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持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据媒体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学历,两次应聘教师被拒。随后,当地市委、人社局做出回应称,系有关考试组织人员不了解新政策,造成区别对待。
官方回应中所说的“新政策”,正是今年2月份教育部、中组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新政,要求“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
非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差别引热议
“一视同仁”呼声高
只因毕业证上“非全日制”四个字,不少硕士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人因此无缘教师工作岗位,还有些地方不愿意将他们纳入奖励与优惠政策覆盖的范围......
近期,全国多地被曝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落户等人才待遇享受上被区别对待。基于此,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被推向舆论风口。
观察近一个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问题曝光之前全网声量平缓;而随着“应聘遭拒”事件的发生,“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走进公众视野,舆论将目光聚焦“学历偏见”“唯文凭论”等现实问题。
事实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待遇区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微博平台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的话题中,大多是对“就业”“落户”等人才待遇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消除就业歧视的力挺。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应该成为审视个人能力的指标吗?是否存在学历鄙视链?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落户遇阻”的尴尬处境,不少网民提出质疑。
新浪舆情通对事件在微博平台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一视同仁”的舆论呼声较高,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公平”对待,放大着两者在人才待遇方面的现实矛盾,“一视同仁”“平等”正成为部分网民的积极诉求。
思维偏见客观存在
如何打破尴尬现状引深思
尽管相关政策已经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和就业指导服务做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个别地方和公众仍难以摆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思维偏见。
近一个月来,“全日制研究生”全网信息中的敏感占比达12.04%,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全网信息中的敏感信息达20.96%,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显然在舆论场上留有更多地争议。
不过,也有网友感同身受,为一些因非全日制学历没有享受到同等人才待遇的研究生感到忿忿不平,并在微博转发、评论时发送“中国赞”“心”表情表示尊重与鼓励。
也有人不以为意,“doge”“二哈”“摊手”等表情符号的高频出现,可以窥探到部分网民事不关己地围观心态,或者是部分网民认为企业选择全日制研究生是正常的风险偏好;此外,还有部分网民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受阻”表示“费解”与“疑问”。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况且衡量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的标准,学历证书并不能给出肯定答案。对所有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一刀切”式的否定,难免过于偏激。
如何真正消除学历学位带来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改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尴尬现状,正引发公众思考。
要让社会真正平等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功利化的设置,让二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跑向同一个终点。否则,明面上的就业歧视可以消除,潜在的区别对待很难抹去。
——南方都市报
作为招聘单位而言,不仅仅是需要尽快熟悉新政策,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以更加包容、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人才,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营造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南海网《引才用才,应先拆除这道“隐形门槛”》
消除学历歧视实现基本公平,政府应当作出表率和示范,同时通过立法等方式提供保障要素。
——红网红辣椒
数据说明:本文由新浪舆情通撰写制作,数据来源于新浪舆情通、微热点、铀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数据产品,部分引用外部公开数据与资料。欢迎引用及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