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的现状、前景、问题与对策
转载来源:《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年第十二期
INTRODUTION
导 读
随着我国进入事故灾害多发期,发展安全应急产业迫在眉睫,是落实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应急需求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安全应急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不大、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政策配套不足、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整体协调机制缺乏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生态链、创新链、产业链、应用链、金融链等方式,培育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FOREWORD
前 言
安全应急产业是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等活动的总称。安全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分析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与保障体系,将有利于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战略意义。
01
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现状
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正式被提出是在2012年和2014年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中。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合并为安全应急产业。虽然,我国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不足10年,但研究显示,“非典”疫情之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具规模,对我国的安全应急管理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安全应急产业虽尚未被广泛关注,也未建立起国家层面的统计体系,但其发展并不缓慢,与其他产业相比也有其特征。
(一)安全应急产业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2019—2020年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为10188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4.5%,高于同期工业经济增速。安全应急产品生产的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约60%、服务企业占40%。根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安全应急产业规模为1.5万亿,占全球比重超过60%。从全球来看,到2022年全球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526亿美元(如图1所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亚洲、东欧、非洲的市场增长将最强劲。
近年来,随着事故灾害多发,安全应急产业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各类对象,服务对象广泛。政府对事故灾难救援处置装备及服务需求增强,企业对安全技术装备升级不断加速,民众对安全应急消费需求增加,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将成为刚性需求。安全应急产业以个人、行业、区域为服务对象,呈现“点—线—面”的需求结构,并将快速增长。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消防器械、逃生装备等小型、轻量化产品需求增多,是未来广阔市场的重点;随着行业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要求趋严,面向能源、交通、矿山、化工等高危和传统行业的监测预警产品、防护产品、智能化无人化产品将呈现快速增长;面向城市的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处置产品,包括水、电、燃气等管网的城市生命线监测、城市消防装备配套等产品的需求规模将非常庞大。此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规范的规定,对安全应急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安全应急产业将呈现广阔的市场潜力。
(二)细分领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2021年版),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的细分领域可分为安全防护类、监测预警类、应急救援处置类、安全应急服务类。当前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处置救援类产品,安全应急服务十分薄弱,对我国自然灾害以及生产事故服务的贡献不大,监测预警和预防防护类产品也刚刚起步,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产业化应用程度低。根据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对全国3000家企业进行分析,处置救援类产品比重最高,占比达到56%,然后为监测预警类和预防防护类产品,占比不足1/4,分别为24%、18%,而安全应急服务占比最低,仅为2%,可见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未形成系统化产业体系和全方位的市场服务。
(三)安全应急产品开发不平衡,系列化、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安全应急产品包括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城市消防、深海应急、自然灾害防范等多种类产品。目前,我国在城市消防产品领域发展较快,面向政府用户的消防车、消防机器人等大型装备器械,面向企业、机构、家庭、个人的消防器材等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个人防护领域,2018年以来,国家每年支出用于劳动保护的费用约在600亿~800亿元,其中劳动防护装备占60%,居首位,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但是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矿山井下关键救援、深海应急救援等装备发展滞后甚至处于空白。关键核心零部件仍为国外产品,如安全应急车辆对底盘的腐蚀性、抗冲击等性能及其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而国产底盘的产品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国安全应急产品存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装备整体的系列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现象。
(四)区域布局不平衡,西部、东北地区较为薄弱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从已公示的20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6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见表1)情况来看,东部为13个,占全部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 50%;中部为7个,占比27%;西部和东北部分别为4个和2个,占比15%、7%。3/4以上的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区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东部的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均拥有3个示范基地及园区。“十四五”期间,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东部地区明确要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从西部、东北地区来看,除四川、长春等少数地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之外,其他地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企业较少,产值较小,尚未形成规模。
02
安全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
展前景
(一)安全应急产业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提升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是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渔业生产八大高危行业必须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餐饮等使用燃气的生产经营单位须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因此,安全应急产业必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统筹发展与安全”给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并明确要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战略部署。我国已进入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安全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成为新发展阶段创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谋篇布局经济发展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另外,多重因素下我国可能进入事故多发期,加强对高危产业的安全生产材料及装备的技术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这将对安全应急产业的装备研发制造、安全应急培训等产生更大的需求。
(三)新的安全消费需求给安全应急产业开辟了新天地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程度正逐步提高,很大一部分群体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温饱问题,而对安全的需求快速增加。纵观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目前应用范围仍主要局限在公共领域,潜藏在人们生活中的安全需求未能充分挖掘。从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水平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业人员是美国的20倍,但防护装备产值却与美国持平,说明我国个体防护装备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我国劳动防护装备支出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按照2018年约600亿~800亿元的支出规模,预计到2025年需求将增加至约2000亿元。从培训服务业来看,我国在培训方面投入少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每年中小学安全应急教育服务市场也很广阔,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亿,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普性安全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超90亿元(人均培训费用约60元,依据青岛海丽雅公司的调研数据)。按照发达国家“重防范、重服务”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安全应急服务市场或将迎来大爆发。
