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影〕客从何处来,真相何处去

喻米兜 私享史 2021-03-09
直到此刻我仍感到心悸,这种生理感受构成我必须表达的驱力。

《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是由算法推荐给我的,从名称推断,这是一档展现明星家庭往事的真人秀,趁着吃饭我就看起了萧敬腾的寻根之旅。这一期做得很平,但是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当爸爸和叔叔告诉他,爷爷晚年是遭贩毒的亲戚陷害而坐牢时,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萧对这一说法表示存疑。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习惯了为尊者讳、美化先人的后辈编造的。当时我就在想,嗯,这个节目的编导不错,前期试图寻找过其他证据,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如果按照国内真人秀的套路,此处大可以直接取信长辈的说法,或者,做点修辞之后情愿认为说法不虚。不然,堂堂大明星竟然有个犯过事的爷爷,家丑哇。

接下来我陆续看了撒贝宁篇谢娜的半篇,这才意识到了节目的尺度之大和某种雄心,然后我发现这并非新节目,而是早就播出了,却从谢娜的后半篇起遭到停播。这显然是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节目,打着寻根的幌子在做口述历史。而即便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口述历史,它也不可能不与那些大历史交织。于是乎,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历史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里头的重大事件,一片又一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足以铺陈出一个轮廓较为完整的大历史,甚至有可能重写大历史。不幸的是,它竟无疾而终。

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一百多年来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其中许多如今竟然成了“不可描述”的。即使出于中国人一贯的包容与隐忍,那些苦难在个体和家族层面可以得到描述,然而它们在集体和国家层面仍然失语。是的,当一段小历史足以震撼观众心灵时,真的无法想象,由一段段小历史汇成的那段大历史,一旦揭开全部面目,将是多么地骇人。那好咯,就索性连小历史也不要描述为妙,免得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啊。

于是,在我往下看到的曾宝仪篇里就出现了这样的编排:节目前半段,曾宝仪有处旁白说,外公1992年回大陆探亲,而在此之前33年,外公父亲去世;第二年,外公大哥去世。她并没有交待死因,一般观众也不会多作停留。直到节目最后,唯一健在的外公小弟媳平静地讲起她年轻时为了撑起全家出门讨饭。这时我恍然大悟,哦,编导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与之对应的大历史,而前后一合则委婉地托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惨象。这让我想起《甜蜜蜜》里,陈可辛借黎小军前后两次写给大陆女友的信,隐喻了某段“不可描述”的大历史。可这样隐晦的笔法,也只能是看得懂的观众才看得懂啊。对于那些正处在三热爱中的少年,他们从中顶多也就是读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大词。即便对于那些真的经历过这段大历史的父辈们,他们中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把它归罪于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宣传中。

这样一种小心翼翼在阿丘篇里得到了明显的对比。其他名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唯有阿丘篇几乎与中国史没有关联。于是,在其他篇里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略去不讲的大历史背景,在阿丘篇里详细到底裤都要抖出来了。这里固然考虑到观众对马来西亚近代史的无知,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有数,至于讲到那么详细的程度吗?我想不至于。或许,编导在这一集想示范的,就是如果中国近现代史全都是可以描述的,他们能把节目深度挖掘到何种地步。这种处理是合适的,正如阿丘篇的观感高出以上各篇。

终于说到了让我心悸的易中天篇。说实话,之前有在豆瓣看网友评论,大家普遍反映易中天篇做得太工整刻意,加上易先生如今的明星学者身份,我本来没对这一篇抱期待。但看完,甚至是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认为它是最棒的,而作为整个系列播出的第一集,不难体会编导的视野与格局、用心和期许。

易中天篇工整刻意在哪儿呢?就是它的剧本显得太精确,易中天的寻根之旅是在一位又一位历史学者或家人的引导下完成的,整个过程有如抽丝剥茧的探案。我甚至一度怀疑,作为主角的易中天,在其中有多少扮演的成分。只是易中天在与每一位引路人交流过程中言语表现出的那种实时的真切,让我打消了疑虑。这一点,从后来我找到的编导手记中得到了印证,探案设定是有意为之的,而易中天确实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大历史的了解要远多过他对家族小历史的认知。

较之于之前看过的各位名人那毫不显赫的家族史,易中天篇倒符合了我一开始看到节目名时产生的刻板印象(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种节目要出效果,应该得去扒那些名人背后的名门往事啊。我家祖上阔过才有得根寻嘛,不然寻出个叫花子太爷爷或者卖国贼曾祖父是要黑我吗?而我说这一篇最棒,第一点恰恰在于,它无意通过挖掘主角背后显赫的家族史来显摆什么,与其他各篇一样,它仍然忠于初心,通过小历史来反映大历史,只是当小历史本身更具戏剧性时,它能带给观众更大的心灵冲击。

易中天篇的体量超过其他各篇,单是从前后请到了约十位学者引路人就可以推测编导在前期做了多深的功课(编导手记显示本篇制作周期是:“调查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成片1个小时46分钟。”)。不仅如此,其他各篇主要是寻一个根,而易中天篇既寻了父系也寻了母系,甚至寻到了祖宗十八代(不是骂人)。其实当节目后三分之一开始去寻祖宗十八代时,我是皱眉的,本来都夸你是个口述历史的良心节目了,这一搞,不就回到了拜炎帝黄帝那种庸俗的寻根烂梗了吗?事实上,居然连这一茬,编导的立意也相当深刻。这真是一个具备现代性的节目。嗯,现代性,是我赞美人或事的最高级别用词。

