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年第6期目录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本公众号,欢迎分享本文
法学时评
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评论人:张文显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作者:陈云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立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国法治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最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推动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转型与变迁。这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全面依法治国”三个梯次跨越的发展阶段,发生了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的历史性变革,迈向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新阶段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在于其战略部署的全面性、涵盖领域的全面性、内容构成的全面性、空间维度的全面性、时间维度的全面性等。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历史性变革
法学新概念
大一统国家观的中国宪法学原理
作者:王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
关键词:大一统国家观;国体;政体;法治统一;合宪性审查
全面依法治国研究
在宪法轨道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年
作者:任喜荣,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键词:总章程;国家根本法;现行宪法;宪法自信
民法典研究
论相对人审查义务视角下的公司担保决议
——基于《民法典》实施之后的裁判分歧的展开和分析
作者:高圣平,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公司担保决议;公司担保决议机构;关联担保;合理审查;公司利益
《民法典》 “民事权利” 章的理论阐释
作者:何松威,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权利”章;权利本位;权利类型
法治文化研究
契约文书的归户性研究方法
摘要:契约文书的归户性研究方法是矫正文书研究“碎片化”和“同质化”弊端的新路径,包括归户性整理和具体研究时的归户性思维。归户性整理即在文书整理时,以户为单位,按文书本身产生和收存的自然顺序进行编排。这种整理方法能够充分挖掘出各相关文书间的彼此联系,使得各文书的特有信息可以彼此借用,减少无形信息流失,增强文书的学术价值。具体研究时的归户性思维是指把契约文书放到深广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为文书加入宗族的观念、区域的视角、秩序的维度,而不只是就契约文本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归纳。具体方法有三:首先,结合方志、碑刻等相关文献绘制人物关系图,理清人物关系。其次,划分结构单元,使文本中隐含的诉讼过程、交易程序、人物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以便考察契约与身份的关系、当事人的契约观念、民间交易实态等深层次的问题。最后,进行田野考察并与相应区域的民事习惯进行对比研究,互相印证,互相发明,展现出传统社会民事法律秩序的真实样态。
关键词:契约文书;归户性;人物关系;划分结构单元;民事习惯
部门法哲学研究
论人格的纯粹性
——以人格与财产的关系为中心
摘要:在以往的论述中,人格与财产的关系缺乏清晰的格局,生命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但源自伦理学的人格具有纯粹性,其虽经由法律的形塑形成了权利主体、权利能力、权利对象、权利基础四重内涵,但从未真正发生人格财产化现象。具体而言,人格权的性质与内容可以基于人格的道德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获得解释,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不属于人格权的内容,人格尊严虽然是财产权的价值来源但本身并非财产。从认识论上看,财产具有直观性,物上“人格”作为认识论上对象不可知的产物,是包含了经验等主体认识的“直观”,与本体论上的人的主体性并不矛盾,财产人格化也无从发生。物上“人格”具有形成交换价值、发挥促销价值和承载物质文化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都发挥财产价值的形成功能。
关键词:人格;财产;人格财产化;财产人格化;物上“人格”
被容许的风险
——法理表达与实践展开
摘要:否认被容许的风险的存在空间不仅不利于稳定公民的行动预期,而且无助于刑法一般预防目标的实现。为了平衡法益保护与自由保障之间的关系,应当提倡被容许的风险的独立价值,将其定位为阻却行为不法的归责排除事由。在论证路径上,功利主义的利益衡量说、自由主义的法主体性说和规范主义的社会角色说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吸纳它们各自合理内核的制度功利主义才是更为妥当的选择。基于制度功利主义的逻辑,行为因符合由制度确立的规则而被认可,与之相应,被容许的风险成立的实质根据就在于风险行为符合法规范的期待,从而阻却不法。刑法系统运作封闭和认知开放的双重属性塑造了行为符合法规范期待的三种表现形式,即行为达到了法规范要求的谨慎程度,行为维护了宪法上公民的基本权利,行为遵守了其他社会子系统的规则。根据法规范期待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别设定实践中被容许的风险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客观归责;被容许的风险;法益保护;自由保障;法规范的期待
法律与科技研究
个人信息处理中同意规则弱化适用的路径优化
——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的场景细分
作者:廖丽环,福州大学法学院讲师。
摘要:同意规则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前置规则,其过高的体系地位并不利于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为此,可在保留同意规则的前提下,将其从以往从严适用的前置规则转为弹性适用的调整规则,形成“弱化适用”的改良路径。既有同意规则的立法文本与实践经验已探索出限制适用、除外适用、无效适用、宽松适用与偏移适用五种修正形态,但仍不足以提供弱化适用的细分标准与弹性空间。据此,可借助情景脉络完整性理论,进一步限定动态体系要素以及要素权重,即在区分个人信息类型、个人信息处理环节、个人信息处理者性质的基础上,形成同意规则“分级—分段—分类”的适用路径。此外,还需从内在构造与外在关系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同意规则弱化适用后的效度。
关键词:个人信息;同意规则;弱化适用;场景细分;情境脉络完整性
法学 · 法律方法研究
印证原理的知识论诠释: 理论纠偏与认知重构
作者:周慕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印证;信念确证;证明标准;逻辑关系;认知重构
新兴 · 交叉学科研究
论同案同判作为司法裁判的核心
——一个基于系统论的描述
作者:钟浩南,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司法裁判;同案同判;依法裁判;类比;系统论
点击二维码关注法制与社会发展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