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人工智能已经60岁啦?!

2017-12-09 AI起跑线 海豚学研社

AI起跑线  原创文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AI起跑线

推 荐 关 注



1956年,几位学者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举行研讨会,“人工智能”这一词汇就此诞生。


他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


此后,产生了多种理论,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诞生的向往和期待,但经过两次热潮后,最终均以失望告终,归于沉寂。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热潮,可以追溯到1957年。


一位名叫Frank Rosenblatt的心理学家兼计算机学家发表了名为“感知器”的算法模型。由此,确立了可以模仿再现人类脑神经细胞的“人工神经细胞”,或者说“仿神经细胞”的想法,并奠定了现今“机器学习”的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有效的应途有限,且“感知器”算法被指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次热潮没能延续。


第二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专家系统”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个时候的人工智能专家逐渐认识到一个问题:一个程序求解问题的能力,并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体系和模型,而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处理知识的能力。


由此,产生了一个研究思路上的突破,就是要让一个程序智能,必须向它提供大量某一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的知识。


这种认知上的突破,让专家系统的地位得以确立。


专家系统含有大量某个领域中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80年代后期,全世界各领域建立的专家系统多达2000~3000个。美日等国为开发专家系统,纷纷设立了专项基金和国家级项目,以期实现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但最终都没达到这一目标。


到90年代初,这些项目相继停滞,第二次热潮也归于沉寂。


但是今天,这种状况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借助“神经元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作为人脑最为重要能力之一的“模式识别”能力,在计算机上突破性地得以实现,并达到了可应用的水平。


这次,打破沉寂的,是一只猫——谷歌之猫,让人工智能的热潮,再度兴起。


(什么是谷歌之猫?欲知详情,我们下回分解)



- End -




我们是——

人人能懂的人工智能学习小组


我们还在预热中,赶紧上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