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 上半年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成绩单”请查收
33个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新增科技型企业1.3万家、4家科技企业上市……今年初,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拉开大幕,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 以“两落地一融合”、创新型企业倍增、创新型人才集聚、一流科技园区建设等十大工程为抓手,围绕创新创业需求,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完备的创新链条,创新名城建设开局良好,激发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深入推进
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借助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南京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南京借助“两落地一融合”, 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激发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源头活水。
作为我市首批签约落户的新型研发机构,高翔和他的团队实打实地拿出了800万元现金入股,成立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研究院。今年初,研究院与北京同仁医院开展了一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合作研究,解决了目前临床的肝脏移植方法因肝脏供体来源短缺,移植后异体排斥风险的限制。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成立仅一年多,已有8000万元的合同加收入。所长骆敏舟说,今年争取实现合同收入1.4亿元,研发重大标志性产品。目标是五年内集聚300名创新人才,突破一系列工业4.0的关键技术,孵化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50亿元,带动行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200亿元。
我市支持人才团队“持大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剑桥大学创办800年来在南京成立海外唯一以大学冠名的科创中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在南京成立了石墨烯研究院,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在南京组建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
根据统计,从去年11月28日以来,我市先后举行多批次专场签约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33家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地,107家已完成工商注册,占总数的81%,91家建有中试平台,占总数的68%,共孵化引进258家企业。签约新型研发机构与南京“4+4+1”主导产业方向高度契合,集中在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签约新型研发机构基本落户在15个高新园区,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初步培育形成了一批创新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3万家,同比增长31%,4家科技企业上市;1—5月新申请专利3.4万件,同比增长47%,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
产业产值增长迅速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我市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加速成长!
今年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时专门提出一项预期性指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对比2017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目标,这一指标足足增加4倍多。
3月9日,雨花台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软件谷科技人才局等部门在楚翘城举办政策宣讲会,300多家软件及互联网企业将会议中心挤得满满当当。在“高企”申报政策辅导环节,听众们齐刷刷地举起手机,将台上PPT内容一帧帧拍照留存。雨花台高新区(软件谷)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局长荣飞介绍,加上春节前几场宣讲会,主动报名听讲的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超过100家企业提出“高企”申报意愿。在南京开发区、秦淮区等地,宣讲会入场企业也都达到数百家。
市科委主任张新年介绍,今年确定了新增800家“高企”的目标,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协同发展创新集群,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征集了独角兽、瞪羚企业问题诉求,开设绿色通道。目前已进行50场超过5000人次的政策辅导,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两批1212家高企申报。
4月18日,我市举行创未来·江河汇聚·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和路演活动,公布第一批企业榜单,包括3家独角兽企业、16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关注独角兽企业和25家瞪羚企业、43家培育瞪羚企业。
“此次公布的独角兽、瞪羚企业,从不同领域展示了南京创新创业的蓬勃状态和鲜明特点。随着我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委1号文件进一步落地落实,未来会有更多独角兽、瞪羚企业冒出来,促进我市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形成一流创新生态。”市发改委主任沈剑荣说。
市委“一号文”配套系列创新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破题!
针对人才创业积极性不够高,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高层次人才实施奖补;针对小微科企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允许三年内所作贡献全部奖励返还企业,并在加计扣除基础上再给予中小科企研发投入10%奖励。据悉,这三条均为国内首创。预计上半年,全市全口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0亿元,同比增长12.5%。
新动能加快集聚
创新发展争先进位
我市统筹汇聚创新资源,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提供新动能!
建立市领导联系机制,市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高新园区、高校和重点科技企业,深入调查研究,强化高位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全局工作;
成立市区两级推进办,抽调部门、园区、高校院所等不同类别人员,发挥市、区、校各自优势,协同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按照支持政策、园区品牌、管理模式、考核体系“四统一”原则,将全市80多个创新载体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推动城、郊不同类别园区立足优势短板,在项目孵化、产业落地、载体共建等方面开展区域合作,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核心支撑。
以“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为重点,南京综合性科技中心建设稳步推进,6月初,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将在南京建设运行管控中心,协调全网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试验服务。
7月12日,市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百企知识产权融资“一站通”活动上,1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入场,两个小时的现场洽谈,贷款签约率高于60%,预计近2亿元资金将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方式进入实体企业,成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市财政共安排创新专项资金35.47亿元、区财政配套安排专项资金27亿元。同时,成立创新投资集团,设立5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专门为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和引进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人,是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也是创新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
作为市委一号文的配套文件,今年我市实施“宁聚计划”,每年吸引20万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有4人入选创业“千人计划”,占全国1/10,17名企业人才入选“万人计划”,仅次于北京、上海,连续两年居同类城市和省内首位。我市产业人才的竞争力短板得到精准补强,实现争先进位。
看到上半年南京创新名城发展的“成绩单”,
我市的专家和企业家也有有话要说!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名城建设成为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先后有上海、苏州等10个城市来宁调研学习创新名城有关工作。科技部派出专题调研组来宁调研“两落地一融合”做法经验,为科技体制改革落实落地提供借鉴。近日,上海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度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城市排名报告”,南京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期待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庆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强、崔晓、冯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