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分享 | 成都麓湖生态城

2020年,CitylinX设计联城与乐平公益基金会通过2020斯坦福中国创新峰会城市板块共同发起“可持续发展的共益城市与社区”的探讨,旨在链接更多群体共同交流分享共益城市与共益社区在中国的实践,寻求更多国内外优秀城市实践案例,探索形成可实践落地的方法论,持续与大家分享经验、交流体会、展开讨论,集结行动并推动共同创新支持、合作与发展。


点击查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共益城市与社区”,首先需要把握四个关键点



案例分享1:成都麓湖生态城


成都麓湖生态城——中国最幸福且可人人参与构建的社区的中国样本之一,作为居住型社区的代表,麓湖创始人、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总裁罗立平,分享如何在麓湖进行未来城市与社区计划的探索,并以共建家园的方式形成麓湖项目实践创新的路径:“探索与创建一种机制,引导一种共识,助推一种环境,激发一种公共精神”。


*全文字数约 8300字,建议阅读时间 23分钟



罗立平   麓湖总设计师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总裁,因其“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的个人标签,而被称为“罗三最”。罗立平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打造的麓湖生态城项目,目前已成为中国新城开发、公园城市、社区治理的样本。

大家或许听说过麓湖这个项目,它位于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占地面积8300亩,是一座产城一体规划的生态新城。而它最终的居民人口会达到12万~15万,加上产业和商业的人口,最终规模会超过20万,完全达到城市的级别。随着天府新区的规划落定,麓湖也成为了新区的门户。



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了麓湖项目的规划设计,那个时点,正是中国掀起狂飙猛进的城市化浪潮的时代,而与新城建设高歌猛进如影随形的,则是一系列的城市病:

首先是简单粗暴的规划,带来城市功能的割裂和长期发展战略的缺失。

其次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带来城市审美表达的缺失。

其三是城市建设对生态的侵占与挤压,带来人与自然的被迫割裂。

其四是新城在历史文脉上的断裂,带来情感上的流离失所。



一个理想的未来城市,应该为这些问题给出解答:

从便利、高效、舒适的功能规划,到探索时代的审美需求,再到重塑城市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回应历史、创造情感的依恋与认同——这是一个城市面向未来需要应对的层次递进的挑战。通过十多年的实践,麓湖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首先是城市规划的创新——麓湖一开始便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入手,期望构建一个能兼容人们工作、居住与理想生活需求的复合新城


我们在麓湖东西两大居住片区规划了形态丰富的住宅产品和社区生活中心;中轴线上的综合产业带则是面向整个城市的公共性项目:总部经济、文化艺术、酒店旅游、商业水镇、科技商务等等能够承载城市新区核心功能的复合业态。在这样的规划愿景下,我们期望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居住、工作、生活与休闲需求都和谐地安放在一起。



其次,是尝试建立面向未来的当代建筑美学风貌,并呈现一个整体协调性与复杂个性特征相融合、功能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城市。我们组建了像幕后编导般的内部规划师、建筑师团队,规模接近百人之多,构成了麓湖城市形态和建筑美学的核心管控团队。



而除了少数的明星建筑师,我们更愿意与富有创意和激情的小型studio设计事务所合作,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在与我们内部设计师的合作PK、折腾探索中,获得设计项目精准、完美地呈现。我们相信,数十年后,麓湖依然能够以自信的风貌、优雅的形态,获得人们的喜爱与尊重,为社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城市遗产。



其三,是我们尝试在新城建设中,重新找回与自然的链接。我们放弃了常见规划中大刀阔斧的板块分割方式,而是将原生地貌的生态保留与有机重构作为第一原则,让城市功能板块在自然的脉络上生长演绎。

我们从一开始就让景观设计师和规划设计师协同工作,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



这张麓湖的山水城市意境图就是我们的景观规划师黄飞先生的手稿。

对麓湖原生浅丘地貌的尊重保护与创新重构,给我们带来了2400亩水系和600亩湿地公园的机遇;岸线带状公园以及密集分布的景观节点带给公众全新的沉浸式自然体验和充满互动性的参与方式。构建出公园与城市相互渗透、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现代公园城市。



其四,是将成都历史上水的灵魂与人们邻水而居的记忆,再次植入到新城的建设中去,重现水城的荣耀,也创造全新的情感家园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但伴随着近几十年的高速城市化,成都在逐渐丧失掉自己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特质。在这样的背景下,麓湖的水城形态不仅连接过去,更连同未来。



