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系纵览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吉大招生 2024-01-08

院长寄语 


院长:卢革宇教授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六十载院建青史,一甲子功成流辉。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卓越,科研成果丰硕,学术大师荟萃,在智能信息时代,做着最踏实、最认真、最真诚和最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凭成就说话,始终拿实力证明。你若也想为国家高精尖电子科学技术出一份力,那么,加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你将无悔!



— 学院概况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半导体研究室。1955年,已故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鼎三先生满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怀抱,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了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担任副系主任,并创立了半导体研究室。1956年,在高鼎三先生的带领下,半导体研究室研制出我国第一只锗大功率整流器,同年,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只锗点接触三极管,开创了我国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先河。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1959年,吉林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半导体系,组建了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专业和教研室。高鼎三先生任系主任兼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伊葆芳先生任副系主任兼半导体化学教研室主任。半导体化学专业是国家教委唯一批准吉林大学试办的特色专业。高鼎三先生提出了“理工结合,理化结合”的办学方针,并于1960年创办了半导体系办工厂,既生产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军用尖端产品,又为师生提供一个实习实践的重要基地,率先开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系工厂在文革期间依然坚持生产运行,并能研制和生产中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10月,成立了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同时撤销了系工厂,并招收学位研究生。1980年6月成立无线电教研室,1981年9月无线电电子学专业首次招生。1987年,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成立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01年5月,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获批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6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吉林大学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入选吉林大学首批“世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


目前学院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个本科专业,分属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其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吉林省专业评估中获评A类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和吉林省一流专业。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下设完整的4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所有的二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院还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新增“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评A-;目前,在申报“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师资力量强大,人才储备充实。现有135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73人,副教授39人,讲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91%。我院现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科技部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8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3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教授65人、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3支、省级优秀本科教学团队2支。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人才辈出、富有朝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院建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学院现有6个本科教学系(微电科学与工程系、光电科学与工程系、传感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2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微电子与光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建有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信息材料与器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级平台,还有10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先后获得“211”工程和“985”创新平台的重点支持和建设。2017年,吉林大学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入选吉林大学首批“世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


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激光加工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国家重点实验室:OLED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不断探索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监控,拥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和吉林省精品课各1门、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支以及“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领域的专门人才。五年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教材7部。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近6000万元。五年来发表SCI论文19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0多项。2010年以来,累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以上奖励12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

介绍超材料重构物质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

介绍半导体激光的发展与挑战

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异。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余名,研究生680余名。学生的学术交流和课外实践活动十分活跃,学生的科技作品连年在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以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五年来,共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72项,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23项。作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宝钢优秀学生奖、省级优干优生等各类杰出学生代表近20人;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在逐年提高,2022年约50%的本科毕业生通过推免、考试等方式到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学院毕业生深受半导体行业、智能制造业、信息产业等相关公司的青睐,就业情况在吉林大学名列前茅。除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外,学院还设有中国科学院空间科技创新菁英奖学金、“高鼎三”奖学金、天盾雷电奖学金、普泽奖学金、然诺奖学金、“究是学长”奖学金、维安半导体奖学金等社会奖助学金十余项,惠及学生比例达到10%,有效激励了学生的求学之路。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加优秀。近年来,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奖)3篇,国家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奖)22篇,国家级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9篇,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6篇。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70人;获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荣誉称号6人;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1人,“宝钢优秀学生奖”2人;获吉林大学“力旺精英学生奖”3人,吉林大学“红旗社会奖学金”一等奖1人,包揽校内所有相关社会奖学金。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受“博新计划”和“鼎新学者”资助4人。

学院一直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委基本方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启动教学“金种子”计划,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教学潜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引进或外聘一批教学年轻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快速成长,建立层次合理的优秀教学梯队,促进适合一流学科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建设。

学院重视、引导和促进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全力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边昭镇边昭村暑期社会实践,护花使者、清茶送温暖等志愿活动,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电子学院建院60周年院庆晚会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各类学科竞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知识技能专项培训等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日本、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保持密切学术联系,与德国图宾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德岛大学、日本理化研究所、韩国汉阳大学等互派交换留学生,互派教师学术交流,学院也接受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设有“2+2”双学士学位项目;与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设有“3+1+2”联合培养项目,可直接获得南特中央理工大学的硕士学位;与瑞典林雪平大学签订了“3+1+1”联合培养项目,可直接获得林雪平大学的硕士学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订“3+1+1”联合培养项目,可直接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学位。学院还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吉林省微纳传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每年都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科学家来学院进行交流访问,或者在线开展学术报告、学术会议、Workshop等学术活动,学院也有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海外著名高校进修和访学,国际交流非常活跃。

总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优势和特色,努力使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重点学科跻身国际一流行列,成为国家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摇篮、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快实现“把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成为能够对国家需求做出重大贡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的宏伟目标。



— 专业(类)介绍

专业类培养特色

学院秉承吉林大学“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传统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在六十余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科教融合,突出半导体特色”的办学方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服务意识,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懂交流、善合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大学一年级按电子信息类实行大类培养,一年后结合专业兴趣和第一学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专业培养。在专业类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电路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思政、法治、军事、体育、外语、劳动、艺术美学、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通识教育。本专业类下设5个本科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起源于学院早期的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专业,继承了学院不同时期的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技术、微电子学、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光电子学等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坚持“理工融合,科教协同”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半导体特色”,设置了半导体结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等理论课程和配套的实验课程,构建了完整的半导体课程体系和知识架构,是目前国内开设半导体系列课程最完整、最系统的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起源于原吉林大学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和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前者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授理学学士学位,后者是省级A类专业,授工学学士学位,两个专业均融合了电子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构建了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前者更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中的基础问题的能力,而后者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规划能力。


