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系纵览 | 物理学院:悟物穷理 启迪未来

吉大招生 2024-01-08

院长寄语 


院长:邹勃教授


同学们:


你们入读的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有着光荣的历史,于1952年,由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芶清泉等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创建。七十年来,经过几代人坚韧不拔,发奋图强,学院已经成长为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是一个潜心学术、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同学们,大学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匆匆数年,但却可以帮助你们应对前路的未知与挑战。因此,我有几点希望。


希望你们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使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高级阶段的学习任务,在于培养品德操守、思想感情,在于取得判断是非的知识和训练选择的能力。《四书》中的大学,远不是今天的大学,今天的大学更是担负着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任,而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永无止境。希望你们珍惜大学时光,揽万卷文采,汲百代精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绝不能高枕无忧,虚度年华。


希望你们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明确目标,勤奋务实。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你们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对概念的理解和建立科学图象,学会开拓和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培养和提升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只是暂时的,而这种能力将伴随一生;大学的学习,是拓展视野,开拓思路的过程,不要死读书,要与时俱进,要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爱好与兴趣,并确立目标,做好人生规划;要脚踏实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务实勤奋是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


希望你们愉快学习,砥砺品格,阳光生活。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只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在于把思想之灯点亮,是要帮助你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品判性思维、具备追求卓越的品质。希望你们不要一味追求高深的内容,要多读一些适合自己的书,勇于探究、勇于纠错,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学会把握感情,用理智处理问题。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学会打破现状,奋勇创新,坚定信念,阳光生活。


同学们,你们是吉大物理澎湃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像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要求的那样: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把个人抱负与理想融入到国家建设中,实现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希望你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保持不竭的热忱,都拥有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在不息的拼搏奋斗中成就华彩人生!





— 学院概况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于1952年,由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芶清泉、霍秉权、郑建宣、高墀恩等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创建。2001年7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教研室)合并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2014年,吉林大学农学部(原军需大学)物理教研室并入学院。目前,学院建有凝聚态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中心、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拥有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质模拟方法与软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


一直以来,学院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以特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拓展学科发展新领域,学科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1985年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被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指定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仅有7所高校入选。2022年,物理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汇聚了一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科研能力强、育人水平高、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8人,其中院士、杰青等领军人才10人,“四青”人才10人,唐敖庆学者45人,准长聘人才18人,鼎新学者9人,中青年人才占比达40%以上。


学院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注重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协同创新。2016年至2021年,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等国家级重大任务近20项,科研经费总计5.6亿余元;以第一通讯单位在Nature及子刊、Science及子刊、PRL、PNAS、JAC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700余篇。创建了CALYPSO计算方法,解决了凝聚态物质晶体结构理论计算难题,该方法被70多个国家3600余位学者采用,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继2014年和2015年学院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第三次获得该项荣誉。


学院坚持“知识、能力、信心、人格”多维度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化实践实训教学,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稳步提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教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建设国家一流线上课程3门,线下课程1门,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1门;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首批入选国家强基计划。


学院坚持“开放兼容,双向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加深与俄乌合作,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联合开设了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旨在培养精通英语、俄语等多国外语,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的物理学创新人才。充分发挥“111计划”引智基地效能,延揽一流人才;创办“海外名校学术工作坊”,加强本科生、研究生赴世界一流机构开展访学交流。2020年,学院正式获批加入欧洲核子中心RD50国际合作组织,深度参与国际前沿科技合作。学院目前已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日本名古屋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学院等。每年学生可申请学校各类交流项目进行短期或长期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14级本科生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学交流


15级本科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学交流


15级本科生名古屋大学暑期科研交流


16级本科生名古屋大学暑期科研交流


17级本科生名古屋大学暑期科研交流

物理学院现有本科生1100人左右。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导向、凝聚等功能,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在重视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的同时,结合学院特色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战略,文艺活动常规化、系列化、持续化。平均每年开展如迎新生晚会、毕业晚会、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合唱比赛(隔年举行)、物韵杯辩论赛、寝室文化节、结缘手工艺等各类院校级文化艺术活动100多项;针对新生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走进吉大,感受物理”系列活动;结合学科特点,坚持“活动-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年均开展“物理学术竞赛、各类主题科普讲座、天文野外观测、全国大学生CUPT竞赛”等学术科研实践活动30余场;积极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年均开展“探望孤寡老人”“南湖拾废”等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依托本科生党支部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两大理论学习基地,多角度推进青年思想引领机制,开展党员先锋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团日活动,进行理想信念、爱党爱国情感教育。