有趣的是,我们的业主还为此探古寻幽、访贤问师,论证出麓湖所在片区本来就是历史上成都水文化的富饶之地。从前年开始,社群与居民共同创造的麓湖渔获节成为社区最盛大的节庆之一;我们重回水岸,用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开启麓湖专属的公共传统与情感连接。我们的社区基金会还主办了“我为麓湖种水草”等诸多的水环境保护活动,使得众多的孩子们和家长得以共同参与到麓湖水生态建设的活动中,这种难得的体验,会将对于家园的珍惜之情深深植入小朋友的内心,成为伴随孩子终身的美好回忆与情感源泉。



到今天,麓湖已经用全新的城市面貌与生活方式,成为了富有吸引力的未来新城样板和闻名全国的神盘,可以说基本回应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未来新城的四重挑战。但如果我们放眼更远:


当有一天,提供这一切资源的开发商退出之后,这个城市是否会遇到全新的挑战?我们通过优美的公园城市吸引而来的菁英人群,是否会把麓湖当做他们的一生之城,让城市文明永续传承呢?



我们所努力创建的社区与城市,即使功能、美学、环境、情感的价值,都貌似完好,其实也都可能是立于冰山之上。它是否稳固,能否维系长久的价值,其实还取决于冰山下方不易看见的根基,那就是和你我一起生活于其间的人们。



当我们望向那些真正优美的城市,你会发现,即使他们的城市硬件慢慢老旧,但人们的文化与精神依然熠熠生辉,那种文明的力量会让到访者久久感动、心生艳羡。而这就向理想城市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城市硬件与环境所能创造的价值,更需要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生活其间的人们,才能创建出真正多元相容、美好和谐的未来之城。只有在缺乏民主意识的本地社会土壤上培育出社区共治之花,才能让麓湖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城市遗产。



2017底,当麓湖从构想到实践开启第二个十年之际,我们选择开始一场更艰难的征程,去探索怎么去创建一种机制、去引导一种共识、去助推一种环境,以激发出这座未来之城的公共精神,培育出理想社区的共治之花。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麓湖必须应对的挑战——因为麓湖本质上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新移民城市,而它所拥有的大量公区——包括那些珍贵的湖泊与公园,都是开放的城市资源。生态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形态,创造了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让麓湖成为公园城市的样本,却也提出了更大的难题:



我们怎么才能永久持续地保障公区的优良品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来自城市的公众怎么才能和谐相处、共享优美环境?



随着天府新区的迅猛发展,矛盾与挑战比我们想象的来的更快更猛。2018年3月,地铁一号线的南延线开通、直达麓湖红石公园,在带来巨大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园区人流的暴涨。美丽的公园被外来者粗暴使用,入住业主不堪其扰,不停地向物业投诉,业主微信群上也炸了锅。我们为了有序管理,实行了限流措施,又导致没预约而无法进入公园的市民向市长信箱投诉,我们不得不去向新区政府背书。



这场冲突立刻揭露出麓湖公区的潜在矛盾,如果我们不能建立长效的管理体系,缺乏好的协商机制和公共精神去化解“私有”与“公共”的矛盾,那当下的冲突,就是日后“公地悲剧”的预演。


为了能找到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顶层架构模式,我专程前往英国著名的莱切沃斯小镇考察,它是田园城市之父霍华德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目前由花园城市遗产基金会进行管理。



基金会拥有超过一亿英镑的资产,管理与服务范围涵盖了公共规划、社区文化、公益服务、乃至当地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运营。


莱切沃斯基金会的管理架构很有趣,他们将理事的构成分为三类:社区居民的代表;社群club的推选;还有接近一半的专业理事,以便为基金会的管理提供专业支撑;而政府官员也在其中占据了两个席位。同时,理事会采用双层结构,分为大理事会和常任理事会,兼顾代表性与高效决策的双重需求。


莱切沃斯的案例,给了我们关于顶层架构设计的有效指导。我期待能够快速地建立起麓湖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孵化搭建未来麓湖公区的公益性管理体系



在我们设计的结构中,理事的核心来源是居民——代表麓湖的在地人群、社群—代表本区域的社会资本、商家与机构—代表麓湖的在地资源,还有就是专家理事—来自城市的专业资源,最后是万华:我们是主要捐赠人和资源平台。我在规划设计时力排众议,一开始就放弃了主导控制权,仅为万华保留了两个代表席位。


