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蛋》/《Heart of Gold》
左半部分
《图像绘画,文本与数学》摘录
徐晨钟
……
绘画在我的幼儿时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我那一辈子作为幼儿园教师的祖母教我最简单的绘画和手工。一位严肃的数学教师——我的祖父则培养了我阅读的习惯。祖父母对我的严格教育使我于童年时习得许多有益的习惯。回想起来,那是互联网普及的开始时期,我不能像同龄人和兄长们一样肆无忌惮地游戏玩耍。祖父母的严厉保护了我的童年,那氛围与如今的童年氛围完全不同了。尽管漫长,回味起来却是充满色彩。我的玩具也不多,它们之于我的意义远不及几柜子书籍重要。大部分时间我在阅读、嬉戏和发呆、幻想中度过。在夜色初临的饭后,祖母经常教我唱儿歌,剪纸片和画小儿画来消磨时间。此时我的祖父必定在看单调重复的《新闻联播》,祖母的引领对我这个孩子来说是一个与抽象的蓝色节目截然不同的世界。
祖父母在民国时都接受过私塾教育(祖母家族的产业中就有自办的学堂),祖父少年时也通过几部书经。典籍的根基塑造了他俩一生为士的心态与追求,这份追求也在他们对我的教导里潜移默化于我。在我系统地学习绘画后,幼儿时的经历常常出现在思考中,我对绘画产生了于士一般的意识。我希望通过绘画去完成自身价值的纯洁理想,始终伴随着我的求学之路。士者有其祖国,我的创作就基于我心中的祖国开始。
进入插画与漫画专业学习,出于我对阅读和绘画的喜欢。正是因为插画与漫画中文学必不可少的参与,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当然最后收获了满满的失望)。本科阶段的阅读让我缓慢地搭建文本框架。在人文社科课程师长们自由包容而不失严肃的鼓励中,我由着自己的兴趣读了一点书,文学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向我打开。它帮助我与其他热爱文学的同龄人建立起深有益处的友谊。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一起探索诗歌、小说与哲学、语言的经历。大二到大三我在与他们的共同学习与互相攀比中读到许多重要的作品: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三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与《明室》、陶渊明,张枣,海子,骆一禾,里尔克,佩索阿,兰波,保罗·策兰还有众多伟大诗人的诗集、冯内古特,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加缪,凯鲁亚克、卡夫卡,王小波与众多伟大作家的小说,还有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和许多……这些作品中使我感受到青年应有的上升姿态,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渴望成为如这些伟大作家一般向上的青年。
除了阅读文本以外,我还常常离开住处旅行。春天的周末我偶尔花上一天徒步到富春江畔,节假日则搭车去更远的地方。大二的暑假是一次真正的远足,我搭着慢列火车从杭州出发,先到河北,再入内蒙,然后是宁夏与新疆,再从甘肃入川,又从湖北抵达沈阳。这些风域截然不同的景色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觉经验。那些路上的风景(城市与野外)成为我重要的基础。世界第一次像一只巨大的龟浮出水面,整体地被我感受。这种从少年时养成的旅行习惯带着我游历脚下这片国度:我总共去到二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域,由此有了对不同的气候与地理的基本体验。游荡的过程中我遭遇不同的现实图像和社会风貌,这些是在文学与画册之内无法直接寻觅的事实风景。
伴随着我的全部生活的——包括阅读和旅行,是音乐。音乐的欣赏习惯在本科阶段变得多样,也在朋友与师长有意无意的指导与建议里建立起相对严格的标准。尽管它完全是非专业的,但不得不承认我获得了比过去更严肃的音乐分类框架和审美趣味。都市民谣、摇摆乐、雷鬼乐、硬摇滚、金属、朋克、后朋克、新浪潮、电子乐、灵魂乐、放克、迪斯科、嘻哈、新世纪、世界音乐……尽管并未建立如流行乐一般系统的认识,我也喜爱古典乐——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德彪西、萨蒂、勋伯格……对古典的欣赏虽然是东施效颦,但我还是知道自己从中进化出更敏感的听觉。在我所听过的音乐中,尤为重要的是布鲁斯音乐与爵士乐,它们在我大二时突如其来地以一种庞大的体量进入我的生活。从根源布鲁斯到波普爵士乐,再到爵士嘻哈乐,我听了许多作品。布鲁斯音乐因其叙事讲究而特别适合于绘画的运用,爵士乐则是听觉在器乐声音上的极致体验。布鲁斯与爵士的图像性指向的蓝色也弥漫在我生活的各个角落中。那是一种向上的忧郁,充满了生命力和完美的情绪。我把自己青年的情绪寄寓其中。我在这两种源自黑人的音乐中体会到别处难得的朴实真挚,它与苦难的对应仿佛象征着许多困境的表达与处理——它们的深沉近似于绘画的深刻。
