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7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澹台氏 家族起源族谱

夜听宝妈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澹台山,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儒孔子有一个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湖(今江苏吴县);另一说是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遂以湖(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裔子孙遂以“澹台”为姓氏,称澹台氏,世代相传至今。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都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难以成才,故不为孔子所器重。但澹台灭明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澹台灭明游历到长江,南游至江西,在南昌定居,并设立书院讲学,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后世的千古成语“以貌取人”的典故由此而来。澹台灭明品行端正,鄙视趋炎附势的世俗,因此贤名远扬。据说,当年澹台灭明进入南昌城,就是由进贤门而入。他设立书院讲学,对南昌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南昌人亦希望更多如澹台灭明一样的贤士能来南昌,故而将澹台灭明进入南昌时的城门命名为“进贤门”。后来为了接纳更多的贤人高士来南昌,树立南昌城南大门的形象,还在进贤门外修筑了一座绳金塔


澹台氏族人大多尊奉澹台灭明为得姓始祖。澹台氏如今并不多见,许多澹台氏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澹氏、台氏了。

源流二

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政权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澹台氏一族中,有出自古代党项民族者,以汉姓澹台为姓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党项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源出古代羌族的一个分支,史称党项羌。而西夏国的开国君主李元昊则自称是鲜卑族拓拔氏的后代。在史籍《宋史·夏国传》中记载:“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在史籍《辽史·西夏外记》中也记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另在史籍《金史·西夏传》中也称:“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到了西夏末期,朝政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政敌和宗党间的斗争激烈。大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数次征讨西夏,经过长期的抗争,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军所灭。西夏灭亡之后,国民中有许多人迁居南宋政权所地,一部分党项澹台氏族人落居于江南孝感地区,由于原本的汉文化程度就非常高,因此很快即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另有一部分党项澹台氏族人被蒙古军裹胁至和林格尔地区为奴隶,逐渐融合至蒙古族中,成为呼和浩特、包头地区蒙古族澹台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澹台氏皆源出西夏王朝党项民族,且具有皇族历史,同宗同源。虽然他们如今属于不同的民族,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郡望,即濮阳郡,与澹台灭明所宗之澹台氏的太原郡望明显有别。[1]


得姓始祖

澹台灭明。据《姓氏考略》记载,可知澹台一姓,是居者以地名为姓而来的。在山东嘉祥县南的澹台山旁,相传古时灭明居之,即以地为姓,称澹台氏,故名为澹台灭明,字为子羽。后来,澹台灭明南游至江苏吴县东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后来地陷为湖,人称澹台湖,也就是今苏州著名的澹台湖,湖侧仍有坟可见。依照《史记》的记载,澹台灭明是当时的鲁国武城邑人,即今山东省人。他们的得姓历史大约在2500年左右。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县)。故澹台姓的始祖就是澹台灭明。


迁徙分布

澹台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一位门阀,望族出太原郡。澹台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澹台姓起源于春秋时候,鲁国地名为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后来有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喜欢这里的风景并居住于此,就以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故叫澹台灭明。他的后代,就承继澹台为姓,世传澹台氏。另一种说法,也是源于地名,但是一名为澹台的湖泊。书载,灭明南下游历各地,曾居于澹台湖滨,并以湖名为姓。后人因之。澹台氏如今并不多见,许多澹台氏早就简化成台氏了。澹台姓望出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是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今山西省的运城市河津市榆次市,河南省的商丘市孟州市,河北省的冀州市邢台市、张家口市、衡水市临西县,山东省的泰山市,潍坊市、曲阜市、宁阳市、高密市聊城市蓬莱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安徽省的凤阳市、六安市,湖北省的孝感市当阳市,上海市,北京市,陕西省的咸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等地,均有澹台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澹台灭明

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南)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相貌丑陋,但为人公正,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300人,名扬各诸侯国。因其貌丑,孔子开始曾以为才薄,当发现其优点后,则自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


澹台敬伯

东汉名士,又名澹台恭,会稽人。向薛汉为师学习《韩诗》,为薛汉最知名的弟子之一。薛汉的弟子中,以澹台敬伯与杜抚、韩伯高等最为知名。

近现代名人

澹台静农

台静农(1902--1990),现代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1月23日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叶集镇,父亲台兆基,字佛岑,母亲姓樊。台静农原名台传严,后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改名静农,改字伯简。他一生当中所用的笔名有:青曲、伯简、静者、龙坡里小民、歇脚庵行者等。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台静农是“未名社”成员,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乡土文学家,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兼写诗歌、散文,多载《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后集为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别于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为《未名新集》之一。鲁迅主持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他自己的小说入选了四篇,台静农也入选了《天二哥》、《红灯》、《新坟》、《蚯蚓们》等四篇,是当时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之一。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香港作家刘以鬯曾说:“……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


澹台向斗

直隶南乐县人,清同治戊辰科武进士。[2]


澹台安有

(1942~),山西河津人。林学家,教育学家。曾任行政职务:合水林业总场城壕林场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城壕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庆阳地区华池林业决场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庆阳地区林业局副局长。甘肃省庆阳林业学校校长。曾任社会兼职:中国林学会会员、杨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西北森林经理学会理事。甘肃省林学会理事甘肃省林业职工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森林经理学会理事。庆阳地区林学会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理事。《香港国际教育研究中心》高级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发现杂志副理事长。《庆阳科技》编委。


澹台文杨

女,山东菏泽市城市形象代言人[3]


澹台国红

男,运城百家联盟创始人。


澹台君凤

星光大道-2011 05 31,勇夺本周周冠军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毁璧堂:孔子有弟子澹台灭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见官。子游很称赞他。有一天,他带了一块价值千金的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时,突然起了大浪,两条蛟夹着船不让走。澹台·灭明说:“我这个人,只能够用仁义的方法取走我的东西,决不能用势力威胁我而抢劫我的东西!”说罢,就拔出剑来将两蛟斩死。蛟死后,浪也平了。之后澹台·灭明把璧扔到河里,谁知投了三次,璧又跳到船上三次,最后他干脆后把璧毁掉,这才继续行船走人。


斩蛟堂:同“毁璧堂”。


字辈排行

湖北潜江澹台氏字辈:“家传世哲继”。


通用联


四言

望出太原;

源自澹山。

——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澹台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行高避径;

学博通诗。

——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武城人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相貌丑陋,但品行高洁端正,光明磊落,从不走歪门邪道,不为公事从不去见卿大夫。孔子后来说:“以貌取人,会失去子羽。”下联典指东汉会稽人澹台敬伯,跟从薛汉学习《韩诗》。薛汉的弟子中,他和杜抚、韩伯高最知名。


春秋世泽;

投璧家声。

——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人澹台灭明,为孔子弟子,尝渡河斩蛟,投璧于河。


六言

春秋孔子高弟

汉代薛师名徒。

——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贤人澹台灭明,为孔子高足弟子。下联典指东汉名士澹台敬伯,会稽人。师薛汉习韩诗,汉弟子中,以敬伯与杜抚等最知名。


十言以上

立品端方,不逐风尘势利;

守身刚毅,顿除蛟孽波涛。

——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贤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洁操自守,非公事不入邑宰之门(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介绍)。


学授圣门,高尚表武城之节;

德娴容止,英豪仰投璧之威。

——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