级别的景观生态圈,包含了丰富的业态:学校、医院、商业、住宅、城市绿地系统……,这将是一个从城市维度思维下诞生的景观项目,最终将回馈于城市,为周边的人群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与仁恒集团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项目推荐:杭州前湾·国际社区
Q5: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话语权的加重,从“设计”到“泛设计”,逐渐的,可以全身心投入在案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千奇百怪的琐事们说来就来。希望在这个阶段过去后,能回归设计本身,所以我是觉得无论在任何时间段里,都会有得有失,但唯有自己不断的进步,未来才会可期嘛。
Q2:作为“青年”设计师,我还不敢妄自断言整个行业的未来,但我们可以在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毕竟整体的变革正是由我们每一个从业者去推动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科技发展都进入了新的时期,材料和技术的创新都将影响景观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也一直在和环境、人以及旧有生活方式发生着不容忽视的摩擦。景观设计作为缓解或消除这种摩擦的过程,将比以往更多反哺自然,而非利用自然;更关怀多数人的“需求”,而非少数人的“欲求”;更关注非物质层面的影响因素,而不只局限于砖瓦草木。这一过程可能会为景观的形态的带来不小的变革,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物种”,甚至为“景观”一词赋予更广泛的含义。比如2019年ASLA大奖中那辆穿梭于当地社区之间,传递气候变化信息并激发区域活力的面包车。景观设计行业一直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边界,也让我们更有勇气和自信去探索全新的可能。
Q3:这里我想分享一个看上去并不精致,甚至有点土土的小项目——奥玛自然探索园。这是我们在2018年首次尝试独立设计、建造并运营的小园子。相较于常规项目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小”——面积小、投资小、用户年龄小。项目位于北京海淀北部一块不到3000平方米的树林,单平米造价不超过100元,主要面向3-8岁的儿童,提供自然体验、探索、游戏等活动。
项目从无到有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今天我只想聊聊给予我们最多收获的使用者——孩子们。项目建成后成为了北京市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迎来了许多平日难得接触真正自然环境的孩子。他们总能用简单普通的自然材料,创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奇玩法和空间使用方式。我们也会根据小用户的使用情况,对场地进行实时的调整反馈,和孩子们一起对空间进行持续的设计和改造。
在自然环境中,儿童总能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时候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反而不如真实的自然能带给他们更丰富的体验。这也让我们在收获一次次惊喜的同时,愈加意识到“自然缺失”问题对城市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成立了新的设计板块,专门致力于自然式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研发与实践落地,让孩子们能够在身边的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健康成长的能量。
项目推荐:奥玛自然探索园
项目推荐:奥玛自然探索园
Q4:青年设计师群体向来不缺新鲜的思维和方法,我觉得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更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智慧景观了。简单说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实现场所安全、管理、数据、娱乐、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结合了科技和多媒体的互动景观设施也许是给人最直观感受的智慧景观。它们能够放大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传统景观无法呈现的超现实交互体验。然而这还远不是智慧景观的全部,一个完整的智慧景观系统不止能够提升感官的体验,在效率提升、能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能发挥更加切实的作用。
目前智慧景观仍处于发展初期,它的前期投入成本仍受到不少质疑。但随着相关技术和产业的成熟和进步,运用智慧景观方法开展的设计和建设将很快成为主流,帮助城市实现更大的综合收益。
Q1:近几年是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委托方还是设计师,在越来越专业的同时也在加速设计领域的细分。行业对于设计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在不停拔高的,无论是专业的深度或是设计师自身的广度。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时代,当代青年设计师要面临经济快速发展带给人们思维、生活追求、行为模式上种种变化的革新,以及大众审美的不断演化,我觉得青年一代设计师要不断的突破现固有思维和设计思维与方法,自由思考,打破限制,用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Q4:好的设计不限于只满足客户及现状人群的使用,精神的延续及传递同样彰显了它日益重要、引人瞩目的地位和作用。我个人强调不拘泥于传统及形式,方式方法,可以借鉴于其他跨专业领域的逻辑和方法、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出发,但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能辩证的学习和应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设计思维和逻辑体系,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设计师。
Q5:个人过去的五年也有起起伏伏,每当我遇到瓶颈时,我总会放空自我,化整为零,一切从新开始。在行动上去学习国内外优秀作品,或听大咖们的分享来印证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心态上以无念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从新启航,在实际项目的反复实践中找,找到自己的理念和风格,保持对设计的激情。
Q2:未来景观行业的变革,我认为有两方面:一是景观行业将真正站在“设计链”前端,设计行业从原先的规划——建筑——景观、景观设计行业处于“设计链”的后端、经过近二十几年的行业发展与变革、景观先行越发重要。从美丽中国、生态城市、绿水青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国家发展政策导向来说、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不在属于“配套行业”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排头兵”,甚至引导整个设计行业,指导城市规划(水系景观研究、动物迁徙通道研究、土壤气候学研究等景观先行)、指导建筑设计(绿视率、环境、植物保护等景观先行)
二是研究范围和体系的变化———社区生活圈的建立和完善(主要针对地产景观)。近二十年来、地产景观设计似乎主要是在做小区“围墙内地块”的设计、但随着国内城市建设扩张及土地供应位置越来越远、开发商拿地越来越偏,首先要解决的是“配套改善”和“环境改善”两大问题,景观也一样,景观设计已经无法“安于现状”只解决社区围墙内,必须要建立完整的社区生活圈,满足居民生活轨迹扩大和对于社区周边配套的需求
