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悦读 |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银行企业身份话语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银行企业身份话语研究
现代外语. 2021,44(02)
北大核心 CSSCI AMI
史兴松 程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 要: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出发,结合语篇-历史分析法,借助语料库工具Wmatrix分别从宏观主题、中观沟通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三个层面对比了中美银行企业概况中身份话语建构的共性及个性。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突出发展历程、行业排名、组织架构等主题;侧重企业能力沟通策略,借助数量标记语、高级形容词凸显企业雄厚实力,积极建构行业领导者身份;而美国企业强调员工关怀、社区服务及环境保护等,倾向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多使用积极施为类动词呈现企业具体活动,建构社会贡献者身份。本研究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话语建构能力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商务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身份;话语策略;身份话语构建;
1.引言
身份研究是当前人文社科研究的热点,经历了从传统身份观向社会建构观的转变。传统身份观强调身份的社会属性,认为身份相对稳定不变,是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或扮演的角色(Stryker 1987),如性别、年龄、种族或职位等;而社会建构观则认为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话语互动中不断建构、动态协商的结果(陈新仁2014)基于社会建构身份观,国内语言学领域学者开展了大量身份与话语互构研究,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国家身份、民族身份、教师身份等,对机构身份关注较少,企业身份作为机构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学界引起的关注愈发有限。然而,企业身份建构影响受众对企业的印象感知及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同,进而影响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乌楠、张敬源2019),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国际学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已开展企业身份研究,但相关研究多从管理学和营销学视角展开,依托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证调研相对较少,国内语言学界对企业身份的关注更少,而语言无疑是承载并构建企业身份的重要话语媒介。在国家大力推广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中国品牌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出海的时代背景下,从语言学视角探讨企业身份话语建构对提升海外受众的认可度具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
鉴于此,为拓展企业身份研究的理论方法视野,丰富我国企业话语研究的内涵外延,本文将从社会建构身份观出发,运用语料库工具Wmatrix,结合跨文化、商务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理论精华,对中美银行企业概况采用的话语策略及其建构的身份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以加深对中外企业身份话语异同的了解,为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话语建构能力提供参考。
2.以往研究概览
"机构身份"是"机构向公众的自我呈现(self-representation)"(Christensen2008:1016)。而身份与话语不可分割、相互建构,因此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从话语建构视角研究机构l身份,涉及大学机构身份(如陈建平2016,2017)、政府外宣话语中的关系身份(柴改英、韩骅2017)及年报话语中的企业身份(乌楠、张敬源2019)等,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陈建平(2016:32)提出了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策略及模式的分析框架,采用语篇-历史分析法,分别从宏观历史语境、中观身份维度及微观话语策略三个层面,对分别选自中国、英国、美国三所大学网站上的学校简介进行分析。陈建平(2017)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了上述框架中的微观话语策略分析。参考此研究,乌楠、张敬源(2019:222)构建了企业机构身份1话语分析框架,分别从宏观主题、中观话语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三个层面对比华为和苹果公司年报语篇建构的企业身份。受上述研究启发,本文也将采用语篇-历史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针对企业身份话语的研究起步更早;相较于国内学者,他们的研究体裁范畴更广,论及企业概况、年报、企业网站等。