易中天篇全面反映了编导的立意和雄心。

比如,节目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由冈村宁次率领的日军正在对湖南营田进行狂轰滥炸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户人家正在仓惶逃离此地,为首者用箩筐挑着两个娃娃,他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冈村宁次应该喊他学长。早已解甲归田的他,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军事教育,敏锐地从渔民情报中判断出日军偷袭在即,旋即决定举家逃难,若不是他,整个大家庭会跟其他几百位易姓族人一同死于非命。——这样的细节与巧合,及其叙事手法,让人如何不唏嘘?(此处吐个槽,片子讲到这里时突然用了段《断背山》的原声音乐,好跳戏!)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母亲与继外祖母的故事时,编导挖出了关系图,母亲家有个亲戚是周大烈,按辈分和易中天是同辈,而周大烈和梁启超是朋友,跟陈寅恪是师生,这时,易中天兴奋地说,这么说来我应该喊梁启超“启超兄”啊,真牛逼,逼字一出口,他还不安地瞟了一眼镜头。——老实说我不喜欢论辈分和强行扯关系这些做法,但是此处作为一个八卦和表现主角的真实反应,没毛病。毕竟编导没去进一步把左宗棠、许地山等一众名人都拿来“贴金”。(另外,越南语《品三国》和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这个八卦也设置得挺好。)

比如,还是在讲母系故事时,引出了抗战期间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他的继外祖母只是其中一个保育院的院长,而母亲是院里的工作人员,平凡的小历史,但编导由此详细介绍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来龙去脉,甚至由易中天来念了理事长宋美龄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份呼吁书,言辞恳切中透露出的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第一夫人形象,一如撒贝宁篇对国军抗日的正面刻画。编导还借由当时在保育院生活的易中天小舅舅的光头老照片,点到了战时生活之不易,结合那些天真无邪战争孤儿们的老镜头,让人如何不动容?编导还特地找到几位当年从这个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垂垂老矣的他们对着镜头向老院长和他母亲表示感谢。这段历史如果不讲,我们都会忘掉;他们如果不再发声,他们都会死掉。是谁在教会我们遗忘?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的祖宗十八代易先时,大历史涉及明朝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按照如今很多人从教育和宣传中习得的对越南那种“尔等小国”的轻视心态,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观众能听进去又不失守编导的现代性立场,不容易。而他们做到了。全片以易中天面对镜头的一段话结尾:“五百多年前,太初公易先是因为殉职而死的,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是正义的。就我的先祖太初公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这个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他也是正义的。而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这一语,不禁暴露了编导之所以会去挖祖宗十八代的“心机”,也暗示了整个系列的高度与态度。如若我们真的能做到以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本国之一切历史,还有什么禁区和雷区是“不可描述”的呢?

可是我们做不到,不仅是这个节目停播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做不到,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很多也做不到,就如同好几位名人主角在节目中提到了祖辈父辈是否愿意自揭伤疤的顾虑。当我被易中天篇击中心脏,想着去了解一下这个节目的编导是怎样的人物时,我读到了更多的信息。原来节目团队就是《看见》团队。从《南方人物周刊》所做报道和刊出的编导手记可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关于易中天的家族故事也做了文革的部分,但是这在成片中毫无踪迹。除了审查方面的考量,也因为一些当事人(比如易中天的小姨)拒绝公开那段历史:“跟王映潼打电话说父亲的事时,会一直往门口看,看门到底关上没,怕人听见。她知道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已经没事了,但她依然习惯性地不安。”我无意指责这些个体,这首先并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谁在阻碍他们倾诉?

此外,我顺带还要赞美易中天篇的一个小点。在我看来,通常中国人所热衷的寻根,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基因,其重点不在于本节目所做的,去知晓自己究竟是怎么来的,而在于知道自己祖上也阔过,在于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双重表达。即便是在具备现代性的本节目中,也不可能避免烧香烧纸钱跪拜磕头这些构成祖宗崇拜重要元素的场面,事实上大部分名人主角都做了这些,但是,易中天没有。他只是在节目的最后,一个人,捧着一束菊花来到双亲的墓前,轻轻放下。我欣赏这种现代的扫墓方式。而且我想,这一举动,是易中天有意识的选择,不愧为历史学家。

最后,我由衷地对本节目编导表示敬意。这样优质的严肃真人秀节目,却只播出了不到十篇就遭腰斩,它真的应该做上一百篇一千篇一万篇。其实我们应该都来为自己做出一篇。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这个节目这般精细地去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那一定可以读到许许多多与官方教科书截然不同的叙事来。不过,这种呼吁是虚伪的,连我自己都做不到。父亲曾多次主动给我长谈过他那(经过自我美化和择取的)小历史,但我却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去询问他在饥荒中,在文革中,又或者是在多年前的那个夏天,看到过什么,做过什么,又在想什么。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禁忌。请允许我再一次赞美本节目编导的良心与勇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