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性、理性与街头暗号

点击蓝色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0-08-19

王小波:性、理性与街头暗号
文:汪丁丁 编:愈嘉李强

我与王小波并不相识,尽管我们有不少共同的朋友。我真正用心读他的作品是从知道了他的死开始的。一个人的死,尤其是不适时的死,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事情。
 
王小波,在接近四十五岁生日时,在名世之作《时代三部曲》马上就要出版时,在他的文论,时评,小说,研究报告,电影剧本,以至座谈会上的三言两语,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和数量出现在我周围的报纸,刊物,电视,和朋友们的日常闲谈中的时候,突然大叫一声就死了。
 
因此他的死是发人深省的,因此我开始用心读他的作品。一个月以后,我们在大觉寺讨论王小波作品的时候,我只读完了他的评论集《我的精神家园》(这标题并不合王小波的思路),他的《黄金时代》,他的《青铜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一部分。

三种叙述方式

按照现在哲学家们,例如利奥塔或福柯的看法,我愿意把“叙述方式”归为三类:
 
●历史叙事。在历史叙事中,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所叙述的情节,而且还关心情节的真实性,也就是权威性或正统性。
 
●科学叙事。在科学叙事中,我们要追问这叙事的“合法性”,但是这合法性现在建立在我们共同承认的“公理体系”之上,只要我接受,哪怕是临时性的“接受”,我就可以判断言说者的叙事是否“合法”,是否能与既有的科学传统相容。
 
●美感叙事。美感是一种私人感受,对“美感”的叙述只要是私人性的,就已经提供了叙事的“合法性”。
 

王小波的“美感叙事”
 
由于诸种叙事方式以上的区别,在我看来,只有美感叙事可以避免落入“宏伟叙事”的光环从而避免对他人的“独断性”。王小波的作品大多属於“美感叙事”,大多是在讲述他私人的感受,包括他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但出自他心灵独自创造的东西。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生命的长短绝不是用物理时间可以衡量的。生命的长短取决于两件事:1、肉体所体验过的事件的丰富程度。2、心灵对肉体体验的敏感程度。
 
对人类而言,有意义的“生命”在于生命的“意义”。转瞬即逝的美感人生所带来的意义的满足也许大大超过了“工具理性”地,机器般地生活一百年所带来的满足。

如我所说,王小波主要以美感叙事的方式写作。在我的理解里,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内心三个方面的“冲动”——(1)启蒙理性,(2)消极自由,(3)沉默地思索。
 
王小波的“启蒙理性”
 
王小波的启蒙理性表现为他在许多文章里根据了“科学”的精神来批评时弊和调侃权威。同样的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小说里。这种启蒙理性最清楚地表述在他的几篇短文当中。
 
例如在“知识分子的不幸”里,他问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他的回答:“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知识分子赶上这么个年代,死活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倒霉的年头儿何时过去。假如能赶上这年头过去,就活着;赶不上了就犯不着再拖下去。”
 

又例如在“花喇子模信使问题”中他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的形象和花喇子模信使有相像处,得出有关的结论,这时还不像信使;然后,把所得的结论报告给公众,包括当权者;这时他就像个信使。最后,他从别人的反应中体会到自己的结论是否受欢迎;这时候他就像个花喇子模的信使。学者们承受着一种压力,要和骗子竞赛语惊四座。”
 
他在另一篇短文“文化之争”里这样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如果不提它的复杂性,它是一些你知道了就会同意的东西。它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和“天人合一”也不同。这后两句话我知道了很多年,至今还没有同意。科学家和圣贤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但追求知识,还寻求知识的证明。不幸的是,证明使知识人人可懂,他们就因此丧失了权力。
 
在一篇更短的杂文“椰子树与平等”里他写道:“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在一篇相当长的随笔中他说:“......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能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康德说:“启蒙”就是个人敢于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这种理性精神确实体现在王小波的许多杂文里。但是王小波的“理性”里面还带着许多日常智慧,也就是所谓“common sense(常识)”。
 
王小波的“消极自由”
 
哈耶克说:试图控制人们思想的人,总是先控制人们的经济权利。你要生存吗?你最好服从我。思想是这样一件脆弱的东西,它离开了基本生活条件就难以生长。
 
不仅如此,对许多思想者来说,舒适安逸的物质生活是思想得以自由驰聘的前提。因此独立思考的自由首先要求思考者对自己生命的权利,其次要求使思想足以开花结果的物质权利,最后要求保护每一个人独立思考权利的基本政治权利。这叫做“消极自由”。
 
王小波的自由观念集中体现在一篇我觉得我最喜欢读的杂文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由于文体上的障碍,我无法引述其中的任何叙事性的片段,只有一段结语可以用来代表王小波对自由的看法:“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这里有对消极自由的追求,但还有些别的东西,那就是对美感人生的向往。
 
王小波的“沉默地思索”

