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传播学理论,你哪本教材上都没有,但会考。| 新传理论update04
当看到“驯化”俩字,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
“来握握手,转个圈。哎,真乖!”(奖励根火腿肠)
“来转个圈,这都不会!咋这么笨?”(对着汪星人的屁股就是一巴掌)
这是在度娘搜索出“驯化”的定义:驯化是通过对各种野生动物创造新的环境,保证给予食物及其它必要的生活条件而达到的。将动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的过程也称驯化。
“万金油”的新传又来收编理论了!真是哪都少不了新传。
敲黑板敲黑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驯化”理论。
不敢不看啊,你该不会是打算把与汪星人发生的真实故事写在今年的考研卷子上吧。
1
什么是驯化理论?
鲁德亚德·吉卜林在童话体故事《独来独往的猫》里描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男人醒来时问道:“那只野狗在干什么?”女人答道:“他的名字已经不再是‘野狗’了,而是‘最好的朋友’,因为它将一直是我们的朋友,直到永远。打猎时记得带上它。”
你有没有想过,狗是如何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的?当然还有可爱的猫啦。
这里,就不得不提“驯化”一词了。
(图片来源:南海网新闻)
“驯化”一词最初与传播学并没有什么关系,它指代的是个体如何驯服野生动物,使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一方面,野生动物存在着自身的“天性”,需要被人类所规训,从而融入个体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驯服野生动物使其归顺人类,也使得人们可以超出自身的生理性约束,拥有胜于自身身体机能的生产能力,从而更好的进行公共空间的活动(戴宇辰,2019)。
不难理解吧?收养“流浪狗”“流浪猫”后,教他们在特定的位置大小便,这就是驯化。
训练牛使其代替我们进行劳作也是驯化。如果再不懂,你想想还珠格格里骑的马。
图片来源网络,具体出处不详,侵删。
2
传播学中的驯化理论
在新传领域,该词最初由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在有关家庭场景中电视媒体使用的研究中提出。
他受到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等学者的启发。在《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论文集中,阿帕杜莱等学者认为物(things)像人一样具有生命,他们从商品的视角展开以物为中心的研究,试图以“方法上的拜物教”(methodological fetishism)来重新看待物的研究,将视野聚焦于物自身(舒瑜,2007)。
西尔弗斯通一拍脑瓜子!傲娇的说道:我拒绝将电视视为一种技术本身,它会对我们的能动性产生影响。我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可测量的研究方法,它依托于对于动态的、不平等的日常生活政治的理解……它包含将电视和电视受众定位于研究中心,从而确证两者是相互建构(mutually structuring)、相互塑造、相互再造以及相互改变的。这意味着两者既贡献又受制于社会和技术的变迁(Silverstone,1994:161)。
一句话,电视并不只作为我们观看的对象,还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观念产生影响。我们对于技术的使用,是一种驯化的过程。
10年前,买台电脑可是家里的大事。兴高采烈地去电脑城搬了台电脑回家,电脑不会自己工作啊!你得按开机按钮啊,按完开机按钮还要和家人商量啊,商量使用电脑的方式与时间啊!妈妈想用它来看戏,爸爸想用它来看剧,而你想用它来玩游戏。
此时,不知不觉中,一家人是一起在理解、体验和定位这台电脑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驯化的过程亦即发生。
图片来源:90设计
为进一步描述这种“驯化”过程,西尔弗斯通区分了信息技术进入家庭生活的四个阶段(Silverstone et al.,1992:20-26):
➤ 第一是占有(appropriation):
个体消费购买信息传播技术的过程。一个家庭为什么要买一台电脑,总该有个理由吧!我还记得,当时给父母说买电脑的理由是为了学习……
➤ 第二是物化(objectification):
个体依据所占有的技术的功能、类型、审美等特点,对于其进行实际处理的过程。把电脑买来后,你肯定不会放厨房吧?大多时候,会把电脑放在书房。
➤ 第三是融入(incorporation):
技术在被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个体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尽管有时候,这种使用往往与之前购买的初衷不同。还记得当时,我妈付款的那一瞬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买了电脑一定好好学习!不成想,没过几天,我就……
Dbq,mom!
➤ 第四是转化(conversion):
技术脱离私人生活范畴,因个体对其使用和实践的过程重新“转化”进入公共空间。这个可太好理解了,当时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天天在班里围成一圈来聊来聊去!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描述,西尔弗斯通强调信息技术与个人消费之间的辩证转换关系:在“占有”和“物化”阶段,个人对于技术的利用仍然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客观属性”;但在“融入”阶段,个人已经可以依据其“主观愿望”重新利用并改造技术;在“转化”阶段,有一种新的社会联系伴随着技术的私人使用而出现,并使个人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返回公共空间。
当时,电脑之于我家庭的关系就属于“双重勾连”(double articulated),电脑是一种物品,在家庭成员的使用中展现其工具性意义;电脑又是一种媒介,正是这种使用本身产生了新的意义,使我通过电脑可以与公共空间发生联系。
此后,驯化理论被大量应用于考察各类数字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中(Berker et al.,2006)。
3
驯化微信,让它变为我们的朋友。
要说各类数字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哪个app的影响最大?
不用想,绝对是微信。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置于这个绿色图标的app中,从让人略显头疼的工作到与朋友的扯皮……如果要说微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说到嗓子冒烟可能也说不完。
好奇心并不在影响,而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用户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驯化它?