阅读,旅行和音乐构建起我在意识中的祖国感。我知道随着生命的继续,这个祖国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扩张与缩小都有发生的可能。那是时间变化的观测方式,它之于我和祖国的关系本身却不会有多少改变。既然我的语言是属于祖国的,我使用母语所产生的表达当然就贡献给了祖国本身。目前的我作为青年时的我,在现阶段的创作中我使用着青年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构成了我的青年式文本,我的创作就基于这样的文本展现。这些文本是我对外部的经验和对生活的理想,作为一个青年的文本,它也不可避免地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可以这样说,这件创作背后的故事就是我对于自身经历与将要涉足之事的归纳、设计和期待。这组插画尽管抽象,却具体地成为我个人的插图。
具体在绘画上的组织则根据我在本科阶段的绘画史研究与绘画实践。它们在这组插画中可见的脉络有几点明显的风格倾向:德国浪漫主义绘画、超现实主义绘画、以里维拉为代表的墨西哥绘画以及后印象派绘画。
德国浪漫主义的风格倾向源自我对西方古典绘画体系的研究,德国浪漫主义在整个体系中成为了我兴趣最浓的点。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方古典绘画的主流发展围绕着对神性的表达而展开。神性在西方绘画系统中作为母题存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以古希腊文明作为传统的神话体系和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以经典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与《西斯廷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宙斯像》与《哀悼基督》、波提切利的《春》与《基督神秘诞生》。从这三位巨匠的作品文本中即可看到两大神性母题的对应。意大利文艺复兴传统着重于情节的展示和叙事的完整,北方文艺复兴传统则散发着含蓄的气质。尼德兰画家博斯所绘《人间乐园》描绘着奇异的景观,小荷尔拜因的《两大使》中则用横亘于世俗之上的变形骷髅隐晦地表达死亡的超越,阿尔道夫·丢勒则直接在植物与动物的刻画中展示隐秘不宣的神性寓意。北方绘画中一直存在着描绘非人景物而揭示神性的传统。这一传统由普桑这批画家带入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成为普遍的古典绘画图式。尽管在此之前的巨匠们已经有意或无意地绘出精细而神秘的自然景物作为背景——如达芬奇所作《蒙娜丽莎》的远景地貌与乔尔乔内《暴风雨》中起到主体作用的景观,风景的重要性在普桑这一代画家后才被广泛地强调起来。与此同时,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们努力将非人的景物画提高到新的层面,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静物画与风景画,维米尔的《德尔夫特风景》就是其中一个方便理解的例子。 十八世纪之后,康德书写了“崇高”这一概念与“优美”产生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在绘画中对于崇高感营造的显著表现就是以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绘画。它将自圣像画出现以来对两大神性母题的直白描述转化为自然风景的崇高语言。这一笔法的转换是极大的进步。两大神性体系衰败的历史进程说明了这转换的超越和关键:工业化的世界逐步地去除了绘画的偶像崇拜意义,宗教模式隐退于启蒙理论的崛起,对经书中具体的情节表现与对具体神明形象的展示对于现代人来说唯独剩下审美的意义。德国浪漫主义绘画对风景崇高化的表现展示出后宗教时代的神秘,这神秘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过时。它依旧作为精神的价值存在,并且替代着神作为人的形象,给现代人崭新也古老的精神启迪。现代人也许对宗教嗤之以鼻,对自然界却不会丧失感受与反应——无论如何,人首先诞生于自然。这种使人感受神秘与欣赏崇高的绘画在当时尽管作为宗教祭坛画存在,却彰显了其超越时代的价值和超越西方古典绘画体系母题的能力。正因它的精神性于当代依旧具有不可或缺的丰富内涵,我选择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倾向来绘画自己创作中的风景部分。
超现实主义绘画与以里维拉为代表的墨西哥绘画风格倾向,体现在我对于创作中的意象分布和文本关系的组织。狭义上的超现实主义概念于1924年布列东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后正式确立,绘画上的超现实主义画派则被美术史家们归结于达达派之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此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历史进行确定并不严谨。这些后来的评论只是描述出后印象派时代之后与现代绘画之初的时代现象:当时以巴黎为中心,大量的宣言与艺术运动催生了璀璨的艺术思潮。这些思潮中确定的许多概念,实际上是使被狭隘的古典主流所忽视的其他绘画组织方式再一次为人重视。超现实主义运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如果说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可以被称为超现实主义的,那么博斯的《人间乐园》也同样具备超现实主义的倾向。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实际上是重新确定了人主观幻想的合法性——正是那些在第一章中被我归结为“想象的图像”。
