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一轮房改到底要改点啥?

乌拉拉 昆明楼市 2024-03-19


看房买房的全能小助手——昆明楼市微信小程序「昆明楼粉」,了解项目、查询房价一键搞定!

———这是正文的分割线———


10月底媒体报道了一条消息,称8月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这份俗称的14号文,被赋予了新一轮“房改”启动信号的特殊属性。

图源媒体报道


虽说详细的文件内容暂未公开但结合媒体透露的只言片语,以及此后住建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的公开发言,房地产领域下一阶段发展的大致方向算是逐渐明朗了。



我们直接一点,将14号文与住建部部长的发声结合起来,捋一捋几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提法:

一是“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

什么叫商品属性呢?高中政治知识点,更多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而控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出手频率。

市场步入眼下这一轮调整期以来,部分城市曾出台过房价限跌令;这一动作落到购房者眼中,演化出了类似“他们采取了除降价以外的一切措施”这类论调。

那既然大家觉得必要的托市非必要,不如在商言商,更多让市场来说话;只不过商品属性是双向的,其不止会跌,还可能会涨。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更多在于后者,因为其紧跟的下一句便是“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台词很明显了,改善产品将会是商品房市场下一阶段的主力,部分产品未来价格要往上走。

此前很多城市放开地价上限的操作,显然正是这一风向主导下的前置打法,先从供应端开闸,让改善属性能立得住。

但这势必会带来一个重要问题:那些负担不起高价改善产品的群体该住哪?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关键提法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与此前的相关业态不同,下一阶段的保障性住房会有几个新特征:

首先是产品类型更丰富——不止有传统的公租房,也会有保租房以及共有产权房等等。

这是因为保障房未来需要覆盖更广的人群,比如工薪收入群体、城镇户籍家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对应到所谓的打工人、新昆明人,以及才参加工作的机关单位小白。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也响应很多人房子太贵买不起的声音,那就由官方来兜底,提供更多选项保证住有所居的基本盘。

图源网络

其次是承担的功能更多样——未来保障性住房不止要承接基础的居住诉求,还将扮演问题项目善后者的角色。

这种善后囊括了土地和已建成项目两个层面。

闲置土地、破产房企处置的资产、盘活的项目——这些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乃至于乏人问津的资源,可以通过改造为保障性住房,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再次,退出、兼容等管理机制将会更加完善。

一方面,未来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会是两个独立运作的市场,不发生交叉与流动;另一方面,相关群体已入住的保障房如果长期闲置,会由地方按规定回购,以保证其能轮转到切实需要这类住房的人群手上。

而对于眼下已住进公租房、享受过房改房等政策的家庭,也可以接入新的保障房通道,只要做好旧房腾退就好。

实际上,过去保障房所存在的部分公平公正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供应有限造成的。只要未来数量能按计划提上来,一些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那这个量到底要增加到多少呢?

按照一些先行探索城市的实践范例,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在未来市场上的规模占比,至少会是一个6:4的比例,也即保障房占据绝对多数。

应该不难看出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其实是商品住房能够回归商品属性的前提,其解决了大多数人住在哪这个基本问题。

图源见水印。下同

但这又会引出两个新问题:

一是要实现更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基础的土地资源从哪来?

二是二手房这一规模不小的品类,未来处在市场的哪个位置?

先来聊第一点,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来看——一方面随着整体需求的缩减,新市场的规模也好、GMV也罢,相较过去峰值时大概率是会收缩的。

换句话说,保障性住房在未来新市场中的6成占比,平移对比楼市高峰,可能仅有过去4-5成的水平。那其所需求的土地虽然量上会增长,却远到不了想象中的夸张水平。

另一方面,未来保障性住房所需的土地,并非仅有问题项目这一来源。其涉及到第三个关键提法,“三大工程”。

什么是“三大工程”?其指的是本年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反复提及的三个建设方向,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以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这其中的城市更新部分,无疑会释放出新的土地资源,结合前面提到的市场规模总量收缩趋势,作为供应补充应该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轮城更与保障性住房相似,名称虽和过去相同,但特征却有点不太一样。

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其只会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进行探索实践——参照之前的七普权威数据,昆明无疑处在这一范畴内。

图源城市财经

接着再聊聊第二点,有关二手房的部分。

从市场住房结构以及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商品房在未来会更多负责改善那一part,保障性住房则是最刚性的部分,那中间层和过渡层,自然就把位置留给了二手房及商品市场上偏刚需侧的项目产品。

