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古典音乐欣赏》| 体验期08:《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体验期

是以有特点的曲式、代表性器乐、节奏、曲调、和声及音的形态表现与风格不同的曲目组成的部分。让孩子通过自身原有的体验来感受音乐魅力的一个阶段。“我们不会凭空得到世界,我们借持续的经验、分类、记忆、再连接来感知这个世界。”这正是一种元认知内省式的记忆训练课程。而通过这个课程孩子能轻松感受记忆的四个阶段提升:

A:内隐记忆无能:对记忆力根本无概念

B:外显记忆无能:知道自己该记住哪些确记不住

C:外显记忆胜任:有意识地运用记忆技巧迅速完成记忆

D:内隐记忆胜任:自动应用各种记忆技能。



08Haydn,Joseph 海顿Symphony No.94 

in G Flat Major(surprise)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音乐故事

小朋友,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你们知道海顿先生写这首曲子的故事吗?听音乐会是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所以在伦敦的音乐会上,演奏会正式开始之后,悠扬美妙的第一乐章演奏完了,音乐进入第二乐章,徐缓幽静,每个人都闭上眼睛,有的人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人忍不住开始打盹。向来幽默的海顿,看到贵族打瞌睡的情景,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强有力的和弦和鼓声,使聆听者为之震惊。那些正在睡梦中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了。“发生了什么事?”“咦!怎么回事?”但是当他们看到舞台上的乐队仍然在演奏,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事,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幽默的海顿跟他们开玩笑。小朋友,现在你们来听听,到底海顿先生是如何让我们大家感到惊愕的。





❂ 创作背景

这首创作于1791年的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和其它十一首交响曲(作于1791-1794年间)被统称为“伦敦”交响曲,有时也称为“萨罗蒙”交响曲。这是因为他在这几年中曾两度应小提琴家兼音乐会组织者萨罗蒙德邀请旅居伦敦,每次各为英国的听众创作六部交响乐曲。这一首的名称源于第二乐章(慢乐章)安详的开端被一个突然由乐队全奏的和弦打断而造成的惊愕感。据说海顿本人曾说这样的话:“那会叫女士们受惊地跳起来。


❂ 欣赏提示

这个乐章是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乐章,也是海顿交响曲慢板乐章中最为熟知的一首。其主题因为充满了一种内在美和魅力,也被用入到作者的著名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简单而朴实,为后来的变化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这正符合于变奏曲原则),初次出现由小提琴轻柔地演奏,第一变奏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第二变奏,在原有的基础上,木管在句尾的空拍出奏出短小旋律,与主题相呼应;第三变奏一开始,调性从大调转至小调,音色上,明显分出厚重与清淡来,形成对比;进入到第四变奏后,主要乐器移到木管声部,采用了加花变奏手法;第五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弦乐、管乐及鼓合奏,情绪已与第一次出现时差距较远,在同一个短小的同样是以主题动机作为发展素材的尾声中,轻盈地结束了这个乐章。



亲子互动时间到啦




1. 请你说说什么叫惊愕?音乐里是怎么表现惊愕的?

目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提示:想要回答出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在对这首乐曲的音乐十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但切忌将你自己的意愿与答案强加于孩子,这对他们是极有害,也极不公平的,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这里,也适用于一切儿童教育中,请随时尊重孩子自己的答案,让他们有由来自于自身的“东西”。

注意:在讲解“惊愕”的含义时,请尽量从字的原意出发解释,这是学好语文和具备较好语言能力的基础。





2. 说说人在感到惊愕时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

目的:这是训练记忆力和语言能力的练习。

提示:对词语的深刻理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接着需要借助的就是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他们平日的瞬间记忆力了,不要太担心,如果他们现在的回答不尽如你意的话,在结束了这一阶段的训练后,你会发现他们大不一样的。

建议:能边说边做吗?别忘了培养孩子的戏剧表演能力也是很必要的。


音乐欣赏拓展


▲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杨松斯指挥


▲海顿:行板(惊愕 C大调)示范


▲海顿:行板(惊愕 C大调)解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