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社会科学 》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2024-06-27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遵循与创新

刘文勇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领导力量、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首要任务等,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一般规律,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蕴含了独有的特殊品质,伟大的政治目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坚强的政治保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从新中国建设实践中发展而来并锚定未来民族复兴实践指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面向未来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性规律基础上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双循环格局的市场化改革、高质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及其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明确的世界性价值。

本文作者:刘文勇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导

责任编辑:时世平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观

——作为批判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政治哲学

鲁克俭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哲学观的考察,我们可以将马克思早期哲学观界定为政治哲学,它主要包括基于内在批判的批判哲学和国家哲学两个方面。所谓内在批判,即基于事物内在理性的批判,是对偏离本质(概念)的实存的批判。而就国家哲学而言,马克思这一时期关于国家概念、现实国家与国家概念的区分、“国家生活”概念、“国家权利”概念、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抗关系、人民报刊、“人民”概念本身的论述,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论述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对马克思来说,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哲学就不存在了。科学共产主义仍然具有伦理维度,但它已经不再是哲学(包括政治哲学)。

本文作者:鲁克俭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孙誉奇


究竟是“人为自然立法”还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张志伟

摘要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经常被浓缩为一个标志性的命题,例如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仅仅从这样的哲学命题出发来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往往会导致误解,尤其是当人们将“知性为自然立法”称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时候,误解便在所难免了。我们只能通过全面把握哲学家的理论学说来理解其被浓缩了的哲学命题,尽量不要简单地从被浓缩了的哲学命题去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

本文作者: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孙誉奇


多维比较视域中的海德格尔

——论齐泽克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性解读

李西祥

摘要齐泽克从拉康精神分析的基本立场出发,在多维比较视域中对海德格尔的哲学进行批判性解读,辨析海德格尔与拉康、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在对海德格尔和拉康的比较中,齐泽克主要辨析了二者语言观的区别。在对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比较中,齐泽克主要辨析了二者对否定性的不同理解。在对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比较中,齐泽克主要辨析了海德格尔的泰然任之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之间的关键区别。在海德格尔与拉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多维比较视域中,齐泽克不仅使我们重新理解了海德格尔哲学,而且为我们理解拉康、黑格尔和马克思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文作者:李西祥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孙誉奇


网络舆论的公共性悖论

王家峰 李梦晗

摘要公共性是舆论的内在价值,但网络舆论却被认为兼具公共性与反公共性的特征。为何会存在这种公共性悖论,现有的文献并未给出有效的解释。公众性与合理性是舆论公共性的两个基本维度,传统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与有限性保证了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平衡,而网络空间的无限开放性则打破了这种平衡。无限的信息与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差距日增,导致不同的观点、议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博取眼球取代了理性讨论成为诸多网络舆论事件的最终目标。越是能够制造矛盾、夸大事实、渲染情绪,越能够吸引关注,从而越容易成为舆论性事件,而舆论的理性特征却因此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成为网络舆论公共性悖论的根源所在。如何消解这种公共性悖论,成为今后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文作者:王家峰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梦晗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论权威宪制

王越端

摘要近年来,马克·图什内特等人提出的“权威宪制”这一概念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什内特认为权威宪制具有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权威政府会在政权遇到危机时削弱宪法机制来增强其控制力。这种判断实际上是基于对权威宪制的片面理解而作出的。权威宪制的实质并非自由主义宪制在权威主义国家里一种残缺的复制品,而是宪法价值和政治权威的长期动态均衡。这种均衡要求宪法设计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保障自由,还要尽可能确保这些机制与权威政府不会发生根本性冲突。相关国家的实践表明,权威宪制的失败主要源于设计时忽略了该制度与政治权威之间的潜在矛盾,导致宪法制度与权威主义两败俱伤;而更加平衡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这种不稳定性,使二者长期共存。

本文作者:王越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困境及其破解

祝天智

摘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早已被法律所明确,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已实现城镇化的农民,这一群体由于拥有稳定的非农就业收入且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对他们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最重要的效用是财产性功能而非生产性功能。但是,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政策主要考虑了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未充分考虑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和补偿,这成为当前各地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陷入困境的根源。破解这一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平衡土地的生产性和财产性功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置于更加开放的土地市场中,引入更多更有实力的补偿主体,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退出补偿,同时创新补偿方式,提高补偿的针对性。