其中,企业概况是对企业身份最直观的话语建构,是对“我是谁”的最基本回答,一般包含企业简介、发展历程、文化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等基本信息,及企业战略、业务介绍、获奖情况等重要商业信息,是企业1仔细推敲后向大众呈现自身形象、构建自我身份的重要媒介。因此,企业概况成为国际学者研究企业身份的常用素材(Pollach2005;史兴松、单晓晖2019)。例如, Pollach (2005)1对企业概况中企业呈现自我(self-presentation)时使用的话语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企业倾向借助人格诉诸、逻辑诉诸及情感诉诸等劝说手段突出企业值得信赖的身份类型,且多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拉近与读者间距离。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企业概况也开始予以关注,但研究多集中于翻译领域,尚缺乏从身份话语视角对这一体裁的探讨。就研究方法而言,现有研究多对单个企业或少量企业的部分语篇进行定性分析,鲜有研究借助语料库工具对企业身份话语进行大规模调研。而采用语料库工具能够弥补研究人员主观判断的不足,为1身份话语建构研究中的微观语言特征分析提供量化参考(柴改英、韩骅2017)。
在各类语料库工具中, Wmatrix突破了简单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局限,能够识别文本中突出的语义域(Rayson 2008);有助于揭示商务话语蕴含的价值倾向及意识形态(Breeze2018), Sun&Jiang (2014)利用此工具识别中美企业使命宣言中的隐喻,研究发现中企倾向于将自身塑造为竞争者,而美企则更多以合作为导向,将自身塑造为有责任心与道德感1的社区成员。Breeze (2018)对比了不同行业企业年报评价话语中突出的主题语义域,发现不同行业建构企业形象时突显的价值倾向存在差异,如金融企业突出语义域S1.2.5[坚韧;强劲的],塑造企业有活力的、阳刚的(masculine)形象。上述文献证实了采用语料库工具Wmartix进行企业身份话语研究具有合理性与适切性,用其对企业概况中呈现的企业身份话语进行考察在研究视角、对象及方法上均有一定创新。
3.理论框架及研究问题
参照陈建平(2016,2017)和乌楠、张敬源(2019)研究,本文将以语篇-历史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探讨中美银行企业概况对企业身份的协商建构。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分支,语篇-历史分析法关注话语与社会的互构关系,即话语如何反映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又如何影响话语形式(Wodak 2001)。该理论视角主张从主题内容、话语策略及语言特征(Wodak 2001:72)三个层面将话语置于社会语境中探究其社会建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身份话语建构研究中。依此分析路径,本文提出由宏观主题、中观沟通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三维视角构成的分析框架(如图1),对中美银行企业身份话语建构开展研究。
图1 企业身份话语建构分析框架
宏观层面,本研究将对比中美银行企业概况突出的主题差异。为降低人工识别引起的误差,本文借助语料库工具Wmatrix对两国企业概况中突出的主题语义域进行自动识别,然后对识别的语义域、搭配及索引进行分析,得出两国企业概况突出的主题内容。Wodak (2001:69)指出研究者采用语篇-历史分析法对某一具体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时不仅应选择合适的语言分析角度及分析工具,而且应选择适当的理论对分析结果做出阐释。在宏观主题层面,中美两国文化是建构企业身份话语最直接的社会语境,因此本研究将借助Hofstede et al.(2010)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两国企业身份话语建构中的宏观主题差异。
中观层面,陈建平(2016:33)指出中观分析需“洞察语料内容、归纳与反思,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去形成分析框架”。本文研究对象为企业话语,介于商务话语语境中,而企业沟通策略既能反映宏观主题,又能洞察微观语言特征,有效对接宏观与微观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基于Kim&Rader (2010:60)关于企业沟通策略的相关论述形成三个观察维度,即企业能力策略(Corporate Ability Strategy)、企业社会责任策略(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及混合策略(Hybrid Strategy),考察中美企业在自我身份建构中侧重的沟通方式。企业能力策略重在展示产品服务、企业发展、企业规模、风险管控能力等,旨在增强受众对企业实力与专业性(expertise)的理性认知;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则以呈现关怀员工、保护环境、服务社区等企业社会责任为主,有助于激发受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感信赖;混合策略则表示企业既重视呈现企业能力,也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沟通策略。以上三种沟通策略是考察企业沟通方式的重要观察维度,同时对进一步揭示企业突出的身份类型具有很强概括能力。
最后,微观语言特征分析将结合语料库工具Wmatrix自动生成的词表(word list)、词性(part of speech,POS)分布及相应的索引(concordance)分析企业身份话语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实现形式。参照上述分析框架,本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中美银行企业概况在宏观主题层面是否存在语义域分布差异?宏观主题有何特点?第二,中美银行企业概况在中观沟通策略层面是否存在差异?分别建构何种身份类型?第三,中美银行企业概况在企业身份话语建构的微观语言特征层面是否存在差异?
