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破局,青年先行丨CLA青年在行动 05
青年在行动 05
为了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CLA陆续推出了青年设计师“青年在行动”系列文章,邀请80余位青年景观设计师、建筑师、水利工程师,从自身的经验及认知出发,一起来聊聊青年设计师当下的状态与未来的展望。
本期,CLA分别邀请了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领域的12位青年设计师 ,一起来聊聊新时代青年设计师该如何破局。
陈小兵
文科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助理院长 市政所所长
戴小超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景观所所长
郭建梅
易草(北京)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总经理
化雁林
安博戴水道
项目总监
李 响
德国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
高级项目经理
刘 爽
上海市政院
水环境设计所副所长
束冬冬
AECOM
主任城市设计师
王 磊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二所所长
王利娜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部门经理
夏丽欣
阿普贝思(UP+S)联合设计机构
团队负责人
张忠起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赵 杨
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注: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QUESTIONS
Q1:你认为当代青年设计师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Q2:你认为未来这个行业在哪些方面会发生变革?
Q3:使自己成长最多的⼀次作品创作经历?为什么?
Q4:回顾过去的五年,你的进退与得失有什么?
Q5:你觉得青年⼀代设计师有哪些创新的设计思维或方法?
陈 小 兵
文科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助理院长 市政所所长
Q1:我认为当代青年设计师的精神面貌非常积极:
首先,这个群体整体极具专业素养,这个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物质水品的提高;整个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认知水平、需求、文化关注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达到国际水品;从而反过来促进行业的进步,不断为本行业提供支持,满足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青年设计师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项目实践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探索;对不同人群人性化考虑的研究实践;对人文历史的诠释;对景观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的创新研究。实现景观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Q2:未来景观行业是一个跟人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甚至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有重要影响的行业。
1.景观行业会更多的涉及后期运营的情况,需要从更加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景观的演绎方向。
2.景观行业的模式会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小而精专的设计公司会崭露头角,必须体现创新与设计的价值,这样的公司甚至会上市;
二是全过程服务的大公司会具备综合实力,它可以从项目的立项到实施,甚至运营管理都提供服务,而且涉及全专业参与,这样可以系统的更具效率和效益的作出项目的整体品质。
Q3:很庆幸能在文科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有幸接到“全龄化社区景观标准研究”这个项目,这是一个能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我们住宅景观的本质的一项工作。
首先,我们在景观行业会跟各式各样的业主客户打交道,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求,但都不太系统和全面,可能已经意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做具体的项目研究还是首次。
其次,我们发现做这项工作让你的团队停不下来,我们从形象、交通、文化、需求、人性化情怀、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系统出发去研究全龄化住宅可能的发展方向,形成一个可以支持客户甚至的设计院在方面工作的一个标准,而且是可以发展的标准,并支持创新的作用,形成业主、设计师和使用者三方面的一个高度结合,让社会价值和效益得到完美的体现!
