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专硕334论述题、实务题 | 21上海交通大学专硕真题解析162

胡师姐团队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小编 | 小朋


2021上海交通大学专硕334


一、述题(30*1)


论述算法对新闻生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何规范。


二、实务题(50*1)


结合一段语委改革语音的材料写评论。


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消息,这条消息还经过了主流媒体的转发。然后澎湃新闻去求证。发现教育部回应:确实推文中的一些拼音已经改了,但是有一些是没改的,还是遵循的2016年的《审音稿》,然后教育部正式回应,现在的审议还没有通过。


一、论述题


1

论述算法对新闻生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何规范。


答题思路


本题论述的重点部分在于“影响”和“规范”。同时注意是核心部分是“算法和新闻生产”,如果你回答的是“算法和新闻分发”,就是明显的跑题。


一般而言,如果将两个部分分成三个一级小标题论述的话,你需要思考的小标题和内容就会很多。即一、积极影响(一)(二);二、消极影响(一)(二);三、规范(一)(二),这就说明你至少需要想出六点。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建议将消极影响和如何规范进行合并,积极影响谈正面,谈完消极影响另起一段谈规范。最后加一段结语,结束。


参考答案


算法是指工程师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编写的一系列计算指令,它更多代表的是计算机针对某一问题所实行的相对固定的一套机制。伴随算法技术的日益成熟,算法被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各个环节,本文将结合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着重论述算法在新闻生产这一环节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且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算法对新闻生产的积极影响 


❶ 提升效率,重塑新闻生产框架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框架中,记者是采写编发的核心。而在算法新闻模式的生产下,一方面,媒体机构往往通过信息抓取,迅速实现内容的大规模生产,使内容生产呈现电子化和爆炸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写稿机器人的出现也加剧了算法新闻的智能化和数据化。对比传统编辑的新闻产生方式,写稿机器人如“快笔小新”和“张小明”二十四小时的待命大大加快了信息生产的效率,解放了人力劳动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❷ 丰富内容,增强新闻信息形式


新闻信息的制作一般包括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整理。在算法技术的不断成熟之下,新闻的采集、加工和整理不仅能够通过程序抓取关键词迅速完成写作,同时还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介文本形态诸如纯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样的形式完成不同媒介文本的有机结合,使受众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新闻生产内容,增强了新闻信息的制作能力。


二、算法对新闻生产的消极影响 


❶ 低价值密度信息的泛滥


算法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尽管大大促进了新闻信息产品内容的数量,但另一方面,这一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新闻信息内容整体价值密度的降低。算法新闻的生产往往离不开智能化,但这一智能化往往也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垃圾,在无情感的编程下形成千篇一律式的标题党和伪新闻,导致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难以获取到自己最想获取的信息,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被迫陷入了信息过载的尴尬处境之中。


媒体与用户情感链接的断裂


算法技术的介入意味着媒体失去了与用户的联系,成为了流量的分配者。这也就意味着新闻生产的环节中缺失了情感的成分,在算法新闻中人们见到的不再是温情的文字表达,而是固化的、死板的和冷冰冰的一系列数据,这也就导致了连接媒体与用户的不再是情感,而是一串串数字。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新闻Dreamwriter的新闻生产中人们可以看出:生硬地套用人工制作好的模板,机器人所生产的稿件难免会存在情感缺失的问题。

三、总结 


对于技术的讨论永不过时,算法技术与新闻生产领域的结合,尽管大大加强了新闻生产的速度,但同时也导致了低价值密度信息的泛滥和媒体与用户情感断裂的问题。为规避这一问题,算法工程师应当不断优化算法程序,使算法技术能够更好地人们服务。同时唯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冷静的态度拥抱变革,才能最终享受变革。

◎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J].编辑之友,2018(05):5-12.
[2].方师师.算法如何重塑新闻业:现状、问题与规制[J].新闻与写作,2018(09):11-19.
[3].苏涛,彭兰.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9,41(01):41-57.

二、实务题

1

结合一段语委改革语音的材料写评论。


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消息,这条消息还经过了主流媒体的转发。然后澎湃新闻去求证。发现教育部回应:确实推文中的一些拼音已经改了,但是有一些是没改的,还是遵循的2016年的《审音稿》,然后教育部正式回应,现在的审议还没有通过。

答题思路

评论写作也是有规律可循,通常包括引论和分论点等几块内容。首先,引论中需要交代清楚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亮出来自己的观点。至于后面的分论点展开,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块来分段描述。最后,在对全文进行个简短的总结即可。这样,整篇论文的结构清晰,且能在考场中迅速成文。

参考答案


读音变动应适应时代发展 且不丢原有表意魅力

近日,“部分字词改拼音”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说(shui)客”成“说(shuo)客,“一骑(ji)绝尘妃子笑”变成“一骑(qi)绝尘妃子笑”。针对上述变化,有网友表示,更改字词读音会破坏原有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也有网友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变化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的确,双方说辞都有道理。但是,汉字读音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东西。与其争论谁对谁错,不如辩证看待。随着社会发展,在尊重、适应读音出现新变化的同时,不盲目随波逐流,丢失其原有的表意魅力,这才是最终目的所在。

事实上,汉字的读音更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16年,国家语委对我国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后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开征求意见。这次,审音表对过去一些多音词的读法进行了读音统一。而此次大家的异议也主要集中在这份审音表的字词读音上。如“血”过去一般书面语读四声“xuè”,口语读三声“xiě”,这次统读后书面语为三声“xuě”,口语为三声“xiě”;应届、应许的“应”过去读一声yīng,现在统一为四声yìng。不少人直言“自己小时候学过的知识如今却被提示错误,有一种荒唐的背叛感”。

其实,汉字拼音发生变动是在情理之中的。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认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也情有可原。他表示,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做出相应地适应与调整也是合理的。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授王晖也是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变化。以前是错的,那么到现在反而认为是对的,这种变化是挺正常。”

当然,顺应时代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拼音原有的表意魅力。马庆株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像是“下载”一词,以前念四声zài,表达的是“搬运”的意思,现在被改为三声,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义。这也表明修改不等于“乱改”,也得立住脚,有根据。此外,在汉字读音的问题上,也无需做到“非此即彼”。在王晖看来,不同的读法不过是来源不同,我们可以倾向于选,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追求古雅,那建议读cuī;如果认为现在的音不会有负担,那就可以读shuāi。大众可以有自己的读法,但不能说,另一种读法就是错的。他表示,对于语言读音“不要一刀切”。

归根结底,语言文字是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服务的,在一些读音上没必要太过“较真”。汉字读音在随着时代变动的同时,不丢掉原有的表意魅力,这就可以了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
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
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点击阅读原文说出你的考研困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