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兼具阴离子和阳离子氧化还原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可提供较高的比容量(250 mAh g-1),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实现其真正商业化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如富锂正极材料的电压滞后、结构转变及坍塌、过渡金属的不可逆迁移及溶解、严重的氧释放、以及快速的电压和容量衰减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商业化进程。 通过局域晶体结构的微调,可有效的改善富锂正极材料的电压滞后、氧释放、快速电压及容量衰减等问题(Nano Energy. 2019, 66, 104102.)。然而,不论是何种晶体结构,几乎所有正极材料都会存在电解液/电极界面腐蚀现象。研究表明,在高电位下,电解液/电极的界面副反应导致电极界面相严重的降解及转变,最终导致电化学性能的衰减。表面包覆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一个理想的表面多功能包覆层可有效地阻断电极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限制电极和电解液之间副反应的发生,稳定电极结构。LiTMPO4(TM:Ni、Co、Mn)具有较强的P-O键,其稳定的局部氧结构可抵抗高电位下电解质对电极的腐蚀,因此能在高电位和长循环下稳定存在,成为层状正极材料理想的包覆材料之一。然而,这种保护层的可控原位合成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工作介绍】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振波教授,联合燕山大学邵光杰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教授,通过PH3气体在低温下对富锂正极材料表面处理(P-LNCM),诱导材料颗粒表面化学和结构的自重构,原位构成阳离子无序相和类LiTMPO4相组成的多功能表面保护层(如示意图1)。耐高电压的稳定界面保护层,有效地抑制材料表面氧释放,进一步降低结构Mn溶解,进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延长了材料使用寿命。通过基于同步加速器的STXM化学成像技术分析探究了表面修饰对富锂正极材料结构及化学改性的机理。这种表面化学和结构的自重构策略为高能量密度阴极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研究成果以“In-situ surface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self-reconstruction strategy enables high performance of Li-rich cathode”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Energy上。燕山大学博士生孙刚为文章第一作者。