在这个结构中,麓湖商业正在起步状态,席位可以暂缺;社群建设麓湖已有不错的基础,能推举出好的理事人选;寻找专家理事也不难;无法回避而又最具挑战性的恰恰是居民代表的推选。麓湖已售单元虽然已超过3000户,但入住率仅有10%左右,我们必须完成包括未入住居民在内的所有业主的深度动员和价值观的传递,才能激发出真正的参与性。这迫使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从组团到社区的二级议事系统,去培养公共议事的机制,构建出有代表性的社区自治体系。 


但这件事也蕴藏着巨大风险,建立议事会,意味着要把公共问题拿上台面、放在众目睽睽之下,更意味着我们要主动把业主们组织起来——这对于任何一个尚在建设与销售期的开发商而言,都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实际动员中,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为了能建立更加开放和直接的沟通渠道,我们主动建立了从组团到社区的各种业主微信群,我们的一线员工甚至高管,包括我,会时刻关注群内动态,遇到场面失控时则必须亲自应对投诉、解决争议,有时遭遇不实攻击和黑白难辩时,确实会情绪低落、郁闷难受。


甚至还有少数思想僵化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动辄就上纲上线,从政治高度上质疑我们并误导他人与我们对抗。但其实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国策。麓湖也因为创新的共治实践和强大的社区活力,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社区治理的先行样板。尽管如此,曲解的声音依然存在。



而我们本身的一些管理问题和配套问题也很容易在网络喧哗无序的环境中被夸张放大,我甚至还因此收获了一些新的绰号,从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的“罗三最”,变成了有些人口中调侃的“罗三罪”和“罗三吹”。


麓湖社会创新初期所遇到的挑战也验证了我们对于城市未来的担忧——无论是一个公园,一个微信群,或一个社区,其实都是我们社会的缩影。在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社会的风向很容易被强势和极端的声音裹挟,温和理性的声音被湮没。这样的社会缺乏应对风险的韧性,一旦出现问题,也难以形成自我动员的有效合力。



不过,这些困难与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启发,那就是让我意识到,要在缺乏公民意识的本地社会土壤上培育出社区共治之花,确实是一项比单纯的城市建设更为复杂的工作,它所需要的能力也和我原有的工作习惯完全不一样——富有前瞻性的顶层架构的梳理固然重要,但选择正确的路径更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自上而下的企业式管控策略显然是行不通的


我反复向社会学专家进行咨询,他们都指出,关键在于要自下而上地充分完成社会动员、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也在广泛的社会学著作的阅读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和方法。其中有几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并逐步拼接起麓湖社会创新的路径。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这本经典著作中,帕特南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社会资本”。他通过研究指出,相比于经济水平,社会资本才是影响地方发展更根本性的因素,而其来源在于人们相互之间所建立的平等型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产生的社群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合作的进化》主要研究了在重复博弈情况下破局“囚徒困境”的有效策略。作者通过对策略对抗所做的进化研究,得出结论:在重复博弈中,简单的“一报还一报”才是最佳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总愿意善意地相信别人首先选择合作,但也会及时惩罚背叛。而一旦达成了合作的默契,这样的群体就很难被恶意的策略打败,从而保持多数为善的稳定局面。



《合作的进化》聚焦在相互间的直接博弈上,另一本相关著作《超级合作者》,则对社会中更常见的间接博弈进行了分析

在间接博弈中,较好的策略就是通过对非特定对像的其他人的付出,获得熟人社会中的好名声,这样反而可以获取更长久的利益和回报。



《无需法律的秩序》其实也是这些观点的延伸

当我们处在熟人社会中,大家都会更在意自己的名声,更信奉合作的价值。面对矛盾时,也更愿意选择相互忍让,从而最终造就了一种比法律手段更有约束力的民间规范。



《创新的扩散》这本书,则为我们揭示了创新事物在传播中的扩散曲线

我们想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同,重要的是要首先找到少数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先行采用者,通过他们去搭建创新扩散的桥梁,之后,只要再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各圈层意见领袖的认同,传播就将进入快速扩散的阶段。

书中还有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创新在同质化的圈子里传播影响更深刻,但跨界链接才能带来破圈突围,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当我们将这几本书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基本连贯地为我们揭示了麓湖社会创新的路径:首先是孵化、培育、壮大社群,积累更加充足的社会资本;然后在更多的合作与共创中,培养熟人社会的土壤,打好良序社会的基础;进而,再逐步推动公民社会和地方规范的形成;而对于这样的社会创新之旅,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我们必须找到高效科学的扩散方式——就是充分发掘社群和社区内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进行有效扩散,同时促进强社交节点之间的彼此链接,以便达到破圈传播的效果。


