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
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精华版)
文:张维迎 编:白格尔、kuang
曾有人问法国总理密特朗,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天翻地覆意味着什么?密特朗说,中国的一代人和地上之神结束了,企业家替代了他们。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企业家崛起的历史。他们替代了原先人们崇拜的政治家、军人、模范,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价值观载体。这些企业家从走街串巷开始,闯南闯北,飞奔海外。他们吃了最多的苦,受了最多的白眼,遇到了最多的风险,甚至坐了最多的牢,却最终把中国打造为世界工厂。他们的行动里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平常我们把它叫做企业家精神,实际上也是做人做事的精神,诸如冒险,好奇心,创新,自信,果断,偏执,有担当,不循规蹈矩,英雄主义,百折不挠,等等。中国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专门研究企业家精神。他认为,要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必须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从反面来理解,才能看清正面。经济学和管理学中讲的决策,是科学决策,并不是企业家决策。
科学决策是基于数据和计算。给定数据,最优选择是唯一的。成熟企业90%以上的决策属于日常管理决策,可以借助管理学院学到的科学决策方法做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做出。企业家决策是基于直觉、想象力和判断。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力和判断,选择会很不同。因此,科学决策能形成共识,有标准答案;企业家决策是非共识的,没有标准答案。换言之,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对企业家决策而言,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很可能恰恰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家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最初常常是多数人不认同的,甚至被认为是荒谬的。数据和计算之所以在企业家决策中不起关键作用,是因为企业家决策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家决策时面对的未来事件是主观的,未知的,独一无二的,没有统计样本,没有概率分布,因而无客观数据可用。进一步,未来的不确定性受现在和未来选择的影响,而不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预先决定的。同样的行动带来无数可能的后果。用邮政马车的数据预测汽车是没有用的,风帆木船的数据也不可能告诉我们铁船是否可行,因为汽车和铁船很大程度上是卡尔·本茨和约翰·威尔金森这样的企业家想象出来的。
企业家做的是无法用数据和计算替代的决策,任何可以用数据制定的决策都不再属于企业家决策,只是普通的管理决策。按照主流的经济学,企业家作为一个理性人,就是在给定条件下最大化利润。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与企业家的能力无关。而约束条件完全是外在客观的的,企业家无能力改变。因此,企业家并不比电脑更聪明。这样的理性人决策模式与真实世界的企业家决策相距甚远。对真实世界的企业家来说,约束条件从来不是给定的,资源、技术和消费者的爱好可以改变,甚至游戏规则也会变化。所谓创新,就是改变约束条件,把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做成。我们可以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流行的话解释企业家与常人的不同。对常人来说,米是做饭的先决条件,你要让他做饭,他会问:米在哪了?没有米,他会两手一摊,一副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的样子。但企业家并不是有了“米”才“做饭”。如果他认为有人想吃饭,卖饭能赚钱,他就想方设法找到米。即使没有现成的米,他也能说服别人种稻子,生产出米来。想改变约束条件的人,一定对自己的想法充满足够的自信。企业家比常人更乐观,相信“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假设”一定能够变成现实。事实上,企业家常常是过分乐观。比如,一项对针对2994名已经创业的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个人的成功率在70%以上,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失败率为0,虽然当时美国创业企业2/3都在4年内面临经营不善的问题。不过,但企业家能力再高,也不可能控制所有的外部因素。因此,企业家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了,人们说他是英雄;失败了,他就是一个十足的“骗子”!企业家决策并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企业家有超越利润的梦想,即便他们是企业惟一的所有者。利润与其说是企业家的追求的目的,不如说是企业家衡量自己成功与否和社会约束企业家行为的指标。利润就像整个社会抽打企业家的鞭子,驱赶其不断努力;利润也像一个笼子,把企业家的行为约束在合理的范围内。但在此之外,企业家真正追求的不是利润,而是成功的事业。特别地,企业家受三个非金钱动机驱使:(1)建立自己的私人王国;(2)征服对手,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3)对创造性的享受。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雄心勃勃,想干大事,想出人头地。创造性的享受是许多人选择做企业家,在市场中奋战的重要原因。企业家在不确定性下做事,总是充满了挑战,这种挑战对喜欢创造性工作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每战胜一个困难,就似赢得一场胜利!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美国企业家收入的中位数要低于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只是由于极少数企业家获得极高的收入,才使企业家群体统计平均值上升到收入中位数以上。一项对照性研究表明,职业经理人比企业家更在乎金钱报酬。他们选择当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自己创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做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更高。