本文作者:祝天智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经济风险及应对

   张晨曦   

摘要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可能面临多种来自国内外的重大经济风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风险和国外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国内大循环和国外大循环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的功能边界和作用关系以及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为更好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可能面临的重大经济风险,应始终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将打造内需驱动型经济作为下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力量;积极鼓励各级政府创造性地探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的新型政府市场关系;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主动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体系;推动构建共同现代化的全球深度合作伙伴体系。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张晨曦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林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晓丽


平台经济治理:从国家监管向全球治理跨越的逻辑

陈伟光  钟列炀   

摘要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不断打破传统地缘政治的边界限制,平台经济的全球化引发了主权国家间关于数字税征收、数据安全与数字主权等问题的争议,给传统市场秩序带来严峻挑战。现行的全球治理制度明显滞后于平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应对平台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从国家监管走向全球协同治理。各国应超越狭隘的技术主权和经济民族主义,推动传统多边机制向数字经济议题延伸,充分发挥超级数字平台的自治功能,为平台经济蓬勃向善发展创造包容、公平的国际环境。

本文作者:陈伟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融学院教授;通讯作者:钟列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生;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晓丽


“三联滑动”与“三性共存”

——艺术与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赵毅衡

摘要艺术品与物—符号之间有个意义连续的过程。具有物理特征的物/事物,可以具有使用性。同时,当其观相感知被接收者解释出意义,它就变成了符号,绝大部分情况下符号意义是实际的,构成人与世界的关联。如果此种物—符号继续滑动,既失去物的使用性,也失去符号的实际意义,它就是无用的可弃物。但在特定的展示条件下,它也可能获得“艺术性”,让接受者获得超越庸常的意义,由此成为艺术品,这就是使用物—实用符号—艺术符号滑动的三联过程。这种三联滑动过程在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某种意义上,组成了人的意义世界。“三联滑动”可以是部分滑动,最终生成“三性共存”,让使用物带上艺术性,让艺术品带上商品价值,这是艺术通过设计与商品联系的基本原理。艺术、艺术产业与产业艺术成为人类文化与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从符号美学视野来看,这种三联滑动造成的文本三性共存,是功能主义符号美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作者:赵毅衡  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试论艺术叙事学的建构

龙迪勇

摘要叙事学本质上应该是一门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运用各类叙事媒介讲述故事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应该涵括文学、艺术乃至其他学科中一切具有叙事性质或叙事元素的作品。但事实上,“经典叙事学”在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被研究者有意无意地窄化成了文学叙事学,甚至被直接简略成了小说叙事学。伴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学者们对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以及叙事现象本身的跨学科、跨媒介特性,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新兴媒介的出现,艺术媒介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艺术叙事学的建构可谓恰逢其时。建构艺术叙事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建构艺术叙事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作者:龙迪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实验室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何为艺术?何为真理?

——聚焦《追忆似水年华》探析德勒兹对艺术与真理的新解

吴娱玉

摘要艺术和真理一直是西方哲学探讨的问题。19世纪,随着艺术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艺术就承载了显现真理的使命。而到了20世纪,艺术生产早已发生改变,艺术是否还保有显现真理的能力?德勒兹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解读,赋予艺术与真理新的含义:艺术不再再现世界,而是一个差异的、个体化的符号世界;真理也不再是出于善良意志对世界的探索,更不是预设的、先在的理念,而是一种多重时间中不同样态的呈现;艺术的真理则需要通过学习去探索艺术绝对原初时间中的复杂性和奇异性。德勒兹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观、真理观完成对传统哲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开辟出一种多元的、增殖的解释艺术的方法。

本文作者:吴娱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论新世纪中国抗疫文学的人民性与共同美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

李继凯  马海燕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延安文艺和其他解放区文艺、新中国文艺和新时期文艺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新世纪的中国抗疫文学也承续着这种“红色文艺”传统,始终坚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人民性”立场,探求基于人民大众审美而来的“共同美”品格,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践行历史与时代赋予文学的使命,体现了文学在抗疫中的作为和担当。同时,从新世纪中国抗疫文学展示的人文世界图景中,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我们也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中外抗疫文学在“文化磨合”的视域下能够进一步彰显“人民性”和“共同美”,从而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美学”的建构。

本文作者:李继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海燕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时世平


新文学书评的文体特点与文史价值

顾金春

摘要新文学书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文体内涵看,新文学书评是一种文学批评,但在批评对象、服务对象和创作功能上又与一般的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从文体外延看,新文学书评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新文学书评文本,二是作为新文学书评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一种集合了批评实践、作家身份、文学社群、文化出版、文化消费等诸多方面的文体类型,新文学书评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不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立的文类地位,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其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将有效拓展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视野。

