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东北
8个内容
哈尔滨,一直都是个自带「热搜体质」的城市。
最近,它又又又上热搜了!
在今年五一的电影院里,依然是“神仙打架”。
但最受关注的电影莫过于张艺谋第一次拍的谍战片《悬崖之上》了。
△ 《悬崖之上》图by 豆瓣
影片里讲述在战火纷飞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过特训的特工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任务……
△ 《悬崖之上》图by 网络
《悬崖之上》的剧情让人印象真·深刻,但取景地也是让大家真·种草。
△ 《悬崖之上》图by 豆瓣
漫天鹅毛大雪,万国建筑,异域风情……
没错,就是那个跑进你脑海里的第一个东北城市,国民“大兄弟们”的故乡——冰城,哈尔滨。
△ 哈尔滨大剧院。图by 小红书“423511152”
如果没到过哈尔滨,也许很难想象如今这座“东北最洋气的城市”,根本不是《野狼disco》里那样,又画龙又画彩虹那般“土味”;
也不会知道被誉为“远东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有多么充满欧陆风情,有多么复古又摩登。
△ 哈尔滨城区。图by 小红书“547863160”走过满是巴洛克建筑的大街,看着中央大街两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耳边传来一声声喀秋莎……第一场初雪飘落,这里是“远东小巴黎”;寒冬来临,大雪纷飞,这里又变成“东方莫斯科”。顶着“共和国长子”的名号,它拥有了无数资源与时机,昔日煤炭、钢铁、蒸汽机等重工业在此盛行。如今,依旧有「钢铁之城」的称号,而这种硬朗美,在南方城市中很少见。△ 哈尔滨老道外。图by 小红书“547863160”还拥有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第一间电影院、第一列旅游列车、第一间音乐学校……实现工业和艺术,两开花。我们都见过太多“北京”与“上海”,现在也要轮到哈尔滨了。
△ 很美的哈尔滨火车站。图by 小红书“598048644”很多人不远千里去到哈尔滨,只为了看雪和冰雕,而错过了这里的美食……△ 哈尔滨太多好吃的了。图by 小红书“423511152”中国八大菜系里,东北菜的确不在榜上,但完全不妨碍如今它在全国范围内走红。锅包肉、坛肉、炒腰筋、酱香五花肉、大酱骨头、猪肉炖粉条、溜肉段儿……△ 哈尔滨,肉肉肉的天下。图by 网络&小红书“598048644”&美食综艺《街头大胃王》作为哈尔滨“第一硬菜”的锅包肉,外是脆脆的甜酥,内里是有嚼劲儿的软嫩。用手掰开能拉丝儿,刚出锅夹起锅包肉蘸蘸底下的汤汁,真·让人心服口服。这道锅包肉的起源地,就在哈尔滨,但跟邻居俄罗斯有关——1898年,俄罗斯在哈尔滨修铁路,让哈尔滨迅速成为东北地区里的中心城市。△ 中东铁路桥。图by 小红书“106799013”为了适应外国人的口味,就有个厨子把原本东北菜里咸鲜口的“烧焦肉条”加了糖,改成了甜口的,没想到却大受欢迎,所以便流传至今。哈尔滨太靠近俄罗斯,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最俄罗斯”的城市之一。著名伴手礼红肠、大列巴面包、格瓦斯,都是从俄罗斯传过来的美食,现在呢也成了哈尔滨人民餐桌上的日常了。除了网红东北菜,清真菜、川菜、鲁菜、新疆菜、俄式西餐、韩餐、泰餐、土耳其菜……这里应有尽有。但最最主流的,还是风靡全国的东北菜,以及冬天的“吃冰”。这里的马迭尔冰棍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外地人去到哈尔滨不吃马迭尔冰棍,相当去北京没去长城和故宫。无论夏天还冬天,经常都能看到中央大街上有一群群人聚集在吃马迭尔冰棍。△ 马迭尔雪糕。图by 小红书“100802042”1934年遭日伪军队的残酷破坏,开始衰败。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马迭尔被改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招待处,随后几易其名,1987年,恢复“马迭尔”原名。1932年,马迭尔宾馆被洪水淹没。《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 Cabot Coville 拍下了这张图片。有人觉得东北菜卖相不好,但吃了你才知道啥叫“嘎嘎香,下饭”!△ 哈尔滨太多好吃的了。图by 小红书“427571004”排骨炖苞米。酥香软烂的排骨,搭配东北苞米,真滴嘎嘎香!
猪肉炖粉条。城城一东北朋友说东北这旮沓啥好吃?必须是猪肉炖粉条啊!粉条入味,猪肉口感贼棒!
