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承载了广州两千多年建城史的越秀,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

2017-09-09 全景传播 那一座城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越秀承载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建城史。

不同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场所,

是能辨析历史经纬的塔台,

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



“场所精神(Genius Loci)”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罗马⼈认为,“生存”意味着人和环境在身体与心智两方面的双重契合——身在何处、心生何物。因而场所精神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城市中的场所集中承载了历史、社会、文化的演变;另一方面,大到对世界的认知,小到对生活的感悟,在城市生活的一切经验与意义都离不开场所。


广州城市建城两千多年,越秀是从未偏移的城市中心。在越秀,存在着这样一些场所,既在时代之中(当下),又在时代之外(历史),不断地和每个时代的人和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影响,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解读这些场所的文化震撼力,让我们更深地了解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结合陡坡和山岗的地形,依山建筑,拾级而上。)


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武帝的五路南征大军把广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整个南越王朝顷刻间灰飞烟灭。


就这样,一座辉煌的王都静静地躺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地层里沉睡了2000多年。直到公元1983年的夏天,建筑工人在象岗山工地施工时发现了许多陶片,原来盖房子的计划演变成了一场重大的考古发现。


据考证,这是南越王第二代帝王赵胡之墓,而墓中主人用的“赵眜”的印章应为赵胡的越族名字,在南越国五代93年的统治中赵佗与赵胡都留下了大型陵墓,南越王墓也是迄今为止完整出土的第一座帝王墓。


南越国的统治者来自河北,他们把北方的青铜器及艺术也带到了岭南,在墓葬中出土了三套青铜器编钟及两套石编磬,这是只有帝王级别的人才能享受的音乐。墓中还出土了一个小巧的玉舞人,这与史料记载的汉高祖喜欢楚国的长袖舞相吻合。


南越王墓中还出现了许多“舶来品”,见证着二千多年前中国与世界的早期贸易往来。这些“舶来品”有中国最早的平板玻璃,有来自西亚的金银器,有来自东南亚的铜熏炉及香料,还有来自非洲的象牙等。


所有的机缘巧合都是历史的精心安排,昔日的西汉南越王墓化身为博物馆,静候着四方来客。二千多年后,广州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力军,正在讲述着新的丝路故事。


(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室深藏于象岗山岗顶之下20米处。)


(“文帝行玺”金印,应是南越文王发布命令的官印。)


(墓主的玉衣是我国目前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镂玉衣”。长173公分,用2291块玉片,由丝线编缀而成。)


(蒜头纹银盒,银盒出土时内装有许多药丸,其造型风格与西亚波斯帝国银器相同,是岭南发现的最早的“舶来品”。)


光孝寺

(光孝寺是“岭南第一古刹”,寺内古木参天、殿宇栉比、香烟袅袅、气象庄严。)


广州有民谚“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位于光孝路109号的光孝寺是岭南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


这里有达摩祖师的洗钵泉,为纪念禅宗六祖慧能在寺内削发受戒而建的瘗发塔,五代南汉东西铁塔……“风动幡动”之辩即发生在此。


光孝寺原为西汉南越王赵佗之玄孙赵建德的府邸,是古代高僧驻足的场所,自东汉以来高僧大德辈出。


公元247年,早年被孙权贬谪南来、寓居原南越末帝赵建德故宅的吴臣虞翻病故,孙权将其家属赦归故籍浙江余姚,将该宅拨作寺院,赐名“制旨寺”,意谓该寺奉皇帝命令建造,即是今光孝寺的前身。今人简写作“制止寺”是错的。由海道来华的高僧,如昙摩耶舍、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真谛、般刺密谛等莫不驻锡该寺。


唐仪凤元年,天近黄昏,风吹寺幡,有两个僧人在争论,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是幡动,此时寄寓在该寺的六祖慧能摇头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尔等心动。”印宗法师听到此风幡论辩,遂为慧能在寺内的菩提树下削发受戒。宋人为纪念六祖,在寺内修建六祖堂。


光孝寺的寺名即来源于“风幡报恩光孝禅寺”。


如今,达摩画像石碑静静地伫立在寺内,洗钵泉清澈的泉水已难复现,但人们凭吊古朴的泉址,依然可寻达摩当年弘法的足迹。清晨万籁俱静的时刻,清脆的钟声给闹市的人们送来一天的祝福。入夜,晚课的鼓声,带走一天的喧闹,寺院复归寂静,禅意浓浓。


(光孝寺在历史上有过制旨寺、王园寺、法性寺、乾明禅院等称谓。在宋高宗绍粉二十一年(1151年)始改名光孝寺至今。)


(光孝寺有最具古韵的建筑群,颇具唐宋风格,展现了它作为千年禅寺的恢弘气象。)


(伽蓝殿和鼓楼,伽蓝殿在一楼,鼓楼在二楼。)


(梁天鉴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航海至广州,从佛成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移植的菩提树。)


(瘗髪塔,又名六祖髪塔,为了纪念六祖慧能剃度因缘而建。)


五仙观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 (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


一个美丽的传说拉开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序幕。


相传二千多年前,广州连年灾荒,人民难得温饱。一天,天空出现五彩祥云,五位仙人身穿彩衣,骑着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飞临广州。仙人把稻穗赠给广州人,并祝愿此处风调雨顺,永无饥荒。仙人驾云而去,羊化为石,从此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


这个动人的传说世代相传,广州因此得名“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在广州千年古都的中心腹地——越秀,建立了一座祭拜“五羊五仙”的祖庙,即五仙观。


