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定性瞬间:让转瞬即逝的美成为永恒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决定性瞬间:

让转瞬即逝的美成为永恒

文:鸟人与鱼  编:先知书店


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布列松

作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他被誉为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被誉为 “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人类喜剧的报道者”。

▌" 决定性瞬间 "的摄影美学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 ……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驭。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布列松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1961 Marilyn Monroe

《玛丽莲·梦露》就是如此,布列松在梦露不经意间抓拍了这张照片。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人们看到了梦露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这与他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他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拍摄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实为宗旨,他从不使用闪光灯等附加光源,当光线不足时,他宁可使用高速胶片。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 ——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


▲布列松踩在梯子上观察、拍摄

▌在一刹那凝固不休

布列松曾旅行到科特迪瓦,在那里他差点死去。因为他感染了“黑水病”,在持续的高烧中,他开始筹划自己的葬礼,他写信给自己的祖父,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诺曼底一处森林的边缘。

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的双手。他在科特迪瓦时已经拥有了一台照相机。在非洲死里逃生之后,布列松回到法国,定居在马赛,拿起了照相机。对此他曾解释说:

“ 我当时突然领悟到,照相机可以在一刹那凝固不朽 。”

他在马赛购买的莱卡35毫米照相机和50毫米镜头,此后陪伴了他很多年。


“ 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这个转眼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瞬间 。”

▲1933 Children playing in ruins, Seville, Spain

在这张照片中,断壁犹如一个镜框,给人以电影之感。看戏、起哄、打闹、劝拉的孩子们倚墙形成两条线,汇聚在一个拄着拐杖的瘸腿的孩子身上,形成一个V 字形。在嬉笑打闹中,让人迫切的关注着这个瘸腿孩子的命运。

再看,图中每个小孩都在视觉上与其他孩子们相抗衡,各自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尤以一男孩抱住恶作剧的小孩的瞬间,戏剧张力十足。在这个决定性瞬间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布列松的情感与理智。

“ 对我来说,照相机就是一本写生簿,捕捉即时灵感的工具。你要在瞬间对你所看到的一切提问并做出决定,通过一个有限的取景器向人们解释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表达,却也需要你集中精力、训练有素、敏感,并有几何构图的美感 。”

▲1934 Prostituée, Calle Cuauhtemoctzin, Mexique

▌作时代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一切

布列松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1945 Germany

▲1962 West Berlin. The Berlin wall

1940夏,他被德军俘瞄并送去服苦役,从制造装炸弹的大板条箱到铲肥料他都干过,这期间他两次企图逃跑却都失败了。

“ 做手工,修铁路,在水泥厂、曲轴厂工作,在一口大锅里洗烂菜,制干草垛,做这些所有事的时候,我脑中只有一件事,逃跑。 ”

1943年第三次逃跑终于成功。

此番遭遇,让布列松更能体会被占领区人们的心情,之后更加关注难民和战俘的遣返问题。

▲1942 Italian children in Naples

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加缪等人的肖像。

▲1944 Henri Matisse, Vence, France

布列松去拜访亨利·马蒂斯,在其别墅Le Rêve中拍下了这位大名鼎鼎画家的肖像。马蒂斯一直在画画,画鸽子、画人,不望镜头,布列松就拿着他的相机在亨利·马蒂斯周围走来走去,完全被当作空气。

“ 他窝在角落里一动不动,我们没有交谈,仿佛我们彼此不存在似的。 ”

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不介入的行为。

▲1944 PICASSO AT HOME IN THE RUE DES GRANDS-AUGUSTINS, PARIS

“ 我所拍的图像,是我的内在和外在两个世界交融的结果。 ” 布列松把他那一瞬间感觉通过照片表现出来,唤起了观看者在感情上的回响 。

▲1944 portraits of Albert Camus in Paris

“ 不要给自己贴上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标签,做一个摄影记者吧。否则你很容易落进自己的套路里,把超现实主义暂时放在角落,向现实前进,不要犹豫 。”

▲1946 Mohandas Gandhi with his secretary, Pyarelal Nayyar

“ 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要认识什么是重要的场景。当他的眼睛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对象时,相机所做到的只不过是把眼睛所决定的固定在胶片上 。”

▲1946 Pont des Arts,Jean-Paul Sartre

▌建立“世界第一摄影团体”

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 马格南图片社 ”。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总部。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

战争时期,卡帕在前线与死亡斗争,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名作。马格南图片社在二次大战之后,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马格南摄影师 " 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 " 世界第一的摄影团体 ",是个" 神圣的群体 "。

▲1948 Kashmir

1948年,布列松曾亲历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巴黎解放。

▲1948 Birla House, Gandhi Dictates Message Before Breaking Fast, Delhi, India

▲1948 INDIA. Delhi. GANDHIs funeral.