项目推荐:全龄化社区
项目推荐:深圳前海桂湾
戴 小 超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景观所所长
Q1:我认为当代的青年设计师是很有理想和追求,想要在专业领域有所学习和成长。
我们的设计师不仅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有所追求,更在多专业交融的复杂项目上吸收其他专业的知识,然后在自己的专业融会贯通,更全面的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这样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景观设计师其实非常适合做大项目整体统筹的工作,因为我们不像建筑师基本是单体建筑的设计,也不像结构或是水利专业那么专项,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梳理各专业形成系统,打造空间节点,并形成最终的效果表达。
Q2:规划层面,现在行业的趋势更向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所以从国土空间规划层面来看,生态保护与修复将会是接下来一个重要的工作趋势。
至于景观设计层面,除了生态环保的主旋律不变的同时,智能系统,科技创新也是新的趋势。包括现在VR等沉浸式体验,对甲方理解设计意图及空间感受,与传统的ppt汇报模型出效果图动画相比,是质的飞跃。
当然,在表达形式更新换代速度太快的今天,我们的设计师如何平衡设计内核与表达形式,包括如何针对甲方提出的各种诉求,提出复合形式的解决方案才能更体现我们设计师的专业性。
Q5:青年一代的设计师非常的有活力和激情,有非常多的穿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我们很多青年设计师从国外学成归来,将国外学到的设计方法运用在实践上。
比如,他们特别会挖掘场地文化及历史方面的细节,对场地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样对导出后续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有,我们有的青年设计师非常钻研软件,运用不同的软件优化分析图效果图,使得图面表达效果提升了一大截,直接对标国际水准。
再比如,有些青年设计师非常喜欢钻研生态领域,把生态设计应用在项目中,往往会在设计上产生特别的化学反应。
项目推荐:雅安中央公园景观设计
项目推荐:兰州“读者印象“文化生态精品街区项目勘察设计,在建
项目推荐:前海石公园景观设计
郭 建 梅
易草(北京)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总经理
Q3:项目中我收获的是,从一个设计师身份向投资、设计、施工等多重角色的切换,从原来项目单纯的设计咨询服务向全过程、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转变,从最初的策划、设计、建造实施再到展园运营,去更好更全面地平衡项目建设进度、成本及效果呈现的能力。
开心的是项目最后获得了世园会国际竞赛最高级别奖项。展园以“人与自然的融入,共建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打造了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的自然家园。
在这里,不仅有7个小主人的栖息地,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的野花组合,游客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打滚儿草坪,还有利用当地的生态材料,园艺修剪的树枝、枯木、边角木料做的生态装置,展园主展厅——种子方舟的外层,就是将废弃薄木片弯曲成造型,做成匀距镂空造型,在保证室内光照的同时,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园区的百鸟巢凤是仿照延庆当地鸟类巢穴编织的鸟窝,让游客们放松休憩的同时,体验一把小鸟孵化的感觉。静下心来,还可聆听到不同鸟类的声音。
其实最感动我的不是项目的落地与获奖,而是游客们对展园表现出的喜爱,贡献出的各种各样的打卡姿势,优美、惊喜、享受……那是所有的呕心沥血和精心考量都得到了回应,来自受众的赞美。
Q4:回顾自己过去的五年,谈我个人的进退与得失的话,是在景观上的“妥协”,生态上的“获得”,“进”的是这些年在生态方向上的专注。
就包头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这个项目来说,以往设计河道景观时,以主题亮点,色彩层次、空间布局,历史人文等方面为侧重;
但从河流生态景观去出发的话,不仅仅是视觉焦点、景观效果上的考虑,更多的偏重到了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在景观视角的占比上在“退”,从单一景观平衡到更多要素景观。
从曾经的杂草丛生、河道淤塞的昆都仑河,到现在风光秀美、环境优良的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有效地发挥了它的防洪功能,更保护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从曾经单纯的休闲体验公园变为开展自然科普研学活动的场所,让公众了解自己身边自然的同时,也让亲子家庭有了更多的互动。
并且在充分考虑公园对生态环境集中管理的需求后,构建了湿地智慧管理平台,项目得到的是更综合的考量以及集成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Q5:个人认为是生命共同体思维,自然之道的方法。
我本身是一个风景园林设计师,从园林景观到生态景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中,首先是认知上的一个转变,其次是核心理念上的不同。
在过去的景观设计中更多的是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点去考虑使用功能,美学以及多方面的价值;而生态景观设计的认知理念,是从生态系统出发,去考虑与物共适。
在做过的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中,从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入手,运用群落、组合,生态的功法,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完成由传统的“三面光”水利工程向“生态水利工程+湿地公园”的设计转变,引来很多珍稀鸟类的回归。