专业类培养面向

电子信息类的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为国家在电子信息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学术精英和企业人才,重点面向集成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光电子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感知、微波遥感等关键领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在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相关领域跟踪与发展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具备解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拨尖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突出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特色,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领域内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熟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及网络技术,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掌握电子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专门知识,覆盖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可在电子设备与器件、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硬件设计制造、科研开发与维护、工程设计、通信网络运营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方向:本专业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专业方向。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原理与技术等。


主要实践课程(含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信号采集与物联网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微波原理与技术实验以及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相关领域中宽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存储、识别、处理、显示与应用技术,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训练、严格的实验技术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电子信息科学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创新和开发的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电子信息或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电子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半导体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理论、原理与方法,具有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它相关领域跟踪与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这些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解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科学、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拔尖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以围绕现代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技术而开展的先进半导体材料、微电子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艺、芯片应用等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吉林大学半导体学科深厚底蕴的特色,培养具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科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培养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半导体、微电子与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研发人才。


专业方向:主要包括微电子器件方向、集成电路方向。


主干学科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量子力学、半导体结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集成电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硬件描述语言(HDL)与专用集成电路(ASIC)原理等。


主要实践课程(含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半导体物理性实验、半导体器件测试实验、半导体器件工艺实验、IC仿真分析与设计实验、集成电路设计验证实验、微电子器件模拟与仿真实验、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在微电子学、集成电路科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原理、设计、制造、封装与应用技术,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训练、严格的实验技术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领域继续深造;能够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集成光电子学等方面新机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开发、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电子工程相邻的专业从事相应的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微电子技术及集成电路等领域经过5~10年的实践锻炼,能够掌握所从事技术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以及社会需求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家国情怀和知识结构,预期能够胜任微电子和集成电路类相关业务岗位工作,具备成为行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光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现代半导体技术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理论,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能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发展前沿,以围绕现代光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而展开的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器件及其在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理工融合,半导体特色”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担当意识、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的电子信息领域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我国光电子、微电子和传感器等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为参与国际前沿竞争提供人才保障。


专业方向:主要包括光电器件、传感器件和集成电路方向。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结构理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实验、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实验、半导体器件测试实验、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实验、光电子学与光电器件、光电子学与光电器件实验、化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实验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业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开放性创新实验、科研训练等。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在光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传感器件、电路与系统等方面接受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具备研究、开发新系统和新技术的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等领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光电子器件、传感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器件等方面新机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开发、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专业领域经过5~10年的实践锻炼,能够掌握所从事技术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以及社会需求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家国情怀和知识结构,能够胜任电子信息类相关业务岗位工作,具备成为相关行业技术骨干或后备中坚力量的综合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


吉林省A类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电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智能信息处理等知识基础,掌握数学与物理、电路与系统、传感与控制、通信与网络、微处理与微控制器理论,具备国际视野、系统思维、科学实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等方面高素质复合型拔尖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电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智能信息处理为专业特色,构建科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培养体系,覆盖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领域;以高水平前沿课堂为引领,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为过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口径较宽、适应面广、系统性强、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


专业方向:本专业设电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智能信息处理三个专业方向。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主要实践课程(含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基础电工电子测量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工程训练C、认识实习D、业务实习D、电子工艺实习D、生产实习D、毕业设计(论文)D等环节。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扎实的数理、工程基础知识,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经过接受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和严格的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备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研究、创新和开发的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电子信息类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优良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等经过5~10年的实践锻炼,熟练掌握所从事的电子信息工程及其交叉领域学科专业知识,具备开拓性系统思维与创新性科学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团队负责人、技术或管理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或领军型后备人才等业务岗位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


(吉林省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与生物学基础,掌握电子学、光电子学、生物学与医学等交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与前沿医学技术,具有在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跟踪与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开展生物医学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解决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突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科学、光电子学、信息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突出理论结合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在电子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学、医学、化学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熟悉与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光谱技术及生物医学材料制备技术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与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学科飞速发展。可以从事生物医学电子器件开发、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光电子技术、生物医学仪器开发,科学研究、软件设计等专门技术工作。


专业方向:本专业设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等专业方向。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激光与光子学、工程生理学基础、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FPGA/CPLD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电子学、医学成像系统、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与应用、医学图像处理及实验、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材料学、人工器官、生物信息学和虚拟仪器技术及实验等。


主要实践课程(含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电子工艺实习、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研训练等环节。


主要实验:

基础电工电子测量实验、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生物医学传感器实验、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FPGA/CPLD技术实验、DSP技术与应用实验、医学图像处理及实验和虚拟仪器技术及实验等。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相关领域中宽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存储、识别、处理、显示与应用技术,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训练、严格的实验技术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电子信息科学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创新和开发的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学、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医学仪器等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生物医学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领域经过5-10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具备生命科学、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扎实的知识、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预期能够胜任技术骨干、技术中坚或中层管理人才等业务岗位工作。

学院网址:

https://ee.jlu.edu.cn/



内容来源: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品单位: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往期推荐

1

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王春朋:穷理知行“π”

2

院系纵览 | 东北亚学院:面向新时代 放眼全世界 聚焦东北亚 服务大外交

3

院系纵览|艺术学院:艺与道合 天与人一

4

院系纵览 | 外国语学院:学贯中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