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志愿活动


南湖志愿服务活动


长春电影制片厂参观


物理学院“物韵杯”辩论赛


物理学院组织本科生篮球比赛


物理学院组织本科生足球比赛


2019级迎新晚会


2020级迎新活动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实习

由于物理学院毕业生特有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具有持久的专业发展后劲和较强的开拓能力,在现在就业形势下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十分受欢迎。2016-2019届毕业生就业选择行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等三大流向中。75%以上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内外各大高校就读研究生。


为激励学生勤奋进取,发扬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典范,明确专业志向,促进基础科学事业的发展,2016年学院在学校统一发放的各种奖学金之外,特别设立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奖学金,该项奖学金是学院在本科生中颁发的最高荣誉和奖励。凡学院在籍的全日制本科生均可申报,评选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4-5月进行。每年从申报人员里评选出10名品学兼优,在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学院召开表彰大会对本年度院长奖学金获得者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8000元的奖励。


学院本科生在专业教师带队下参加

十八界“芙兰”物理节之海峡两岸大学生

科技文化交流活动


物理学院举办暑期学校


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


2019级物理学专业的白子豪同学

受邀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本科生组队参加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精英人才努力工作、辛勤付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创新拔尖人才,逾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的8名本科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0余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良好的国内外合作办学基础和崇高的学术地位,逐步发展为我国顶级的物理学人才培养高地。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于1989年依托吉林大学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四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以高压与超硬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和高压科学研究基地,所在的凝聚态物理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项目重点建设学科。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领军人才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端人才。实验室以先进仪器设备为支撑,一流高端人才为核心,活跃的学术氛围为特色,已成为国际一流科研平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相关研究领域及应用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实验室以超硬材料和高压科学基础应用研究为核心,重点解决国家现代化建设、国际前沿领域重大科学与应用问题,取得众多国际、国内领先的科学成果,是国际上最早实现百万大气压的五个实验室之一,制备出了我国第一片CVD金刚石薄膜,在我国最早开展大尺寸CVD单晶金刚石高速生长研究,是国际上能够实现人工合成全部四种宝石级单晶金刚石的少数实验室之一;建立了高压下原位多物理量联合测量平台和晶体结构预测技术;发现了系列长程有序非晶碳等超高硬度的新型结构和材料;发现了压力诱导发光的新现象,并提出了PIE的概念;国际上首次理论预言高压下金属钠绝缘体转化、高压下转变温度超过200K的氢硫体系高温超导体,并被实验证实;理论上设计了新型氢笼合物高温超导体,被美国和德国两个实验小组分别成功合成,实验测得的超导温度高达250-260K,创造了超导温度的新纪录,大幅推进了室温超导体的研究进程。“超高压下简单分子凝聚体系的新奇结构相变和压力效应”“高压下钠和锂单质及二元化合物的结构与物性”“CALYPSO晶体结构预测方法与应用”成果分别获得2014年、2015年、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2016年、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超硬材料和高压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超硬多功能材料、高压科学和技术等研究方向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大量国家重要科学研究任务,做出了众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原创性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为增强我国相关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电池物理

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方向。在新能源领域,新型电池(包括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以及太阳能电池等物理电源),作为高效洁净的能源存储和转换装置,具有重要的地位。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6月批准建立,并于2014年6月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实验室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多学科交叉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二次电池、燃料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科学中的重大基础和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积极为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研究方向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新型能源材料的物理基础,二是高性能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三是燃料电池新材料与新体系,四是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围绕这四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建设了优秀的研究团队,现有固定人员42人,其中研究人员40人,另有流动研究人员5人。研究队伍中优秀人才及团队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专家1人,中组部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6人等。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实验室每年邀请二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固定人员出访交流,促进科研领域合作。同时,实验室注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实验室教师积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国内新型电池领域陆续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实验室配备有完善的材料制备与表征仪器,其中50万以上大型仪器13台,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超过3800万元,支撑着实验室主要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先后多项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且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具备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名师名家