五源河湿地公园不只是单单修复治理了河流湿地,还构建了一处 “家门口的湿地科普课堂”。
项目推荐: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项目推荐:包头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
项目推荐:2019北京世园会生命共同体展园
化 雁 林
安博戴水道
项目总监
Q1:近年青年设计师的现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机遇是在国家发展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进程非常快,有大量类型丰富的项目持续建设,这赋予了景观设计师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实践机会。
挑战首先来自于非常短的的设计周期。景观设计需要创意性,但是这种时间周期的压缩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设计师的创新能力,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思考,更多的是在短时间内让设计任务完成。
那么对于青年设计师的极具挑战就是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条件的限制之内,提出具备创意和实施性的设计方案。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有效落实在项目的建设实施中,这是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
Q2:行业未来的变革我认为会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包括新的材料和能源的拓展,未来景观行业势必会产生一些由技术引导的变革。
另外一方面,是多专业融合,景观行业更多的往多样性和融合性方面发展,一个好的景观项目不再是单纯对景观知识的考量,而是更多地从规划、建筑、市政、桥梁、水利等等各个方面多专业融合,一起生根发芽。
景观行业所容纳的宽度和广度更大,需要去结合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项目。
Q5:技术方面,尤其是软件技术的功能多样化,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比如说是Rhino和Grasshopper软件可以在项目前期从各个方面进行一些量化的分析。量化分析的手段和结果可以能够扩展一些新的设计思维,并与设计理念有机契合,相辅相成。
另一方面,是现代青年的设计师更能够接近和感受现代人们对景观方面的一些需求,因为本身景观就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这种更贴近于当代人需求的思维,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能够更贴近于实际需求,使得最终设计的项目更容易便捷地融入和影响人们生活,也会更受当代人的欢迎。
项目推荐:福州泰和广场屋顶花园
项目推荐:张家窝中心公园
项目推荐: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李 响
德国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
高级项目经理
Q1:当代青年景观设计师或许需要八面玲珑的本领,才能应对设计挑战。
在过去的设计任务中,界定专业界限有利于安排工作内容。但在如今执行重大城市规划任务和面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时,我们不能局限于自我专业中。我们需要把规划-建筑-景观的体系结构视为一个系统。
伴随“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在国内的发展,景观设计师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景观设计在前期工作开展阶段就开始与规划、建筑同步,从区域规划起就一直参与其中。
景观设计不再仅仅影响建成后的环境,而是每一个良好的总体设计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提高自身多维度、多尺度的分析能力,充当好各层级间的协调者,使景观与城市、建筑有机交织,并由此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设计新整体。
Q2:我认为未来的景观将会被寄托更多的社会人文期望。
景观有着“物质”与“无形”两个维度。人与景观之间持续性关系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一“无形”的层面,并且该持续性关系还影响着设计区域的未来发展潜力。
绿化、美化城市只是景观最基本的目标,设计者需要将景观作为社会人文建构的一个部分,将景观理解为一幅反映当地自然、社会信息的空间图像,强调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地域化表达。
这些需要设计者加强景观在“无形”层面的人文研究,捕捉并抓住场地人文的纽带。只有这样,景观才能在当地土壤中生根发芽,最后像森林般世代相传下去。
Q3:德国A73高速公路沿南北方向贯穿埃尔朗根市。这条高速公路不仅将整个地区一分为二,成为一道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且还对邻近的居民区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此我们进行了高速公路上建造新城市公园的可行性研究。希望通过修造 “绿色基础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绿色开放公共空间。
该项目扭转了我对城市景观构架的看法。即“绿色基础设施”的多功能性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绿地提供的,而是来自于一个将全域内所有绿色基础设施串联成网的“大区域绿网规划”。
虽然各分区网络功能侧重有所不同,但最后在“大区域绿网”下会实现功能互补。目前看来,“绿网建设”是最大限度提高整个区域景观品质的首选途径。
项目推荐:德国埃尔朗根A73高速公路上盖 待建
刘 爽
