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丁丁:什么才是一流的知识?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4-15




什么才是一流的知识?

文:汪丁丁 编:木叶


汪丁丁,1953年出生于沈阳,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广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行为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等。


▌何为一流知识?


我在《思想史基本问题》里有长篇阐述。简要地说,一流知识的特征是,人类在数百年里只有数次机会与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相遇,如果你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且你获得了重要性感受,那么根据“怀特海三段论”,你就有了表达自己的这一重要性感受的冲动。


怀特海 A. N. Whitehead 晚年演讲文集Modes of Thought 前三章的标题依顺序分别是“重要性”“表达”“理解”,并且由这三章构成的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创造性冲动”。


在我以往二十年的北京大学课堂上,怀特海这本文集,尤其是它的前五章,始终为认真听课的学生们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指导,以至这些内容被我简约地概括为这样两项命题:


●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


●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并且进一步简约为这样的“三位一体”的短语:理解、表达、重要性。

 

最后,对这样相互纠缠的三位一体的“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而言,“重要性感受”或许是唯一重要的。



我认为,在任何社会里,这也是使教育具有合理性的唯一根据。在其他文章里,怀特海说教育就是让年轻人遇见自己的中年与老年。


这句话让我想到“斯芬克斯之谜”,借助于教育,沿时间顺序发生的人生各阶段在同一空间里相遇。


▌知识的唯一目的是

“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怀特海还说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艺术,是“理解”,教育的目的包含了宗教性以及风格。总之,散见于各次演讲,怀特海提出了许多基本判断而不给出论证。在他给出论证的判断中,给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上述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


让时间转变为空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中国、古希腊和近代西方都流行这样的教育。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出身富贵,早年在巴比伦和埃及做学徒。配第 William Petty出身很低,凭借聪明才智及运气,游学各国。


事实上,霍布斯 Thomas Hobbes和配第时代(17 世纪)的英国,流行所谓“大漫游” Grand Tour——根据这一风尚,教育的最后阶段就是到欧洲大陆漫游并与那里的名人交流学问。


毕达哥拉斯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建议过两种知识分类:


其一是将全部知识划分为“科学”(经验的)、“神学”(超验的)以及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


其二是将全部经验依照我与世界的关系划分为“直接的”(我的经验)、“间接的”(他人传达给我的经验)和“内省的”。(注:罗素将知识分为:亲知 acquaintance 和描述 description 两种)


在东方思想传统里有类似的知识分类:


其一是可传授的知识(外证的知识)——最接近这一短语的关键词,我建议读者检索“communicable knowledge”(可交流的知识);


其二是不可传授的知识(内证的知识)——或许,读者应检索的关键词是“incommunicable knowledge”。(注:波兰尼还提出一种“默会知识 Tacit Knowledge”与此类似)。


总之,如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所说,知识的唯一目的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知识不是人生的目标

它只是帮助人省思而已


未经省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但一辈子只省思的人大可视为没有活过。知识帮助省思,尽管知识过程可能很辛苦。


知识是过程而不是静止的一堆观念,因此,任何想要一劳永逸例如借助于背诵“应试教育”提供的标准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人注定与知识擦肩而过。


知识帮助人省思是因为在知识过程中的人,逐渐感悟自己的人生从而有了经过省思的生活。所以,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是相互纠缠的共生演化过程。


柏拉图 Plato 想象的“知识”犹如心性天生就有的“种子”,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被唤醒,于是萌芽成为知识。种子是“先天的”,知识是“后天的”,于是苏格拉底 Socrates 式的教育方式是“助产士”的。


当然可以有决定性事件的冲击,导致内心那颗种子的“觉悟”或“顿悟”。


美军士兵罗尔斯 John Rawls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所罗门群岛的生死体验,让他感悟到一项只能由他自己而不能由他人去承担的使命,回到哈佛写了《正义论》,堪称“传世之作”。 


罗尔斯


这是生命的一般特征,在生死关头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往往是最精彩的。


也可没有任何观测到的决定性事件,于多年孤独的沉思中有伟大的感悟或顿悟。我视野之内最精彩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这一类型的似乎无可比拟的典范。


他说过,甚至思想,由于所思所想的都是陈迹,也成为阻碍心性自由的枷锁。


▌知识的最高境界是“真且通”


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现在可以有逻辑上更准确的表达: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的人生等于没有活过。


逻辑上最准确的表达必定是重言式或同义反复,所以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关注同义反复的表达,或刚好相反,逻辑荒谬的表达,或诸如“大音希声”和“大辩不言”这类表达可能有的隐喻式含义。


借用老子的隐喻式表达,我们也可以说“最高的重要性感受是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样的表达相类。极而言之,我可以用一句禅语来开篇并且结束这本书:最不值得过的生活最值得过。


考察了许多诸如上述的逻辑荒谬的表达之后,我的结论是,这些表达的用意在于迫使我放弃语言可表达的或佛家称为“增上慢”的知识,从而转向内观或内证(不可传授的知识)。


所以,知识与感悟不应分离。否则就出现不真的知识或不真的感悟。逻辑的真,借用金岳霖先生的理解,只是“通”而还不是“真”。


金岳霖在《知识论》里有两次关于真与通的讨论,然后他说,倘若真与通不能兼得,他宁可求其真。


他所说的真,是“真正感”的真——要求“正”而不能“邪”,并且要求“感”而不能“无感”。金岳霖在那部作品的开篇就说,知识的最高境界是“真且通”。我常说,真且通”的知识是生命过程。



知识与感悟不可分离,说白了,只读书而不思考是不可能达到“真且通”的境界的。要达到这一状态,必须具备两大要素:


要读一流书籍:这种书籍必须是真知识,对世界与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尊重历史的真实,合乎人类的良知,对世界无害,而于个人有益。


●要独立思考:在读好书、学习真知识的前提下,向内省思,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把知识与自身和世界联系起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强力推荐“重磅独家书单”,这个书单经过书店团队重重筛选,确定都是具有真知灼见、可以启发读者思考的一流书籍。


书海浩瀚,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因此我们面临选择。选择本套书不会有错。这份书单包含多种签名书、绝版书,梳理了那些影响人类进程的重要观念、理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超越时间的终极问题。我们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无论是刚刚开始想要自我启蒙的觉醒者,还是那些已经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知识精英,在这个书单中都能找到相应层次的读本,帮助读者学习一流知识,并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从而完成思想的梯度进阶和体系自建。


读书与思考是人类两大幸事,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保守主义20则问答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朱海就:繁荣离不开经济学知识

知识总是在卖弄,智慧却深藏不露

狮子的寓言:有知识未必有常识

费曼:所有科学知识都是不确定的

比二手知识更可怕的,是那些“有毒”的知识

知识分子的两个基本条件:注重德操、献身真理

当不理智的知识分子成为主流,那便是人类的灾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