4.研究方法
4.1语料搜集
本研究分别以2018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与美国500强企业排行榜为样本框,为避免行业差异对企业话语的影响,特在同类企业即上榜银行企业中选取研究样本,其中中国23家,美国20家,均是两国银行业代表,其企业概况能够代表该行业企业身份话语特征。研究旨在对比中企外宣身份话语与美企身份话语的建构策略,因此研究语料选自中企英文官方网站及美企官方网站企业概况项下所有文本,分别构建中美银行企业身份话语语料库。数据筛选过程中,因发现两家备选中企银行的英文官方网站尚在建设、无法访问,所以最终将样本企业限定为中企21家、美企20家。考虑企业网站会实时更新,语料搜集集中于2019年6月17日-19日完成;最终建成中企身份话语语料库(Chinese Corporate Identity Discourse,简称CCID)共56886形符数(token),及美企身份话语语料库(American Corporate Identity Discourse,简称ACID)共55780形符数。
4.2分析方法
上文提及,本研究采用由兰卡斯特大学Paul Rayson博士开发的在线语料库工具Wmatrix对企业概况进行文本分析。该工具内嵌的CLAWS及USAS(UCREL Semantic Analysis System)能够进行词性及语义自动标注(准确率分别达96-97%及92%),并能对比观察语料库与内嵌参照语料库(本文选取BNC Sampler Written)自动生成主题语义域分布表(Rayson 2008)。所依循的UCREL语义赋码集(Semantic Tagset)包含21个语义域(A-Z),每个语义域下包含多个次语义域,共232个;如语义域“I:产业中的金钱与贸易”,包含“I1:金钱:一般”,“I2:商务”,“I3:工作与雇佣”及“I4:产业”四个次语义域。本研究将借此识别观察语料库中超常或过度使用的语义域(对数似然率LL≥6.63,p≤0.01时),为宏观主题及中观沟通策略分析提供依据;同时该工具能生成关键词表(keyword list)、词性分布表(POS),并能对关键词搭配进行索引(KWIC concordance)等,可用以分析微观语言特征。该语料库工具析出的各层面数据能够很好对接上文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有效探究中美银行企业身份话语异同。
5.研究结果与讨论
5.1宏观主题分析
研究首先利用Wmatrix分别对中美企业概况进行主题语义域分析,提取各自排名前二十的主题语义域,对比两国企业身份话语中呈现的共有及特有语义域(见表1、2);并通过各语义域的高频词和搭配索引分析,总结中美银行在建构各自企业身份时凸显的主题特征。由表1可见:两国企业概况中前五个共有语义域I1[金钱:普通]、I2.1[商业:普通]、I1.1[金钱与支付]、I2.2[商务:销售]及A5.1+++[评价:好]分别用以介绍“企业性质”、“业务类型”及“行业地位”,反映企业基本信息,是对“我是谁”的基本回答。
此类语义域在中美银行构建自我身份时皆有表述,具有共性。但细查发现,两国企业在共有语义域的使用频次及高频词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A5.1+++[评价:好]在中企概况中出现较多且排名靠前(分别排名5、7、19),而在美企概况中排名第19。该语义域常采用高级形容词“best”,“excellent”,“greatest”等描述企业所处“行业地位”(如例1),是对企业自我身份最直接的积极建构。相对而言,中企使用频次更高,倾向引用第三方机构的积极评价(如行业排名、获奖情况)证实其行业地位、凸显企业竞争力,同时使建构的企业身份“有据可循、有源可溯”(乌楠、张敬源2019:226)。而引述外部机构评价强调企业地位,属高权力距离文化表征(Singh&Matsuo 2004:866)。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在权力距离文化维度指数得分较高(中美分别为80:40)(Hofstede et al.2010:57),受此影响中企在其商务话语中更倾向强调企业地位及实力。
(1) The Bank was awarded the title of the“Best Corporate Bank in China”by Global Finance...(ICBC)
表1 中美企业身份话语共有主题语义域及高频词
语义域S8+[帮助]用以介绍“企业服务”,高频词为“service”,“support”,“help”等,两国企业均通过描述“企业服务”、“企业活动”,将自身建构为服务提供者,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感(Liu&Wu 2015)。但相比而言,该语义域在美企概况中更为突出(排名第2,中企排第9),这与史兴松、单晓晖(2019:77)的研究发现一致,即美国金融企业使用的“帮助”语义域显著高于中企。从文化视角理解,美国在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维度的指数高于中国(46:30)(Hofstede et al.2010:194),因此更倾向通过呈现企业优质服务建构自我身份,以此消除客户风险感知(例2)。
