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新特点、新问题及建议

金永花 权威 科技中国 2023-09-23

安全应急产业是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等活动的总称。随着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及民众安全应急意识的增强,安全应急产品需求逐渐增长,推动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进一步发展。近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呈现供需新阶段、政策新思路、发展新趋势的特点,面临着政策统筹不足、供需协同创新不够、个人需求尚未有效释放等问题。下一步需从推进供需协同创新、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打造骨干力量体系等方面发力,促进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是贯彻落实“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提升先进适用装备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将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是增强安全防范与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各类安全事故及灾害多发频发,2019年凉山“3·30”森林火灾、2020年起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7·20”郑州特大洪灾等,暴露出一些安全应急装备不够先进、保障不足等问题,对我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增强应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应急需求的重要保障。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紧随生理需求后的第二层次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安全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在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下,每次事故或灾害都会引起公众对个人安全的反思,郑州洪涝灾害、大连高层楼宇火灾更激发了个人及家庭对应急逃生装备的需求。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是满足人们对安全应急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产业发展新特点


从全球来看,安全应急产业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为9500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安全应急产业偏重于国土安全,关注生化核威胁应对、恐怖袭击预防应对等。根据Market Line数据统计,美国安全应急产业市场总规模在2020年为1115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222亿美元。日本的安全应急产业聚焦于防犯防灾,致力于监控监测等高新技术装备和服务,根据日本富士经济集团统计,2020年日本防犯防灾产业规模总计约100亿美元。


近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也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一)供需新阶段:供给能力提升,需求加速释放,供需齐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需求日益增长,逐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近年,随着事故灾害多发,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刚性需求。各级政府对事故灾难救援处置装备及服务需求增加、企业对安全技术装备升级需求加速、民众对个人及家庭安全应急产品需求增长,带动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近2.2倍,年均增速达到13%。目前,地方已将安全应急产业作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徐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佛山南海区积极培育安全应急产业发展,2020年的销售收入均超过了300亿元。湖北、四川、甘肃、浙江、广东等9个省份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将其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供给质量提升,部分大型企业加快布局。在政府科技攻关、产业化应用等政策推动下,我国安全应急装备质量不断提升,新技术、新产品集中涌现。自然灾害领域,应对洪涝灾害的“龙吸水”排涝抢险装备技术、应对地震灾害的地震裂度速报与秒级预警技术取得较大发展;安全生产领域,矿山井下通讯技术实现突破,利用5G等先进技术实现井下作业的远程化控制等。目前,我国安全应急企业已超过5000家,中小企业占比95%以上,安全应急产业正在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热点,同时,徐工集团、陕西法斯特齿轮等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消防救援车、森林消防指挥车等安全应急装备及产品。


(二)政策新思路:安全和应急共发力,以试点示范推动产业化应用和企业集聚发展


一是安全和应急合并,推进安全防范到应急处置全流程新举措。安全应急产业是在原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的基础上整合而来,安全产业侧重于安全防范与保障,应急产业侧重于应急处置。2020年,为加强对安全产业、应急产业发展的归口、统筹指导,国家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合并为安全应急产业。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发文明确了安全应急产业的边界及外延,发布了《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2021年版)》,将产业分为4个大类、16个中类、119个小类产品和服务。同时,明确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促进集聚发展、产业化应用等新举措。


二是坚持需求牵引,推动安全应急装备及产品的有效供给。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2021年确定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自然灾害防治、安全应急教育服务4个方面,涉及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机械化与自动化协同作业装备、事故现场处置装备等16个重点方向。


三是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加强安全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2013年至2020年初,批复了6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和20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矿山安全装备、交通安全装备、工业安全装备、城市运行安全装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等多条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推动了区域性安全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


(三)发展新趋势:产业发展带来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应急技术装备深度融合,并应用于监测预警、灾情数据分析以及抢险救援中,催生了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如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方面,合肥市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设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系统覆盖全市桥梁、市政管网(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支撑城市安全运行。再如,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培训平台”,依托云服务、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全员安全培训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灵活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有效解决了传统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组织困难、内容缺乏、档案管理不规范等现实问题,提升了安全教育培训智慧监管水平。


三、面临的新问题


(一)政策统筹不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


安全应急相关产品和服务分散于机械、电子、化工、信息化等多个行业领域之中,不是各行业领域发展的主体,未获得相关行业的足够重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合并以来,缺少对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统筹,缺乏安全应急产业的统计制度,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也无针对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或支持。人民群众安全应急意识的提高更需要教育、工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发力。


(二)供需双方协同创新不够,有效供给不足


国内厂商的安全应急装备研发生产更多停留在实验室层面,缺乏对实际应用场景的认识理解。尤其是一些大型、关键性安全应急装备在产品性能、可靠性方面难以满足需求方高水平安全应急需求。供给方没有深入到实战一线,缺乏长期而深入的需求调研,供需两侧在产品创新阶段的交流合作不足是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三)需求尚未有效释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当前应急产品采购以政府管理部门和大型工矿企业为主,很多领域缺乏应急产品配备标准,家用和个人需求尚未释放,应急产品使用主体和使用频率有限,存在对产品装备的需求面广量小,加之各种因素导致的对进口产品的偏爱,国内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无法做大做强,生产工艺落后,很多企业还处在手工、机械化半自动化混合阶段,手工作坊似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较差。


四、有关建议


一是推进供需创新协同,结合政产学研用打造“创新链”。按照“急用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每年由需求部门提出3~4类具体装备研制需求,由供给部门通过“揭榜挂帅”形式,组织安全应急产业领域企业与需求方共同推进研发攻关。指导有积极性的地方建立安全应急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器,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建立并不断升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用合作与风险投资的参与,扶持有独门绝技的初创企业发展。


二是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应用链”。组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用户、保险、租赁等各方联合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通过实践检验新型装备的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模式等。出台引导家庭购置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指导目录,营造安全应急新型消费良好环境。对经过试点示范检验的产品,通过建立供需对接等方式,促进应用。支持与各类应用方开展资本、技术、经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共同培育“应用链”。


三是打造骨干力量体系,完善“产业链”。支持安全应急产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鼓励有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适时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国家安全应急产业核心力量,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扶持应急产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


金永花1,权威2(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2.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装备处)| 文, 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2年4月第4期 产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