他还来到中国,亲自记录了和平解放北平(现在的北京)这一历史性事件。


▲1948 Beijing

他分别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最后的6个月和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的6个月内,从事了大量拍摄活动,在北京记录下了最后一批太监的影像,并见证了北京新政权的建立。

▲1948 The Forbidden City

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这些作品是历史的见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49 Shanghai China

▲1948-49 Last days of Kuomintang, Shanghai, China

1948年12月-1949年1月,由于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国民党决定每人可以兑换40克黄金。12月消息一经发布,数以千计的人排队等待数小时。装备着租界留下的武装的警察,仅做了一个维持秩序的手势,人潮汹涌,最终有十人因拥挤致死。

布列松摄影下的中国让人深思。

▲1949 A street view in Shanghai, China

▌看到戏剧性的可能,抓住生活的本质

此后布列松又前往荷属东印度,拍摄纪录了印尼的独立。最终,布列松的摄影之路引领着他游历了世界 ——墨西哥、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等诸多国家和地区。


▲1950 India

“ 你必须要在当地生活,去接触了解当地人,并建立关系。你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跟当地人一样的状态,你不应该评论任何人与事物,尽量保持和善,去喜欢他们,不要无礼,不要难搞,因为你的态度将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


▲1950 Teheran, Iran

1954年,布列松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


▲1954 Lenin’s and Stalin’s Mausoleum, Red Square, Moscow

▲1973 Leningrad

卡蒂埃-布列松总是在适当的时间呆在了正确的地点,他走近某处,然后看到了某种戏剧性的可能。

“咔嚓”,瞬间按下快门,在这不断变化着的日常生活中,看清在那细微一瞬间中存在着的某种真相。

▲1961 Greece, Cyclades, island of Siphnos

“ 我最渴望的,就是要抓住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情势的全部本质,我深信只要一张照片就够了。 ”

▲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巴黎,法国,1932年

▌永远的传奇:布列松

1980年夏,布列松正式退出摄影界。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但是,他几乎从来不允许别人拍摄他本人的照片,他的意愿似乎是永远躲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描绘和刻画芸芸众生。

摄影对布列松来讲只是一种近似本能的爱好,对整个世界来说,他的作品却是永不褪色且极其宝贵的珍品。

▲1999 Alpes De Haute-Provence, France

2004年8月2日,布列松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据他的亲友透露,布列松连续许多天都没有进食,最终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于8月2日不幸离开人世,于4日在法国普罗旺斯下葬,并举办了简朴的葬礼。

▲布列松简朴的墓地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 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

布列松的作品具有优雅、稳重、神奇、简练的视觉语言,那种深层的美感是我用言辞所表达不了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成为二次大战后衡量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尺度。

▲1961 Marilyn Monroe

“那种优美、魔幻般魅力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摄影家的作品中。甚至那些在情感、风格等不同于他的摄影家们,也不得不正视他的作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馆名誉馆长约翰·萨克斯克


▲1971 USA. Colorado. Aspen. Independance Day

布列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在产生美感的同时,突出时间和地点等新闻要素。当他把镜头对准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时,他所逼近的主题远远超过那些社会焦点所含的内容。

无论什么题材,那种细致的观察、人性的包容和无与伦比的抒情,形成了他作品独具一格的风格。


“ 你的前一万张照片一定是最糟糕的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如果说历史学家是从过去的材料里,发现书写历史的材料的话,那么艺术家则是从他面对的当下,发现书写将来的历史的材料。影像绝不只是记录,所有的摄影大师,都是带着对事件的看法、对美的理解去观察这个社会。


然而,在布列松镜头里,历史学家与艺术家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布列松不仅关注那些搅动世界的大人物,更记录那些“柴米油盐式”的小人物,作品不仅是一幅幅构图绝佳的照片,更是基于人文关怀下重要的历史档案。他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对人类集体命运的认知,是一种超越文字的力量——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因此,一本影像经典、一张照片何以不被历史尘埃淹没而得以流传,其中没有套路,但却有着相同的共性:即打动人心的力量。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典藏版《传奇布列松》,这套书绝不仅仅是“摄影资深玩家的必读书”,更是一套值得典藏兼具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的“20世纪影像史”。



◎布列松摄影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一套中文世界迄今最全的布列松摄影集,由法国蓬皮村中心历经10年策划才完成出版。换句话说这套书承载了以上的一切心血,装载着布列松的一生。书中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影像,都是首次公开披露,迄今依然鲜见于互联网。



◎致敬大师的不计成本之作:本书原版为“纪念布列松逝世十周年”之作,为了给收藏的读者带来超预期的体验,中文版更是在原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不仅对布列松的照片采用了最新的修复技法,为了留存住最好的表现力,本书采取了顶级设计与工艺,封皮采用高档特种纸压凹、烫黑工艺,内文采用日本进口亚光纸,搭配锁线精装,做到了不计成本。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这套《传奇布列松》上市不久即绝版。现今,各大平台早已售罄,网上溢价更是高达4、500元。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携手《传奇布列松》出版方,独家代理了这套值得典藏的影像经典,以更实惠的价格呈现给读者,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吃果读书”防失联必看
文章被删除了,看书吧!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学识、见识、胆识:陈寅恪的三重境界
何兆武忆同窗:旧社会同学见面不问家庭成分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因为对自由的恐惧,人们“心甘情愿”被权力控制
陈丹青:“大都会”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
人大教授:诺奖为何最权威?因为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自擂!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