(2) We responsibly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hat enable growth and economic progress.(Citi Bank)
语义域S5+[属于某群体]在两国企业概况中的高频词也存在差异,中企多使用“branch”用以描述其业务分布广泛(例3),侧面展示企业实力。而美企则多使用“community”,“team”,一方面用以呈现企业的社区贡献(例4),另一方面用以展现团队精神(例5)。
(3) The Bank…smoothly rolled out the systems of ICBC Mexico,Zurich Branch and Prague Branch.(ICBC)
(4) We are investing$150 million on community grants and support to help more Americans.(Capital One)
(5) Our team members are our most valuable resource.(Wells Fargo)
语义域A1.8+[包含]中,中企的高频词为“comprehensive”,如“comprehensive strategy/risk management”等,用以呈现企业“全面经营策略”及“风险管控能力”,而美企的高频词为“Diversity&Inclusion”,共出现48次,可见美企通过强调包容多元文化表达“员工关怀”。从文化角度解读,美国属个人主义文化(Hofstede et al.2010:97),较重视员工个体利益。
综上可见,两国银行虽在描述企业基本信息时存在共有语义域,但在具体表述中存在差异:中企更突出“行业地位”、“业务分布”及“风险管控”等企业能力;而美企重视展现“企业服务”、“社区贡献”及“多元文化”等企业社会责任。
表2 中美企业身份话语特有语义域及高频词
梳理两国企业特有语义域并细察各语义域的高频词(见表2)及搭配索引发现:中企重在呈现“发展历程”,常使用语义域N1[数字]、A2.1+[改变]及T2+[时间:开始]呈现企业悠久历史(例6),用以侧面反映企业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企业悠久的历史变革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语义域S7.1+[权力]则反映中企“组织架构”(例7),用以建构企业权威身份,这与中国高权力距离文化是分不开的(Hofstede et al.2010),此类文化强调社会地位、管理层级及权威。
(6)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on 1 January 1984.(ICBC)
(7) Currently,the Bank.s Board of Directors is composed of 17 directors,including…(Bank of Communications)
美企特有语义域表现为:13.1[工作与雇佣:普通]、A6.3+[比较:变化的]分别从工作环境及企业文化两方面突出“员工关怀”(例8)。L1+[活着]中高频词为“life”和“lives”,一方面展示文化包容性及多元性(如a wide variety of life experiences);另一方面则呈现意图提升客户、员工及当地社区生活质量的愿景(如making life better for…)。语义域A15-[危险]通过“social/environmental risk”,“risk assessment/management/reduce”等高频词反映出美企关注潜在风险及其风险管控能力。语义域N3.2+[尺寸:大]用以呈现“企业规模”、“发展历程”,在美企概况中使用较少,排名第20位。
(8) We value our differences an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diverse and inclusive workplace where everyone can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our company.(PNC)
此外,美企概况还突出“环境保护”(例9)(语义域W5[环保],排名18),而该语义域在中企中显现度较低(排名84),可见美国企业更重视突显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9) We work hard every day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ur planet faces in ways that will create long-term value for Fifth Third Bank.(Fifth Third Bank)
