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布拉格之春”?这部五星佳作告诉你
▲点上方“电影分享狂”关注更多内容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军事行动代号:多瑙河行动)才告终。
杜布切克(捷共领导人)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在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以及据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中都对“布拉格之春”事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表达。今天分享会将为大家带来以此事件为背景的另一部杰作《甜蜜的永远》。
进入1968年,捷克开始了一个小阳春,尽管整个的红色世界还是料峭阴寒,但布格拉却是温暖如春。这是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二十余年来最为快乐的时刻,坚冰开始解冻,大家在阳光下伸着懒腰,打了个惬意的呵欠。
不过,这段自由而快意的日子并不长,很快严寒就到来了,进入秋季,旁边的强邻即以革命的名义,将坦克与飞机开进了布拉格,捷克人的春梦早早地结束了,那点小小的自由不复存在,重新坠入铁幕,直到二十一年之后,捷克人才又重新走出阴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布拉格之春”。
捷克电影《甜蜜的永远》(亦名一屋两家三代情)就写了这段历史,通过一栋楼里两家人的生活,以捷克人特有的幽默手法,细致而真实地描写了这一年,转瞬即逝但又注定会成为历史的1968年。
影片整个的基调温暖而又凄凉,幽默之中含着忧伤。那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岁月,让人回味,严酷之中早早盛开的花朵,是如此的短暂。影片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将残酷的政治隐藏于充满着趣味的生活之中,但又能时时见到政治的影子,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影片中的小楼本是少女金德若的家,她的父亲曾是捷克的旧军官,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并对现政权极为不满。自革命之后,金德若的同学马修家也搬了进来,而马修的父亲是共产党政权的军官,对于共产主义有着强烈的信仰,并对自己的身份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
这两个家庭国恨家仇集于一身,自然充满了矛盾。影片就在两家迎接圣诞的节日气氛中展开,那是1967年的冬天,虽然外面严寒,但能感觉到一种温暖的气息在两个家庭间流动。毕竟离布拉格之春已然不远,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人性社会主义,搅动了已经持续二十余年的沉闷气氛,开启了政治自由化之路。
圣诞之后的政治环境似乎更加地宽松。金德若的男朋友能时不时地收到远在美国的父母的电话及礼物,最后离开捷克去到了美国;马修的姨妈也在报纸上征婚找丈夫,带来的礼物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玩具及颓废的西方唱片;学校里的气氛也变得更加宽容,孩子们在家外面挂出了银幕,放映着好莱坞的影片;连金德若很倔的老父亲,不停在阳台上发泄着自己对现政权的不满,似乎也没有人管。二十余年铁幕开了一道口子,人民又回复到了战前的日子,过着正常的生活。这种没有讨厌政治干扰的生活,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是多么的可贵而难得啊。
然而,这一切却在某个午夜,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和苏联大军压境戛然而止。温暖而短暂的春天已离他们远去,而阴冷而沉重的铁幕又重新落下。那种沉闷的政治气氛又会渗入到他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影片以自杀开头,又以自杀结尾。首尾相接,形成一个框形,其实这是在暗喻着人生,也在暗喻着政治。1968年的多事之秋。布拉格的春天昙花一现,而更多的地方却在严冬下发散着狂热。
《甜蜜的永远》是捷克著名导演扬·霍布雷克的处女作。其执导的《女教师》、《川崎的玫瑰》、《分道不扬镳》等曾屡获国际大奖。
《甜蜜的永远》剧本编织绵密,深入挖掘生活,真实性嵌入每一个场景,台词,表演,服装,于散漫庞杂走向凝炼聚集,于开放走向闭合,于家庭走向国家,走向漂亮到令人感叹,是一部无懈可击的佳作。而豆瓣和IMDB评分同时达到了8.2。
《甜蜜的永远》
豆瓣 8.2 IMDb 8.2
导演: 扬·霍布雷克
编剧: 培特尔·亚尔乔夫斯基 / Petr Sabach
主演: 迈克尔·贝兰 / 米洛斯拉夫·多努蒂尔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
语言: 捷克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99-04-08(捷克)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甜蜜的永远(台) / 春风吹到布拉格(港)
欢迎小伙伴们转发、点赞、感谢!
▼
电影分享狂
精品电影与纪录片收藏大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