因此,我们改变了原有的社群建设理念,主动放弃了自上而下的召集、组织、管理的角色,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助推、赋能,去成就社群会长们的兴趣、心愿、创意和爱心。



目前通过注册的麓客社群的数量已经达到64个——注册意味着必须要有社群会长的推荐,制定了完整的活动规划并通过3个月的筹备期考验。现在麓湖每年的社群活动超过500场,每到周末都会让人应接不暇,社群会长们常常开玩笑说,虽然乐在其中,但做麓湖的业主简直比上班还累。



可能大家无法想像的是,我们支持社群的一线团队其实只有6位同事,他们是所有会长的智囊团与协助者,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让社群破圈,组织会长们共创跨社群的活动,比如一月一会,尤其是助推社区的年度节庆共创:渔获节、龙舟赛、社区春晚。



我们社区春晚的演出场景,所有的表演者都是我们自己的业主。为保证节目质量,设有严格的海选机制,从主持人到各种类型的演出节目,大家都要“竞争上岗”。最终呈现的舞台场景由社群中有专业舞台经验的会长整体把控,节目的精彩程度确实有不输春晚的感觉。


这是社区最受欢迎、参与程度最高的龙舟赛。2019年第一次筹备的时候,整个麓湖只有三百来户入住业主,但在社群会长与议事会的带动下,包括未交付项目在内的所有组团都组建了自己的龙舟队和啦啦队,我所在的云树组团甚至筹集了4支队伍参赛。



而今年的龙舟赛阵仗更大,设置了常规赛、表演赛和邀请赛三种不同类型的赛制,不仅会有麓山、麓湖的业主参与,万华和郎酒也组队参加,参赛队伍的数量达到了40支。原本我们想多赞助一些奖金,而参与共创的业主和志愿者们却认为物质激励并不重要,他们所做的创意是,研制一支“大力神桨”,就像世界杯的“大力神杯”一样,将优胜者刻在桨上,并一届届的传承下去。



社区活力的增加让业主们越来越熟络,这给创建议事会、建设公共协商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2018年9月,我们开启了第一届社区议事员的选举,经充分的动员,在只有300来户入驻业主的状况下,竟有111位候选人志愿参选,最终包括未交付项目在内的所有16个组团都建立了组团议事会,并进一步选举出34名首届麓湖议事会成员,为社区建立起极有价值的公共协商平台。而到今年第二届麓湖议事会选举时,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有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选,80后的年轻议事员已占到总数的40%。



经过两年的摸索前行,议事会给社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公共福利


从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实施,到社区环保事业的推动,社区紧急救援医疗设备的添置,社区公约共识的建立,甚至推动市政道路的提前开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真正开始学会如何在平等协商中,寻求共识,争取更广泛的社区共益。这种力量,是任何开发商系统都无法成就和比拟的



社区自治能坚持走下来,更关键是有一群越聚越多的同路人的加持与共创,那就是我们的“麓客”。一路走来,对于“麓客”这个称谓的坚持,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


但是直到现在,当这些有血有肉的麓客和我们一起共创共享之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个名称的意义,它并非财富、精英的身份标识,而是一种代表未来精神、有共同追求的同路人。



麓客对生活充满热情

就像我们社群里这一大帮乘风破浪的姐姐,特别能来事儿,是社区活力的生力军,她们通过寻找更丰盛的自我价值,撑起了社群活力的大半边天。



这两年,麓湖社群的青壮力量也越来越充沛,一健倾心、机车社、潜水社、电玩社层出不穷,为麓湖注入了越来越多的荷尔蒙。潜水社的4个小伙子,夏天的时候改装了一辆五菱神车开往海南,他们沿途将精心准备的礼物赠送给沿途城市的麓客,礼品中甚至包括精心保养的麓湖水草,过程被拍成抖音火爆一时。



麓客对他人充满善意

在红石公园有一个叫“麓色菜园”的空间,由我们的农耕社负责耕耘,已经成为麓湖邻里宴的食材基地。今年疫情时,有家庭不便出门买菜,农耕社的社长伍大爷在群上知道后,立马就去采摘新鲜疏菜送到邻居家门口。



疫情期间,我们还没交房的汀院、芸台漫汀两个组团,在网上自发成立了一个“武汉加油”群,短短20个小时之内,邻居们就募集了10万善款,并由志愿者高效透明地完成了防疫物资的采买和寄送。