现在可以说说王小波作品里的第三类冲动了。“沉默地思索”,王小波写过“沉默的大多数”,似乎是很明确地反对“话语霸权”的。有了独立思考的自由而不会沉默地思索的人,按照一句英语老话说,叫做“说的太多,没有时间听(talking too much to listen)。”
 
我住的地方海边有一家咖啡馆,黑板上写着:上帝给了人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所以应当用两倍的时间听。不过沉默所包含的意义远比倾听要丰富。王阳明休养心性的工夫,要旨在于“静以通天下所感”。
 
对“沉默”所包含的这个特性,叔本华也有过论述。他在《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里这样表述:我们的思维应当像瑞士湖泊那样宁静,从而我们的心灵可以洞穿那清澈幽深的湖底。只有宁静的才能把清澈与幽深结合起来。

沉默不仅可以把我们的思想带进清澈幽深的湖底,而且很可能是诗人灵感的温床。
 
王小波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这一点他的妻子李银河在悼词里格外强调过:王小波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和自由思想家。”
 

在《黄金时代》里,王二的灵感总是发生在玉米地里做爱的时候,当线条骑在他身上,他仰望星空时,诗的灵感发生了。我可以想象那种奇特的宁静,尽管我不知道这一段描写是否真的发生过。王二的诗没有完整地写出来过,但有三句是这样的:“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黄金时代》,“三十而立”第二节),是对小转铃说的。
 
李银河的悼词里也引了这三句诗。仔细玩味,这三句诗还确实是有意境的,尤其是想象中的玉米地里的意境。
 
王小波对“性”的描写

在以上这些分类和归纳中我故意不提王小波叙事的一个重要的,贯穿始终的特征---性。对性的描写,也许是王小波叙事方式最广为人知从而也是最为人误解的特征。
 
正是“性”特征使得王小波的幽默一眼看上去就不同于林语堂的幽默,虽然他们的,尤其是王小波的幽默同样能使人想起卓别林幽默里的那种笑过之后的悲苦和辛酸。在中国的小说家里,就我读过的作家而言,也许残雪的《五香街》具有类似的以性为中心的幽默,尽管《五香街》不是残雪作品的主流。
 
关于中西文化在性方面的差异,残雪和王小波一样有尖锐的评论。用王小波那种直率语言来说就是“叫驴与骟马的区别”。用残雪的式的语言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性文化”。
 
王小波叙事中“性”的第一种意义就是“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反抗”。这也明确表述在他的杂文中,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写道:“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学研究,因此接触了一些“弱势群体”,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同性恋者。
 
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於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我的评论几乎就要结束了,却没有直接地谈到王小波的私人生活。而我相信没有私人生活的参照,任何人的思与说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与“间接沟通”的道理一样。可惜,我并不认识王小波,尽管我在他辞世之后认识了他的妻子。

 
我之有资格来评论他的作品,是因为我被这些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关于说和思,我只想再一次引述巴门尼德的残篇:“思与说是同一回事”,以及:“人应当同时说和思那存在着的存在。”
 
对此,海德格尔写道:“说出来的思只能抓住那些不思的人的头脑。”换句话说,海德格尔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只有两个同时思考着同一件本质的人,他们之间的言说才是有意义的。王小波的言说,至少这言说中包含的思的部分,只能被那些思考过同样事情的人理解。
 
 
历史常常会出现这样极具嘲讽性的现象:有些人生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却很快被世人所遗忘;另一些人一生孤寂无名,身后却流芳千古。
 
王小波应该属于后一类人。
 
学者许纪霖说:“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谱系上,他是某种异数:不仅其文学风格无法归类,而且这个人也难以理喻。
 
王小波长于极端年代,狂热本应是他最基本的特征,但他偏偏最缺乏狂热激情,反而多了一份汪丁丁教授所说的“理性启蒙”。就思想谱系而言,他似乎是8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精神传人,但又不似胡适、陈源那样带有自命清高的绅士气。 我们很难想象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会有王小波这样的人出现,但其人其书又分明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王小波,成为一个向评论家智慧挑战的阐释对象。
 
在王小波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可能是他的最后遗言: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是不是太狂了? 
 
王小波不狂,他有资格说这样的狂话。他思故他在,王小波是不死的。
 
先知书店诚意推荐王小波作品全集(纪念版),在让人惴惴不安的变局时代,获得清醒思考的力量。这是王小波遗孀李银河唯一授权并亲自勘校,迄今为止王小波最全的作品集,也是他所有作品的最终定本。先知书店一次性完整收集,感兴趣的书友,可一键收藏,更附有王小波写于五线谱上的手稿。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王小波: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许纪霖:重温王小波让我们清醒很多
高晓松:王小波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视频)
王小波:有些崇高比堕落还要坏
王小波:人、驴与中国文化
王小波:没有思想,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视频)
秦晖老师的正面与侧面
马克思VS.米塞斯:思想史上的巅峰对决(视频)
加缪:如何面对毫无意义的世界?(视频)
学识、见识、胆识:陈寅恪的三重境界
维特根斯坦: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了你自己
德鲁克:信仰要经历绝望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