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语文八年级下三单元 第9课 桃花源记

2018-02-28 语文知能通

语文八年级下三单元


第9课 桃花源记

一、(一)1.jiá  huò   shè  yǎn  yāo  yì 

2、阡  髫 怡  骥

(二)1.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惊异  尽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离开  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整齐的样子  类  都  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  竟然、居然  邀请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作记号  到  拜访  打算,计划  实现   随即,不久

2.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新鲜美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令人绝望的境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过怎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三)陶渊明,潜,东晋,序 

(四)1、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之属  2、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3、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五)1.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2.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4.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5.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了。6.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7.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他进出桃花源的事情。

 

二、(一)1. 答: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2.不是,是虚构的社会。从以下线索可以看出:(1)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竟然与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发展完全没有关系,这也不可能。(2)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可见渔人顺着旧路回去,到处都作了标记,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也可以说明这是一处虚构的地方,可遇而不可求。(3)“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也说明了桃源的不存在。(4)“不足为外人道也”与最后两段相呼应,一方面说明桃源中人不想受到外界的打扰,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说明这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

3.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社会,它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想要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对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的向往,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带有一定的复古的倾向,这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1.容纳,容留  类 2. 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3.D  4.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

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都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与老人一起出来。

 (三)1.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情)而惆怅。2.(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二点内容,答出一点得1分。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用文中的话转述。)(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3.略


三、1. 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心思猜想也无从需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的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真假迷离,便是最耐人寻味之笔。

 2.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