Q3:说起成长最多的一次创作,当数重庆万科彩云湖社区商业项目,在该项目中,开始运用调研逻辑整合设计,从用户,商户,开发商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整合,粘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才是设计师更多需要去思考的内容,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在调研中发现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笔下空间,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中的场景调研和整合,每个项目,每个空间都有自己应有的场景,提出“引力磁场”概念,社区商业对内缝合周边一公里生活圈,更重要的对外缝合区域及城市,属于城市板块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设计不应该只有主动的引导,而更多的是有效的研究整合空间,留住人们对场景的记忆,经得起时间推敲,可以把场景里的故事传承和讲述下去。
项目推荐:宁波万科滨河道
Q4:创新非常重要,但是体验和善于总结生活也并不可少。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观察一切场景变化,观察大地,调研研究等都是非常好的且不过时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设计创新在前期逻辑建立上非常重要,尚源现阶段以:1用户调研 2产品逻辑 3创作思维,三大体系设计方法论引导设计。
在设计之路上,我们都还年轻,关于好的创新的设计思维或者方法还为之尚早,还需要不断摸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感触较深的是日本设计师,大多数名宿都是两鬓白发且谦逊亲和,鲜有年少出名的设计大师,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设计思维和方法,结合国情做适合本土的设计、生态的设计、服务于民的设计、无愧于心的设计即是眼下最好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Q1:当代青年设计师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取得了很多成绩 , 但设计师现状的另一面,也有其诸多问题,回望当下的社会背景和行业现象来看,近期流行的“内卷化“趋势其实在设计行业也是有的。受房地产行业快周转、营销价值导向以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设计公司乃至设计师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拼消耗。既要做量快速交付,又要人无我有抢占价值制高点,超负荷工作运转成了常态,高频切换,缺少深度思考,设计师没办法专注其中,长时间循环就会衍伸出一些浮躁,导致设计变得过于功利,缺少了让自己“神游”的时间与空间。
Q2:关于未来行业变革,首先,房地产行业下行之后,延伸出一些新的业态、新的产品线,比如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就是一个新风口,未来好的项目可能会在乡村、在郊野。基于这一趋势判断,怡境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文旅集团,布局城市旧改、乡村振兴文旅业态,近几年有多个项目成功落地运营,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实现战略升级转型。第二,随着智能化、大数据、AI等技术的发展,会对景观设计行业工具体系和方法产生一些影响,在新机遇下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变大了。第三,我认为未来设计行业门槛会越来越高、综合性越来越强、专业背景要求越来越丰富。设计跨界破圈会更容易,设计企业从被动参与向主导全过程转变,管理模型从KPI考核向价值目标导向模式转变。
Q4:关于青年设计师思维创新,首先,设计要有结构性思维,讲求底层逻辑,找到设计的框架结构、关键要素和主要矛盾,把条理逻辑关系搞清晰是解决设计问题的有效路径,建立在理性逻辑之上的设计才是具有支撑力的。其次,弹性思维对于设计创意来讲很重要,跟计算机的精密分析思维不同的是弹性思维是自下而上式的群智涌现,这往往是获得灵感的有效方式。做设计既要深陷其中,又能够跳出去看。此外,产品与运营思维、情境营造思维、功能美学思维都是切入设计的有效途径,重要的是综合运用以及更系统且深度地思考。不仅解决设计本身的问题,还要与业主同频,考虑设计的价值提炼以及后期运行等项目可持续性上的思考。动手实践,复盘总结,经验沉淀,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闭环对自身的成长学习非常重要。
项目推荐:广州 保利 • 335金融中心
项目推荐:长沙 瑞吉酒店
Q2:关于行业未来的变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景观设计的范畴
景观设计的范畴越来越关注更为宏观空间领域,如快速城镇化、乡村复兴、缓解气候危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等方向。
1、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景观将主要考虑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是否受到不利影响,城市生态是否可持续发展,低碳出行等。关注环境空间的发展性、多功能性、自我恢复能力以及生物多样性。
2、 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将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方向,景观设计也将尊重与理解城市历史文脉、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以尊重、含蓄又保持创造的设计方式实现新与旧的对话,激发新的城市文化生态。
3、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方面,景观将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等发展。
4、景观进一步为应对城市灾害,洪水以及气候变化提出新策略,减缓气候危机。
5、资源利用方面,注重废水、雨水的回收利用,更多的人造、生态材料取代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
设计形式及风格
1、景观专业边界组逐渐趋于多学科融合,合作的趋势。景观将会与生态、建筑、规划、生物等专业密切合作。
2、随着当下经济发展,审美已经不再局限于少数知识活动范围,而进入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艺术美学需求。景观对空间,形态、色彩、质感等的把控也更具美感和艺术性。
3、地产景观不在以展示视觉美感为主,风格与装饰也将趋于弱化。景观将回归生活的本质,不刻意突出形式、装饰和外表,而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与体验,强调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让生活融入自然,回归本源。
编辑 / cui qi
统筹 / 周明波
往期活动
⬆ 2020 CLA年会·深圳
⬆ 2019 CLA年会·四川
⬆ 2019 水务发展论坛·重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十年来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国家城市科学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搭建了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组建了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框架。学会于2016 年5 月18 日换届,现任理事长为仇保兴博士(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学会将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会核心竞争力培育,并为有志于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研发新技术、新系统的人士提供最优工作平台。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