综上发现,与共有语义域相似,上文特有语义域及其高频词同样反映出中美企业在身份建构中因文化差异呈现出主题差异。中企受高权力距离文化影响,着意突出“发展历程”及“组织架构”,倾向建构历史悠久、管理层级分明的权威身份;而美企受个人主义及权力距离意识较低的文化影响,在企业身份话语中重视个体发展与需求,突出“员工关怀”及“多元文化”,关注“环境保护”及“社区贡献”等企业社会责任,重在建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身份。
5.2中观沟通策略分析
从企业沟通策略(Kim&Rader 2010)视角分析,中美银行企业概况呈现的上述主题语义域既包含企业能力信息,也包含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两国企业均采用了混合式沟通策略,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就企业能力策略而言,两国企业均强调其行业地位,突出语义域A5.1+++[评价:良好],使用“best”,“excellent”等积极评价语展示企业竞争力;但相关语义域及高频词在中企话语中更为凸显、使用更多(见表1)。中企前二十个语义域中只有一个语义域S8+[帮助]明显呈现企业社会责任,其他均属企业能力范畴,可见中企侧重展现企业雄厚实力,力争从理性认知层面赢得受众信赖(Liu&Wu 2015)。即使排名靠后的语义域S7.1+[权力]及T2+[时间:开始]也是从组织架构、发展历程方面强调企业能力,因为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企业管理层级分明、享有悠久历史都是企业实力的重要表征。
美企虽呈现了企业能力信息,但相关表述并不凸显,且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美企注重对“风险管控”与“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塑造,如语义域A15-[危险]的高频词为risk,搭配“managing risk well”,“risk is inherent”,一方面呈现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企业对内在风险的认知。
与中企相比,美企更侧重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企业话语突出对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关怀,使用与员工、社区及环境相关的语义域:A1.8+[包含]、A6.3+[比较:变化的]呈现美企对多元文化的包容,I3.1[工作与雇佣:普通]、S5+[属于群体]及W5[环保]分别建构“关怀员工”、“服务社区”及“保护环境”的企业身份;相关话语究其根本意在通过情感诉求(affective appeals)赢得受众信任(Liu&Wu2015)。与美企相比,中企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呈现较少,这一发现与史兴松、单晓辉(2019)对中美企业网站跨文化研究结果一致,可见我国企业外宣话语在社会责任信息阐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综上,在中观层面,我们发现中企倾向企业能力沟通策略,建构历史悠久、管理层级分明的“行业领导者”身份;美企侧重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构建关怀员工、服务社区、保护环境的“社会贡献者”身份。
5.3微观语言特征分析
5.3.1高频词分布
从Wmatrix生成的词表(word list)看,中企身份话语中排前十的高频词为:
“bank,financial,China,management,business,customers,rank,Chinese,comprehensive及best”;
而美企身份话语排前十高频词为:
“our,we,communities,employees,clients,diversity,business,financial,customer及corporate”。排名第一的高频词均是自指称呼语,而称呼语是身份最明显的标志(陈新仁2014)。中企倾向使用“the bank”自称,通过非人称化且较为正式的表述方式维持与客户间距离,表达对客户的尊重(Liu&Wu 2015),同时也建构了自身权威身份。而美企多用“we”及“our”建构群内身份,将企业与客户拟人化,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Liu&Wu 2015),更具亲和力。这一发现与乌楠、张敬源(2019)年报话语身份研究所得结论相反,他们发现中企侧重亲民身份建构,而美企侧重权威身份建构。这一差异可能源于两个研究所选企业性质不同。国内大多银行资金雄厚,其行业性质使其在企业身份建构中重视维持权威地位,倾向使用较为正式、非个人化交际风格。
此外,中企多使用国家相关名词(如“China”,“Chinese”),而美企则无此特征。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属集体主义文化(Hofstede et al 2010:97),重视集体利益,因而中企注重表达国家归属,并倾向与国家政策建立关联(例10).
