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道新闻学保命题

怒怒xi & Kyh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小编 | 芋圆    ◎ 责编 | 北北 ◎ 封面图 | behance.net


没剩几天就要上考场了,现在什么最重要?当时是精力和时间啊。临上考场前,赶紧看看保命知识点,揣着“武功秘籍”上考场,以免丢盔卸甲。


废话不多说,干货奉上。最好拿杯水,边喝边看,小心噎到。


(答题思路仅做参考,具体作答时需要根据题目和分值做调整)


01

简述我国新闻传播体制


 答题思路 


新闻传播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以及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形式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媒介的运营方式。


三大新闻媒介所有制形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以西欧各国为代表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我国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它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是人民的喉舌的性质;坚持办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


注意
 
掌握我国新闻体制是答好一切新闻学试题的大前提。新闻体制在近几年很少单独考查,但会与新闻控制、新闻自由等知识点复合出题,复习时注意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

02

简述新闻价值


 答题思路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

重要性。事件要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引起人们关心。

接近性。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受众接近,与受众有关,从而引起关注。

显著性。所涉及的人物、团体、地点等因素为世人所瞩目。

趣味性。事件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


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等,其中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注意
 

如果是名词解释以上答案就足够了。如果是简答题则每部分需要相应地展开。如果是论述题,可能会与融媒体时代、后真相时代等时代背景相结合,让你谈谈“新闻价值”的变化。定义不变,变的是“五要素”,结合实际逐条分析即可,必要时举例说明。


03

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答题思路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履行媒体的使命。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

“碎片化信息时代”,虚假新闻泛滥;

“全民皆记者时代”,新闻生产受到挑战;

“消费主义的时代”,新闻泛娱乐化。


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至关重要,媒体从业者应做到提升高度,挖掘深度;坚持速度,增强广度;把握尺度,体现温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注意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掌握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基础,其现实意义往往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同学们结合我国新闻传播体制和国情,针对不同问题具体分析。


04

简述新闻自由

 答题思路 


新闻自由,指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媒体和公民采访、写作、报道、发布及接受新闻,创办媒体,出版、发行媒介产品等的新闻自由权利,又称新闻出版自由。


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


贝克教授主要将新闻自由权利按照性质分为三大类:防御性权利、表达性权利和外求性权利。


防御性权利指新闻媒体主张新闻自由免受政府干预,如免于证言之权,不受扣押之权等;

表达性权利指新闻媒体有权传播其选择的讯息或意见,如免受事前限制报道、事后免受诽谤等;

外求性权利指为增进新闻媒体发挥其效能,而给予新闻媒体业的从业人员一些特别的机会以取得新闻所需的资料或资讯,如取得政府所掌控资讯的权利、不受禁止侵入他人财产限制的特权等。


新闻自由常与隐私权冲突,新闻自由会不自觉介入公民隐私生活,隐私权过分强调又影响新闻自由,但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注意
 

新闻自由在2020年的真题中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名词解释也要答出从定义到分类及其解释说明,最后总结这样完整的框架,层层递进。


05

简述新闻客观性

 答题思路 


新闻客观性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具体指的是新闻报道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原本面貌来报道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形式上的客观,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所显示的倾向性,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


基本要求:

事实要准确。

叙述要全面。

态度要公正。

应按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


具体操作方式:

❶将事实与评论分开。

❷以相对中立的观点表述事实。

❸努力做到平衡与公众,为事实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应答的机会。


注意
 

“新闻客观性”之所以成为新传考研的高频词,是因为其在新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可按照“定义+基本要求+具体操作方式”的记忆方式进行背诵。


06

简述新闻线索

 答题思路 


新闻线索, 又被称为采访线索或报道线索,是指新闻事实以某种形态或通过某种渠道表露出来的可资探寻和捕捉的轨迹、信号、征兆。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而是一种与事实有关并且有待拓展、挖掘和验证的信息,也是记者实施采访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获取来源:

会议来源。

分工来源。

媒体来源。

报料来源。

活动来源。

社交来源。

文献来源。


特点:

不确定性。

不完整性。

不具体性。

间接性。

偶发性。

易碎性。


注意
 

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都考过“新闻线索”。在对其定义时,一定要记住“新闻线索≠新闻事实,是有待验证的信息”。整体来说,关于新闻线索的考题比较基础。