首先,伴随着数字环境的变化,移动媒体的出现,给“驯化理论”带来了两项难题:
➤ 第一,分析的单位从家庭变化为个体。
驯化理论发轫于电视语境,但是!一家人可以围在一起看电视,就算是电脑,也可以轮流使用,但使用微信时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吧。
你别给我说你和你爸爸妈妈共用一个微信……既往驯化研究的分析单元是“家庭”,但如今要回到“个体”。正因如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新驯化理论(neo-domestication theory)。
➤ 第二,地理边界被打破。
之前看电视和使用电脑要在家里看(你要说可以去网吧用电脑,不好意思,当时我还没满18),但是我们现在发微信,能完全逃脱既定的物理空间。因此,不能像传统驯化研究那样,重点考察家庭的环境。
这两项难题怎么解决?
一个国外的学者将“个体转向”与“边界超越”结合在一起,就此发问:不同人生阶段的用户如何去“驯化”自己的WhatsApp(≈微信)呢?
“人生阶段”(life stage)一分为三:
❶ 年轻人(18-34)
❷ 中年人(35-59)
❸ 老年人(60-)
根据驯化理论,第一个阶段是占有。即不同生命阶段的用户为何使用whatsApp?
图片来源:浪潮剧照
➤ 年轻人:基于从众效应。大家都在用,如果我不用就会被社交隔离(social exclusion)。
➤ 中年人:许多社会关系需要通过whatsApp来维系。
➤ 老年人:社交隔离和社会关系的维系是你们中年人和年轻人的事,我用whatsApp就是为联系我的孙子孙女……
第二个阶段物化。因固定的物理边界被打破,讨论whatsapp具体使用地点的意义不大。也许探讨下述问题更有意义:三种用户如何把WhatsApp的“群组”当做一种“空间”?
➤ 年轻人:WhatsApp≈“茶馆”。如果我没时间和朋友在茶馆聊天,我们可能在WhatsApp聊一下午。
➤ 中年人:WhatsApp≈“虚拟会议室”。我加入群组主要的原因是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
➤ 老年人:WhatsApp≈“呵护者”。群组主要是为了协调家庭事务,假如孙子生病了,我无法去医院的话,就可以通过WhatsApp来关心他。
第三个阶段是融入。三种用户分别在何时使用WhatsApp?
年轻人:不出意外,几乎“永远在线”。
中年人:向年轻人看齐,差一丢丢达到“永远在线”。这一点点表现在家人团聚、工作繁忙时。
老年人:戴上老年面具后,在精力上与年轻人比不了,有时候不得不为自己制定个计划表,规定自己对WhatsApp的使用。
图片来源:搜狐汽车
第四个阶段是转化。在WhatsApp上,每个用户都有太多需要回复的信息,几乎形成“信息爆炸”。在这种情形下,三种用户会采取何种的社交策略呢?
➤ 年轻人:在WhatsApp的群组主要是和朋友互动。但有时候信息确实太多,我会控制“信息流动”,比如说,设置为免打扰。
➤ 中年人:事情实在太多,需要回复的信息也太多,那能怎么办呢?有时候我会选择不看。
➤ 老年人:在群里交流沟通的主要是孩子们。我年龄大了,可能精力跟不上了。如果信息多到受不了的话,我可能会直接卸载软件。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怀疑,怀疑这篇刊物是刊登在国外的“街边小报”?这些结论,不就是常识吗?
同学们,请有些耐心,接着往下看!好饭不怕晚!
这篇论文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其conclusion部分,不得不感慨作者的研究想象力,它找了三个点。
➤ 第一个点,是将生命历程理论和驯化理论结合在一起。
因为既有的研究经常关注的是性别、经济地位等因素造成的差别,该研究提出,不同生命阶段(不仅是年龄)也会造成差异。
➤ 第二个点,是把驯化理论更新到了社交媒体的脉络中。
传统应用驯化理论的研究注重的是电视,在社交媒体方面开展的研究并不多。
➤ 第三个点,是研究生命阶段,尤其是聚焦老年人群体,对社交媒体研究的意义。
在既往有关社交媒体的研究中,老年人出场的频率并不多。对老年人的相对忽视,可能会造成某种研究中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戴宇辰.“旧相识”和“新重逢”: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媒介(化)研究的未来——一个理论史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9,41(4):68-88.
[2]舒瑜.物的生命传记——读《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J].社会学研究,2007(6):223-234.
[3]Silverstone, R.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M].London,UK: Routledge.1994:161.
[4]Silverstone, R.,Hirsch, E., &Morley, D.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household[M].London,UK:Routledge.1992:20-26.
[5]Berker, T. et al. "Introduction." Domestication of Media and Technology[M].New York, NY:Open University Press,2005:1-17.
[6]M M atassi, Boczkowski P J, Mitchelstein E.Domesticating WhatsApp: Family, friends, work, and study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J].New Media & Society,2019(2):2183-2200.
[7]新传研读社.像驯化野猫一样驯化WhatsApp[EB/OL].[2019-11-4].https://mp.weixin.qq.com/s/Y9ZVJIHCRNaEiiao5nvxsQ.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
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
和珍贵资源分享
◎ 声明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全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