毕竟需求不总是两极分化的,连吃个饭都存在众口难调的现象,要设置微辣、中辣、特辣等分档,更何况是住房。

所以未来二手房其实有着不小的发挥空间,关键看房东群体能否把握住。

实际上,二手房本身就是商品房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过去我们的表述中,总是有意无意将“商品房”这个词更多与“新房”划等号。

这是因为站在地方以及决策者的角度,过去更鼓励大家买新房而非二手房;因为其能将更多资金高效汇集到房地产这一蓄水池中,再转投基建等领域。

但眼下风向变了,一方面购房者对新房的预期在回落,另一方面基建的需求规模也在同步收缩,既然很多人开始转向二手房,那不如因势利导给到其更多空间。

这种转向并非出自我们臆测,证据可说比比皆是。

比如我们之前聊过的,年内本地楼市成交从增量房市场迈向存量房市场的转变趋势;

比如近两年调控逐渐将房东群体纳入,像带押过户、认房不认贷、首套房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措施的密集出台。

以及一锤定音的,住建部部长近期采访中的原话:“1到10月份,一手房交易量虽然下降,但二手房是上升的,一、二手房合起来实现同比正增长。”

类似的倾向和表述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足见二手房在未来举足轻重的身份。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原创



不过熟悉我们的楼粉都知道,接下来就该说但是了:未来二手房会有更大的舞台,但并不意味着房东将拥有更多议价权。

跟新房市场发展的轨迹类似,二手房市场也将进入买方市场,而且这一过程速度会更快。

核心原因在于供应,其依然包括两层内容:

一是随着调控措施触及二手房市场,鼓励性的政策频出,必然会带动房东挂牌卖房的意愿上升。

昆明就是个现成的例子,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认房不认贷,以及关键的限售松绑这三板斧砍下来,本地的二手房挂牌量肉眼可见地涨了。

以我们长期关注的单一平台为例,截至这篇文章推送前一日,其前台显示的房源总量已达到约4.39w套。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距离其过去高峰时的4.4w套仅一步之遥,而重新达到峰值时的4.7w套,应该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来自二手房内部的竞争,将直接拉低整个市场的定价水平。

关键竞争不止来自内部,虽然理想的状态是二手房作为商品房的一部分,去填补纯刚与改善的中间层;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二手房自身的素质,可能会使其滑落到基础市场。

那在这一领域,将会出现保障性住房、二手房以及部分留存商品房的三方大乱斗;而二手房无疑又是当中最尴尬的那一个,因为其可能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品质优势。

所以,对广大房东而言,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

大部分二手房将失守保值这条底线,亏本卖房会是未来的新常态;新房市场体会过的降价也卖不出去的苦楚,二手房房东也得尝一遍。

如果说我们所处的这一周期,更多考验的是购房者的买房智慧,那下一个周期将会是对房东卖房智慧的试炼——谁能以最微小的损失,达到资产出清或是升级的目的,谁就将是赢家。

聊到这里,可以试着来回答标题中的问题了,新一轮房改到底要改什么。

应该能发现,14号文的各种细节,以及前后涉及的政策走向,自身逻辑是严密且闭环的,其在尝试给房地产市场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在未来提供一个位置。

先看购房者这一端,还愿意买房且能力足够的,可以去追求居住的改善与提升;能力欠奉的,官方给你兜底,不用愁没有稳定的长租选项。

如果资金有限又一定要买,也可以通过共有产权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一切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已经跨过了“有没有”这个阶段,那就别再让住成为问题。

再看卖房这一侧,对房企而言,政策鼓励你去建些高水平的房子,而不要只在刚需这一亩三分地里降标卷价无效内耗。

如果你说我能力有限,搞不好改善产品,那可以留在舒适区;只不过将来面对更多挑战被淘汰出局时,别抱怨市场经济的不留情面。

而对建设方而言,市场上的相应需求不会全都凭空消失,“平急两用”这类新基建也将提供产能纾解通道。

其要做的也是先接受整体收缩的现实,再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路不至于走不下去。

新一轮房改所要改掉的,正是国内房地产领域发展过程中日渐累计暴露的问题,为下一轮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框架方向。

落在官方语境中,也即所谓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很难有人能保证,在这一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与困难,但这从来不是一个行业裹足不前的理由。

新市场阶段的到来同样会伴随新的机遇,关键就看谁能早一天适应新常态,找准自身定位了。

--- END ---


推荐阅读



昆明楼市媒体矩阵:公众号【昆明楼市】、小程序【昆明楼粉】、抖音号【文锋说房 loushi0871】【寰云聊城改 kmls000】;云南好房研究院:公众号【云南好房】

留言美三代,点赞富一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