麓客对未来充满共创美好的意愿

对渔获节的众创和推动,其灵魂人物是社区基金会的理事——范姐。范姐是位年过60却具有青春活力的热心人——她组织光影社、为A4美术馆做义务导览、操心社区的公益与文化事业。麓客杂志采访时,她有几句话很打动人:“每个地方的历史都是靠居民自己去书写的。我想在有生之年,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家乡”。



我们的社区春晚一直是由雅集会的唐文婷会长担任导演之职,她是四川天姿国乐乐团的团长,是将四川民乐带到全世界的文化使者。为了社区的晚会,她每年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毫无酬劳地为麓湖操心尽力。



而我们的社区议事员,他们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社区共建的事业中,从构思提议到推动创造,为建设理想社区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我们非常幸运,在这条通往共同家园的道路上,已经开始涌现出一些“灯塔型”的麓客,他们从内心深处,将麓湖共益事业变成自己人生事业。成就了真正能够点亮麓湖未来的精神。


就像麓湖基金会的执行理事长邝爸,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科技企业创始人,也是公益组织四川狮子会的核心人物;他在麓湖创立了读书会,向麓客们分享人生经验;成立了麓湖讲师团,向外界传播麓湖蓝图。



邝爸对于社区的热诚与付出真是超出想象。他安排自己公司的团队为社区开发了免费的社群活动小程序,成为邻居们了解社区、参与活动、线上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个小程序被向麓湖取经的同行视为“价值千万”之作;今年疫情期间邝爸更通过公司向麓湖社区基金会捐款100万,用于慰问天府新区的社区一线防疫人员。



邝爸一直在为我们构思完整的麓湖社区蓝图,最近,他和其他一些麓客们一起概括出了一幅《麓湖蓝图》:

人文上:留给我们的子孙一个可以传世的家乡!

环境上:留给养育我们的城市一个永恒的遗产!

机制上:留给发展中的社会一份样本和经验!


希望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能完成一个理想,推动麓湖公共服务和社区公益精神、建立居民自助共治的长效机制。即使百年之后我们已不在人世,麓湖的水依然清澈,熠熠闪耀着骄傲和荣光。


这份蓝图是属于所有麓客的。需要从我、到我们、再到越来越多的麓客们,将这场社会实践的创新扩散开来,成为社区多数人的共识愿景与奋斗目标。



这个分享的过程,也让我对于今天的主题——“共益城市与社区”中的“共益”一词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我相信,它不仅是简单的“公共”与“公益”的结合,而是基于城市发展的理想,不断链接人的力量,踏实而行的城市硕果。


今天,我们已经开始了异地项目的开拓,我们相信这幅“麓湖蓝图”将会沿着我们的脚步延续到新的项目之中,我们也希望它也会成为中国城市社区探寻长效共治的实践样本,催生出更多、更加绚丽的“社区共治之花”。



感谢阅读!

图文来源于2020斯坦福中国创新峰会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查看峰会城市板块视频(提取码: c6ni)



共益城市与社区讨论群

近期群内将集中分享斯坦福论坛上的案例,也将长期分享、讨论社会创新、社区治理、城市更新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及其他相关资讯,欢迎加入交流!

群二维码若失效,也可添加助手CitylinX小天使微信:CitylinXGo




推荐阅读

话题 | 序: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共益城市与社区

2020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城市板块 | 可持续发展的共益城市与社区

2019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对话观点 | 城市营造:从设计跨界到创新教育实践

业务范畴

CitylinX设计联城专注于为城市更新与老城保护复兴领域提供专业咨询与顾问服务,同时提供跨界资源的整合与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主营以下三类:

A.城市更新,老城保护复兴、老旧厂房改造利用全过程顾问服务

模式研究 | 政策分析 | 策划定位 | 业态招商 | 规划设计管理 | 品牌推广 | 运营建议 | 投融资分析 | 实施过程顾问 | 社区建设 | 本地文化再生 | 社区公共与文化设施策划

B.城市品牌与跨界城市策展

城市/街区大型品牌活动策划组织与传播推广 | 城市策展 | 城市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例如设计挑战竞赛、学术论坛、展览、工作坊、临时店、市集、文化体验

活动、社区参与等

C.跨界资源整合&城市营造中心策划、组织与运营

为区域量身定制:特色主题的在地城市营造中心的策划、组织与运营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itylinX设计联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