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纵览 | 哲学社会学院:哲思群理 修齐治平
— 院长寄语 —
院长:白刚
— 学院概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1995年,是在原哲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已经成为哲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心理学的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回顾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哲学系创建时期(1958—1976年)
哲学系是1958年在我校原哲学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9年招收了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在哲学系的创建时期,以刘丹岩教授为代表的哲学系创始人,为哲学系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对哲学系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哲学系创始人刘丹岩教授
哲学系发展时期(1976—1995年)
改革开放后,哲学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同年建立自然辩证法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1982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四个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建立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这是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85年哲学系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在此期间,以高清海教授、舒炜光教授、车文博教授、邹化政教授和乌恩溥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学科带头人,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教条理解,使哲学面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学术群体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著名哲学家 高清海教授
著名哲学家 舒炜光教授
著名心理学家 车文博教授
著名哲学家 邹化政教授
著名哲学家 乌恩溥教授
哲学社会学院建立与发展时期
(1995—现在)
1995年5月,学校建立哲学社会学院。目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系:哲学系(1958年建系)、社会学系(1989年建系)、心理学系(1995年建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2005年建系);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5个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劳动和社会保障;14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社会保障、人类学、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社会保障;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和社会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和社会学)的学术重镇。2019年哲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被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
在此期间,以孙正聿教授、孙利天教授和邴正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哲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家级教学名师孙正聿教授、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利天教授、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邴正教授、
东亚社会学会会长
哲学社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现有教师89名,其中教授41名、副教授34名、讲师14名。孙正聿教授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获全国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孙正聿教授、孙利天教授是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姚大志教授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贺来教授、田毅鹏教授现任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邴正教授、贺来教授、田毅鹏教授、董才生教授、白刚教授、王庆丰教授等入选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庆丰教授和白刚教授被聘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孙正聿教授、姚大志教授、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田毅鹏教授、林兵教授、贾玉娇教授、曲红梅教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教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世界著名一流高等学府以及国内一些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攻读学位、从事科研讲学和访问学者,并邀请了一批知名的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代表团
应邀访问格罗宁根大学哲学学院
韩国名校—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汉语教育国情调研计划
——日本长崎中国城社会组织发展与汉语教育调研
牛津大学乔治·彼萨卡其斯教授与我院青年教师座谈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代表团
应邀访问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
学院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访学的机会与平台。近年来学院选派各专业学生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格斯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学校进行交流访学,取得了突出成果,拓宽了学生学术视野,加强了各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友谊。
罗格斯大学学生工作坊
牛津大学学生工作坊
韩国首尔大学短期访问学术交流项目
“吉林大学学生国际竞争力卓越计划
——牛津大学—吉林大学哲学短期课程项目
哲学社会学院现拥有本科生640人,硕士生369人,博士生350人。学生的学术活动及文化生活活跃。毕业生多分配到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们中间,涌现出大批知名而有重大影响的校友。
哲学社会学院智博辩论社
哲学社会学院“北辰”小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
“朋辈协力·心理成长”系列活动
——哲学社会学院研究生开展“心灵花园,
以沙疗愈”团体沙盘体验活动
— 学院办学风格 —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学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为人为学其道一也”,沉淀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在哲学系建系30周年庆典上,以高清海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把它具体概括为四种精神:
为人治学一致的高尚精神
这是刘丹岩教授经常教导学生的话,学会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真正的学者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理性,勇于探索。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不趋炎附势、不顺风转舵,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忠于真理。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做学问一定要有老实态度,要在基础理论和基本著作方面下功夫,力求功底扎实;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学会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处理好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关系,理论的根基在现实,理论的依据在历史。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源于现实,同时又符合历史。这就是理论和实际、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学风。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我院几代教师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与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因此,刘丹岩教授经常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词句,要把握精神实质,要立志发展创新。高清海教授从80年代初开始,带领我院教师,打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使哲学面向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院的哲学学科处于我国理论研究前沿,为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
哲学是一门境界至高而又充满歧见的学问,从事哲学事业必须具有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境界,要有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否则是搞不好这门学问的。同国内一些兄弟院校老专业相比,我们建系较晚,在学术联系、资料积累、学者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处于薄弱地位。但是60年来,学院全体同志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不断发展我们的事业,使学院快速成长起来,跻身国内同专业前列。
哲社有我、共克时坚——哲学社会学院党员抗疫先锋
哲社有我、共克时坚——战“疫”中的哲社人
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哲学社会学院将继续坚持和突出特色与优势并重的特点,紧密关注和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发展哲学基础研究加强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同时,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注重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 专业(类)介绍—
哲学
专业简介
本专业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求真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本专业在国内享有很高声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础理论和政治哲学等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门类齐全,创新研究项目多样,学团社团活动丰富。本专业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有外籍教师2人,开设了专业英语、德语和古希腊语课程,与牛津大学、罗格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交流项目。本专业重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每年可选拔约25%本科生进入“求真书院”进行书院制培养并具有“推免”资格,另可推荐约25%本科生免试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大学继续深造。
主干课程
哲学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A、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I、II)、中国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I、II)、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普通心理学。
就业方向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党校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自主创业。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类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类的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能力以及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学学科综合素养,包括社会学学科视角、社会学学科方法等。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基础,面向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能从社会学专业视角开展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服务的具有创业基本素养和开创型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社会学专业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期后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
社会学
专业简介
本专业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和国营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社会学专业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与社会学调查方法和技能,准确运用社会统计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专业学习研究方向有:社会学基本理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
主干课程
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工作导论、西方社会思想史、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文化人类学。
就业方向
主要适应于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高等学校、各级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学理论及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也适合从事社会调查和社区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
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1.掌握社会工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掌握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主要伦理准则;2.掌握社会政策分析、社会问题调查及社会服务开发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3.具有开发社会服务项目、实施社会服务、运营社会服务机构的基本能力;4.熟悉社会服务于社会管理的主要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前沿理论和应用前景;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掌握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社会政策倡导等基本能力;8.能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多种专业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性服务。本专业毕业生有两个发展方向,其一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其二学生可以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干课程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社会工作行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就业方向
适合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发展、社会政策研究及社会福利管理与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在科研和教学单位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专业简介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熟练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险、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福利发展史、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福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保险法理论与实务。
就业方向
适合在政府机关从事社会保障、民政、公共事业管理、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适合在金融保险业从事保险经营、基金管理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适合大中型企业从事社会保险和人事管理工作。
应用心理学
专业简介
培养和造就拥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接受过心理学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训练,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本专业的主要方向是应用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管理心理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学各主要分支的研究成果,并能将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诸多领域大显身手。
主干课程
普通心理学(Ⅰ、Ⅱ)、解剖生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
就业方向
主要适合于从事大众传播、组织管理、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广告宣传、公共关系、民意调查、心理卫生等部门的实际工作;各级学校和各类公众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等领域中相关心理学内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内容来源: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出品单位: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往期推荐
1 | 汇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学校工科集群建设 |
2 | “杏”好有你!吉林大学第八届杏花文化节成功举办! |
3 | 吉林大学鄢俊敏教授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
4 | 聚焦“新芯片级技术”!吉林大学校友贡献突出,全球第5位获此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