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新作|人造SEI膜可有效抑制锂枝晶产生
锂金属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g),低的密度(0.534g/cm3),低的电化学电位(-3.04Vvs标准氢电极),使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化学电池的“圣物”。然而,尽管经过50年的研究,锂金属负极的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从而阻止了其在二次电池中的实际应用。锂剥离沉积过程中几乎无限的体积变化,会导致脆弱SEI的严重机械不稳定,产生裂缝。裂缝局部增强了Li+的通过,造成不均匀的锂沉积产生枝晶。高比表面积的Li枝晶和SEI膜的不断破坏修复带来不停的副反应,从而严重缩短循环寿命。通常人们从材料改性或者从集流体出发(研究3D集流体)来防止锂枝晶和改善循环性能;而构建材料表面 SEI膜是提升Li负极实际应用的另一个策略。虽然已有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只关注SEI膜的某一个方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性能,因此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深。
近期,斯坦福大学崔屹团队在该方面取得进展,用混合构建人造SEI层,其同时兼具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柔韧性、以及不可或缺的高Li+电导率。尤其,纳米颗粒与Li接触后生成Li3N,使得Cu3N自发地钝化,且Li3N是一种优异的Li+导体(10^-3-10^-4S/cm)。这可以有效的促进Li+在电极表面的迁移,从而形成均匀的Li+通量。和单一的无机相涂层相比,该涂层中SBR的柔韧性可以更有效的保持Li剥离和沉积过程中结构完整。其次,该SEI层可以通过简单的溶液过程获取,且厚度和组成易控制,也可应用于多孔Li电极。具有优异Li+电导率、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人造SEI膜的引入,显著提高了静电态和长循环条件下Li金属负极的稳定性。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图1.a)Cu3N+SBR复合人造SEI构建示意图,b)上图是纯锂的在剥离沉积过程中SEI破裂产生Li+通量“热点”和锂枝晶示意图,下图是人造SEI可以有效保护Li,从而产生均匀的Li+通量示意图
图2.a)SEM,b) 合成的Cu3N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在THF一天的XRD,c)刮涂在铜箔上Cu3N+SBR层俯视SEM,d) 刮涂在铜箔上Cu3N+SBR在0.1mV/s的CV
研究者首先把Cu3N+SBR用刮刀涂在铜箔上,研究其电化学性能。CV测试表明,在循环过程中Cu3N转换为Li3N,且该转换反应是部分可逆的。Li3N的分解电位(≈0.5V)高于Li金属的化学电位,论证了该高Li+的电导率涂层的合理性。随后作者研究了铜箔上沉积Li的形貌,来评估该涂层抑制枝晶的能力。首先电池在0.01mA/cm2低电流密度、0-0.4V电压范围内(截止电压设为0.4V防止Li3N的分解)循环10次,使Cu3N完全转换为Li3N。随后在电流密度0.5和容量0.5 mAh/cm2下经过5次恒流剥离沉积循环,SEM结果表明铜箔表面没有枝晶生成,且沉积的锂颜色保持银色且有光泽。
图3.a)Cu3N+SBR人造SEI保护铜箔的俯视SEM,b)纯铜箔的俯视SEM,e) 初始接触纳米压痕测试时失调角,θ,压痕深度,h,r的关系,f)弹性模量与压痕测试中深度曲线
库伦效率是评估Li金属负极性能的另外一个重要要素。测量 受集流体库伦效率可以证明该人造SEI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纯铜集流体的库伦效率初始为95%,50次循环后库伦效率迅速减小到只有70%。而受Cu3N+SBR保护的铜集流体的库伦效率为97.4%,且经过100次循环后基本没有变化。在0.25mA/cm2电流密度下,受保护的铜集流体的库伦效率,在任一电解液中经过300次循环还可以达到98.5%。循环效率的显著提升表明膜可以阻止锂枝晶的生成以及锂金属表面SEI膜的不间断破裂修复。
随后研究者也测试了Cu3N+SBR人造SEI层在3D多孔锂金属负极上的效果。研究者用高面积容量的LTO电极(3)与过量的Li金属负极(10 mAh/cm2)配对,这样电池的循环寿命反映的是负极的库伦效率。在1.5 mA/cm2电流密度下,50μm厚Li片在20次循环后开始衰减;电化学沉积锂的性能更差,8次循环后就开始衰减;Li包覆PI-ZnO多孔电极经过65次循环后才开始衰减,其库伦效率为96.4%;人造SEI层保护的Li多孔电极其循环稳定性可以持续90次循环以上。该方法间接证明了人造SEI涂层进一步改善多孔Li金属负极的性能。
图4.a)人造SEI保护铜箔和纯铜箔在1mA/cm2下的库伦效率,b) Cu3N+SBR人造SEI保护铜箔和纯铜箔在0.25mA/cm2下的库伦效率,c) Cu3N+SBR保护Li金属片的SEM,d)等效电路,e)RSEI值与循环次数曲线
图5.a) Cu3N+SBR保护Li包覆PI-ZnO负极的剥离容量,b)不同锂金属负极-LTO正极电池的恒流放电容量
作者利用Cu3N和SBR混合构建人造SEI层,与单一组分的人造SEI层相比,该混合层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无机相提供机械强度阻止Li枝晶的生长,有机相维持循环过程中层的完整。用该涂层保护的多孔Li金属负极与LTO配对后,其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提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锂枝晶解决办法,进一步推动了Li金属负极在下一代高性能电池中的实际应用。
Yayuan Liu, Dingchang Lin, Pak Yan Yuen, Kai Liu, Jin Xie, Reinhold H. Dauskardt, Yi Cui, An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with High Li-Ion Conductivity,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s, Adv. Mater., 2016, DOI:10.1002/adma.201605531
投票时间:
2017年1月1日0:00至2017年1月7日24:00
投票方式:
1. 发送“投票”到微信公众号
2. 扫描下方二维码
投票后可进行抽奖!
投票抽奖方法:
投票后直接截图,发给能源学人微信公众号(具体发送方法点击即可查看)。能源学人编辑室对所有投票截图编号后抽奖,每个截图对应着每个人的微信号;如果微信号重名,我们只记做一次。
奖品(共21项):
500G西数移动硬盘1个、16G金士顿U盘20个。
本文主要参考以上所列文献,文字、图片和视频仅用于对文献作者工作的介绍、评论,不得作为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声明:
1.本文版权归能源学人工作室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来源并保留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邮箱/nyxre1@163.com )!
2.因学识所限,难免有所错误和疏漏,恳请批评指正!期待能与大家相互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