张汉壮教授

张汉壮,男,1962年出生。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吉林大学特聘教授,吉林省高级专家。编著《力学》(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力学习题解答》、《CAP物理学-力学》、《物理学导论》等本科生教材四部;物理学导论、物理与人类生活、力学、电的产生与传输原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负责人)。从事物理学光学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SCI学术论文70余篇。累计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70余人。任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普通高校力学课程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CAP)物理专家委员会秘书、吉林大学校教学委员会主任。


知名校友


陈佳洱

陈佳洱,著名核物理学家。1934年10月1日生于上海市。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开拓发展中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1986年被评为我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各三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宋家树

宋家树,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高温合金及金属强度研究并获得成果。在特种核材料应用研究领域中进行了长期的开创性研究,参加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关键部件技术攻关,为发展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世绩

王世绩,物理学家,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52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55年转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之后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1959年至1964年在前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子物理室工作。回国后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所长、科技委主任、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等职。2003年起先后兼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同济大学理学部主任。


邹广田

邹广田,物理学家。1938年7月18日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吉林怀德。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5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协会副主席。


邹广田教授主要从事于高压相变与压力导致的新效应、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的高压、高压实验技术、超硬材料和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发表论文358篇,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自然基金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现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重大项目“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张泽

张泽,1953生于天津,中共党员,材料科学晶体结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张泽院士长期从事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电子显微结构研究,将原子层次显微结构分析与材料科学中重要问题相结合,系统研究解决了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国际材料科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


江雷

江雷,1965年3月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江苏镇江。纳米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曾任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江风益

江风益,男,1963年出生江西余干,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风益于1984年从吉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江西工业大学基础课部物理教研室工作;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固体发光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在南昌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2001年任半导体发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任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迟力峰

迟力峰,女,汉族,1957年10月出生。现为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担任ACS Nano,Chem.Commun.,Small,Acc.Mater.Res.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2016年获美国ACS Nano Lectureship奖;2017年获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2020年先后入选为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以及中国化学会首届会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专业(类)介绍 —

物理类

专业类培养特色

物理专业类培养采用重基础、重通识,兴趣引导型培养模式,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创新主导型科技人才。

专业类培养面向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物理专业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5学期后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


物理学


专业简介

物理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具有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优秀传统。现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和磁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声学与微波物理共四个专业方向。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理论物理为省重点学科专业,2015年理论物理中心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平台。2019年物理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理论物理学、声学、磁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五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物理学或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物理学或相关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优秀综合素养,预期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本专业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宽基础和纯粹物理型或应用物理型等课程体系,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物理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和磁学)、理论物理、声学与微波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


主干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I-II、计算物理。


专业课程:量子力学II、固体物理II、磁性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实验、原子结构、原子分子光谱、计算物理实验、广义相对论、粒子物理基础、半导体器件物理、低维材料物理化学、锂电池原理与技术。


实验课程:力热综合实验、电磁学综合实验、光学综合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高等院校、国防部门、企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及相关管理工作。

咨询电话

0431-85168400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11工程”“985工程”重点支持学科专业,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重视基础、注重实践、强调创新。自创办以来,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毕业生中超过一半的人被推荐或考取研究生,其他主要在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光电检测技术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目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激光应用四个研究方向,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激光、光电子及光通讯等基础理论,具备光、机、电、算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多学科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级创新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光电领域的前沿知识、独立研发能力和良好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教学、研发、管理等业务岗位工作。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计算机、物理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专业在重视传统光学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强调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初步训练,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专业方向: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激光应用。


主干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激光原理、光通讯原理、光电子学、信息光学。


实验课程:力热综合实验、电磁学综合实验、光学综合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基础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

咨询电话

0431-85168400



应用物理学


专业简介

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物理效应和实验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和其它应用技术,培养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打好深厚的物理基础,适当掌握高新技术,重点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2020年应用物理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物理学知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物理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应用物理学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及软、硬件基本原理知识、应用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和良好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科研、教学等业务岗位工作。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掌握物理、电子和计算机的宽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电子和计算机基础理论,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研究的训练,培养在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的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电磁传感器与电磁信号转换研究,智能仪器技术研究,电磁计量方法及仪器研究,汽车机电和电子设备研制,非传统能源物理与环保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主干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弹性动力学、信号与系统、微波原理与技术、声学实验。