企业家与投资人存在两类冲突:一是利益的冲突,二是认知的冲突。在我看来,企业家与投资人的冲突更多来自认知的不同,而不是利益冲突。纯粹的投资人只以赚钱为目标,只关心投资回报率,小股东更是如此。他们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本身,因为他们从过程本身得不到享受。纯粹的企业家不仅仅为了赚钱,而且有超越赚钱的目标:(1)建立自己王国的梦想;(2)征服欲和战斗的冲动;(3)对创造性的享受。由于目标不同,利益冲突就不可避免的,即便企业家不偷、不抢,也不偷懒。而公司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企业家与投资人之间的认知冲突,而非利益冲突。一方面,企业家拿了投资人的钱,就得受投资人的约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否则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企业家。但是,由于投资人通常不具有企业家的判断力,对企业家行为的过分约束会损害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最终会损害投资人自己的利益。万科房地产公司的创始人王石,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追求与众不同,从不循规蹈矩。他有强烈的征服欲和表现欲,喜欢冒险和挑战,甚至愿意冒着死亡的危险证明“我能,你不能”。在他下海之前,无论在部队当兵,工厂当工人,还是在铁路局当技术员,政府机关当科员,他都感到憋屈,活得很痛苦。幸运的是,他赶上了改革开放。1983年,32岁的王石毅然辞去广东省外经委的公职,自己创业。所谓“好员工”,就是执行命令、按程序办事的员工。他们很具有专业精神,但把服从权威当作天职,缺少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固执已见,不愿意服从权威,经常不守规矩。他们喜欢摆布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摆布。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破坏者,不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是偏执狂,不是“好好先生”(Mr. Yes)。由于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范式是理性人按照数学最大化计算出最优行为。而真实世界的企业家并不是这样的。如,企业家经常做一些从理性计算来看根本不可能做的事情。由于过分乐观,许多企业家会失败,甚至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过失败的经历,但少数成功的企业家给社会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远远超出他们自己得到的回报。再如,流行观点认为,垄断企业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排斥竞争者进入,不仅不思进取,而且用高价格剥削消费者。但如果后来的竞争者的决策不是基于计算,而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那么对垄断的挑战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来自意想不到的对手。而垄断的大企业由于企业家精神衰退,官僚主义盛行,面对新的挑战者,总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雄心勃勃的新企业家总是试图用新产品、新理念打垮在位的垄断企业,取而代之。这样看来,自然垄断没那么可怕,并不非得需要政府干预。最后,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不仅忽视了企业家非利润目标的积极意义,而且无视企业家与投资人在认知上的冲突。它们假定小股东总是对的,错的一定是控股股东。结果,“完善公司治理”等同于约束少数派的企业家领导人。一整套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策把公司变成了一个准官僚机构,严重地抑制了企业家精神。那些公司治理最“规范”的企业,在创新方面往往乏善可陈。我相信,如果华为是一个上市公司,整天讨好股东,很难有今天的辉煌!只有理解了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市场如何运行,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上张维迎老师的观点,可以说颠覆了整个主流经济学的认知图景,从市场、政府的功能,到企业和企业家,张老师都在与流行观点唱“反调”。很早之前,张维迎老师也是主流经济学的信徒,相信详细的规划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企业家需要头脑清楚、精打细算。直到他接触奥派的企业家理论,才恍然大悟:真实企业家的精神是特殊构造的,不仅与普通人不同,更与教科书描述的那种像计算机一样运算的僵死的理性人不同。从主流框架的束缚中跳出来,可以看清流行观点的谬误。反观现实,多少人想做企业家却不知道企业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被流行观点误导着。企业家的核心精神,就是奥派经典《》中描述的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这种判断能力几乎是人类战胜风险的唯一支柱。
它不仅适用于市场,更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每一次判断,都是与生活的较量,没有良好的企业家精神的人,在生活中也将丧失先机。企业家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可是企业家精神人人都得具备一点,尤其是在这后疫情时代,黑天鹅事件越发频繁。为此,先知书店向读者推荐“企业六书”,包含《》和张维迎老师的5本研究企业的著作,张老师研究企业和企业家理论,是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也是他把迥异于主流观点的奥派企业家理论介绍到国内。而《》非常牛,一问世,就封神,被誉为“研究企业家精神的最新里程碑著作”,荣获奥地利学派"年度图书"。两位作者福斯、克莱因是当今全球数一数二的重量级奥派经济学家,也有深厚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底子。“企业六书”回避了形式化建模、数量经济学等,也尽可能回避了技术性术语,所以对于没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底子的人来说,也容易读懂。感兴趣的读者可识图扫码,让我们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从而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注:含独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