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世凯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进军营的

子玉老弟冯浩 子玉史院 2022-09-25

文 / 子


子玉说:

在科举之路上折戟沉沙的袁世凯最终却依靠军功扶摇直上。凭借北洋集团,他主导了清末民初的一系列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至深至远。

 

那么,在科举已经嵌入中国人骨髓的年代,袁世凯的初衷就一定是穿上那身戎装吗?

 

时也,势也。袁世凯能够走进军营进而一鸣惊人,除了时代的背景,和他的原生家庭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科举兴盛的明清时代,士人十年寒窗苦读,挤破脑袋,都想着在揭榜的那一刻能够看到自己的名字。

 

榜上有名,意味着顶戴花翎的梦想从此实现。读书人光大门楣的道路似乎只有这一条。

 

袁世凯家族绝对堪称耕读之家。

 

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在道光十五年高中进士。其后,官运亨通,一度做到了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妥妥的一品大员。

 

袁甲三的儿子袁保恒也在道光三十年高中进士。


▲袁甲三  【图片摘自网络】

 

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也分别喜提举人。

 

这样的原生家庭不可能没有对袁世凯产生影响,用脚趾头想,袁世凯的职业规划都是通过科举进而进入清王朝的官僚体系。

 

但现实却将小袁的科举之梦击得稀碎。

 

袁世凯参加了两次乡试,一次都没有中。堂叔袁保龄说他在学问上的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更是让袁世凯对科举彻底绝望。

 

袁世凯没有康有为的执着,没有屡败屡战,非要在科举上见个高低。

 

相比康有为,小袁对自己还是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学问是他的短板,越是死磕,可能陷得越深,白白浪费了光阴。

 

既然科举之路不通,那就别做选择吧。

 

袁世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营。


▲康有为  【图片摘自网络】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从此不再平静。风起云涌的局势,也是军人的机会。五代十国的当政者们都是以武力才得以指点江山。

 

清末民初也一样。曹锟、张勋、张作霖,哪一个不是靠着手里的兵从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曹锟这些人的初衷其实也只是想混口饭吃,有个事干。袁世凯就不一样了,袁家本来就是小康之家,加上袁世凯从其嗣父袁保庆(袁世凯过继给了叔叔袁保庆)手里继承了一份丰厚的家业,小袁即使躺着啥也不干,那也是衣食无忧,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

 

那袁世凯为毛非要过刀口舔血的日子?

 

首先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袁家两代人都通过科举吃上了朝廷的俸禄。他曾经跟着嗣父袁保庆辗转于济南、南京等地,既增长了见识,更认识到了权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本就胸怀大志的小袁来说,岂会甘心碌碌无为一辈子。

 

求官建功,拯救天下。袁家的家训时刻影响着袁家的每一位人,它间接告诉大家,不思上进是可耻的。

 

袁甲三当年办团练,铁马金戈平定捻乱的赫赫威风更是让袁世凯艳羡不已。

 

所以科举失败之后的袁世凯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他从小就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他也明白,乱世之中,军人比文人上升的速度可能更快。

 

所以,走进军营,是小袁必然的选择。


▲清军  【图片摘自网络】

 

其次,对于袁世凯来说,从军,他比一般人的起点也高了不少。

 

袁世凯和张勋们不一样,从军先得从大头兵干起,完了还得在战场上充当炮灰。他很聪明,他选择投靠的人是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的吴长庆。

 

吴长庆是淮系的重要成员,堪称李鸿章的心腹,此刻正统帅庆军六营驻防登州。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势力此刻正被朝廷倚为长城,选择淮系,袁世凯眼光精准。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吴长庆是袁世凯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子兄弟,两人是生死之交。袁保庆壮年而卒之后正是吴长庆一手操办的丧事。

 

袁世凯投靠吴长庆,吴长庆不可能不照顾他的这位大侄子,即使袁世凯是位庸才。

 

但现实是袁世凯从小就喜欢读兵书。入了军营更是如鱼得水,一扫科举之路的郁郁不得志,他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天生的军人。

 

袁世凯很快就成了吴长庆手底下的得力干将,并最终凭借军功扶摇直上。


▲李鸿章  【剧照】

 

那么,袁世凯当初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当时正红得发紫的李鸿章呢?他的堂叔袁保龄可是力荐他进入李鸿章幕府的,为此还托人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呢。

 

袁世凯当然知道李鸿章的能量有多大。但他也深深明白,李鸿章幕府人才济济,自己即使进了李鸿章的门,不被重视的几率也是相当的大。谁会在乎一个突兀出现啥也不是的年轻人呢?

 

只有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让这些大佬们注意到自己,再加上关系网的加持,得到大佬的垂青和提携才是顺理成章的事。

 

事实也证明了袁世凯选择的正确。袁世凯在吴长庆手里干得有声有色,后来更是在朝鲜一鸣惊人,加上堂叔袁保龄后来也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并不断在李鸿章面前提起袁世凯,袁世凯最终在李鸿章的提携下终是大放异彩。

 

所以,袁世凯放弃科举选择从军,有自身的原因,有时代的因素,更有原生家庭的影响。


看完记得点个“在看”。谢谢!

/

往期精彩:

袁世凯:向左走,向右走?

站在历史拐点的袁世凯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