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临安城特展③|官宣:用一张图片“预告”一个展
行在
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南宋建立。
建炎三年(1129),以凤凰山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定临安府为行在所,正式定都临安。
行在临安府作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141年,至祥兴二年(1279)宋亡。
山水间
杭州早期历史可以被视为一部山地聚落变迁史:由北至南,从余杭到杭州,继而由西向东,从西湖以西的深山走向湖东的低山丘陵,依凤凰山建城,至南宋时发展为都城临安。
临安城西北部和西南部为浙西低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城西倚西湖,东南临钱塘江,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是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
[天目山谶](chèn,预言)
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
海门一点巽(xùn)峰起,五百年间出帝王。
——「行在」山水间
展标字体的部分线条运用宋式建筑外形元素,强化“行在”“行都”的视觉表现。
副标题提取宋版书的字体、排版形态特征,体现宋韵之美。
展标与副标题整体风格从宋刻本书的墨韵出发,加入宋式建筑元素点缀,如同翻开历史古籍中的一个篇章,从宋韵的角度解读杭州临安城。
整体设计创意以“行在”二字为框架,运用当代的黑体字与刻本宋体的笔画构建重合的景象,表达今天的杭州城与900年前的南宋临安城地层融合的“双城”概念。
将“山水”二字融入“行在”,强化视觉上的城区版块的组团分割,同时呼应“‘行在’山水间”的共生融合之意向。
图案内容运用《咸淳临安志》中的京城四图:浙江图、西湖图、京城图、皇城图,和当代杭州城区图相互叠压、穿插,并运用黑白灰三色进行层次处理,以体现古今城市的重叠关系。图形处理有意与“探方与探沟”“遗迹单位“地层叠压”等考古概念相呼应,契合展览的考古特质。
整体的图形意在表达南宋临安城对当下杭州城的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影响。
提取古籍中的朱批样式,在海报及展览中运用,提醒需要关注的内容:如“行在”的解释、展期、“大内”(行都)、“清河坊”“吴山”(博物馆所在地)
长按关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