上海市政院
水环境设计所副所长
Q1:当代青年设计师的现状是处于一个机遇和危机共存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市场竞争很激烈,即使有出彩的作品,也不一定就可以出名,但这也是一个很包容的市场,能包容不同的、差异化的作品,这对青年设计师是极其友好的。
当代青年设计师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但是也都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道理,所以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坚持。
很多青年设计师可能做了4、5年的设计仍然迷茫彷徨,这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很痛苦但也值得,因为坚持下来,等待着的一定是柳暗花明。
Q2:互联网及新兴科技发展十分迅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将来科技发展能更有效和高效的协助设计师工作,如各类制图、分析软件的出版和更新。
智能时代的到来,也是对这个行业的一次“冲击”,景观设计如何更加智能的服务于城市和人民,如何通过更多自动智能系统来丰富设计,如现在很成熟的人脸识别、自动感应等技术。
同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视程度也不容小觑,今后人们会更加注重生态自然、健康、互动和便利等方面,其实都是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所以要利用好科技的发展,在监测、互动等方面设计出有意思的内容。
Q4:过去五年,接触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项目,遇到过各色各样的业主,现在作为一名设计师,少了刚入行时的自我、冒进和冲动,变得有些妥协,但也更加愿意去争取,更愿意用自己的设计去打动业、说服业主,一直希望能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当然一个个项目从策划到落地,经验越来越丰富,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面对不同的项目挑战,也更加地从容。但这些年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有时也会变得麻木,自己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好好的反思和沉淀,这是设计者的大忌。
项目推荐:临港沪城环路道路及两侧绿化海绵化改造工程
束 冬 冬
AECOM
主任城市设计师
Q1:作为在一线的设计师,我能深刻感受到设计师群体对于城市建设的激情和抱负,而我们青年一代设计师所处的时代是最适合创作和实现设计价值的时代。
但同时,在城市规划或设计行业普遍存在的快周期要求,也使得青年设计师作为设计行业的主力军常常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进而导致了很多未经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项目被“设计”出来,而这无疑是对资源的一种消耗和浪费。
中国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增量发展转向城市的存量更新,所以对于青年设计师来说,我们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也需要有一定的转变,我们要对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负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
Q3:在近十年的城市设计专业实践中,我涉及过很多不同类型和尺度的项目,也面临了不同的问题,其中体会最多的是去年刚刚完成的成都新川5G智慧城先导区深度城市设计竞赛。
十年前该地区的总体规划正是出自我们AECOM项目团队,而这十年的建设基本按照我们原本的空间框架落地实施。此次竞赛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核心区60多公顷的深度城市设计制定一套规划白皮书,以对城市空间和产业引入的落地实现质量管控和有效指引。
同时,我们在设计上利用最新的5G技术对先导区内的公共空间、交通出行等进行了适应未来需求的模式探索,并提出“暖色新川,烟火未来”的设计理念,希望打造一座体现成都文化,同时又具备未来空间使用场景的新型城市环境。
设计中的多专业交叉、多团队合作以及深度的要求使我在跨专业整合以及整体项目把控能力上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而项目中将新兴科技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也使我对于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趋势的理解更加丰富。
Q5:青年一代设计师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已经和以往有很大不同。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青年一代设计师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成长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大量实现设计理念和想法的机会,但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这也促使我们在生态理念方面做出了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运用科技为传统设计赋能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的新机遇。
科技的发展已经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设计作为传统行业,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需求,青年设计师对于新兴技术的敏感触角,将为我们在设计实践中的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我相信这也会对未来城市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项目推荐:韩国永川Let's Run Park