另外,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例如,5G的应用促进了应急通信装备的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催生了更先进的监测预警装备,工业基础的提升使安全应急装备国产化水平更高,不仅催生了更广阔的新消费需求,还增加了有效供给。
03
制约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建立完整配套的安全应急产业政策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相关法律,但仍缺乏完整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落地性强的安全应急产业政策及行动计划等。例如,在科技政策方面,针对我国安全应急装备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业化应用进展缓慢等问题的科技政策不足,亟须在建立促进安全应急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优惠政策出台。在投资政策方面,虽然安全应急装备及产品有半公益性特点,但是长期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模式不可持续,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充分撬动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资的新格局。
(二)安全应急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进程缓慢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起步晚,大部分安全应急产品仍未摆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状况。尤其是部分大型、关键性安全应急装备在产品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高水平安全应急需求,如航空灭火救援装备、高端城市救援装备、高端安全监测检测仪器、深海应急救援等装备发展滞后甚至处于空白。部分重大安全应急装备领域成果转化动力缺乏,成果转化率不高,如我国已形成国产直升机航空消防救援装备能力,但由于直升机场等配套设备不全、吊桶等配套装备不足、成果转化投入大且承担风险较高,企业成果转化动力不足。
(三)产业标准严重滞后,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的技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目前与安全应急产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仅有劳动和劳动安全行业标准和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没有专门的安全应急产业的行业标准。例如,我国建筑安全用智能集成平台等装备没有统一的规范及标准,在装备建立及出口方面形成了重复设计或出口认证等方面的障碍。同时,由于我国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集成化水平不高,一机多能装备匮乏,在装备配套过程中造价较高,降低了安全应急装备投资效益。另外,我国尚未建立完整规范的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标志标识标准,相关的基础综合标准缺失,企业仍然按照各自规定的标志标识进行生产,导致安全应急产品无法进行通用。
(四)安全应急产业市场推广及驱动力仍不强
当前,安全应急产品采购以政府管理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为主,很多领域缺乏安全应急产品配备标准,家用和个人需求尚未释放,市场需求量较小。目前,我国对安全应急产业市场培育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脱节。一是供需脱节。安全应急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反映,除了应急部门等少量用户外,安全应急产品需求主体不明确,无法进行有目的的生产。二是产学研脱节。政府、企业、院校与科研机构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年大量投入形成的安全应急科研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没有及时转化为现实产品。三是资源共享脱节。安全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安全应急需求部门、受灾地区信息难以共享,数据库建设滞后于硬件发展,普遍存在“硬件硬、软件软”的问题。
(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尚需完善
安全应急产业隶属关系复杂,分布于不同行业,是“产业中的产业”。安全应急相关产品和服务分散于机械、电子、化工、信息等多个行业领域之中,不是各行业发展的主体,未获得相关行业的足够重视,导致安全应急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缺乏。同时,由于各个领域协调机制不畅,阻碍了安全应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对安全应急管理的更高需求,不利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04
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构建生态链
为了应对事故灾害多发,做好防范和应急救援,需要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制定国家层面的安全应急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安全应急装备、产品的供给水平。推动建立安全应急产业统计制度,加强安全应急产业分析研究。建议设立国家安全应急产业专家委员会,针对事故和灾害多发领域,加强政策研究,梳理产业链,开展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和完善安全应急产业政策,加强投融资、税收等政策方面的鼓励和优惠,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吸引国家大中型企业加入安全应急产业,改变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规模不大、企业偏小的状况。加快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团体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标准,特别是要通过加快制订安全应急产品国家标准,提高相关高危行业安全准入门槛,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助推先进成熟产品快速推广应用。
(二)政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创新链
汇聚高端人才,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指导有积极性的地方支持安全应急产业园区汇聚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建立安全应急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器,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建立并不断升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与风险投资的加持,扶持有“独门绝技”的初创企业发展。
推进揭榜挂帅,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动力。组织安全应急装备研发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推动航空灭火成套救援装备、高端城市救援装备、井下应急通信装备、高端防汛装备等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安全应急产业创新联盟,助力打造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链”。
(三)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
充分调动地方、园区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安全应急产业作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如徐州、合肥等地将安全应急产业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发展产业集聚区,2020年安全应急产值达到400亿元。利用好以上地方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引导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锻造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提升安全应急装备供给能力。鼓励各地构建集产品研发创新与生产、应急培训演练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或基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专业化、成套化、智能化的安全应急产品,完善安全应急产业链。
(四)开展应用试点示范,营造应用链
组织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企业、用户、保险、租赁等各方联合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通过实践检验新型装备的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模式等,将关键安全应急装备纳入首台(套)扶持目录,扶持国产安全应急产品应用。出台引导家庭购置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指导目录,营造安全应急新兴消费良好环境。对经过试点示范检验的产品,通过建立供需对接等方式促进应用。推进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大数据平台,加强供需产品与服务对接,解决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实现关键时刻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找得到”。支持与各类应用方开展资本、技术、经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共同营造“应用链”。
(五)建立部门间和行业间的安全应急产业协调机制
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围绕安全应急产业供需和市场推广,加强供给部门与用户部门间的协调推进机制,加速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
建立行业间协调推进机制,安全应急产业与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加强紧密合作,共同梳理各相关行业领域安全应急产品,协同组织技术创新、应用试点示范、产业基地创建等工作,合力推进产业发展。
(六)加强教育与宣传,提升全民安全应急意识
支持由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合作共建体验式安全应急教育培训服务机构,除开展企业和机构人员安全应急培训外,重点开展针对学生及家长的安全应急培训,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促进个人和家庭安全应急消费。
ABOUT THE AUTHORS
作者简介
金永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安全应急产业、工业经济、工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