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丨这幅倾尽心力的艺术杰作,为何一完成就要被毁灭?

2017-09-01 那一座城



在美国白宫,

几位身穿绛红色僧袍的喇嘛聚在一起,

屏气凝神,

他们手握一种特制的金属漏斗,

将色彩斑斓的细沙

均匀地堆撒在一个个几何图案上。

伴随着细碎的沙沙声,

彩沙缓缓流淌,

喇嘛专注而虔诚,

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一点一滴地汇聚成绚丽至极的图案。

在完工之后,

参与制作的喇嘛,

却做出了一项意外的举动:

一幅精美的艺术化作

在顷刻间化为了一堆沙土,

喇嘛将其扫净倒入溪流中,

水流汇入大海……

熟悉美剧的人都知道,

这是大热剧《纸牌屋》中的情节,

而这种神秘的沙画艺术,

也勾起了剧迷的兴趣。

这是在藏传佛教中

最独特也最精致的一种宗教艺术


坛城,

是梵文中的一个概念,

音译过来即曼陀罗,

它不是我们现实中的某个城市,

而是修行者脑海中想象的

佛的宫殿。

据佛经记载,

古印度密宗,

在修法处建起圆形或方形的土台,

以防止外道"魔众"侵入,

后来逐渐演变成多种形式的坛城,

例如手绘、铜铸、沙砌、木雕等。

大小不一的坛城,

代表着不同的佛陀世界。

而其中最震撼的,

莫过于坛城沙画,

相传2500多年前,

释迦摩尼曾亲自指导弟子制作沙坛城,

从此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

便历代相传无间断。

十一世纪,

这门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西藏,

保存至今。

按照藏传密宗的传统,

只有少数喇嘛才能掌握

坛城沙画的制作技艺。

在制作之前,

要经历漫长而严酷的训练期,

因为这种独特的创作

整个坛城图画必须一气呵成,

没有丝毫修改的余地。

乍看之下,

坛城沙画的造型就是若干个

由方圆组成的、

对称的封闭图形,

中间用五色的彩沙

描绘出绚丽至极的图案,

层层叠叠、似城非城,

仿佛乾坤万物都囊括其中,

充满了神秘的美感。

制作坛城沙画的原料

彩色沙粒,

是喇嘛们手工磨制特殊石头

并加水沉淀,沥水晒干,

再经洗料、筛选等工序得到精致的沙粒。

除了基本颜色红黄蓝绿白黑,

还能自配出多种其他颜色。

制作沙画之前,

喇嘛会先在台座上

勾勒出坛城的几何图案,

打上基线、对角线、方形、圆形等元素,

然后描轮廓线,

再从中间向外绘制。

每一个步骤和细节,

都有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

不能妄加改动,

喇嘛必须谨记在心。

把磨好的彩沙装在锥形铜管里,

通或轻或重地敲打

以控制流量,

将沙子漏在画好的几何图案上。

大小不一的铜管作用不同:

宽口的用在空白较多的地方,

尖细的用在较为细致的地方,

如植物和法器。

由于细沙只是堆积在线图上,

不能固定,

所以制作过程非常缓慢,

就连呼吸都需要格外注意。

三平方米左右的坛城,

四个喇嘛至少要用

五六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制作坛城沙画的时间一般在冬季,

因为这个时候寺院的法事活动较少,

这个时候盘坐在地面上,

能感觉阵阵寒气逼人。

对喇嘛的体能、记忆、技巧

都是极大的考验,

他们靠着内心最虔诚的信念,

一点点完成重复又枯燥的动作。

经历漫长细致的创作后,

一幅壮丽异常的沙画完成。

这也就意味着,

它也将在不久后消失。

经由众僧观摩后,

沙画会被喇嘛们毫不犹豫地毁坏,

瞬间变为一堆沙丘,

一半被扫乱储存起来,

剩下一半倒入河中,

将坛城的祝福与神秘引向世界。

有人说:

坛城沙画难建而易毁,

最能揭示大千世界

虚幻无常的本性。

一切美好终有消亡的时刻,

这样才能才凸显珍惜的意义。

某种程度上,

这也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

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

以及痛苦的失去。

BBC纪录片《轮回》的结尾,

呈现的便是坛城沙画被摧毁的画面,

或许这正呼应着它的片名,

每日清晨,

须弥山下的信徒

仍在继续朝拜,

下一个时轮金刚日,

又一座坛城沙画将会被制作,

也会以同样的结局消失,

唯一不变的,

是他们坚定而又虔诚的内心。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茂名丨过年没年味?那是因为你没去过茂名。

台湾丨这里的屋顶全世界最丑。

香港丨网红拍摄地背后:20年独居20平米的租赁人生。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