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岁男孩偷拿2000元买游戏装备,妈妈的做法亮了!

点击关注☞ VIPKID家长V课堂 2020-08-25


家住重庆永川的9岁小男孩航航,这个国庆假期却过的有点“惨”,因为他背着2000元的债要还。

 

航航告诉记者,整个假期,他都在不断地捡废品卖,已经捡了两个星期了。

 

9岁的男孩会背上什么债务呢?

 

记者采访后得知,原来航航两周前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打游戏,他悄悄地将奶奶微信里的2000元钱用来买了装备。

 


用收废品挣钱来还给奶奶,就是父母对他的惩戒。航航妈妈说:


“第一反应还是很生气,我们当时感觉是回去要打他一顿。可又觉得打一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变一种方式来,让他体验一下钱来之不易。”

 

所以,航航父母就想到让他干活捡废品卖,来把2000元挣起来。

 


锅要自己背。如今,航航在学习之余,都会到小区捡废品卖。航航说,教训很深刻,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重要的是怎样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掉坏毛病。妈妈的这种“惩戒”方法,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拿奶奶的钱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

 


面对孩子拿奶奶的钱,妈妈没有狂躁地打骂,没有恣意地宠溺,没有护短,而是让他借机成长认识到错误,也懂得了钱来之不易。

 

事情传到网上后,获得千万网友点赞:妈妈教育有方,实在太赞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偷”东西时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今后成长路。


(视频时长1分3秒左右,横屏赏味更佳哦)



1

 

同样是孩子“偷”拿财物,如果碰到“护短”的家长,会怎样呢?

 

前几天,扬州的秦女士向记者反映,没有收到价值2980元的快递,但快递员确实把东西送到了门卫室。

 

难道快递会“不翼而飞”吗?调取监控后发现,当天两个女孩在门口玩,没过多久,其中一个女孩拿起秦女士的快递就离开了。

 


找到女孩的家长时,对方刚开始并不承认。后来没办法,孩子妈妈说:“8岁的孩子什么也不懂。”

 


护子之心,人皆有之。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都是心肝宝贝似的的疼着,犯了错怎么忍心责怪。

 

另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承认孩子拿东西,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教育不到位。

 


所以,每当孩子“偷”了别人财物,有些父母都用“事不关己,句句在理。事若关己,蛮不讲理”的态度来对待。对外就用“子不教,父之过”来“教训”别人。轮到自己孩子,就是别人的错,“大人怎么能跟一个孩子计较?”


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做法,不仅决定了孩子的教养,更决定孩子将来的人生。

 

想起老家的一个年轻人。5岁时偷拿邻居家的鸡蛋,邻居找上门来,他父亲竟然说:“凭什么说是你家的鸡蛋,上面写你名字了吗?”父亲不但不让孩子认错,还如此袒护他。

 

因为有了父亲的撑腰和包庇,从那以后,这孩子经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上学时因为多次“偷”同学的东西,屡教不改,被学校开除了。

 

走入社会后,他恶习不改,在工地上干活又偷工头的三轮车卖钱,被老板辞退。后来他又找了好几次工作,也都因品行不好,没待多久就被赶走。

 

他在外混不下去,只好回老家啃老,现在整日和老家的混混一起,在街头闲逛,无所事事。

 


同样是孩子“偷”拿了别人财物,被严厉处罚的孩子会反思、内省,从此知道“偷”拿别人财物不可取,然后慢慢改正错误,不再重犯,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而被父母袒护的孩子,就失去了自省的机会,既不懂的“偷”东西是错误的行为,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美国著名教育家珍妮.艾里姆说:


“孩子成长中存在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今天你不教育他,孩子长大后,社会势必会替你狠狠教训他。

 


2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称,4、5岁以前的幼儿,对“物品所有权”的概念模糊,某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清晰。

 

特别是父母还没有告知他们规则的时候,在他们眼里,我喜欢的=我的。就算大一点的孩子,也还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

 

