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上新丨赏石记① 石-砳-磊,从“米芾拜石”说起
名称:赏石记——馆藏赏石题材书画展
时间:2021.9.30 - 2022.3.27
地点:杭州博物馆/北馆/二楼/翰墨丹青展厅
“结交尽奇石”
明 | 米万钟 奇石图轴(二级)
纵:120.3cm,横:45.2cm
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又号海淀渔长、石隐庵居士,米芾后裔。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后任江西按察使,仕至太仆少卿。米万钟是米芾后裔,也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京师所造三座园墅“湛园”、“勺园”、“漫园”,均以奇峰怪石取胜。现存北京中山公园的“青云片”和颐和园中的“青芝岫”都曾是米万钟的收藏。
这件《奇石图轴》写奇峰峥嵘,气象深峻,状尖峻硬实,墨色变化多端。运用书法之笔法,随手拈来,自成一格,是米万钟的重要画石作品。
“看不见画史的吴中写生名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明|秦汝恒 山石花鸟卷(二级)
纵:32cm,横:790cm
秦汝恒,生卒年不详,字中行。江苏苏州人。工花鸟,晚归老横塘。此卷画风近周之冕,墨色佳妙。明清之际,苏州出现书画作坊,专门制造名人书画,在婚丧庆寿诸事中致送,有“苏州片”之称。秦汝恒或许为其绘制者之一。
“笔墨与实境相和”
明 | 张復 山水册(二级)
纵:30.8cm,横:41.5cm
张复,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江苏太仓人。隆万间画师,幼从钱榖学山水画。晚年自成一家。人物以沈周为宗,工致则过之,为吴门画派名手之一。这件山水册创作于天启二年(1622年),共七开,皆为山水人物小品,其中有拜石一开,描绘米芾拜石故事。据《梁溪漫志》记载,米芾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十竹斋书画谱》中的原作真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明|高阳 四季长春图卷(一级)
纵:30cm,横:563cm
高阳,生卒年不详,字秋甫,浙江宁波人,善花鸟,画奇石尤精,太湖石、英石、蜡石皆能画得惟妙惟肖。此卷绘于崇祯五年(1632年),著名的《十竹斋书画谱》于笠年付梓,其中卷四《石谱》,谱中二十幅画作皆出自高阳。两相比较,《画谱》中许多作品的面貌与此卷如出一辙。
“三百年无此笔墨”
明|陈洪绶 竹石图轴(二级)
纵:53.4cm,横:25cm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人。此件写意小品,用笔随意劲率,构图疏而不散。竹与石浓淡鲜明,相映成趣。
“指画丹青趣无穷”
清|李山 顽石图轴(二级)
纵:132.7cm,横:49.8cm
李山,初名光奎,字一桂,号顽石,别号顽仙、顽石道人等。工画山水人物,擅画翎毛走兽、蔬果花卉,兼涉游鱼草虫。作为李山的画石之作,构图简洁,留白占有画面较大的比例,石头以淡墨染就,墨色运化无痕,展现出太湖石的天然状态。
“佳游不必湖与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吴滔 臯园课花图卷(三级)
纵:18.5cm,横:149cm
吴滔(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铁君、疏林等,浙江石门(今桐乡)人。山水取法高古,一洗枯槁甜俗之习,卓然成家,名重一时。此卷创作于光绪六年(1880年),绘杭州皋园的景色。皋园在金衙庄,为旧时杭州三大名园之一,园内有清校楼,藏书甚富,引外沙河之水入园,曲折为涧为沼,极饶雅致,文人于此聚会题咏颇多。
“吴缶庐早期绘画的巨幛佳品”
清|吴昌硕 兰石图轴(二级)
纵:138.3cm,横:34.1cm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浙江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人。此件吴昌硕创作的兰石图,创作于1902年。写山石之上,幽兰丛生。山石的苍润,和错杂繁芜的兰叶形成强烈的对比,既展现出浓厚的金石风,也表现出野逸趣味。
赏石画简史
六朝作为赏石的滥觞期,欣赏之石多为“似玉的美石”和大自然中的名胜奇峰,山水画也处于形成期,技巧未臻成熟。故绘画中奇石与山石不分,笔墨多借助于人物画,形象比例失当,并带较强图案装饰性,然意趣拙朴,又别具高古之美。
唐代步入赏石初盛期,可入藏的奇形石陆续发现,臣僚、文人中涌现出一批赏石名家,有藏石成癖者,有以石交友者,有咏石明志者,也有以石入画者。然其时山水画方趋成熟,奇石形象仅见之于山水背景中,并多为开发较早、置放园林的南太湖石,比例趋于准确,刻画仍较简略,有勾无效,平涂少晕,奇石略备外貌特征。
