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全年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2024-09-04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分类总目录

(括号内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学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使命

  4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脉络与历史经纬 

汪仕凯11

以弘扬文明共识理念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

范玉刚4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金融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15

从统筹兼顾到统筹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路跃升

杨雪冬  路旖帆(4)

历史自信的主体性意蕴、认知建构与实践要求

成为杰(14)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

单继刚(4)

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话语创新的三重路径

单传友(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到新时代“总体系统认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论初探

鲁品越(6·4

“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意义的学理阐释

——兼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

张 明(13)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格局及其学术体系构建

王海锋19

书写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历史:概念、语境与方法

周金泰33

追源溯流 融汇古今 会通适变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继承与创新的方法和原则

朱志荣43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谷鹏飞50

·治理共同体:复杂性理论与创新性实践(专题)·

从协同到共同:区域治理共同体的制度演进与机制安排

唐亚林  郝文强84

公共价值共创视角下区域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建构方略

赵新峰    95

作为复杂系统的共同体:生成逻辑、疏离风险与长期治理

锁利铭104

·心灵、道家与哲学修辞(专题)·

道家心论的隐喻维度

——先秦哲学修辞与概念建构方式举隅

  钊(21)

从空间经验到精神修辞:早期中国的心概念

  巍(33)

《管子》四篇中“心”的构造理论

叶树勋(41)

·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道德德性与政治德性(专题)·

西方古典德性观念的形成及其内在紧张

刘训练(37)

好人与好公民:亚里士多德公民德性理论的内在张力

谈火生(46)

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可分吗?

——重新审视孟德斯鸠思想中的一个难题

  涛(56)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中西之间(专题)·

再谈希罗多德对蛮族的建构

——以《春秋公羊传》为参照系

吴晓群  郭晓东(149)

“记实性”与“解释性”:中西史学传统的差异

  立(157)

从“史学经世”看晚清西史东渐的知识史和思想史意义

  可(165)

如何在中间地带重思中国研究?

——以欧文·拉铁摩尔旅英期间的活动为中心(1963—1970)

朱联璧(170)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专题)·

制度建构、治理效能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治理

朱旭峰  唐祎祺(39)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园城市演进逻辑与绿色治理路径

史云贵(46)

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研究

王君也(53)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题)·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

余东华 马路萌(90)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戴 翔(103)

·重审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图景与艺术得失(笔谈)·

20世纪40年代长篇小说的观念视野与艺术探索

吴晓东(118)

从历史认知功能审视现代长篇小说的价值

张中良(124)

“成长性”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宋剑华(129)

按语撰写:谱系建构与历史还原

——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为例

陈思广(133)

·学术聚焦·

经济拜物教批判与科学的异化概念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研究

张一兵58

主体性的追寻: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及其当代面向

丁四新71

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马德普  蔡胜宇(60)

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价值重塑

丑则静(71)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智能化探析

欧阳康  胡志康(20)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国家主体性

张师伟  薄  萧(27)

·中国哲学研究·

血气心知与理欲之辨

——戴震人性思想之分析

何怀宏(23)

“家”与哲学

——中国哲学“家”的意象及其形上学义蕴

李景林(32)

仁爱形而上学的建构

——重读张载的《西铭》

朱汉民(38)

·学术评论·

从现象学到伦理学:致思社会舆论的两种范式

  辉(45)

论“Einfühlung”与“Sympathie”

——基于词源学、思想史和翻译史的考察

张浩军(64)

从“资本的逻辑”到“决断的逻辑”

——以施米特与凯尔森的分歧为视角

王时中  苑诗野(22)

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的辩证统一

——重思《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与当代价值

韩志伟  宋孟琦(31)

意志自由论、运气与能动性

徐向东(34)

“差别原则”的内在张力与制度诉求

——马克思式的扬弃

颜景高(47)

·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革命

——兼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前提预设和现实批判

阎孟伟(20)

人的发展理论对人性观念的批判继承

陈新夏(29)

人格知识财产权与共有知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张文喜(4)

资本与空间:马克思关于空间批判的四个论题

李春敏(14)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寻找国家性: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研究

王丽萍(83)

中国“政治”概念的专业阐释与社会建构

朱光磊   王智睿(95)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数字治理等同于清晰治理吗?