五仙观历代观址曾多次变迁,并多次重建,现址位于广州越秀区惠福西路,为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所建。其中,后殿是广州地区现存的少数明代殿堂建筑之一。在五仙观东侧有“仙人拇迹”天井,为原生红砂岩上一个脚印状的凹穴,为古时珠江水冲蚀而成,是晋代坡山古渡的遗迹。


微风拂过庭院的树梢,沙沙作响。五仙观西侧,是筹建30多年而成的南粤先贤馆。这座仿古岭南建筑,包含地上地下两层,推开庙堂大门,视频、雕塑、声光电等互动交织,南粤2000多年来一个个先贤的故事扑面而来。


五仙是传说中造福广州的仙人,先贤是现实中造福国家、造福民族、造福南粤的建设者,先贤可以称得上是五仙在现实生活中的化身。前者是广州祖庙,后者有望成为“南粤祖庙”,两者根脉相连,气运相通,是展示广州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岭南第一楼又叫禁钟楼,明洪武七年行省参政知事汪广洋建造此楼楼,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


(此处重现了唐代广州城及坡山古渡繁华的场景。)


(近年来,五仙观恢复了千年前祭祀谷神的献穗祈福仪式,城市的精神与文化得到传袭。供图/郑迅)


(南粤先贤馆俯瞰图。)


(乘辇入城、手捧麦穗的赵佗,寓意这位南越国创建者为南粤带来南北方文明的融合以及地方安定与富足。)


(“孙中山革命足迹”互动影像区,参观者跟随着画面穿越时空,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广东咨议局旧址

(广东咨议局旧址位于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由日本留学生金浦崇、金浦芬捐建。)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试图推行“新政”,政治改革方面,拟仿照西方议会制度,实行宪政改革。1909年,广东咨议局应运而生,有议员94人,议长易学清,副议长丘逢甲、卢乃潼。


广东咨议局至1911年12月即告结束,仅存在两年余,其间政争不断,但这栋大楼的使命并没有结束,见证了近代广东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牺牲的革命党人陈尸在咨议局前,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殓葬于黄花岗,留下“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的千古绝唱。


1911年武昌起义后,广东各界在咨议局集会,宣布广东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都督府,推选革命党人胡汉民为都督。


1921年5月,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


1925年1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由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迁到这里。毛泽东、林祖涵、谭平山、吴玉章、邓颖超、李富春、沈雁冰、萧楚女都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此召开。



广东咨议局为地方精英和革命人士提供了一个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场所,是清末民初广东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政治舞台。当时在各省建造的咨议局建筑,现存的只有南京、武昌和广州等几处。1959年,广东咨议局改建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亦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广东咨议局是清政府学习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场所,建筑结构仿照当时西方古罗马式的议会建筑形式。供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现仅存主楼及石桥、荷花池,这里是晚清宪政改革的重要史迹。供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侧面。供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附近游玩的孩童。)


海珠大戏院

(外表古朴典雅的海珠大戏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广州戏迷们的心中,到“海珠”看一场“大戏”,是他们心中至为隆重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曾经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海珠大戏院生意兴隆,名号亦曾经作为“戏霸”名扬粤港澳。任何戏班来过“海珠”演出,便“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因此粤港大班、“猛班”,都极力争取到“海珠”来演出,连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曾在此表演过。


戏院始建于1902年,初名同庆戏院,1904改称海珠大戏院,1949 年易名人民剧场,1988年复名至今,被誉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的粤剧演出场所”。


曾经的年代里,几乎是每一夜,戏迷从全城各个角落赶来,各个阶层的人们在这里聚集一堂,品茗、看戏,台上的一唱三叹、台下的喝彩叫好,迷醉了大半个世纪。


你方唱罢我登场,改革开放后,曾经是海珠大戏院“一院独霸”的长堤大马路,练歌房、酒吧、豪华酒店拔地而起。海珠大戏院昔日的荣光逐渐暗淡,后来终于走到了“关门大吉”的地步。于是,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神秘”改建,创新的理念和历史在这里碰撞,曾经的“栋笃撑”的粤剧大戏,变成了具有魔法隧道、时空转换魔力的蒙太奇多媒体大戏。然而,戏院 节目不断,人气却不见涨,只好歇业。百年戏院何时能再重出江湖,现在还没有答案。


(明国初期改建后的海珠大戏院。供图/越秀区档案局)


(海珠大戏院刊登在1928年12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上“梅兰芳最后一晚演出”广告。供图/杨华辉)

 

(长堤大马路依旧川流不息,海珠大戏院静静地伫立在这里。)


(建筑风格内外中西合璧,更显老字号的非凡气势。)


本期加盟文化专家和摄影师


向军

主笔


笔名湘君,作家、编剧。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曾为《旅游界》、《天南》杂志主任、执行副主编。出版有旅游文化著作《里耶寻秦》《万绿河源》《走进阳春》、情醉温泉——世界温泉文化之旅》等图书;参与创作的影视剧本有:广东经视频道连续剧《总有出头天》(联合编剧)、《泄露天机》(联合编剧)、央视纪录片《新丝路:沙与海的交响》(广东省重点影视文化项目)等。


J导

摄影师


人像摄影师、新锐摄影师、魅视觉摄影机构创始人、资深爬楼党、手机摄影师、摄影讲师、擅长唯美人像与城市风光摄影。职业人像摄影9年,业余拍城市风光。摄影作品参加平遥摄影展、入选国家地理及多个平台比赛获奖。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