07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答题思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出发点不同:新闻的出发点是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消除不确定性;宣传的出发点是满足宣传者传播特定观念,影响受众观点态度,争取受众支持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新闻工作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主观意图,任凭受众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宣传则以受众理解、接受、支持为目的。

传播方式不同:新闻总包含着新的原先人们不知道的东西,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宣传常常需要重复,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传播要求不同:新闻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观点和材料统一。


新闻和宣传的联系: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二者可以相互渗透,存在交叉。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宣传的形式之一,在新闻实践中也比较常见,二者联系十分密切。


注意
 

题目虽然很简单,但也是名副其实的“保命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2020年,兰州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都有考到这一题。此题以基础考查形式出现,先分别给出定义,再分别简述区别、联系。如果是拔高题,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题意延伸即可。


08

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答题思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新闻可以引发舆论。新闻报道通过“议程设置”把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显,使之成为公众焦点,进而引发舆论。


新闻可以引导舆论。一方面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注意
 

新闻与舆论的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要掌握,相关试题在湖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等许多高校的2020年真题中都有出现。有些高校的真题甚至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这不仅要求同学们在答题时适当展开,还应当积累相关数据和案例以丰富答题内容。


09

简述舆论监督

 答题思路 


定义: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和媒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等权力滥用行为和失德言论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进而形成舆论,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及时回应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功能:

监测社会环境。

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调整功能。

社会制衡功能。


意义:

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

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的有效途径。

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武器。


注意
 

在有关舆论、新闻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西方文献中,没有“舆论” (public opinion) 和“监督” (supervision) 这样的固定搭配。可以说,“舆论监督”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舆论监督的定义一定要掌握,其功能和意义同样要了解。对于想拿高分的同学,可以从新媒体角度进行延伸,谈谈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变化等。


10

简述新闻反转

 答题思路 


新闻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具体指一条新闻开始在网上传播时,传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受众往往未经理性分析而把舆论的矛头指向当事某一方;当随着事件信息越来越多地公布于网上,真相逐渐得到证实,公众发现新披露的信息与此前的有关报道出入甚大时,公众带着情绪化的舆论立即指向当事的另一方。


新闻反转是一个事实真实呈现的过程,往往有舆论参与其中并随之反转,舆论的反转又反过来影响新闻动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舆论议题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网民讨论往往会超出原问题的范围,而不断变异与扩散,遂带来舆论场域秩序的混乱。


成因:

直筒式传播。

片面化传播。

自由化传播。


规制:

立法机关应强化新闻媒体的行为“底线”。

新闻媒体应树立“社会民众的教师”形象。

一线记者应“忍”新闻,而非“抢”新闻。


注意
 

在历年的新传考试中,“反转新闻”是一个热点,也是重点。从“罗一笑事件”到“江歌案”再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近些年频发的“新闻乌龙事件”使新闻事业开始陷入新闻反转的怪圈。因此,一定要关注“反转新闻”的相关知识点,可按照“定义→成因→规制”的逻辑框架进行记忆。


11

媒介素养的定义内涵

 答题思路 

 

定义: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学者鲁宾将媒介素养分为不同的层面,分别是能力、知识、理解三个不同的模式。


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指的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理解模式。指的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注意
 

在答定义内涵这类题目时,应尽可能使内容充实。在新传领域,媒介素养可谓是万金油。绝大多数题目,都可以联系到媒介素养。因此,媒介素养可作为扩充答题容量、丰富答题角度的好帮手,你说能不背吗?


12

简述建设性新闻

 答题思路 


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由兼具学者和记者双重身份的海格拉普在2008年的一篇新闻评论中正式提出。其从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出发,致力于推动适应智能时代新闻价值理念和评判标准的建立,从而取代包括“冲突新闻学”在内的传统新闻理论和实践体系。


积极心理学为建设性新闻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报道视角与理论基础。研究表明,在新闻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以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建构负面新闻,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但需要强调的是,建设性新闻不完全等同于积极新闻,其并不掩盖议题中的负面内容,依然坚持新闻的理论和核心功能。


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论:

问题解决导向。

面向未来的视野。

包容与多元。

赋权。

提供语境。

协同创新。


建设性新闻的实践:

宏观层面:建设性新闻报道应该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能够为社会带来进步。

中观层面:媒介公司应该获得更大的受众忠诚度,从而增加阅读量和覆盖面,媒体品牌应该被认为是积极且有益的。

微观层面:建设性新闻应该能够消除受众对世界的负面看法。


注意
 

在近两年的新闻学界,建设性新闻可谓是一个新的“学术热词”。关注这一议题的“大佬”比比皆是,如胡百精、史安斌、吴飞、常江等,毫无疑问,建设性新闻将成为不少院校的考察重点。


13

谈谈你对解困式新闻理解

 答题思路 


解困式新闻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伯恩斯坦在2008年提出的,认为解困新闻学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而非只是发现问题的新闻报道。它倾向于报道那些对社会问题做出了成果或失败回应的事件。不仅关注什么方案是有效的,还会基于证据和事实来说明该方案如何有效、为何有效。


解困式新闻应具备以下要素:

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充分表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意见。

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执行情况及局限性。

紧扣公众利益,服务于公众福祉。

聚焦于社区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行文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特征:

❶报道主题:直面社会问题,侧重解决方案。

❷报道方式:强调客观报道,重视数据和案例。


注意
 

“解困式新闻”与“建设性新闻”都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学术热词”,2019年清华大学考研试卷中就出了一道简答题:什么是解困式新闻?听说,这道题难到了不少考清华的学生。


有位清华的教授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很多,“解困式新闻”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推广这一理念,可以解决以往报道不深、不痛不痒的痼疾。因此,解困式新闻的相关知识一定要掌握。


14

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事实的影响

 答题思路 


新闻真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准确报道全面事实,包含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


具体而言分为四个层次:

新闻的要素真实;

报道细节的准确无误、真实可信;

引用的资料准确无误;

在总体、本质和发展趋势上客观全面、符合统一地反映事实。


在后真相时代,情绪和情感占据主导地位,新闻真实受到了冲击:

盲目追求时效性忽视新闻真实,反转频生媒体公信力下降;

信源渠道多元真假难辨,一键转发,假新闻难以控制;

受众情感先于理智,利益驱使迎合受众情绪。


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建立事实核查制度;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生产优质内容;

坚持深度报道,深挖真相;

加强受众媒介素养、社会责任。


注意
 

新闻真实是高频考点,2020年许多高校都考到了新闻真实,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考到了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新闻真实部分相信大家早已掌握,属于“背多分”部分,后真相时代对新闻真实的冲击和应对策略部分给大家提供了答题的思路,需要理解记忆,然后具体展开形成个性化的答案。


15

结合实例谈谈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

 答题思路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


有偿不闻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广义的“有偿新闻”包括“有偿不闻”,二者都是权钱交易,是媒介从业者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表现。典型案例为“21世纪报系案”:21世纪网寻找具有“上市”“拟上市”“重组”“转型”等题材的知名企业作为“目标”对象,对于愿意“合作”的企业,在收取高额费用后,通过夸大正面事实或掩盖负面问题进行“正面报道”;对不与之合作的企业,在21世纪网等平台发布负面报道,以此要挟企业投放广告或签订合作协议,单位和个人从中获取高额广告费或好处费。


注意
 

“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答题时还可以简述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个人道德、行业自律、立法执法等)、危害(企业/公众利益、媒体公信力、腐蚀新闻工作队伍、挤占有价值的报道空间等)以及对策(与原因对应)。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辜晓进.新闻线索七大来源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4(12):81-83.
[4]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32-38.
[5]王志立.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J].新闻爱好者,2018(2):45-48.
[6]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编辑之友,2016(8):58-61.
[7]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8]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5):16-19.
[9]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新闻记者,2019(9):32-39+82.
[10]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胡世明.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41(8):135-153.
[11]于泓洋.让媒体解困的“解困新闻学”——基于美国“解困新闻学网络”报道内容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6(1):50-55.





 



◎ 推荐搜索关键词 ◎

新传理论 | 新媒体 | 新闻业务 | 新闻学 | 报考分析 | 真题解析 

热点分析 | 上岸经验帖 | 专题整理 | 必备冲刺名解 | 论文带读 


◎ 胡师姐的仓库 ◎

「 点击文字可以直接查看文章哦 」

你想看的上岸经验帖合集

新传考研热点分析汇总

新传考研必看 · 专题梳理

滑动查看更多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试听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