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事法庭纪实 | 我陪你长大,你却不陪我到老


“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子女应理解体贴父母,要知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有一种陪伴,叫“陪我到老”    《诗经》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父母陪你长大,你却难陪父母到老,本是父母慈子女孝,赡养纠纷却只增不减。老太太发色灰白,裹着一件破旧不堪的棉衣,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进法庭,神色茫然坐到原告席上,有点像走失的孩子。被告席上坐着两个女儿和儿子。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如何含辛茹苦把娃带大,给他们成家立业,孩子们却不管她。儿子仰望着天花板,女儿们俯瞰地板,默不作声。

在老太太的眼里,已是耄耋的自己,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在长子和三子去世后倍感孤独寂寞。老太太之前一直是由长子、三子和幺儿轮流照顾,两个女儿从未过问。后来长子和三子相继去世,幺儿的妻子身患癌症,家庭经济变得十分拮据。幺儿平时还要出去打工赚钱,导致老太太无人照管。
弟弟(幺儿)因收入不高不同意将老人送去养老院,两个姐姐则因家庭原因无法离家照顾老太太,老太太也不愿意离家。三人一直没有商议出满意的方案,最终老太太一纸诉状将孩子们告到法院。

子女们认为,并非自己不孝,而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法庭上,三个子女称自己经济条件有限,但该管的还是会管,法院根据双方的意思进行了调解,最终由三个子女轮流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一个月。

赡养纠纷常常难以说清孰对孰错,就像带钩的刺刀,易伤而难解。“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子女应理解体贴父母,要知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有一种孝顺,叫“人前很孝顺”    120救护车上,老爷子正在被抢救,小儿子坐在跟前。老爷子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被送往医院抢救。自从脑溢血,身体被疾病一点一点吞噬,这一次,老爷子下定决心要立下遗嘱。其他子女接到弟弟的电话,嘴巴上虽然说着关心的话,内心却各有算盘。很快,哥哥姐姐来到医院,女儿们鬼哭狼嚎,儿子们失声痛哭。
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孝顺的一群子女。

老爷子一辈子勤俭节约,为几个儿女挣下不少家业,房产、门面,还门面租金。老爷子和老太太一直自己居住,生病都是由老太太照顾。这一天小儿子本是来要钱的,老爷子气不打一处来,旧疾复发。其他子女平时上门也总是有意无意提到房子过户,询问老人的存款,对老人的病却从未出过一分钱。结果是,老人去世后几个子女为争遗产打起了官司,全然不顾还在世的母亲。

在老人看来,本应承欢膝下,子女们的“孝心”却昭然若揭。

我们不禁会问,孝心到底是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要等到父母不在才捶胸顿足。

有一种关心,叫常回家看看    

一对儿女对母亲的行为很不理解,你一言我一语指责着母亲,竟然相信一个陌生人,还把半生积蓄赔在里面。母亲双眼通红地望着他们,深深叹了口气,心里也下了一个决定。

在儿女们看来,母亲的行为难以理解。

老太太早年丧偶,为了孩子,一辈子没有再嫁。含辛茹苦把一双儿女养大,儿女们也很争气,有着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但两人的工作一个比一个忙,一年到头回家看望母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当卖保健品的小姑娘对她嘘寒问暖,三天两头上门陪她聊家常的时候,长时间缺乏陪伴的她接受了,最后鬼使神差地将自己的积蓄全部购买了各种保健品。

在母亲看来,她需要的只是陪伴。

终于母亲跟儿女们对簿公堂,母亲要求孩子们常回家看看。

除了经济赡养,还有一种赡养,叫精神赡养。赡养不赡养,自有法律来规制。一纸判决虽然能解开法律关系的谜团,但亲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希望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文字:田庆花 罗皓骏图片:网   络
编辑:刘茂涵审核:吴   剑 弋   柯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法院工作 ↓

璧山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旁听行政诉讼案件示范庭审



璧山法院联合五部门举办协同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保障璧山创新发展座谈会
善意文明执行助企纾困,八起涉“保交楼”案件圆满执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家事法庭纪实 | 我陪你长大,你却不陪我到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