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有井水处有金庸
有村镇处有高阳
文:网摘

从热血青年到回归本色
 
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原名许晏骈,为钱塘望族,杭州横河桥许氏门第显赫,高祖许乃钊咸丰年间官至江苏巡抚。
 
许乃钊是嘉庆庚辰榜眼,官吏部尚书。光绪初年的军机大臣许庚身,再早些入值南书房的许寿彭,都是高阳的曾叔祖。

到了高阳一代,时代风云变幻,家族前清昔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
 
上世纪二十年代,高阳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名门世家。在他念大学时,恰逢战乱,学业未完便入空军军官学校服役,后来跟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1960年高阳辞卸军职,转入新闻工作,长年担任《中华日报》主笔,并曾任总笔,于1982年退休,1992年病逝。 
 
高阳本人由于抗站关西失学,大学未毕业便进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年也是有志抗站报国的热血青年。
 
从学校出来,顺理成章地做了国民党空军军官,而后,随军辗转到了台湾。一直做到国民党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

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高阳一生博览群书,投笔从戎是时代的需要,他的本色仍是一介书生。
 
也就是说,退伍之后的高阳才回归了自我。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出手极快,作品极多,个人的才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毕生著作89部,其中绝大多数是历史小说。
 
当台湾评论家尉天聪将高阳比作中国的巴尔扎克时,高阳曾诙谐地说:“愧不敢当!我跟巴尔扎克相似的,只有晚婚这一点。”高阳49岁时与22岁的郝天侠小姐结婚。

婚后,郝天侠名下的两幢房子,都借与高阳抵债。债就像影子一样一直伴随高阳,他的婚姻失败了。高阳后来又有了一个红粉知己,名叫吴菊芬。
 
两人同居后,他的生活重新变得规律起来。早上6点起床,整个白天全部用于写稿看书,有时为了赶工,连夜写作。 

高阳名士风流,诗酒自娱,与三五知己话旧谈掌故,直至夜深以至通宵达旦,是他最大的乐趣。独坐屋中灯下慢饮,也是他喜欢的意境。 

左起至右:高阳、牛哥、诸葛青云、古龙


老百姓的代言人

高阳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塔里的作家”,而是像从前天桥下的说书艺人,一个老百姓的代言人。
 
五十年代初期,高阳先生开始写小说。高阳先生对明清史非常熟悉,对历史材料掌握之丰富,文字之引人入胜,是少有的。
 
台湾《中华日报》总编辑刘昌平慧眼识珠,约高阳写长篇小说《李娃传》,使高阳在这方面的才华得以崭露、发挥,从而走上了历史小说的创作道路。  
 
高阳最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在高阳笔下的乾隆、慈禧、等一个个君王的政治生涯和私生活,我们不仅看到了作为人的本性显露的宫闱生活,而且,还了解了从前的民意和今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 
 
他的博闻强识,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使他的历史小说具有融艺术想象与学术考辩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以考据入小说,以小说成考据。”

在历史的尘埃里,发掘人物最本真的面目,不人云亦云,在搭建历史舞台的时候,更注重细微的雕梁画栋,然后将人物放置于舞台,显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在不同角度对历史的冷静观察,显得卓尔不群。 
 
不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框架都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而且,古事细节时常都有据可查。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高阳烂熟于心,随时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
 
高阳不但有史才与史学,而且有史识,对近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判断,如对慈禧、李鸿章、胡雪岩,或"百日维新"、"义和团之变"等等。
 
比时下一些所谓的历史小说,毫无史识,只知道拼凑一些阿谀庸俗口味的"皇帝杂耍"古事,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作家杨明曾说:“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史学家的“才,学,识”

 
历史小说家,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作者,除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外,他必须具备厚实的历史功底,具有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 既不能完全脱离历史,又不能照搬历史,此中分寸很难把握。
 
如此,他才有可能以小说的形式写出历史的真实。高阳历史小说的一大优势,就体现在这一方面。
 
晚清历史,头绪纷繁,变幻莫测,"剪不断,理还乱"。
 
高阳却是从容驾御,诸条线索,分别写来,又交错相关。在一张一弛的古事叙述过程中,晚清的历史面貌自然地显现出来。读者在急欲了解古事的进一步发展的阅读渴望中,不知不觉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实。高阳历史小说的另一大优势,就体现在这里。

高阳先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创作历史小说时,常常用尺量地图,在草稿纸上演算书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发展所需的时间,努力使自己的小说经得起读者的多方位的检验,从不主观臆造。
 
他在构思新著时,未必像许多人写文章那般,先拟好工整架构,而往往是身上一张薄纸,记下大纲,然后就像酿酒,假以时日,当这张纸变皱,又写满了旁人难以辨识的草字之际,即表示文思成熟,可以动笔了。
 