项目推荐:5G智慧城先导区
项目推荐:杭州城北副中心
王 磊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二所所长
Q1:现在对当代青年设计师来讲是最好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当代青年设计师都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是与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一同成长的一代,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理念,设计环境也得天独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当代青年设计师有太多的空间有所作为,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同时也能展现中国未来设计的新力量。
但与此同时,随着高速建设时代的结束以及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甲方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工作压力大,图纸反复修改,收入水平普遍不高,996的工作状态等等都是当代青年设计师的现实状况。
Q2:首先在高速建设时代已经结束,政府财政愈发吃紧,商业资本日趋活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项目都采用了EPC模式甚至FEPC模式进行项目建设,因此未来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的资源整合,设计与施工整合,开发商与政府整合,设计施工与开发商再整合,最终实现资源的大集约,产生最高效的项目运营模式;
其次景观行业的专业也越来越细分,像生态修复、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庭院绿化等等,一般设计师通常并不专业甚至不会设计,一般的施工单位常常会找专业厂家来进行施工。
因此,未来景观行业的实施主体会越来越整合,但专业在不断的细分,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
Q5:青年⼀代设计师能够以业主为中心,挖掘出业主的本质需求,根据业主的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创作工作;
青年⼀代设计师同时具备善于观察世界的眼光,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通过创新的设计来引导市场需求;
最后青年⼀代设计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理念,不墨守成规,善于采用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项目品质,同时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设计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更好的推动项目建设的革新,青年一代设计师具有更为敏锐地创造力。
项目推荐:成都高新区锦城湖公园
项目推荐:成都天府广场综合整治项目
项目推荐:成都环城生态区锦城绿道项目
王 利 娜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部门经理
Q1:体会更深的是在深圳这座城市,紧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深圳速度”已然是一种极为推崇的发展模式,大家都忙着往前冲,忙着拼命,景观行业似加工行业般逐渐呈现出了量化的、标准化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设计师就像生产线上的一棵“螺丝钉”,机械地重复着“设计动作”。
久而久之,激情与热情被固定的动作支配,引用同事的自嘲:“平平无奇的加班小天才”。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前期费尽心思地挖掘场地的背景文化、历史、特征,找到了非常契合的设计理念,以动人的故事串联设计线索,将形式与概念完美融合于场地设计当中。
然而,后期实施过程中因为无法控制施工质量,方案设计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想象。
通常情况下,国内的项目也会引进很多海外优秀的设计事务所,我们也很想了解在优秀作品从前期概念方案到最终落地,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所以,其实大家也已经开始反思、回望,这条设计之路究竟可以怎么走。
Q2:首先,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行业可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我们目前还是处在粗放型发展的过程,真正转变为精细化设计、精致化工艺,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需要我们赋予设计以情怀,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其次,从单一向多专业学科的融合转变。景观设计不只是解决场地本身的问题,而是融合了自然学科、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
个人认为,其中尤其社会学最为关键,它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对于实现美好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这一点是目前比较难达到的。