——审视数字治理中的清晰与模糊

向玉琼(51)

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治理:条件、困境与创新路径

周功满  卢福营(59)

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价值与建构

  璟(67)

新时代城市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建设:风险研判与治理转型

吴晓林  谭晓琴(80)

价值引领·统筹辩证·空间形塑:新时代我国城市更新三重基本规定

      雪(88)

组织公共性与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再造

杜 鹏(63)

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推进重点与创新路径

刘琼莲(72)

“政权化"的张力:我国城市街道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及其效应

刘 杰(82)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元宇宙:社会现实的数字化扩展空间

王建民(102)

从“物”到“时间”:消费的新转向与资本逻辑的“变脸”

吴金海(73)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实践探索及展望

——基于协同视角的分析

孙久文  程芸倩(114)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李兰冰  商圆月(122

京津冀地区间技术邻近特征及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

孙铁山  刘禹圻    爽(129)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略新路径

李程骅(95)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逻辑框架和路径选择

——基于新空间赋能视角

    王威华(104)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

      俊(108)

共同富裕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榛(117)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任保平  王思琛(8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马文武  韩文龙(91)

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挑战与路径

姚毓春    冰(99)

竞争中性机制与我国企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陈宗胜  马锦山(75)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五难”问题及优化路径

孙博文(87)

·理论经济学研究·

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思想基础

张凤林(64)

数字时代零工经济的用工关系特点、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

蔡玉胜 吕静韦(111)

·文艺理论研究·

论新文学书面语体与翻译语体的文化自觉

朱寿桐(139)

“故事”诗学意义的当代阐释

王轻鸿  王思源(147)

人工智能文学的三重挑战

  锋(155)

论贾平凹的散文观及散文创作

  政(139)

汤显祖《牡丹亭》的“宗唐”旨趣

  含(147)

“存在”与“虚无”:何谓非洲文学史?

——以朗松实证主义文学史观批判为中心的考察

    单敏敏(107)

现当代作家传记的史料价值构成

——以传记家的素养为线索

张立群(131)

中国文言小说的“纪闻”特点及“新奇”之美

朱柯瑾  李桂奎(139)

何谓“真的人”,如何“候补矣”

——《狂人日记》叙事肌理及其底蕴再探析

李林荣(98)

跨文化阐释的环形模式

——论美国意象主义的中国问题

李庆本  欧丽萍(107)

青春叙事的历史机运与价值确立

——以杨沫《青春之歌》和王蒙《青春万岁》为例

    袁铭嵘(119)

康德黑格尔:现代西方美学的开端

代 迅(117)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发生中的美育生长维度创新

陈 剑(128)

新型公共艺术与公共生活的物性生成

张 意(140)

·文化研究·

元宇宙时代的科学与文学:对时代之问的回答

  宁(125)

论文化工业遗产

  晗(131)

陈三立、陈寅恪父子的湖南新政与辛亥革命书写

关爱和(127)

语言变革与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生成

吴翔宇(140)

·小说与文化(《天津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合作共建栏目)·

论《水浒叶子》与图像的独立叙事

——以孙二娘绣像为中心

赵敬鹏(138)

中国现代文学故乡书写的现象级转变

——兼谈作为话语的“第二故乡”为何出场

魏策策(145)

·学术史研究·

“传经”抑或“明道”:以明清两代郑玄从祀孔庙为中心的考察

    张攀利(160)

试析“罗马帝国主义”理论渊源与流变

  雪(169)

·概念史研究·

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与传播

俞祖华(156)

从覆盖到分工:人民与公民话语的历史实践与关系变迁

    高瑞兴(166)

·文明史研究·

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在晚清民国知识界的回响及启示

吴原元(147)

文明互鉴视域下罗马与希腊文化交融成因再探

王成军  高延玲(162)

·思想史研究·

公私关系研究的旧路与新途

——以明清史研究为中心的审思

  岩(168)

“中国声音”的演进

——近代中国文字拼音化思潮之四声存废论争

陈 阳(149)

“善政”及其正当性问题

——孟子“以生道杀民”说新探

单虹泽(162)

形上空间的兴起

——思想史脉络中的《老子》“虚”论

张翊轩 汪柔竹(17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我们就是历史:准实质的历史哲学纲要

佐尔坦·博迪查·西蒙(153)

“源于史实,高于史实”论

——历史美学的点滴思考(一)

路新生(165)

·口述历史与社会记忆研究·

乡村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基于“口述乡村”系列故事的考察

谢治菊  刘  璇(54)



END


--------------------------------------------------------------------------

  
投稿邮箱
tjshkx@126.com
网络投稿系统
https://tjsk.cbpt.cnki.net/



本刊发表的署名文章均为作者研究成果,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本刊对来稿有编辑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特别声明。本刊已入编“中国知网”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都将进入以上电子出版物,本刊所付稿酬已包含电子出版物及网上服务的报酬,不另计酬,凡有不同意者请特别声明。本刊严禁一稿多发,来稿不退,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津社会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