本文作者:顾金春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出版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时世平


作为知识载体的明清小说

陈才训

摘要明清时期,以“发明正史”为宗旨的历史演义小说和以“讲明律意”为目的的公案小说集十分盛行。受时代学术文化思潮及政治生态环境影响,清代才学小说及晚近出现的一大批“新小说”成为小说家庋藏学问和宣扬近代知识的有效工具。在经世意识支配下,明清一些小说家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小说观,对小说文本形态产生了极其显著的影响,使其成为相关知识的有效载体,由此也导致这些小说在艺术上大多乏善可陈。

本文作者:陈才训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时世平


失本:民国前期无疾而终的归农思潮

罗志田

摘要民国前期知识人的离村以往而不返著称,其影响或大于农民的离村,并导致归农的呼吁。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推进,对归农的提倡曾出现昙花一现的高潮。当时乡村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失去文化权威而社会无序,这一权力真空亟须填补,但归农提倡者想要提供的却是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性知识,供需之间未能衔接。更令读书人尴尬的是,社会已非传统,农民对各种来自城市的“帮助”充满疑虑,对新学生也缺乏足够的“承认”;而新知识人则多以一种“我们”看“他们”的外来俯视眼光看待农民——彼此皆隐存对方是非我的感觉。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对很多知识青年而言,乡村已成为一个难以回归的故地,一个非我的异乡。

本文作者:罗志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民国间绩溪龙井胡氏议会式民主管理

——宗族民主化个案研究

冯尔康

摘要安徽绩溪县宅坦村龙井胡氏的祠务管理,有八个“班”子轮流负责,一年一换,班子的成员由现任成员和部分族人参加的祠务会议协商推举产生。班子的工作由祠务会议商讨进行,或成立专门组织去执行,这种小组名称颇为现代化,如称作“委员会”,负责人叫作“主任”。宗祠处置宗族大事,如祭祖、修缮祠堂、维护祖坟、故世族人木主的安放祠堂仪礼、救济族人的“平粜”等。主持胡氏宗祠事务的班子由民主协商产生,办事的祠务会议是民主讨论;祠务会议按照程序进行,并有《会议录》保存。总体而言,龙井胡氏管理成员产生、祠务会议行使权力,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相结合,这使得龙井胡氏成为现代民主宗亲群体,些许的宗法因素无碍于其民主团体性质。民主性的龙井胡氏宗族出现在现代社会,接受了现代民主思想,是顺应政府民间自治的提倡,从而成为农村民主性宗族的一种类型。同时期还有在大都会出现“族会”的宗族、向民主性转化的农村宗族、保存宗法成分不作变动的农村宗族等。宗族有多种类型,特别是有着民主管理的城乡宗族,因此不宜将民国时期的宗族一概视为封建宗法宗族。

本文作者:冯尔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

责任编辑: 


章太炎与曾国藩形象在近代的翻转

——兼谈范文澜的曾国藩论

 

摘要不同于晚清时期士绅阶层的普遍看法,章太炎对晚清名臣曾国藩颇多批评。基于革命立场,他认为曾国藩不仅在学术上缺少心得,时常借学术以干利禄,而且效忠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由西方殖民者组建的“常胜军”关系紧密,这些都需进行严厉批判。与此同时,章太炎认为虽然程朱理学在清代被奉为官学,包括曾国藩在内的理学名臣难逃逢迎统治者之讥,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理学的意义不容忽视。而作为章太炎的再传弟子,范文澜虽然以马克思主义史家闻名于世,但他的历史叙事里却时常可见晚清革命党的政治主张。他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一方面不悖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另一方面也与章太炎的曾国藩论有一脉相承之处。从章太炎到范文澜,可以窥见20世纪中国革命过程中精神层面的某种延续性。

本文作者:王 锐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往期目录


1-5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2年第4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


END

-----------------------------------------------------------------------------

天津社会科学       投稿邮箱:tjshkx@126.com 

本刊启事
本刊发表的署名文章均为作者研究成果,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本刊对来稿有编辑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特别声明。本刊已入编“中国知网”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都将进入以上电子出版物,本刊所付稿酬已包含电子出版物及网上服务的报酬,不另计酬,凡有不同意者请特别声明。本刊严禁一稿两投,来稿一般不退,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