Q5:首先,有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品格和站在顶峰的全局思维。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所谓格局决定结局,我始终相信,好的设计是创新的、实用的、唯美的,是温暖人心的表达,从心出发,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以统筹规划思维,为后续落地实施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引。
其次,有未雨绸缪、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工匠精神。设计师也是筑梦师,实现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美好的梦境搬进现实。用脚步丈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投入最大的热情,做好问题预判并反复推敲,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高品质,通过不断努力,尝试着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最后,有机动协调,长效管理的机制和破除障碍的决心。设计通过施工得到实现,两者紧密结合,相互协调。以最终的设计意图和效果为依据,高标准、严要求,从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源头做好监督与协调工作,设计师深入施工现场,排除万难,解决现场问题,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项目推荐:深圳广电金融中心室外景观方案设计
项目推荐:深圳红花山公园东入口景观
夏 丽 欣
阿普贝思(UP+S)联合设计机构
团队负责人
Q2:第一,会更加注重人在景观中的感受,不仅仅是简单形态上的惊艳、出奇,还需要探索更多角度的激发,通过空间的多维营造传达意境,这是人与物的交流;
第二,会更加积极地建立与自然紧密的联系,在自然中寻找放松和治愈,缓解压力,积蓄能量,这是人与自然的交流;
第三,创造空间粘性,提升幸福度,景观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社交活动的发生载体,让更多人愿意停留在自然中,产生美好的精神碰撞,激发正能量,则是对日渐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最佳补偿,这是人与人的交流。
Q3:2020年在参与千方产业园项目的过程中,有幸在建筑设计阶段同步开启了景观设计的工作。
在总监的带领、引导下,对项目的前期思考更多的是完成规划、建筑、景观、园区运营的多方互动,我们针对项目提出更有利的空间营造方式,对其中一个被泄爆口、人防出入口等占据的空间进行腾挪、移位,将原本负面的空间转化成积极的多功能场地。
这个场地附近一个原本仅用于交通联系的建筑,被转化为咖啡书店,成为园区的核心文化建筑。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收获良多,设计思维逐渐从局部走向更多维、全面的思考,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点的设计,只有融合规划、建筑、运营的共同思考,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空间。
Q5: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的海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设计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设计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但也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途径,网络论坛、线上讲座、景观网站等等,都能够带来不同的灵感来源,甚至手机APP也可以让你发现意想不到的新世界;
二、书中的黄金屋:比起纷繁的网络世界,书籍是被筛选后的精华,用慢的时间,沉下心来琢磨,有利于完整逻辑思维的建立。
三、身边的真实世界:留心自己经过的地方,那些产生美好感受的空间,触动你的是什么?奇妙的光影、巧妙的分隔、细腻的材料、自然界的声音,或是热烈交谈的人们、享受日光的上班族、在场地里自由奔跑的小孩……细致观察身边的一切,打开灵敏的触角,能够激发新的思路与灵感 。
项目推荐:长沙爱尔国际眼健康科技产业园
张 忠 起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Q2:对设计师的要求会更加综合。景观项目,会越来越注重多专业的融合,以景观为引领,规划、交通、建筑、桥梁、生态、水文、智慧等专业为支撑的项目运作模式会成为常态。景观设计师会越来越向总设计师靠拢,具备能够统领各专业工作的能力。
景观设计趋向于精细化。进入到存量时代后,城市发展模式由大规模开发向精细化运营转变,相应的景观设计也会更加注重品质,注重和人、城市的互动,在城市运营视角下做精细化设计会成为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
Q3:珠海香炉湾沙滩景观项目。香炉湾是珠海一带九湾里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位于珠海渔女雕塑旁,是珠海的地标性项目,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主要收获有两点:
1)真正体会到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
珠海每年台风频发,给城市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针对这个难题,传统的做法是做垂直防波堤,利用工程措施去解决,但香炉湾项目是一次尝试,借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研究自然沙滩对于海岸环境的保护作用,在波浪场数学模型计算和波浪输沙岸线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借用自然力量让自然做功,修复香炉湾沙滩景观带,建立韧性生态系统,化解极端风暴的威胁,并成功抵御了后续多次台风的严峻考验。
以资源高效节约的方式,实现了低成本建设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受极端风暴影响城市的滨海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一个景观项目,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长久的城市顽疾,这对一个景观设计师而言,是极大的肯定。