(10)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macro poli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ua Xia Bank matches financial services with customers.demand…(Hua Xia Bank)
另外,中企概况前十位高频词中只提及一种利益相关者,即顾客(customers)。其他高频词如“comprehensive”,“management”则呈现企业战略,“rank”,“best”用以描述“行业地位”,再次证实中企倾向采用数字、排名等呈现企业能力沟通策略。而美企提及多种利益相关者,包括“communities”,“employees”,“clients”及“customer”;同时“diversity”用于呈现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体现员工关怀。这些高频词在微观语言层面进一步佐证了上文对宏观主题及中观策略的阐释,即美企侧重表达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社会贡献者”身份。
5.3.2词性分布
观察Wmarix生成的词性分布表(POS)可见,两国企业较多使用一般形容词最高级(JJT)、副词最高级(RRT)等积极评价性词汇建构自我身份。企业概况主要以自我积极建构为主,这与van Dijk(2000:44)的观点相符,即“意识形态话语的一般沟通策略通常表现为正面自我呈现(positive self-presentation)”。此外,基数词(MC)、数量词(NNO)在中企概况中高频出现;中企倾向用具体数字佐证其对“发展历程”、“企业规模”等相关陈述,增强可信度。而第一人称代词复数(PPIS2)和物主代词(APPGE)常出现在美企概况,如“we”,“your”,“our”等使沟通更具对话性,这一发现与王立非、部寒(2018)针对企业年报话语特征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美企话语更具互动性。
此外,本研究还着力分析了两国企业概况的高频动词(表3),因为动词是企业具体活动及行为的体现。数据显示,中企多使用has (VHZ),一方面呈现企业拥有的丰富资源;另一方面用作动词完成式,展示企业已取得的成就。按照Halliday&Matthiessen (2004:170)在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中描述的六种过程,has (VHZ)常用于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中的属有过程(possessive process),即载体(carrier)具有某属性(attributes),可赋予载体多种资源,因此中企通过描述自身特性及现有成就建构“行业领导者”身份。而美企中动词原形(VV0)较多,且多属积极施为类动词,企业作为积极施动者,通过描述具体企业活动构建“社会贡献者”身份(Liu&Wu 2015);类似地,美企使用的动词ING分词形式(VVG)多为积极施为类动词,如“helping”,“providing”。而中企所用动词进行时态除描述企业提供服务外,还使用如“representing an increase…”,“ranking”,“operating”,“adhering to the rule…”分别从企业业绩、行业地位、经营范围及价值观等层面展现企业能力,而描述企业具体活动类的动词使用较少。由此可见,在动词使用上,中美银行所建构的企业身份同样存在差异,中企强调自身能力、美企强调社会贡献,这与宏观主题及中观沟通策略分析结果一致。
表3 中美企业概况中动词分布
综上,在微观语言层面,中企较多使用“the bank”自称,同时还使用“comprehensive”,“rank”,“best”等高频词彰显企业能力,倾向正式、官方的沟通风格;而美企则偏向对话式沟通风格,更多使用“we”,“our”等指称词拉近与读者间距离,同时提及员工(employees)、社区(community)等多种利益相关者,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此外,词性分布上,两国企业均倾向使用积极评价性形容词、副词建构自我,但就动词使用来看,中企多使用“has”,“representing”,“ranking”等凸显企业资产、业绩、地位等自我能力;而美企则偏向“helping”,“providing”等积极施为类动词突出企业社会贡献。
6.结语
本文借助语料库工具Wmatrix,结合语篇-历史分析法的三维分析路径,分别从宏观主题、中观沟通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层面对中美银行企业概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国企业在三个层面的身份话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且各层面的话语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呼应、互相建构,共同阐释了中美银行各自的企业身份话语特征。研究从社会建构身份观出发探讨中美银行企业身份话语,丰富了国内机构身份话语研究范畴,同时也验证了采用该理论框架阐释机构身份话语的有效性及理论价值。
此外,本研究强调身份与话语间的互构关系受文化语境制约,并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了中美企业在语言特征、沟通策略及身份类型等层面的异同,揭示了中美文化差异对企业身份话语的影响及具体表现。此研究视角及相应研究结论提醒学界乃至业界在大力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话语能力、建构合理有效的外宣身份话语时,需对外宣话语的文化调适问题予以充分关注。
本研究表明中企外宣话语虽然以英文为媒介,但仍表现出比较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企业概况呈现的权势关系意识明显。然而,在对外沟通中,了解自身与目标国企业身份策略的差异性并有意识地进行适应性调整是提升企业国际话语能力的有效措施。依据本文发现,未来中企外宣话语可考虑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沟通,以提升他国受众对企业的积极印象感知。
此外,本文对企业概况进行了多层面分析,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探讨了其对身份建构的社会功能,相关研究发现有助于丰富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关注并掌握商务话语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话语特征及功能。
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往期推荐
文献悦读 |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