地三鲜。他还说“吃地三鲜还是得回东北,一口气我能干两大碗饭!”拆入骨蘸酱。大骨头剥下来的嫩肉,蘸蘸蒜酱,哎嘛没谁了!得莫利炖鱼。黑龙江最有名的鱼,“传说中”的东北八大炖菜之一,加了东北人最爱的豆腐和粉条。鱼肉香软嫩滑,配菜劲道爽滑,吃的时候感觉面前流过松花江!素杂拌。外地人在哈尔滨都吃大烤串,要想在“人均东北话”和“人均烤串吃蒜”的摊子里认本地人,那还得看桌上有没有摆一碟“素杂拌”……虽然是很好吃,但城城还是奉劝各位老铁悠着点儿。毕竟网上流传一句话:“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用大铁盆儿!”△ 哈尔滨太多好吃的了。图by 小红书“一枚油饼儿”这话既是血,也是泪,用在「大盆装」的东北菜身上,贼适合。起因是不少外地人在「菜量超大」东北餐馆里“社死”:不听劝,啥都想吃,点一桌子菜,没有东北人的饭量,却比东北人胆儿肥……△ 哈尔滨太多好吃的了。图by 小红书“一枚油饼儿”比如哈尔滨的早餐,就是从一碗小小滴、娇滴滴的豆腐脑儿开始的。
△ 哈尔滨人排队买豆腐脑儿。图by 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三季用清晨刚摘下来的蘑菇,加上黑木耳和特产榛蘑,乱炖出一锅地道卤汁,浇上东北黑土地长出来的豆子做成的豆腐脑,配上一碟“煎笨鸡蛋”,噢了。便宜又好吃,无论春夏秋冬,暖暖的豆腐脑下肚,哈尔滨美好的一天才开始!△ 豆腐脑儿。图by 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三季要不爱吃豆腐脑,你也可以吃东北传统特色大包,掰开里头,您瞧怎么着?里面又是肉肉肉啊,终究是没逃过顿顿肉的伺候。炖得软烂喷香的肉、排骨……爱吃肉的东北人,才深知蛋白质和碳水带来的快乐。△ 大排骨子肉包、煎包面片、机场盒饭。图by 美食综艺《街头大胃王》基本是第一次吃东北大米后发出的感叹,也是对这一粒粒黑土地里长出来的东北大米最高的评价。在东北人的餐桌上,菜可以简单,但米饭绝不能凑合。东北人能吃上这米香四溢的东北大米,真的是靠“老天爷赏饭吃”。要知道,东北黑土地的土质肥沃,每1厘米厚的黑土层,就需要200到400年的演化,人们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珍贵。
对于东北人来说,在外边吃大米是肚子饿了,在东北吃大米那是因为“灵魂”饿了。要是你能在外地给他吃上一碗东北大米,就是他滴真·老铁。△ 哈师大夜市和正宗烤冷面。图by 网络&美食综艺《街头大胃王》一八八一油边哥的豆角油边串儿,是几百家小吃里最让人难忘的;
一是哈师大夜市需要他,二是去年他瞒着父母去绥芬河当了志愿者,帮忙收治新冠患者,真给东北人争气呀;
爱妥妥炒冰果是最实诚的炒冰果,肉眼可见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水果粒;
再说了,啥事儿不能吃一根老冰棍解决?要是不行,再喝上一瓶格瓦斯,还是秋林牌的,那包准ok。
我们现在看到的哈尔滨,一开始可不长这样,100多年前,最最最开始的哈尔滨,那会儿只是松花江上的一个小渔村。△ 哈尔滨火车站。图by 小红书“chujiacheng001” 1898年,横跨中国东北地区至俄罗斯的“中东铁路”开始兴建。哈尔滨成了当时铁路的中心枢纽,十多万侨民涌入哈尔滨这个地方,办工业、开商铺、建银行、办学校,这才开启了现代都市文明的转变。△ 哈尔滨霁虹桥的栏杆上,镶嵌着百年历史的中东铁路徽标。图by 公众号“地道风物”,摄影/走遍东北亚不久后,其他国家来的人更多了,有19个国家在此建立领事馆,哈尔滨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化大都市,北方名城。历史碰撞早已无声,如今依旧能从哈尔滨的建筑群里,清晰地看到文化流淌过的脉络与印记。△圣索菲亚大教堂。图by 小红书“zouzhi_travel”“中东铁路”建成不久后,哈尔滨城始建之时,它就已经在了,见证过哈尔滨的昔日辉煌传奇;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俄式东正教,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教堂,这在全中国范围内都很罕见。哈尔滨的教堂,最多的时候有超过100座,但论影响力和建筑风格,圣索菲亚大教堂都是最能代表哈尔滨“包容性”的名片之一。△圣索菲亚大教堂。图by 小红书“erma1989”&网络早已失去宗教意义的它,被改造成「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用近千幅展示着哈尔滨的从前与未来。△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图by 小红书“279382171”如今无论在哈尔滨城市宣传上,或是朋友圈里打卡哈尔滨的照片里,它都是C位。△圣索菲亚大教堂。图by 小红书“755371164”这里有71幢欧式建筑,藏有哈尔滨这座“远东第一城”的美,与城中传奇。还是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那年,大量人员挤入哈尔滨,加上铁路修建需要在当时城里泥泞的道路中开拓一条马路,才有了如今中央大街的雏形。彼时街道上多的是商店、酒店、酒吧以及各种外国商品专门店。1925年,中国收回哈尔滨市政权,1927年正式改名如今的「中央大街」。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这些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一一汇聚在这条中央大街中,像一首凝固的音乐。