2)形成了连接人与自然的设计哲学
香炉湾建成后,受到了珠海市政府和市民的欢迎,央视也做了专题报道,接连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2019年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奖(LI Awards)杰出国际贡献大奖(WINNER)、2020年IFLA AAPME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最高奖,以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
这是我们公司一直推崇的连接人与自然的设计理念获得国内外认可的标志,对于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项目推荐:珠海香炉湾沙滩景观工程
赵 杨
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Q1:很可惜,自己不直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更多是与景观设计师合作,项目团队也以小团队为主,因此无法从全面的视角描述当前的青年设计师的现状,只能谈谈自己周边“小样本”的感受,不具有普遍性。但从与同事的长期讨论,以及其他机会接触设计师,还能有所感触。
最大的感触是在于景观设计师大多对项目怀抱热情,对创意和思维方式有很多讨论,思维也非常全面,乐于接受新的观点、新的知识。
但除去这些优点外,无论对于项目中重要问题的识别还是提供解决方案,似乎缺少:
(1)对项目场地空间、尺度、竖向、土质等非常针对性的思考和理解,对设计基础和尝试理解和训练不足;
(2)对能够剖析到自己弱点的“再深入一步”的讨论想的时间不够,这当然与从业的环境有关,但也需要个人即使提醒自己;
(3)缺少大量阅读国内外论文、导则、论著等专业内容的习惯,个人认为,案例只能大致看,无法替代理论性知识。
而这几点,似乎与青年景观设计师的从业环境有关。从公司经营以及接触的设计人员来看,问题常常有如下几点:
(1)本科与硕士教育对空间、项目理解等基础知识塑造的理解和训练不够;
(2)进入职场后,由于项目密集,逐步分工细化,缺少多方、多阶段、多专业、多种意见的长期讨论环境;
(3)自己心里对“设计师”角色定位的束缚。而改善工作环境,需要依次从设计公司企业主、景观设计师自身、业主等几方共同改善,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设计公司企业主往往更是塑造良好从业环境的最有余地的一环。
Q2:对于普遍性的景观项目,不是我了解的专长,但对于与水环境相关,尤其是与城市流域和水系治理相关的方面,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水环境治理势必会更强调多专业的设计思路和结果。以往的景观设计更多与水专业是相互衔接的关系,但从我们这几年的工作来看,如果不是二者长期沟通,很难真正在面临专业分歧的时候能形成一致,必须互相了解对方基本的专业思想。
其次,随之而来的,就是水质、水量等专业目标的不断提升,景观设计师在水系治理方面的专业理解能力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城市河道、城市合流制系统与分流制系统、污水处理工艺等大量专业工艺需要景观设计师基本了解,否则项目很难真正形成专业衔接。
第三,在上述情况下,应该对空间设计、竖向设计等“基本功”的要求更高,如今很普遍见到的一些“雨水花园没有汇水面”、“雨水管网系统无法汇入湿地,大量截流走”等情况,应该也需要被逐步消除。
Q3:对我来说,几乎没有相同的项目经历,毕竟不是景观设计师,也很难说我自己有创作机会。但有几个项目还是在这几年中印象很深刻。
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池州的百荷公园北园,老城区雨污合流系统改造时,需要安放共2万立方的溢流调蓄池,最终确定其中一个8000立方的调蓄池放入百荷公园地下。
由于该调蓄池储存的都是雨季合流污水,还要与截流系统联动,因此无法放在地面和开放空间。本身公园又是池州市中心重要地段的一座老公园,最终无论是隐藏起来的处理湿地、调蓄池顶做成的活动草坪还是维护清运通道的设计,都花了很多时间与各方沟通。
这个项目2016年设计,2018年办池州的自然科普展览,到今年2021年,计划在公园湖心树岛跟踪记录栖息地环境,延续性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其次,印象还比较深刻的是固原的一条行泄通道改成的雨洪公园,直接通过地面将径流排放到河道。
本身不是很有难度,但结合这个项目需求,制作了固原市市域范围内的径流路径图,以及清水河完整流域的模型,基本弄清了这个城市50年~100年一遇的内涝和外洪风险。
其他还有不少有趣和有难度的项目,包括沣西新城几乎没有雨水管网的片区竖向设计、胡同民居的雨水改造等等。
很难说哪个成长最多,但核心存在的测绘、水文、竖向管理等等问题确实不断在探索中被解决。
项目推荐:固原海绵公园
项目推荐:池州百荷公园北园黑臭水体整治工程
编辑 / 明 卉
统筹 / 周明波
往期活动
⬆ 2021 CLA青年论坛·深圳
⬆ 2020 CLA年会·深圳
⬆ 2019 CLA年会·四川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十年来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国家城市科学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搭建了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组建了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框架。学会于2016 年5 月18 日换届,现任理事长为仇保兴博士(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学会将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会核心竞争力培育,并为有志于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研发新技术、新系统的人士提供最优工作平台。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