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终结了香港水荒?是谁精心呵护香港用水半个多世纪?来看→
东深供水工程
建设者群体
寻找
56年前的香港水荒终结者
我们都看到了今天的香港,华灯璀璨,一派繁荣。但你知道吗?受自然环境所限,香港曾经却是一个严重缺乏淡水的城市,58年前的一场大旱,险些让这座繁华的“东方之珠”,沦为一座荒岛。
而成功阻止香港走向枯竭的,是一群奇迹般令江水倒流的人。
他们是谁?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熟悉的那句“包租婆,怎么停水了”说起……
老一辈港人刻骨铭心的水荒记忆
曾经缺水的香港,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那句我们都知道的“包租婆,怎么停水了?”就是香港水荒的真实写照。
每逢大旱,全城抢水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场面。因水量少,水压不足,楼上的住户往往放不出水来,只能扯着嗓子喊“楼下闩水喉”,意思是楼下住户先关一下水龙头,让楼上的先接一点水。
1962年到1963年,香港连续9个月滴雨未下。面对前所未有的水荒,当时的香港政府制定了严苛的供水时间限制——每4天供应4小时饮用水。
香港每隔4日供水4小时“制水”措施实施期间,找寻水源烧饭、洗衣,是妇女们日常生活的重责,挑水的行列亦以女性为主。
水务署张贴了节水布告:要求市民每两周洗一次头,两三天洗一次澡,而且要家中几口人一起洗。为了省水,吃苹果代替刷牙;为了不洗碗,吃饭用纸饭碗;为了不淘米洗菜,尽量吃罐头;为了少出汗,学生停了体育课……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首曾经街闻巷知的歌谣,正是当时香港水荒的真切记忆。
为缓解水荒,香港政府征得广东省同意,租用多艘油轮,往珠江口抽取淡水。
龟裂的大地、干渴的市民、肆虐的疾病、死亡的威胁……虽然广东省免费增加供水、香港方面免费到珠江口舶船取水、行车运水,解决了燃眉之急,但谁能从根本上挽救这个处于瘫痪状态的香港?
翻山越岭而来的东江水
香港市民轮候食水的混乱场面,由警察维持秩序的轮水人龙,根本找不到龙头。
如何从根本上解除香港水荒?香港同胞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祖国内地。
绝境之中,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并批准由中央拨出3800万专项资金,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
于是,有了数万人艰苦条件下肩挑人扛、开山劈路的11个月昼夜大会战,有了奇迹般的东江之水越山来,有了无数个感人肺腑的建设者故事。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几乎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生产力落后,就采用人海战术。
东深供水工程兴建
包括优秀干部、技术骨干、公社社员、还有84名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专业毕业班学生在内的数万人,背上铺盖、拿上计算尺、住茅草搭的工棚,与台风洪水、炎热天气较劲,仅用11个月,就将六座拦河坝、八座水泵站全部建成。
东深供水工程施工现场
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线完工。
1965年,建成完工的东深供水工程闸门
从此,清冽的东江水带着祖国母亲的深情厚意,北起东莞市桥头镇,经八级电力提水,先入雁田水库,再翻山越岭,入深圳水库,通过两条输水管道,最终到达香港,滋润着每一个港岛儿女的心田。香港缺水历史,正式宣告结束。后来,东深供水工程共经过3次扩建和1次改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绽放的那一抹阳光笑颜
为了解决香港急迫的水荒,内地人在一年之内让一条河水倒流百里。一道道水流、一座座抽水站,见证着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
我们从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中,还能模糊看到当年建设者们灿烂的笑脸。
他们可能仅一个馒头或窝窝头就加班加点干到深夜,不计回报,仅凭着一腔同胞之情,顶风冒雨完成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年轻的设计人员,由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工地,与刚刚确定关系的恋人居然一年都没有见上一次面。
年轻的工程师,吃住都在工地,家中幼子高烧不退,瘦小的妻子背着孩子走几小时的路才能坐车去医院,他却在很多年后才知情。
年轻的设计师,常年待在工地,女儿对他的印象只是“亲戚”,一次回家,女儿对来约她出去玩的小伙伴说:“我今天不能和你出去玩了,我们家来亲戚了,我爸爸来看我了。”
年轻的大学生,在即将返校之时意外从7米多高的闸墩上跌落,不幸牺牲……
令人心酸的事太多,建设者们选择默默承受。留给工程、留给大家的,是一切以工程为重的拼搏决心,一张张艰苦条件下仍清澈明媚的笑脸,一份份坚定且深厚的建设者情怀,与无私忘我的同胞之情。
照片中纯真美丽的“七仙女”,如今或许已是博学优雅的老太太;专心画这图纸的青年,如今是否还坚守一方水利事业;工棚中热烈讨论的学子们,如今是否激情依旧,归来仍是少年……
1
1
这些56年前
香港水荒的终结者、
祖国的功臣们,
如今在哪?过得还好吗?
2021年4月21日 21:00档,
敬请锁定CCTV-1
《时代楷模发布厅》,
寻找当年的建设者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