实验课程:力热综合实验、电磁学综合实验、光学综合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到各种与新技术有关的科研机构、产业部门、技术开发部门、高等院校等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有关管理工作。

咨询电话

0431-85168400



核物理


专业简介

吉林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始建于1958年,2001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了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是“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吉林省重点学科。1978年被评定为硕士学科点,1997年被评定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博士学科点。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重新恢复核物理本科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物理学知识基础,核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具备核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核物理学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核物理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相关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核科学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和掌握核物理及核技术的基础和前沿知识、核科技研发的基本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良好的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核物理及核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岗位工作。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物理基础宽厚扎实、实验实践技能优秀,在传统核物理专业教学基础上,在核结构、核技术、中子物理、核探测、核材料及新能源开发等几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培养出适应性强、技术全面、理工兼备的高素质核物理及核科学的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1)核结构(培养内容:核理论、核模型、核谱学、核数据评价与测量等);2)核技术(培养内容:核电子学、核探测器、辐射防护、中子物理与反应堆技术、核电池、放射性测量与治理、辐照技术、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


主干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学、核物理实验方法理论及核物理实验、核电子学及模拟实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技术基础。


实验课程:力热综合实验、电磁学综合实验、光学综合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工业、农业、国防、医学、环保及相关领域从事核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咨询电话

0431-85168400



理科试验班

(唐敖庆物理学班)

专业简介

经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于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并成立以吉林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命名的试验班。“唐敖庆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大师级学科后备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唐敖庆班”坚持“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国际化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


培养目标

培养拔尖学生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拔尖学生培养旨在培养兼具中国根基和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国家基础科学及大科学工程储备人才。依托物理基础学科优势,为学生们打好基础研究的基础,引导学生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开阔思维,使之具备宽广的学科基础,获得充足的精神成长以及形成终身受益的基础素质。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本专业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宽基础和纯粹物理型或应用物理型等课程体系,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物理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和磁学)、理论物理、声学与微波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


主干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I、固体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I-II、计算物理。


专业课程:量子力学II、固体物理II、磁性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实验、原子结构、原子分子光谱、计算物理实验、广义相对论、粒子物理基础、半导体器件物理、低维材料物理化学、锂电池原理与技术。


实验课程:力热综合实验、电磁学综合实验、光学综合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咨询电话

0431-85168400



物理学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简介

吉林大学与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物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致力于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俄语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理工科人才。


托姆斯克理工大学是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始建于1896年,2009年被确立为国家级研究型大学,2013年被列入俄罗斯“5-100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俄罗斯首批教学和科研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校,曾两次荣获(2006年度、2016年度)俄罗斯联邦政府质量奖。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87位,全俄排名第11位。


吉林大学与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物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被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实施招生录取,学制四年。该项目采用双校园分段式培养模式,学生在两校分别注册学籍,前三年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学习,第四年在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培养。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用两校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引进托姆斯克理工大学优质课程和师资,俄方的课程和教学时数分别占项目全部课程和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双方配备专门的教师,单独编班授课。


学生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正常物理学专业的课程外,还需从零起点学习俄语和专业俄语,由托姆斯克理工大学选派的俄方教师授课。俄语课程每周不少于12学时,同时寒、暑假组织集训。学业成绩和俄语水平达到托理工入学标准者,第四年被派往俄罗斯继续下一阶段学习。学生在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设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学分、并符合双方毕业要求者,可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文凭。


符合吉林大学保送条件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被免试推荐到国内相关单位攻读硕士学位,获得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学士学位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申请留在托理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符合中俄双方选拔条件的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俄罗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插班生、研究生)等项目资助。

注:吉林大学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有专业志愿考生,入学后不能转专业,不享受学费减免政策,遵守双方学校教学管理规定,成绩合格者第四年起赴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就读,须完成双方培养方案方可毕业。

咨询电话

0431-85166365




内容来源: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出品单位: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往期推荐

1

院系纵览 | 文学院:文史兼备 知行合一

2

院系纵览 | 外国语学院:学贯中西

3

吉林大学鄢俊敏教授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4

汇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学校工科集群建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