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单纯地因为喜欢这件东西而将它据为己有,被带回家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就像从路边捡回来的一个小瓶盖一样。

 


这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孩子的“物权意识”,告诉他们:


○“别人的东西是属于别人的,你不能随便拿,要征得别人同意。”


○“别人愿意给你玩,你要保证物品完好无缺,及时归还并说谢谢你。”

 

○“公共场所的东西也是大家的,也不能拿回家。”

 

孩子没有物权意识,千万不要说孩子是“偷”,那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小区里,有个3岁的孩子,因为把幼儿园同学的玩具带回家,妈妈没问清楚,就把他打骂了一顿,还让他在全体同学面前道歉。后来才知道,孩子是玩完以后,忘记归还,这才不小心带回了家。

 

如此大动干戈,弄得学校里人尽皆知,结果孩子被其他同学嘲笑是小偷,变得不爱说话,更不愿意去学校。教育心理学发现,以孩子的内疚、自责建立的责任感是孩子毕生的枷锁。

 

父母要维护好孩子的这份尊严,如果是从鼓励,尊重,参与的角度,孩子基于自己的人格形成的责任感,才能成为孩子毕生的自发性动力,他也会发自内心地遵从。

 



3

 

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千万不要怀揣牛粪去看孩子》一文中说: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

 

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

 

父母用成人化的思维,去对待孩子的一切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正确。孩子拿别人东西,父母不用把它看作洪水猛兽,孩子出现问题,正好需要父母认真对待,借此正确合理解决问题。

 

如果发现孩子“偷”拿东西,父母该如何做呢?

 

1

避免打骂,了解“偷”拿东西的原因


有的父母一看见孩子“偷”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将孩子暴打一顿,结果是大人出了气,孩子不服气。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打骂孩子,先弄清楚孩子“偷”的动机。

 

朋友家的女孩,之前“偷”拿了她妈妈200元钱,其实只是想买个生日蛋糕,给妈妈一个惊喜。如果这时没问清楚就发火,对孩子的伤害可想而知。

 

另外,还有的孩子“偷”拿钱物,是因为有些父母自以为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最健康、最有益的,却不知在孩子眼中,进口的巧克力不如超市里的棒棒糖。

 

父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隐形贫困”,他们希望通过自由支配金钱,来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获得独立感和掌控感。

 

同时,有的孩子“偷”,其实是渴望与父母有更深的情感连接。心理学家阿勒德说过:“偷窃者想拥有更多财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窃是由贫穷火缺乏引起的”。

 

孩子的需求无人问津,很可能将情感需求转化为物质欲望,通过偷窃来填补空白,引起父母关注。

 


了解孩子的动机,因材施教,才可以有效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

 

2

不当众责骂,不随意标签孩子

 

当孩子因拿了别人东西做错了事时,最不愿让自己的“不光彩”行为让更多人知道,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父母不能在公开场合打骂、羞辱孩子,不能在言辞中用“撒谎”、“小偷”来定性孩子的行为。

 

有个妈妈,因为自己的一块手表丢了,就奔走相告自己的亲戚,说自己女儿是“小偷”。

 

导致孩子一去亲戚家玩,别人都叫她“小偷”,母亲对她的伤害,如影随形。从那以后,她在别人家玩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一动就会被当小偷。


标签就像黏在脚底的口香糖,贴上去容易,撕下来难。

 

要明确告诉孩子“不告而取”是不对的,做错事一定要改正,孩子改正错误,父母最正确的做法是选择原谅,并给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还要向孩子说明,孩子犯了错,父母本身也有责任。要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孩子会因为大人的原谅和信任而做得更好。

 

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在犯错中,吃一堑,长一智。

 


-作者-

砚无声,用理性观点抒写生活百态,每天一万步践行者。做喜欢的事,爱爱我的人。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精彩回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章归VIPKID家长V课堂所有,


-投稿邮箱-

欢迎将稿件投给VCLASS@vipkid.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