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德统一后,因翻越柏林墙而被射杀的东德青年格夫洛伊的家人起诉开枪士兵亨里奇,要求追究亨里奇的法律责任。在法庭上,亨里奇的辩护律师辩称:亨里奇作为一名守墙士兵是在执行命令,作为一名军人执行命令是天职,他别无选择;如果要说是有罪,那罪也不在己。而旁听席上的人们也多数接受了上述辩词,从心理上默认了亨里奇是无罪的。然而,法官赛德尔面色严峻、义正词严地反驳道:作为一名军人,当发现有人翻墙越境时,不执行上级命令(开枪)是有罪的;但是,你可以打不准,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你在举枪瞄准自己的同胞时,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而这也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赛德尔还说:在这个世界上,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发生冲突之时,良知才应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因为“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赛德尔的话在庄严的法庭上回响,给人以深深的心灵震撼。旁听席上,许多人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有的人相拥而泣。亨里奇的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胸口剧烈地起伏。他将目光投向格夫洛伊的家人,说了句“对不起,我错了”,就低下了头再也无力抬起。最终,他因蓄意射杀罪被判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当履行职责成了一种罪恶,就会有一种东西比职责更值得遵守——那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良心。你有服从命令的义务,但你有打不准的权力。换言之,如果你是柏林墙边持枪的士兵,看见有人翻墙,你的责任就是把枪口抬高一点;如果你是1960年独自巡逻的民兵,看见有人逃荒,你的责任就是放他们一条生路;如果你是城管,看见小贩四散奔逃,你的责任就是跑得比小贩慢一点。“把枪口抬高一厘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成为文明国家的军警在面对非刑事犯的同胞时,最高的思维底线和行为准则。
一个社会,如果人心坏了,社会就不可能好,即使有再完美的制度也顶不住。而且,社会本就是由人组成的,什么样的人民,造就什么样的社会。一个整体上人心败坏的社会,也不可能创造出良好的制度。活的越久,越觉得一个善良的人有多珍贵,再贵不过人品贵,再好不过有原则。良心,是一个人的底线,更是一个社会的底线。然而,这个底线却总是遭受持续的破坏,被压的越来越低。人们坚守良知的成本,有时会变的无法承受。善良,不应被视为一种弱点,它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为此,吃果读书特别推出“良知底线书单”,从思想家们对良知的思考中,汲取坚守良知和底线的力量。
本书是亚当·斯密的传世佳作之一,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
如果说,斯密的另一本著作《国富论》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市场经济,找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这本《道德情操论》是人类第一次尝试为现代市场经济立道德心。
拿自己的面包无偿赠予他人,那是仁慈;而拿面包以适当的价格卖给他人,那是利己也利他;无端抢夺别人面包那是恶行,哪怕是饥不择食、不得已而为之。
斯密把他认为的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论述怎样建立一个有确定的行为准则的社会。
可以增进本人幸福的个人品质是什么?能够增进他人幸福的个人品质是什么?本书给出了确定无疑的答案:善良是利己利人的力量。
米尔顿·弗里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何怀宏的《良心论》被誉为梁启超《新民说》之后,“现代中国伦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出版即引起轰动。本书打通了西方现代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构建了一种强调底线与基本义务的、面向中国现代社会的个人伦理学。
本书不是要求人“圣洁”、“崇高”、“伟大”,而是呼吁对基本义务的担当,以及在情感上对这种义务的敬重和事理上的明白。
本书呼唤的不是圣者贤人,而是正直的人、能坚守正当原则的人,是一种“人人可践行”的底线伦理。
何怀宏还有一本著作叫《道德 · 上帝与人》,通过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解答中国社会中思想、道德与伦理的问题,直面中国人的观念困境。
何怀宏曾说:“我有时想,我们社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心肠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脑子不够清楚;并不是因为现在生活的这几代人中善良的人太少,而是因为糊涂的人太多。”
当下的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的碰撞更加激烈,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何怀宏老师的书,无疑是最有建设性的思想资源之一。
本书是秦晖的口碑佳作之一,其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秦晖是这个时代中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认为:在我们这里,共同的底线不是左、右派各自坚持的“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本书的“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简而言之,争取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社会保障,就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共同的底线。在秦晖的语境下,底线问题不再只是被动地应付社会的堕落,而是积极地创造良序社会的契机。本书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它让善良带上了锋芒,让人懂得:善良不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好人首先要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和保障。
抛开信仰谈良知,总显得有点浅薄。信仰是一个良序社会里不可替代的东西。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其整体的道德水平状况也必然堪忧。
《信仰与传统:迈斯特文集》是先知书店“西方保守主义经典译丛”中的一本,本书阐释了信仰和传统对维持社会的巨大作用。书中金句频出,熠熠生辉。
作者迈斯特在书中写道:“想烧掉一座城市,有个疯子或顽童足矣,重建它却需要建筑师、材料、工匠和钱财,尤其是时间。”“我们大家都被一根柔韧的链条拴缚于上帝的御座,它约束我们,但不奴役我们。天下万物的秩序中,最令人称奇的事情,便是自由人的行动受神明的支配。”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善良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上帝。因此,他对良心底线的坚持,不只是自我意志的贯彻,更是对上帝的依从。所以才有人说,有信仰的人就有底线。
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信仰常常被忽略,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理解了信仰与传统的作用,就会明白,良知从来不是虚妄。
这世上最贵的东西,就是良知,用金山银山都买不到。良知,是一个人最大的不动产。生而为人,良知应该是我们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抛弃良知。良知不是知识,它比知识更重要。良知是做人的根本,是承载知识的车船,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良知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知识可以被原谅,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原谅。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为此,吃果读书再次诚荐“良知底线书单”,从思想家们对良知的思考中,汲取坚守良知和底线的力量。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含限量签名独家版本)
张维迎:天理与王法哪个更重要?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