两宋是赏石全盛时期,名胜奇石、园林立峰和文房雅石三大类都成为欣赏对象。按天然形质而分的品类中,奇形石最受青睐,以纹理美取胜的雨花石和以质地美见长的砚石也渐受重视,赏石家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阶层或层次。以帝王贵胄为代表的高层统治者崇尚大、奇、美、秀之名石,赞赏名贵、华美之姿韵,画石亦追求形似逼真,运用已达娴熟的山水画技法,精描细绘,勾效点染兼施,水墨设色并用,不仅创造了形全神具、写实性强的奇石形象,而且出现了真正独立的奇石图。
以文人学士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则注重于文房小型雅石的藏玩,既欣赏奇、美之佳石,也收藏怪、丑之顽石,在品评中既总结出了奇石客观具备的诸多美感,如太湖石的瘦、漏、透、皱,雨花石的温润莹澈,更赋予奇石以文人情慷或文化意味,以石抒情,以石喻人。故出自文人画家笔下的奇石,往往有怪丑之形象,隐喻之内涵,人格之象征,并多写意之法、书法之趣和主观之情。
元代为赏石风气转折时期,爱好者多属隐逸高士。随着文人山水画的流行,画石也多与隐逸山水和四君子题材相结合,更强调缘物寄情和象征寓意性,形象亦舍形悦影,注重神韵,并追求笔墨情趣和形式美感。
明朝是赏石最普及的时代,奇石变成古玩、古董,文人、商贾皆爱之,并成为园林、书斋不可缺少的点缀品,还以此分雅俗。雨花石、印石、砚石的开采、收藏更形成热点。各类赏石在绘画中均有所反映,并随着山水、竹石画风的迭变,呈现出写实、写意、重形、重神、夸张、变形等多种面貌。所传达的思想意韵也更丰富,或朴实,或清高,或文雅,或激越,抒写主体审美情趣的因素日趋强烈。
清代处于封建社会末世,玩石之风稍逊前朝,但珍奇异石的收罗品类在不断扩大,云石、昆石、鸡血石、雨花石等日益受到重视。画家爱石者颇多,独立的奇石图也日见增多。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使画石所蕴藏的思想内涵被披露得愈加鲜明,文化意味也更浓。纷呈的流派也使赏石在形状、质感、意韵、风格等方面显得斑斓多姿,个性化特征也更明显。龚贤光感极强的山石、石涛千变万化的画法、郑燮象征人品的丑石、任颐真实又带象征的仙石,展现出赏石缤纷绚烂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
画石名家
宋代米带、苏轼和明代米万钟是三位最引人注目的爱石画家。
《宋史·米芾传》记载“米元章守濡须(今安徽无为)日,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遮命设席拜于庭下日‘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他因拜石而丢了官,不但不后悔,反而自写《拜石图》,倾诉得意之情,一时传为佳话。
“米芾拜石”画题直至现代画家如齐白石等人仍在继续创作,可见魅力之深。此轶事也融于园林景点的布置之中,如苏州怡园的“拜石轩”和“石听琴室”,留园的“揖峰轩”、颐和园的“石丈亭”,其源都出自“米芾拜石”典故。
宋代著名诗人、书画家苏轼,也是一位嗜石成癖者,他收藏了许多奇石,并多有咏石诗文,如“雪浪石诗”、“雪浪斋铭”、“双石诗”、“壶中九华诗”等。他在定州所得的黑色雪浪石,图像早已刻入《素园石谱》,原石亦保存下来,在乾隆时被重新发现,遂置于定县众春园内。
苏轼留下的唯一绘画真迹《古木怪石图》卷(日本藏),主体形象之一就是一块颇为独特的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皱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它并非如实的因物象形,但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画家借熟悉的奇石之姿抒写“胸中盘郁”,并将怪石与同样盘折奇倔的古木画在一起,更鲜明地表露了作者耿耿不平的内心。苏轼在绘画上藉木石抒写胸臆的创作观与其玩石中注重文化意蕴的审美观是完全一致的,也代表了文人士子赏石的普遍心态。
明代米万钟是米芾后裔,也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京师所造三座园墅“湛园”、“勺园”、“漫园”,均以奇峰怪石取胜。
米万钟本人亦善画石,有多种画石本传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墨石图》轴,以其本人所擅长的书法用笔描绘物象,粗简、飞动又略带拙朴感,从形象到笔墨都显得奇异,同时也反映了以书法人画、具写意文人画韵味的一路奇石图面貌。
9月30日上午10:00,在展览序厅,将开启一场古画名人cos秀。合着悠扬的古筝弹奏,真人沉浸式表演古画中的情节,让我们透过书香纸卷,穿越星辰风霜,共同寻访古人赏石之雅趣。
苏轼喜得雪浪石
米芾拜石
米万钟题名赏石
常设活动
主题活动
展览名称 ——
赏石记——馆藏赏石题材书画展
展览时间 ——
2021.9.30 - 2022.3.27
展览地点 ——
杭州市上城区粮道山2号
杭州博物馆/北馆/二楼/翰墨丹青展厅
长按关注 了解更多
杭州博物馆 服务号
点个在看,不要错过我们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