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燃灯者》自序

吃果读书 2021-09-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新文化 Author 赵越胜

燃灯人,当你手摩我顶,静似奔雷,一只蝴蝶正为我,预示一个石头也会开花的世纪。

——周梦蝶


《燃灯者》初刊已愈四载。书出版后,有许多朋友喜欢。大家向往我在书中纪录的老一代学人的风范,感叹追怀他们远去的背影。

以此知中华文脉未绝,三千年衣冠风物,不会泯灭于几十年风卷沙埋。

此次续编问世,补入《骊歌清酒忆旧时》《若有人兮山之阿》《渎神与缺席》三篇,都事涉五十年前那场浩劫的记忆。

我在整理这些篇什时,汉娜•阿伦特的名著《黑暗时代的人们》常常浮现心中。

我极爱书中的这段话:“人性原本有它自然的生长。但在遭受迫害的强力下,受害者会彼此接近,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完全消失。从而产生一种温暖的人际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能顺利发展,它会培育出一种稀有的仁厚和至善。它是生命里的源泉,只要活着,就有欢乐。”

我们这些经历过黑暗的人,确实体会过人性的坚韧。唐克兄弟在革命喧嚣中的琴声,志扬兄弟在单身牢房中的思考,顾圣婴“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决绝,都如深埋灰烬的炭火,明亮灼热。日月不夺爝火之明,无数微弱的生命之火,亦将照亮弥天黑暗。


最初我讲述燃灯者的故事,并没有想把它公之于世,那是一次私人写作,为把那些瑰宝留给自己。周先生教诲我三十多年,志扬与我三十年彼此砥砺,唐克唤醒少年心中的渴望……都让我心存一份感恩。

正如史怀哲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深感谢那些燃起火焰的人。我们受其所赐,就应向赐予者表述我们的深谢之情”。

书中记述的都是寂寞之人。或大隐于市,或身后寂寞。但寂寞本是哲人常态,知识人的本份,艺术至深的境界,幻想者的归宿。

《燃灯者》初版曾有幸获南方报系2012年度散文大奖。在获奖感言中,我曾对燃灯者的寂寞有如下思考:

班达用clerc而非intellectuel来命名他的名著《知识人的背叛》,因为clerc一词的本意是守护神圣秩序之人,在中世纪被用来称呼神职人员。在我看来,这个神圣的秩序就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普适价值,不管它是来自神恩还是自然法的规定。

这个词近于我们先人典籍中的“士”,经典儒学中的士是大道的守卫与传播者,士“志于道”,士“从道不从君”

班达所论的这类知识人,应该执着于不计功利的精神追求,言说更高价值的存在,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评骘世界的狂乱,断称“我的王国不在此世”

这个“不在”绝非冷漠放任、寄意旷远,而只是不把思考的疆域囿于某个“现在”,因为或许这个当下此时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无论其外表多么煊赫,它也只是横亘于空间,持存于时间。

这类知识人所言说的东西,虽不囿于“此世”,却更深地植于人类存在的厚壤。他们像抓紧海底礁岩的锚,一任海面波涛汹涌。他们的职责是持守,他们的武器是语言,他们的境遇是寂寞。

这寂寞的言说却有它无尚的尊严,君王威权欲以势相夺,知识人却借天地之声一叩洪钟,使寂寞发为大音。

唐雎一士之怒,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力抗秦王,反至未来的始皇帝“长跪而谢”。彭皮尼骄傲地告诉凯撒,您可以给人民以公民权,却不能给人民语词。这堂堂正声捍卫着精神和语言的尊严。

语言也会经历厄运。人一旦为奴,心便遭桎棝。朗吉努斯早告诉我们“奴隶偶或有其他才能,但奴隶却没有一人能成为演讲家”,因为“辩才的源泉是自由”。

不过,我们仍能眼见无数词语堆砌着,无数印刷品流布着,无数聒噪震响着,但这些只是语言的躯壳,言说的精魂早已流离失所。

言说不再是心灵交流的工具,思想自由的载体,爱与美的表述,而成为隐蔽的暴力,以威权的蛮横和说教的空洞遮蔽了人的本真生存。这诉诸暴力和虚假的语言,只适宜培养奴才,也只适宜奴才使用。


