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中文发论文利于及时转化科研生产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0-02-01 12:59
作者: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事情起因于肺炎疫情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相关专家们选择了第一时间在国外英文杂志上发表,有很多信息在国内并没有用中文及时向公众公开,也没有及时地应用在扑灭病毒暴发流行的整个过程中,由此造成了一些负面的连锁反应。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目前的中国都已是科研大国,但是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发表和转化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科研成果(尤其是理工科)优先在国外发表的现象(尤其是用英文)就是其中之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与中国的科研评价体制有关,也与中文自身在表达世界知识上的边缘化有关。
一个民族的语言所创造和承载的知识量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发展;一个国家的语言所创造和承载的知识量则关系到国家的文脉传承和长治久安。
语言是知识的容器,也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获取知识的藩篱。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特别是成为科技(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主要“国际用语”。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文虽然也加快了国际传播的步伐,但是在国际科学技术领域却同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一样,边缘化问题非常严重。这对国人获取世界知识(尤其是前沿科技和社科知识)造成了严重障碍,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带来严重影响。
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涉及文脉国脉的重大课题。一种语言失去表达现代知识的资格时,这种语言将落后于时代,国民的知识获取将需要依赖外语,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振兴也必然只能是梦中幻景。
学者的科研成果需要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理应第一时间转化为助力中国发展的生产力,用英文等外文发表则无法第一时间形成生产力的转化,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得到学界的援助。此次肺炎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此背景下,科研成果(尤其是理工科)优先在国外发表的现象(尤其是用英文)尤为值得重视,更是亟需有所改观!
鉴于当前形势,一定要认识到提升中文的国际学术地位才是“根本”。中国学术在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已有很大发展,但是中文学术话语权还没有,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此我们倡议改变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倡中文首发制,就是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最好最新的科研成果应先用中文发表,然后再用英文等外语发表或者中外文同时发表。
在操作上,可先在中国发展较好的学科以及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上,加大中文文本的评价权重,提倡“中文首发”,外文次发或并发,以此保护中文的第一发表权。还要建立中外学术合作平台,鼓励平台的研究成果“中文首发”。
这是中国科研成果中文化的必走之路,是中国主动向世界提供中文的公共知识产品,也是给中文以最起码的“尊严”!
责任编辑:祖丽胡玛尔
问题驱动 理论探索
关注现实 服务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