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我主要汲取了如下几位画家的风格倾向运用于创作:乔治·基里科、萨尔瓦多·达利、勒纳·马格利特、马克斯·恩斯特。其中基里科对应着场景与建筑的超现实倾向,达利对应着人物和动物,马格利特对应着物品,恩斯特对应着图案。
以里维拉为代表的墨西哥绘画风格倾向则体现在我对大规模人群分布和不同角色神态的处理上。由于里维拉对墨西哥政治的参与,评论家们将其划分为社会现实主义画家。他为主导所发起的墨西哥壁画运动确实显示出他之于政治的野心和才能。从绘画上来看,里维拉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他首先在家乡的圣卡洛斯学院学习艺术,接着他去到欧洲。那时正是前文所说的宣言林立的时代,现代绘画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这段时期里穿梭于不同的绘画风格之中——立体派,后印象主义到古典式的湿壁画制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呈现出如毕加索一般自如的天赋,然后里维拉回到了墨西哥。接着他又将墨西哥民族艺术传统引为己用,绘制了许多宏大的壁画——正是它们建立了经典的现代墨西哥绘画风格。它们综合着展示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后印象主义,现实主义和野兽派的元素。这是截然不同的独立风貌,而不是评论家所归纳的社会现实主义那样单一。作为一名参加墨西哥共产党的左翼画家,里维拉的壁画中往往是成群结队的阶级成员,他也善于表现规模巨大的史诗场景和集体氛围。我在自己的创作中引入他的风格以获得庞大的张力,里维拉式氛围的营造对于群体绘画的整体充实是有益的。
在笔触的使用和颜色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后印象派绘画的具体方法。在以上我所提到的绘画脉络中,每种具体的风格都有其对应的笔法和独特的材料处理方式。德国浪漫主义绘画采用罩染法获得精准而高贵的灰色,超现实主义则使用平涂的直接画法来制造与广告图像类似的海报感以增加现实性(恩斯特的拓印技法与拼贴技巧则更为特殊),里维拉则是使用米开朗琪罗时代的湿壁画技术来完成极具冲击和震撼的巨幅壁画。这些技法在实践上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罩染法需要极长的时间来等待颜料的干燥,平涂法会使颜色失去张力而产生海报般的劣质灰色(从达利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出这种质感,格哈德·里希特更是毫不留情地把马格利特的作品讽刺为“日历上的画”),湿壁画所要求的操作迅速无法满足我对于细节刻画的追求。因此我选择了对颜色纯度与精度都有保证的后印象派风格倾向的笔法。在材料上,我首先使用鲜艳速干的丙烯颜料来完成主要底图,以达到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叠加颜料而产生优质复色的目的。在主要底图的绘制完成后,还将使用质感更透明的油彩与增加层次的硬笔材料进行叠加来呈现最终的效果。修拉和高更是我的两个不同参考。高更的颜色实在而稳重,适合用于近景的确立和整体颜色初步的分配。修拉的色彩特点则是透明和优雅,我将借鉴着用在中景和远景的刻画中。另外一点值得高兴和兴奋的是,经过几年的绘画训练,我已经具备了绘画极为细小笔触的能力,这也让我可以通过对修拉的点彩笔法学习来获得更大的进步。
……
(全文预备近日整理后于此号发出,约三万五千字,是春天时为毕业所写,作为四年思绪的小梳理。我的阅读时间和写作训练都被画画占去,是以写得不甚精湛,还望诸君包涵。另打算近日将小文制作成实体书册,与《金蛋》复制品一起列于网上销售,换取一些接下来的创作经费。价格不高,只需花些小钱,您就可以得到一本小书,或是一幅小画,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作为观赏或是思考的消遣。回想从二零一九年八月去云南的路上构思这件作品,到二零二零年六月把它完成的过程,面对工作我保持着最高的良心——“I 've been a miner for a heart of gold.”。还请朋友们保持关注,积极转发支持,更请不吝批评与交流,晨钟拜谢。)
黑太阳的背后
掉下的黑太阳
湖水中的Nujabes
里面的痕迹
阿德和尼采
王小波
里尔克
戴帽子的康有为
闪电刺中山林
使徒、月亮、湖水、云和松树
张枣
切·格瓦拉的尸体
切·格瓦拉的松树
哀悼切·格瓦拉
奔跑的老人
以上就是《金蛋》的全部内容
有劳诸君保持关注,积极转发支持
更请不吝批评与交流
晨钟再拜谢。
Xu.Chen.Zhong
20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