奴才的语言没有尊严,它靠卖弄耻辱获取快感,以俳优的谄笑博取权势的赏识,一有机会,它们便会把民族连同它的语言一并拖入深渊。

中华先人素有对文字的崇敬,《文心雕龙》开首就是“文之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径直把文看作与天地同生共体。

回首先秦诸子的雄辩,大汉赋者的壮阔,魏晋名士的飘逸,盛唐诗家的浑涵,两宋词人的旖旎……,数千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多存于这些灿烂的文字,是华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

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学习语言,像手指之于键盘,步履之于薄冰。心灵感受音乐,手指让钢琴鸣唱,理智知道危险,感觉却寻找立足。

在此学习中,我们常涉足贫瘠之所,荒原上会站满欢呼的人群。贫乏的心灵觉不出贫瘠的语言,壅塞于途的闲言、高台之上的喧哗,往往会被视作丰裕的明见。

终于,轻肥的言语遮蔽起苦寻的真知,像波舒哀所言“我想给你们的肉体创造其精神,谁知你们连精神都充满肉欲”

让肉体焕发出精神,这是教化的责任。苏格拉底视为终身任务。教化必需启蒙,点亮灯,让光投射到远处。所以康德说“教育便是面向未来”,他指出,我们首先要有善好的观念,然后让受教者相信,尽管困难重重,这个善好是可以实现的。

他问道“如果现实社会中人人撒谎,诚实就只是幻想吗”?燃灯者们恰恰在此,以自己的学识,修为,友谊和献身精神,实践着教人趋善向好的活动。在士林凋残、斯文扫地的年代,他们高贵的人格便是那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了一家人”。

因为他们,我们才不至陷入只见人群不见人物的空虚。因为他们,我们才不至在黑暗的荒原上载歌载舞。诗人朱赢吟咏道,“你点亮了灯,我才开始恐惧黑暗”。我想接着说,正因为体会到此一恐惧,我们才奋起争取光亮。

2016年复活节于巴黎


本文选自《燃灯者》(增补版)自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4月北京第一版。


著作者赵越胜,1954年生于北京。1970年在北京当工人。1978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参加筹办《国内哲学动态》。1979年,在恩师,哲学家周辅成先生鼓励下,直接考上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西方哲学。毕业后,去了社科院哲学所。1989年移居法国巴黎。


周国平老师说他是“天生的精神贵族”。刘苏里老师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少有的“奇才”。

事实上,我们无法对他做世俗意义上的定位。在他身上,的确有贵族的两个基本特质,品位和勇毅。贵族的勇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国捐躯,一是为国续命,续文化香火之命。他的作品并不多,但篇篇精到,多被传颂。

为此诚挚推荐:赵越胜先生著《燃灯者》(最新修订版、绝版、独家):

1、□□□:本书因不可言说原因,曾“消失”几年时间。现少量复活,尽力保留了最初的内容。 

 
2、经典:本书被视为记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代知识分子交往的经典之作,周国平作序,陈嘉映、徐友渔、白岩松、徐晓联名推荐。


3、稀缺:网上已溢价到100多元,先知书店有幸与出版社达成合作,仅售42元,新会员即可19元购买。 



4、思想厚重:作者为燃灯者立传,为思想找寻薪火相传者,也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5、文采极好:刚出版,就荣获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

6、口碑:有书友说:“刚拿到本书只是惊叹价格便宜,但读完以后,价格只是一方面,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本是让人为之落泪。更有幸见证了那个年代“燃灯者”,将自己的光投射给众人,并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才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本书刚复活两天就已经售卖出1500多本,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独家、绝版书,刚复活后,已经所剩无几。 



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谢阅读及分享

延伸阅读:

中国人为什么要读托克维尔?

刘军宁:被误读的保守主义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

赵越胜: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

往事并不如烟


▼ 推荐阅读赵越胜著《燃灯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