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那一边时,就该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理想国imaginist Author 埃里克·霍弗


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那一边时

就该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文:埃里克·霍弗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同一个世界,却又和历史似乎没什么区别。


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笼罩下,不同群体间的撕裂,不同信仰间的交锋,都以一种高温沸腾的状态持续着。纳粹主义中的狂热因子,也许从未消失。


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煽动群众情绪已然成了一种争夺话语权的标准操作。严肃至政治,世俗至娱乐,我们都能感受到群众情绪沸腾后的余温。


你我都被卷入了集体情绪的旋涡之中,无处可逃,别无他选。




尽管在狂热的基督徒、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狂热的激进主义者和狂热的纳粹分子之间有显著不同,但鼓动他们的那股狂热,却可以视为同样的东西。驱策他们去扩张和控制世界的那股力量也是相同的。


在各种类型的献身、信仰、权力追求、团结与自我牺牲中,存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不管两件神圣事业的内容和教义有多少歧义,让它们发生效力的因素仍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赴死,其实他们说不定都是为同一件事情而死。


电影《浪潮》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


成功和失败无可避免会左右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不满情绪并不一定会让人产生改变现状的渴望。要让不满加深为愤愤不平,还需要加入另一些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拥有权力感。



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分野,看来主要系于他们对未来的态度。害怕未来会让人紧抓住现在不放,信仰未来让人热衷改变现状。


至于那些抱有希望的人——不管是热情的知识分子、渴望取得耕地的农民、追逐暴利的投机家、头脑清醒的工商业者、普通的工人还是达官贵人——只要他们被一种远大的希望所攫住,就会断然前进,对现在无所顾惜,有必要时甚至会把现在毁掉,创造一个新世界。


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关上窗户,蜷伏着以待怒潮过去。因为在希望(不管是多崇高和良善的希望)和它所带来的行动之间,往往存在着重大的不协调。


电影《悲惨世界》


对失意者来说,群众运动是一种替代品:要不是可以替代他的整个「自我」,就是可以替代一些能让他的生活可以勉强忍受的元素。



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批评者往往指责群众运动用未来的希望来麻醉其信徒,剥夺他们对「现在」的享受。


可是,在失意者看来,他们的「现在」已败坏得无可救药,再多的享受与快乐都不能使其恢复完整。除却对未来的希望以外,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满足或安慰。



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前途看来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事物而活。


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着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因此,任何对替代品的拥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极端的。


我们对自己只能有有限度的信心,但我们对国家、宗教、种族或神圣事业的信仰,却必定是夸张和不妥协的。


一种被温和拥抱的替代品,是不足以取代和抹拭那个我们想要遗忘的自我的。除非准备好为某种东西而死,否则我们不会有把握自己过的是有价值的生活。


这种赴死精神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向自己和别人显示,我们的选择是最好的。




人们评价一个种族、国象或任何其他群体时,往往是在该群体最低劣的成员中取样。这种做法尽管有失公允,却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间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


社会中最优秀的个人——不管是活跃于政界、文学界、科学界还是工商界,固然是国家的重要形塑者,然而,站在社会另一端的个人,包括失败者、流浪者、罪犯,任何不能在高尚人群中立足或从未厕身其间的人,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角色。


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全不尊重。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和现在都已败坏到无可救药,所以随时准备好把这两者加以毁弃。


他们也渴望通过某种惊心动魄的集体事业,去掩埋他们已经败坏和了无意义的自我:这是他们倾向于集体行动的原因。


因此,他们总是一场革命、集体迁徙、宗教运动或种族主义运动的最早皈依者之一,而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色彩烙印到运动之中。


电影《悲惨世界》



自由对失意感的加深作用不亚于舒缓作用。选择的自由让个人得把失败的责任也一肩扛。自由鼓励多种多样的尝拭,也无可避免会带来多种多样的失败与失意感。


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一种讨厌的负担。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我们参加群众运动,是为了逃避个人责任或为了得到——用一个热情洋溢的年轻纳粹党员的话说——免于自由的自由。


由此看来,最容易让群众运动滋长的环境,就是一个相当自由却缺乏舒缓失意感机制的社会。



贫穷如果能够与创造性结合,那贫穷十之八九都不会带来失意感。精于本身行业的穷技工是如此,充分拥有创造力的穷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更是如此。


最足以加强我们自信、让我们安贫乐道的,莫过于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一天又一天地看着事物从我们手底下生成。手工艺的衰落,或许就是现代人易于产生失意感和投身群众运动的原因。


随着个人创造力的衰退,人们参与群众运动的倾向显著增加。那些灵感枯竭而过气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迟早都会堕入狂热爱国分子、种族主义贩子和某种神圣伟业的鼓吹者的阵营。性无能者也易于产生这种冲动。


电影《罗马》



群众运动喜欢鼓吹不切实际和不可能的任务,这也正对失意者的胃口。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


因为要是我们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就得完全由自己承担;但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而失败,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困难。从事不可能之事比从事可能之事少一点丢脸的危险。因此,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


失意者从群众运动所使用的手段中得到的满足感,并不亚于从它所鼓吹的目标中所得到者。


失意者会在大混乱和有钱人的没落中得到快乐,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为兴建一个新世界铲除了一切障碍。


他们固然狂热地呼号“要么一切都变得美好,要么一物不留“,但他们心里真正热望的,大概是“一物不留”。


恰如勒庞所言:大部人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被裹挟,从而迫不得已。而这一切的一切皆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匮乏。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管好自己,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大众心理研究“:让我们避免不思考的恶。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人。

《狂热分子》: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行销50万册以上,译成10余种语言,为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

《群氓之族》:本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

《乌合之众》:几乎预言了20世纪所有的政治风云,也解释了21世纪匪夷所思的群体现象。只要人类始终处于群体之中,本书就是“演讲者”“操控者”的说明书,“思想者”“自由者”的启示录。

以上三本书此版本,是理想国经典译本,并由冯克利老师领衔翻译,国内最经典的翻译版本。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灾难来袭时,请不要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
乌合之众:群体运动“圣经”(视频)
人性不可改造:既要顺应,更要抗拒
不思考的恶
鲍鹏山: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视频)
是什么让好人变为恶魔?
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
轴心时代:从蒙昧到觉醒(视频)
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着人类进步!
“理中客”是怎样消解真理的: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
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