高阳的前妻郝天侠说:“高阳先生撰写历史小说的技巧,以及他在写作之前、写作期间,对于史料钻研的努力与创见,确有异于他人之处。
 
读高阳的历史小说,会有一种很浓的临场感,读《李娃》时,仿佛我们也活在唐朝里。读《慈禧前传》,好像我们也处身于宫中。


据当时记者采访,可以了解到,高阳对史“事”脉络分明,史“时”更能完全分开掌握,要清末有清末,是中唐不会写成盛唐。高阳在同一个时间里,最多曾进行五部小说的写作。
 
高阳对一个朝代的人生哲学、感情世界、生活习惯甚至器皿用物等,都连贯一气,毫无“移植”的牵强。 
 
高阳的才气有目共睹。高阳的学与识,既得自家学渊源,也得自刻苦的攻读和异常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识、学兼备,高阳便登上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相传"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著述宏富,《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梦断红楼》等均已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刘知几曾经提出著史者必须具备“才,学,识”三种标准。用这三种标准同样可以衡量历史小说家的优劣。高阳先生这三者无不具备。
 
高阳的历史小说不单深具娱乐性,更蕴涵高度的文学价值,海外华人圈对此评价甚高。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十亿人口,没有出过一个高阳
 
在当前书市,历史小说热销,写历史题材的作家层出不穷。挑出这批作家中的佼佼者与高阳做一个比较,用"武侠小说"群体做比拟,高阳可比金庸,其他的历史小说作者最多只可比拟梁羽生之类。  
 
高阳的众多作品在大陆行畅销,已将近二十年,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盗版书随处可见,都说明了高阳的受欢迎程度。


他的《慈禧全传》,就如让人不期然而然地撞到一座宝库。说的是慈禧,写的却是“晚清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官场黑幕、权力角逐、社会百态……全景展现。
 
他的才气有目共睹,放眼海内外,堪与之比肩者寥寥。《慈禧全传》、《胡雪岩》系列更成为为官、为商的必看之作,为他赢得遍及海内外的大量读者,金庸、倪匡、张爱玲等大家纷纷激赏,张大春说,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是历史小说大家,长于史料考证,凡笔记、野史、诗文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他对于清代历史有独特研究深度,在《红楼梦》、诗词的研究上亦成一家之言。

◎ 不是红学家,却有着许多红学家难以企及的红楼底色
 
高阳不是红学家,但他的高祖、叔祖都是清朝高官,他打小就是钻在大清肚子里的蛔虫,对里面的道道儿,门儿清。
 
高阳还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小说家之一,历史功底厚实,生活阅历也丰富。他能从清史专家的角度去推测曹家境遇,更能从同为小说家的角度,理解探讨曹雪芹写作红楼梦。这就比某些红学家单纯从考据角度推测人物更为可信。

比如红楼梦主题,一般概括为“色即是空”,高阳则认为“曹雪芹有名士癖气,他的‘色即是空’,实际上恐怕还是由沧桑之感蜕变出来的,所以并未真正看破红尘。”
 
某资深读者:很多角度是以前不曾想过的,读了那么多红楼专著是第一次见到,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 “几麻袋密档”练就的“考据眼”,洞悉人心幽微处
 
高阳家学深厚,后天更勤。据说为了写《慈禧全传》,高阳曾看过几麻袋从北京运到台湾的宫廷密档。前妻郝天侠佩服道:“对于史料钻研的努力与创见,确有异于他人之处。”
 
因此,高阳潜心研究30年,写出《红楼梦中“元妃”系影射平郡王福彭考》等重要考征文章,并对后四十回究竟出自谁手,曹雪芹是不是贾宝玉等重要问题做出精彩解读。
 
◎  史界奇人以史解诗,传递给读者独特的诗史体验
 
高阳是奇人,对历史上的奇人奇案往往见解独特,比如他在《高阳说诗》一书中,主张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并动用了历史小说的笔力,学术考究的功力,文学的大胆想象,令人忍不住频频点头。
 
更奇妙的是,他在这本谈诗词的书中,竟然字句不提文学与审美。而是以史解诗,去解密诗中隐藏的历史真相与秘密。这可真是用高阳的典型手法,去表达高阳的当行本色。
 
金庸: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
 
张爱玲:“闻所未闻”。(一直追着报纸看连载)
 
和菜头:高阳的文风温和细腻,徐徐道来,有贵族气象。
 
陈丹青:木心顶喜欢的台湾作家是高阳,把他的书借给我看。
 
《新京报》:高阳写清代,篇篇精彩绝伦,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
 
先知书店最新上架高阳三书:《高阳说红楼》、《高阳说曹雪芹》、《高阳说诗》,可以更全方位体会高阳思想下的世事人情。喜欢高阳、或者喜欢高阳《慈禧全传》的读者不容错过。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吃果读书”防失联必看

文章被删除了,看书吧!

他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

这套书翻译十年,等待出版又十年

他“集中西绅士于一身”,已成绝响

只看“大历史”,心智难以走向成熟

王朔:要是全国下令追星,我就追他

刘道玉: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

解剖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什么?

他是自由主义者,却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大分流:中国为何没能像欧洲一样摆脱“内卷化”?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哦。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