冬天的夜里,鹅毛大雪飘落,街道两旁的商业亮着温暖的灯,虽然人很多多多多,这时的中央大街,才是最美的时候。△ 中央大街。图by 小红书“zouzhi_travel”现实中的书店依然存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的过往。因为当年修建“中东铁路”,外来文化和一些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随之传到哈尔滨,让当时的哈尔滨与国内其他地方,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1899年,哈尔滨拥有第一台立式钢琴和第一张台球桌;1903年,拥有178部电话。当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见到汽车,并对其大为诧异的时候,哈尔滨的街道上已经跑着法国雷诺时速25km的小轿车,有人会把它当成“的士”来坐;1905年,俄国人在当时的“中国大街”和石头街(如今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一座临街的房子里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在1906年后之后,又相继办了中国第二三四五六家电影院“节克坦斯电影院”“伊留季昂电影院”“奥连特电影院”“格兰德电影院”“列诺麦电影院”。△ 分别为“科勃采夫电影院(右平房)”“节克坦斯电影院”与“奥连特电影院”。图by 公众号“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拥有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以及第一间音乐学校,在1961年创办了当时的中国三大音乐会之一的“哈夏音乐会”。哈尔滨华洋交错,每一个名字,每一处街道,都曾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真实记载。西方文化、犹太文化、东北地区的“闯关东文化”以及游牧文化,让哈尔滨拥有了其他城市无法代替的特质。文学,有从呼兰河畔走出来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女作家萧红;
科技,从神舟飞天火箭的设计,到深空探测到星地激光通信,再到卫星应用到自主研制卫星;△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就出生于哈尔滨,东北独有的萧瑟气氛,是文学家诗人的一种养料。图by 公众号“地道风物”艺术与体育,有金铁霖、黄宏、姜昆,师胜杰、李双江、殷秀梅等艺术家,还有李健、孙红雷……孔令辉、申雪、赵宏博,甚至格兰、国力、协力、毅腾……从前,将来,都有无数无数人都在努力,全国人民也都在看。△ 哈尔滨球迷才懂的“12号”。图by 公众号“newlifeVIP”
紧接着第二个城市,就是哈尔滨。有当地人开玩笑说,“太怕哈尔滨火起来了。”△ 老道外。图by 公众号“zouzhi_travel”一座倚江而生的城市,松花江穿城而过。大人们都会拿上钓鱼竿,带上红肠、面包、汽水、啤酒,领上一家几口去松花江边上玩耍。当夕阳染红了天边,还有人来到松花江拉起手风琴、小提琴、萨克斯,音乐与夏风缠绵悱恻,仿佛一直提醒你别忘了这是“音乐之城”。
△ 松花江边的落日。图by 小红书“634125217”电影里冬天的哈尔滨一直下茫茫大雪,剧组干脆就扎根在哈尔滨的横河道子的林海雪原拍这里的大雪纷飞。超低的气温,能把松花江冻得严严实实,人们也爱来松花江上滑冰、打雪仗。吸引人们来的,还有冰雪大世界,尽管本地人不太爱来,但这里依然是欣赏雪和冰雕的好地方。老工业的衰退与振兴,新的人事物正逐渐与世界共振、共同生长,串起哈尔滨说不尽的故事。虽钢铁之城不忘,但在钢铁之城上永远有新东西、新事物拔地而起。你看,这是它崭新的,拔地而起的大剧院,不输给任何一座城市。站在外立面的通道上,能看到独一无二的哈尔滨城市全景。那些悠长响亮声音,来自歌剧、交响乐、话剧、戏剧……1. 【中影中数·历史】跟着《悬崖之上》探访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作者“中影中数影城先锋路店”2. 哈尔滨早期电影院轶事,作者“哈尔滨城史文物馆”3. 哈尔滨,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作者“北方百合文集”文章第一张图片来自小红书“一罐热茶”,版权归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微信/电话: 13392316112 城城
电商合作微信/电话: 13688913816 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